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成都七中英才学校历史备课组 宋代金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第二课民族认同与民主丰碑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力图践行“健康课堂”和“精准教学”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健康课堂”要求打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师备课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过程尊重规律与差异,引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发现和赞赏学生的付出与努力。精准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确构建教学结构,细化教
2、学流程,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基于践行“健康课堂”和“精准教学”的理念,本课的教学立意,围绕“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展开,确定课魂为“民族认同与民主丰碑”。在研究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内在逻辑关系、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本课以“问题引学创设情境探究学习批判思维发散思考情感升华”为主要教学设计思路,以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中华民族和民族国家认同的逐步形成、民主共和的初步尝试为为明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积极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为暗线。在问题的设置和师生互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历史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人文基础。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历史新课标、考试说明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课堂和精准教学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了解革命过程,并运用唯物史观和多元史观多角度分析“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唯物史
4、观】通过呈现丰富的史料,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树立严密的历史逻辑思维,理解历史发生发展的复杂性。【时空观念】联系近代辛亥年的大事,梳理狭义辛亥革命、广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时间线,帮助学生建构纵向的时空认识。 【史料实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积极解读史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在历史学科素养的引领下,准确理解临时约法为何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并阐释问题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通过史料分析,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允许不同声音、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评论,教师总结评价历史事件
5、的基本方法。【家国情怀】1.通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感受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信念,继承发扬伟大的辛亥精神,包括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勇于牺牲与勇于进取的担当精神、追求民主共和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的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2.通过引导学生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世界的大历史中看待,使学生树立全球视野中的民族观念,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公”的立场探寻解决两岸问题的政治智慧。3.通过本课学习,理解辛亥革命在近代探索和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提高对辛亥革命的深入认知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担当意识,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解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艰难、曲折、漫长,学会珍惜当下
6、,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学习、努力奋斗。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定位: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第二课 辛亥革命,在本专题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第一子目“武昌起义”对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内容的介绍,主要是深入分析革命背景,理解革命爆发是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结果;第二子目中“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主要内容和评价是学生必须握的内容;第三子
7、目“辛亥革命的功绩”,讲述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可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近代化文明、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生活变迁的视角肯定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学生可以存在成败两种不同的认识,但最重要的是肯定它的历史功绩。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入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和新情境和创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00后高一新生,身心特点为知识面宽、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喜欢直观形象、趣味性强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初中对本课内容有所学
8、习和认识,有一定基础知识储备,但基本上是静态研究的学习方法和直观形象的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仅仅是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而且要在了解这些史实的基础上,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注重提升本质、动态研究,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知识量增大,高一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本质探究能力与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本课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辛亥革命放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大背景中,宏观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发挥脉络,梳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基本史实。通过史料研读、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从材料中深刻地掌握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培养
9、学生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能力,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在掌握好课堂节奏和知识容量的同时,注重传达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评价辛亥革命六、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师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设问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思考、探索学习本课知识。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七、教学用具电脑平台、投影及音响设备、PPT课件
