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总要求:1、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 内容和方法。3、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一章 绪论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识记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3、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思考学习教育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3、教育学任务:阐明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
2、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时间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4、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教育方针政策:主观制定的,是一定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制定。 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两者也有联系。5、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6、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是属于基础学科。7、教育学发展概况: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礼记 学记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西方:古罗马 昆体良
3、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 培根 归纳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 洛克 教育漫话 法 卢梭 爱弥儿瑞士 裴斯泰洛奇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 赫尔巴特 普教育学在世界教育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德 福绿贝尔人的教育英 斯宾塞教育论俄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 杜威 民本主义和教育夸美纽斯: 1、教育要适应自然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3、泛智的思想世界图解赫尔巴特: 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传统教育代表)
4、2、教育学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3、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4、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5、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杜威: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现代教育代表) 2、教育目的来自教育过程之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3、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4学生、直接经验、活动为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制度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索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 对
5、我国影响较大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德 梅伊曼 、拉伊2、文化教育学:德 狄尔泰、斯普朗格 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 杜威、克伯屈4、批判教育学:美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五、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1、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继续的出发点2、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五大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德国: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论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课程理论、发现法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6、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 和谐教育 巴拉诺夫教育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8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树正确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 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理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要求: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教育功能等概念,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各个 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2、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识别不的教育功能观和教育功能类型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分析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一、教育概念
7、:广义教育: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只是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品德教育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起源:神话起源 生物起源 动物本能 利托儿诺 斯宾塞 沛西能 心里起源 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 生产劳动 马克思(二)发展:1、原始社会:特征:社会
8、性、无阶级性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融合教育手段:言传身教、模仿2、古代社会(1)奴隶社会 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夏朝:庠、序、校 殷商:学、瞽宗、辟雍、泮宫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培养军人武士 雅典教育:重视多方面展的人(2)封建社会中国等级性概况:官学和私学,独尊儒学,明显的等级性唐朝学制: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崇文馆 门下省:弘文馆) 目的:学而优则仕内容:儒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局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 教会教育:七艺:三科四学(文学 修辞 辩证法)(算数 几何 天文 音乐)
9、骑士教育:七技3、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班级授课制取代个人教学)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四、教育功能:(一)概念: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类型:从作用对象划分:个体、社会 从作用方向划分:正向、负向从作用呈现形式:显性、隐性(三)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四)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传递保存、活化、交流融合、选择、更新创造)五、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内容、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育促进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必要手段、是
10、科技再生产手段、是生产新科技手段)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目的、教育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培养具阶级意识的人、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份工作的老师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序:学科的逻辑系统、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稳定性、可变性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三章 教育目的要求:1
1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以及建国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2、明确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理解和掌握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实施的组织形式和途径。1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2德育: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3智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4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5美育: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美的
12、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审美教育)6劳动技术教育意义: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7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8我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体力、道德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0确定教育目的的依
13、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生产方式:确立教育目的主要依据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否认了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卢梭)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教育的的社会制约性,但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受个人爱好兴趣等的制约(赫尔巴特、涂尔干)1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四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根本途径12我国的教育方针:1950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1957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
14、,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提出两条腿走路198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000关于教育问题的的谈话在我们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第四章 教育制度要求: 1、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2、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概况,主要指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学制名称及有关规定。 3、理解我过学制进一步改革的思路1概念: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
15、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2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发展和和国外学制的影响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寅学制 190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癸卯学制 190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主要抄袭日本。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 体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 1912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壬戌学制 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解
16、放初期4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一)1951年颁发中华盛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二)1958年的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指出“现行的学制是最需要积极地和稳妥地加以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 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
17、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3、中等教育改革,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5、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四)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五)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
18、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合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5、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6、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8、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9、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六)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
19、活性相结合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要求:1、了解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专业特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途径1了解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基本任务: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3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休性、示范性4掌握教师
20、应具备的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3)能力素养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5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概念: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为专家型教师额过程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途径: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自我教育提高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
21、位:(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素质课进行自我教育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7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特点:(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8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p699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
22、八岁。 第六章 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概念。了解课程的要素、内容、表现形式,课程的类型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特点等内容3能运用有关课程理论揭示和分析学校课程实践问题1、课程概念:广义: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狭义: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2、了解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3、了解课程内容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
23、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学科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
24、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
25、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七章 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教学的作
26、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3、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1、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27、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三)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3、我国目前
28、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 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述(1)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整套工作方式。(2)教学方法的意义:社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最根本的制约因素(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启发式、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3)以实际
29、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3、教学方法的改革(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2)导法式教学法(3)快乐教学法(4)合作教学法(5)掌握学习教学法(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4、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1)教学手段的概念(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
30、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扩大了教学规模。(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1)概念:按固定班级,既定课程计划和时间进行教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1862 清 政府 京师同文馆 首次采用)(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利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存在问题学生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
