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年级化学科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第一篇: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题二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校:宁兴学校 姓名:杨晓丽 年级:九 年 级 科目:化 学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编号: 号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
2、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电子发现的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学生对学案上两个表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4)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不懈追求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及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讲述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引入新课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能分,它又是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板书课题一.原子的构成从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怎样被一步步发现的
4、呢?(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迫切想知道粒子微观结构的发现历程。)一、原子结构发现史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通过实验证实电子带负电荷,是所有物质原子共有的组成部分。汤姆逊的枣糕式无核模型。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均匀地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他是第一个提出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就象红枣镶嵌在糯米糕中一样,人称枣糕式无核模型。由此汤姆逊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原子核的发现粒子散射实验介绍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资料,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粒子流打在金属箔上出现不同的散射情况,说明金
5、属原子内部结构有那些信息?1大部分粒子能畅通无阻地穿过金属箔。2少量带正电的粒子也能穿过金属箔,但发生较大偏转。3极少量带正电的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弹回剖析粒子散射实验:大部分粒子没有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极少数粒子完全被弹回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而且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的核,给粒子有力的撞击。总结: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这就是卢瑟福的行星式有核模型3、介绍中子的发现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
6、子,但从原子的质量上推测,核内还应该有另一种微粒,它不带电,但质量和质子相当,它是什么呢?:1920年卢瑟福又提出了天才的中子假说,认为原子核中除了含带正电荷的质子外,还应该有一种和质子质量相近的电中性的微粒,后来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也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小结原子结构发现史 汤姆逊的枣糕式无核模型, 卢瑟福的行星式有核模型, 二.原子的构成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讨论题:原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不同?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不同类原子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要求学
7、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讨论。讲解 1:原子由 原子核和 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央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区别: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同点:质子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教师既然原子核、质子、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 虽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而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 整个原子才不显电性。教师课本习题2。启示学生:对于一个具体原子要具体分析。要先分析氧原子核的构成,它是由8个质子和8中子构
8、成,核外有8个电子,每个质子带一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单位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教师提问: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质子所带的电荷。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3.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核电荷数=核
9、外电子数。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师很好。现在我们看书本表格来对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进行全面的了解。请学生说出从表格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 1: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的电荷,中子不带电。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质量的1/1836。 3: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质子书和中子数在有的原子中相等而在另一些原子中又不相等。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清楚了原子的构成,那么原子的种类由谁来决定呢?不同种类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所以如果说原子有身份证,则质子可以作为身份证号码 引导学生分析数
10、据:1原子的直径约是10-10m,原子核的直径约是10-14_10-15m。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但原子核占据的体积却非常小。若将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三、小结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央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区别: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同点:质子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2、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
11、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四、作业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_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
12、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二、教案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2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难点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
13、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回答:酒精挥【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播放动画
14、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是由分子构成的。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
15、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表达【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观察,猜想它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
16、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子很小”。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理解“分【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板书】分子很小。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2分子的运动【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引导探究】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
17、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巡回引导】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讨论:(发言要点汇总)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
18、成。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间有间隔【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再次激趣【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
19、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
20、可行。 【自主探究】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设计实验:(方案汇总)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画
21、图,相互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第五部分迁移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巩固、深化知识。【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附:板书设计:小第三篇:化学九年级第6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 (精选
22、)化学九年级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作者:骆洁敏(花都区实验中学) 审稿:江耀村 朱少祥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1.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2.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
23、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3.通过对碳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二、 教材分析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课题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c60,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
24、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碳单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自己推断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设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宗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调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其学习的兴趣有关,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极力的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开题时的引入就创设了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但本课题涉及的实验不多,所以第一课时只能通过精选图片,尽可能的使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获得充分感性的认识。而且,虽然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比
25、较简单基础,学生一学就会,如果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让他们讨论,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内化。同时,本课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开题前通过讨论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得出同一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从而引出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每节课的课后都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四、教学过程3.c601. c+o2=co2 (o2 2c+o2=2co
26、 高温2cuo+c=2cu+co2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第二课时】 二 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点燃 充足,碳充分燃烧) 点燃(o2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3.还原性还原反应概念:p108 六 学案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 碳的几种单质1.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是_、_、_.,由于_不同,导致它们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 2.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3.其他几种含碳单质的用途比较【思考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 )性质 用途 ( )二 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常压下