10、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设置情景:两个辛亥年的“革命”,两次救亡图存的探索。1851年,金田起义,农民阶级建立“天国”,却成封建化政权;1911年,武昌起义,资产阶级建立“民国”,终成民主化丰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911年的辛亥革命,感受在动荡岁月中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1.树立清晰的单元整体线索救亡图存中的探索史2.回顾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理解民主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以两个辛亥年的对比,吸引学生的兴趣,有熟悉知识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场景,做好辛亥革命学习的铺垫。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1、。【历史概念解读】教师:什么是辛亥革命?教师:狭义上讲,191年武昌起义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1894到1912年4月) 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时空布局、革命任务和大致过程准确解读历史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使学生在时空联系中认识、探究历史。以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授新课和板书设计】主要环节展示第一篇:偶然革命与必然选
12、择话背景第二篇: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第三篇: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言成果第四篇: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谈评价学生整体认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历史事件的思维,提升学生全面把握历史事实的能力。第一篇: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1.教师创设情境,以材料和问题切入“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问题:学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学生: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教师:武昌起义是一场意外,它意外地摧毁一个王朝,这有历史的偶然。
13、设问:武昌起义的偶然性还有哪些表现?教师:解读保路运动、起义过程等偶然性1.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逐步养成辩证思维能力高一学生于辛亥革命背景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形象的图片或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设计以上材料和问题,目的是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取信息、概括材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历史的意识,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意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呈现一张典型的晚清历史老照片和一段关于民族抵抗、民族意识的史料教师设问:北方士大夫和下层百姓的行为说明民族存亡呈现怎样的状态?2.学生通过解读图片和史料,自然得出政治背景
14、:(1)政治:清廷民心丧失,民族国家意识弱化,民族危机严重3.教师:面对危机,清政府进行了改革新政和预备立宪。设问:清廷改革与革命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思索,明白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因为清政府不愿分享统治权并违背民意,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学生解读得出结论:清廷改革客观上准备条件,加速革命进程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新军、士绅、立宪派倒向革命4.革命派为革命进程的发展积极准备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在革命组织、革命理论和军事方面各有什么准备?5.革命的有利时机是什么事件?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查找相关知识:组织:革命政党成立
15、,革命思想传播;军事: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深入新军宣传培养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提炼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部分内容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可以通过课本阅读自主获取知识并复习巩固。二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武昌起义: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了解武昌起义概况,引导学生记忆武昌起义的基础知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及旧官僚象征性革命的史料。追问:革命过程呈现怎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抓取历史地图信息并分析史料,思考回答:立宪派乃至旧官僚的加入革命阵营既加速清政府的瓦解,又说明革命的不彻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提炼
16、有效信息能力,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三、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言成果1. 民国成立(1)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时间、地点、总统、国旗、纪元,加深对中华民国的认识。(2)教师展示旗帜的变化,设问:旗帜变化代表民族观怎样的变化?(3)临时政府颁行的法令和措施(1)学生从课本上自主查找相关知识,自主回答问题。(2)学生直观感受旗帜的变化:由大清黄龙旗到铁血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得出旗帜变化的背后的内涵(3)阅读课本史料(1)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认同(3)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推动社
17、会近代化的具体表现,感受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帝制终结【合作探究】PPT呈现元典性清帝退位诏书,设问:诏书体现出何种政治智慧?于民族、于国家发展有何积极作用?教师:清帝退位是南方革命政府、袁世凯施压等原因所致,政权转移中没有出现革命暴力流血,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选派中心发言人发言。对典型史料的解读,可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宪政实践呈现史料临时约法的相关条款,分析临时
18、约法在主权归属、民主权利、政权构建、权力制约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临时约法,认识理解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教师设问:概括约法的主要原则(内容),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史料呈现: 1911年12与25日,孙中山召开党内高层会议时说,非常时期,他必须独揽大权,最后大家同意采取总统制.但是1912年3月11日,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颁布的临时约法则将“美式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教师:临时改变了一个什么制度?临时改变制度的目的何在?会产生何种影响?(2)教师:评价历史事物,一般从性质、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等角度思考学生合作探究,提炼史料内容回答:主权在民、自由
19、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分别否定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确立共和政体、防止专制独裁。学生:内阁制;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最终维护民主共和制。消极影响: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和宪政原则,一定程度上造成北洋时期政治的混乱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分析,知道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理解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需要重点突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研读材料,使学生全面认识革命结果中的成就和局限,进而追根溯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刻分析。通过对临时约法的解读,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和启蒙运动,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受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0、学会运用比较思维去认知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比较能力,并在史料分析中把握历史的走向,对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充满信心,涵养家国情怀。四.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谈评价【合作探究】结合学案材料,请选择一个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材料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材料 革命没有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近代化史观,