31、到一定局限实践性不强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性不够2、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概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1)备课的意义:是上好课的前提,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2)备课的要求 做好三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
32、(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 学生学的标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形式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书面作业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作业分置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时间及时批4、课外辅导(1)辅导内容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学
33、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2)辅导要求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2)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3)学业成绩评定方法: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文字、数字等级记分法)。(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七)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概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
34、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的意义: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的调动各方教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4、常用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前)、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 布卢姆)、终结性评价(教学结束时)。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第八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一)德育的概述:1、德育的
35、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2、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3、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二)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
36、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德育过程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
37、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德育原则 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知:品德知识、品德判断)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的途径 校内正式途径:(1)教学:最基本的途径(2)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3)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4)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校内非正式途径:(1)学生友谊团体 (2)校园文化氛围校外正式途径: (1)校外
38、教育 (2)社会实践活动(3)社区文化教育机构 (4)家庭教育 校外非正式途径:(1)邻里(2)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2、德育的方法(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春风化雨)、 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奖励、惩罚、操行评语、小红花)。(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要求: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和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一)
39、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3、是练习各科教师的纽带4、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5、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方针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3、理解: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2)具有较广博的只是和
40、较广泛的兴趣爱好(3)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集体)(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 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优良的作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个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2)根
41、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4、同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第十章 课外校外教育要求: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3、了解三结合教育的内容。(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
42、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上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集会、竞赛、参观、访问、游览、 调查、文体活动、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系列活动(2)小组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科、劳技、艺术、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
4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 (2)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之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1、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特点: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 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提高家长文化、思想素养。2、社会教育 途径和形式: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
44、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式:互相访问; 建立通讯联系; 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教育理论心理学部分总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2、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第一章 绪论要求:1、了
45、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2、理解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3、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神经心理学。(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
46、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 学(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五)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延脑是生命中枢)周围神经系统。(3)反射与反射弧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1)大脑的结构(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要求:
47、1、识记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2、理解感觉现象、知觉的基本特征、观察的品质3、根据感知觉规律,分析具体心理现象;能够运用感知规律,掌握促进直观教学方法。(一)感觉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感觉现象:适应、对比、联觉(二)知觉 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征:视听嗅味触摸根据直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
48、)选择性(2)整体性(3) 理解性(4) 恒常性 (三) 观察 1、概念: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3、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观察方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后及时归纳和总结(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三章 注意要求:1、识记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2、理解主义的特征和功能
49、3、掌握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注意概述(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与监督)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第四章 记忆要求: 1、识记记忆的概念、主要类型、基本过程,遗忘的概念; 2、理解记忆系统编码方式与存储特点、遗忘
50、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因素,复习的作用; 3、能够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一)记忆及其类型 1、记忆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内容与经验对象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 (2)根据信息保持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特点: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短、记忆容量大、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编码编码方式:图像记忆
51、 声像记忆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3)存储 存贮容量:较大 存贮时间:短暂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记忆容量有限7+-2 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 (2)编码: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3)存储:复述 3、长时记忆 (1)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2)编码编码方式:语义类别、语言特点为中介、主观组织影响因素: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3)存储: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识记经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 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影响遗忘因素: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
52、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态度。3、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四)复习1、作用:给信息再加工机会,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增加信息加工深度2、方法: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于、回忆反复阅读(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五章 思维和想象要求:1、识记思维的概念
53、、特征、基本过程、主要形式,想象的概念、种类。2、理解概念的形成,问题解决阶段与影响因素,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想象的功能。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4、运用想象规律指导教学(一)思维及其类型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额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
54、思维、创造性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2)判断(3)推理:归纳和演绎3、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利用直观手段利用实践活动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三)问题解决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
55、)人的知觉特点(2)定势与功能固着(3)个体的经验水平(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5)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式的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五)想象1、概念:人脑对已有的
56、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功能:预见、补充、替代3、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有意、无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否认新颖程度的形成方式: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4、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站我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 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第六章 情绪与意志要求:1、识记情绪的含义、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
57、本特征2、理解意志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3、掌握意志行动的心里过程、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情绪的基本概念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的分类(1)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高度紧张状态)3、情绪的功能:适应环境、调节认知、信息传递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
58、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二)压力与应对方式(三)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方法: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转移自己的注意、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康情绪的培养(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四)意志:1、概念: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班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2、特征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克服内、外部困难:最明显特征3、意志与
59、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 意志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2)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以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行动目标执行决定阶段: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4、意志品质的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韧性5意志培养:胸怀大志,确定崇高理想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砺意志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额度锻炼措施第七章 需要与动
60、机要求:1、识记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2、了解动机理论,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3、能够运用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概念: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2)需要的种类:起源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动机(1)概念: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内部驱力(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人的内部需要;外在条件:诱因。(3)动机的功能: 启动机能;维护功能;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马口铁瓶盖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节能设备拆除与更新改造工程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信息科IT技术人员劳动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液压式三锟对称式卷板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步进式悬链抛丸清理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年度环保行业员工劳动合同定制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自媒体合伙人广告代理与收益分成合同
- 2025年度体育赛事赞助合同履行瑕疵及违约责任规范
- 2025年度同抚养离婚协议及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费支付
- 2025年度合伙企业合伙份额转让与生物科技研发合作协议
- 2024-2030年中国鲜果汁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文)
-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
- 第36讲 ZYJ7型电动液压转辙机结构课件讲解
- 医疗美容诊所规章制度上墙
- 中东及非洲牛奶婴儿配方奶粉行业现状及发展机遇分析2024-2030
- FZT 73022-2019 针织保暖内衣
- 人教版高一化学方程式大全
- JBT 7048-2011 滚动轴承 工程塑料保持架 技术条件
- 神经外科进修汇报课件
- Pre-IPO阶段融资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