27、,碳的化学性质_. 2.碳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_,(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 (2)_。(氧气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3.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实验现象:(1) _, (2)_实验结论:(1) _, (2)_ 反应方程式:_ 写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_.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_,_,_。 【练习】1、下列各级物质中,属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 )a、金刚石、石墨、c60 b、氧气、氢气、氮气 c、煤、石油、天然气 d、水、冰、干冰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28、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4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5.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 构成的,c60是由 构成的。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写出下列物质所具有用途相关的性质:(1)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强的 性; (2)石墨可以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 性。(3)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 的物质。 (4)在
29、埋木桩之前,有时把埋在地里的一段用火微微烧焦。目的是使木桩表面变成 ,利用 的化学性质在常温时 。延长木桩的使用时间。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昂洞中学周正芝课题2 分子和原子(A案)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是客
30、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 水和酒精的混合 压缩水和空气【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31、【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
32、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分组实验】A组:一杯
33、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
34、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后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投影】1、几种常见分子模型2、空气的自白(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讨论与交流】1、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3、P52 3(2)(3)(4)(6) 、动动手,制作几种分子模型 【知识梳理】我已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在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分子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原子构成的 第二课时 【实物展示】请几名同学把亲手制作的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
35、分子。)(分子里的各个原子可以拆开) 【问题情景】投影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观察P49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组讨论】1、教师也参与讨论2、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同上) 【分析】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电解水的电解:水 氢气 + 氧气化学变化(水分子) (氢分子)(氧分子)【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
36、 影】1、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反思小结】1、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2、P52 3(1)(5)、4第五篇:初中化学课题1 原子【第三课时 离子】教学设计及反思初中化学课题1 原子【第三课时 离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
37、解离子形成过程,并能形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认识。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3.知道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离子并初步形成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动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以期达到直观认识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并感受归纳和总结在化学学习中魅力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教学重点1. 离子的形成2. 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1离子形成的过程2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含义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实践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
38、最外层电子数各有什么特点?2.它们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吗?3.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的结构?生:回答(教师点评)4.完成屏幕展示的练习师:根据课前自学,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什么粒子呢?生:离子【板书】三离子的形成【板书】1. 离子的形成师:我们一道看看离子的形成【活动一】(讨论1):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改变吗?为什么?生:讨论,回答师:点评并给予鼓励(讨论2):什么是离子呢?【板书】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自学课本85页注释1)(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讨论3):离子带哪些类型的电荷?【板书】3离子类型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
39、外电子数)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下面的粒子生:完成屏展练习师:离子怎样书面表达呢?生:用离子符号【板书】4、离子符号【活动二】: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歪带帽,先写数字后写号】(1)写法:(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先写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所带电荷数及电性例: 阳离子Na+ Mg2+ Al3+ NH4+阴离子Cl- O2- OH- SO42-【提示】1、阳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2、阴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2)离子符号的意义(自学课本85页注释)(讨论4):例:O2-能表示哪些含义?(1)氧离子或一个氧离子(2)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数字的意义
40、)师:2Na+呢?(讨论5):阴离子和阳离子能形成化合物吗?生:(由于课前自学了相关内容)能【活动三】:探究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师: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动画】 氯化钠的形成师: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 MgCl2 NaCl MgO KCl 等师:氯化钠由哪些粒子构成?生: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活动四】:探究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显电性。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联系: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拓展提升】: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图【讨论6】: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自我评
41、价】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板书设计】课题3 离子【第三课时】三、离子的形成1离子的形成2离子3离子类型4离子符号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穷人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2.理解重点句(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42、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二)疑点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三)解决办法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
43、理想象。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齐读课文2、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3、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这三位穷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4、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
44、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桑娜渔夫(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三)学习第一段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温暖指炉
45、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二)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桑娜走出门去,
46、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
47、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
48、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停顿、间歇;内容上的省略。(3)师生共同总结
49、。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四)围绕重点、学习表达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2.学生集体议答:(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
50、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学生说、老师随时引导。)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五)课堂训练、发展技能1.出示投影,发挥想象,说一段话。投影内容:课文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2.学生练说,班内交流。(六)指读课文,启发再
51、次质疑问题(随机解决)(七)教学生字新词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八)布置作业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2.预习第21课。这几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在本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读文,自由朗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师生合作读、集体朗读等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思考。学生非常乐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
52、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学情分析: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
53、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
54、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
55、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二、探索比较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
56、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这两
57、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三、探究规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太棒了
58、!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四、优化方案同学
59、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板书设计:打电话方案1:逐个通知方案2:帮忙转告(1) 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2) 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3) 分成4组(4,4,4,3)6分钟(4) 分成3组(6,5,4)6分钟(5) 分成5组(5,4,3,2,1)5分钟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体验数学与生活
60、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学会运用“化繁为简” 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2.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讲故事: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他的宰相,就让他提一个要求。当时正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宰相说:“我向大王要米,您只要把我的棋盘上的第一个格里放1粒米,第二个格里放2粒米,第三个格里放4粒米,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2倍,以此类推,直到把这个棋盘放满就行了。”国王哈哈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养老产业园区买卖合同模板
- 城市地铁施工合同条款
- 2024年教育贷款按揭合同范本
- 农业用电借用合同
- 花园工作室别墅花园施工合同
- 2024年度环保节能项目融资合同3篇
- 时尚发布会现场制片管理合同
- 墙板施工合同文化中心装饰
- 海滩排水沟施工合同
- 大型住宅区建设施工合同
- 02565+24273中医药学概论
- 第十一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10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MOOC】市场调查与研究-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
- 2024油气管道无人机巡检作业标准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重大(2023)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鹭翔杯物理体验卷
- 标准查新报告
- 2025公司集团蛇年新春年会游园(灵蛇舞动共创辉煌主题)活动策划方案-31P
- 《计算机视觉》教学课件-第08章1-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