21、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理解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四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小组总结归纳后分别发言自主学习:成功方面:近代化里程碑;民主进程的丰碑,具体表现:(1)政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习俗: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历史局限:“两个没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通过分析材料,从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进而,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直观认知,学会对历史学习进行延伸,进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辩证的看到历史事件和
22、历史人物,养成分析严、表达清晰的习惯。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学会用准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近代化史观是全国卷高考的热点方向,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认知,既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又能准确掌握近代化史观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技巧。教师呈现史料: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
23、与妻书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思考:学习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学生合作讨论,总结学习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留给自己的精神感想,并由学生分享表达。辛亥精神:爱国奉献民主共和与时俱进振兴中华1.巩固课堂内容,搭建知识体系。2.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情感升华,让明白青年学生明确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并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小结】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评价。结语:辛亥革命是要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传承辛亥精神,践行民主共和,振兴中华民族,是我辈应当坚守的责任!九、板书设计辛亥革命一、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二、枪声骤起
24、与新陈代谢看过程三、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言成果四、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谈评价十 、课后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2023浙江文综)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25、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3.(2023四川文综)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C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4.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
26、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5.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材料从本质上表明辛亥革命 ( )A.没有实行民主政治 B.没有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 C.没有废除旧官制 D.革命不彻底,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参考答案:BCDBD(二)课后拓展:辛亥革命中的四川人物利用网络、图书馆或走访搜集辛亥革命中的志士的相关材料,了解四川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比如
27、:邹容、喻培伦、秦炳、雷铁崖、蒲殿俊、罗纶、张澜、吴玉章等。十一、附录 本课学案第二课 辛亥革命 学案【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预习导引与知识梳理】(阅读课本,自主填空)一、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 1.政治:(1)19世纪末20世纪初, 空前严重;(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清政府 暴露无遗2.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了“ ”和“ ”的幌子,清廷改革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 准备了一些条件。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成立兴中会:时间: , 口号: _,性质:第一个 时间:_ 地点:_
28、政治纲领: _ (2)同盟会 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 。4.思想基础: 。5.军事准备: 6.革命时机:镇压 ,武汉兵力空虚二、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1.时间: 2.主力: 3.结果: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_,推举_ 为都督,国号中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三、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言成果(一)民国建立 1.建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都:南京国旗 为, 纪年: 性质:是一个以 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2.措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 的法令和措施,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 进程。(二)
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内容:根据教材P52及材料概括宪法的主要内容(1)主权在民,否定了 (2)自由平等,否定了 (3)按照 原则建构政治体制,确立 政体(4)实行 ,防止 3.目的:限制 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4.评价:(1)性质:是中国第一部 宪法。(2)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 _的灭亡和_ _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四、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谈评价1.帝制终结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思考:袁世凯掌握民国实权的原因有哪些?)(1)清王朝统治的终结:1912年2月12日,_ _,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2)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赞成
30、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4月,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2.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1)性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 _(2)历史功绩:政治上: _经济上: 思想上: 社会风俗: _ (3)历史局限: 【史料研读与问题探究】【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辛亥革命的必然概率材料一:德国驻军区域,士大夫为店铺重新起名,“德昌” “德胜”“德永”,比比皆是,各国驻地皆同;还有给侵略军送“万民伞”的。北方下层社会原本刮起痛恨洋物之风,八国联军入后,则以附洋为时髦。天津民家户户挂白旗,行人也手持白旗,上写“某国顺民”。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思考:北方士大夫和下层百姓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史料研读】精读元典史料清帝退位诏书材料: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配音教学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流体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交通运筹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公共行政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夏天幼儿课件教学课件
- 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智能投顾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4年劳动法下劳动合同新规则与台账
- 2024年城市内部货物转运协议
- 2024年城市照明设计与施工合同
-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1
- (中职)ZZ030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规程(7月19日更新)
- 2024年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非甾体类抗炎药课件
- 出入库登记管理制度
- 内科医生的职业认知和自我发展
- 抖音传媒管理制度
- 家畜繁殖学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的说课稿
- 儿童简历模板
- 华为云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