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票友帘卷西风_第1页
辨伪票友帘卷西风_第2页
辨伪票友帘卷西风_第3页
辨伪票友帘卷西风_第4页
辨伪票友帘卷西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井田制”辨伪1什么是“井田制”一,位置:郊野中二,形状:九方格。900亩土地划分为整齐的九宫格,每格百亩。中间为“公田”,边缘8格为“私田”,由8个(家)“野人”分别耕种;“野人”要先耕作公田,再治私田;三,分配:公田所得归贵族,私田所得归“野人”。虽然公田的位置在不在中间有些争议,但不改其产权界定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含义。四,本质:一张土地使用和产出分配的合约。23 记载史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后在汉武帝时期的周礼上有记载,在司马法、谷梁传中也有涉及;汉书的“食货志”和“王莽传”中则认为商鞅开阡陌,废掉了秦的井田制。存不存在,大有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公案,争议很多。尤其以1920年廖仲

2、恺与胡适的争议最大,跨时长,而参与的学者达数十位,但迄今也没有定论。原因有二:1,迄今没有出土的金文记载可印证;2,对其不同版本的文字记载,各位学者有不同的解读,靠“咬文爵字”,去猜度裁断,难以达成共识。4我的判断:一张根本不存在的土地产出合约。理由是它太贵,而合约的结构条款又“内悖”。它不过是孟子对社会的土地生产及分配的乌托邦式“建构”,而后被以讹传讹。不会是“农奴制”合约6 从现有的金文记录看,无论是西周早期的“封人”还是后期的“封地”,都表明人与地作为产出要素,都各自有“价”。郊野的土地归贵族,但“野人”的产权明显不属于贵族。若属于,则是农奴制。贵族则无需花费高昂的成本“经界”九格,只需

3、监督农奴,即“野人”的劳动即可。“野人”更不可能均分九格内的产出。 “劳役合约”的“漏洞”按照其存在的解释,不是农奴合约,哪就还剩两种,一种是“劳役合约”,一种是“保护合约”,先看第一种。含义:8户野人租种贵族的土地,每百亩的“租赁费”是以其在“公田”的“劳作”替代的。疑问:三大难以自圆其说的疑问:1,假设九方格内土地均质,肥料等投入(非劳动力要素投入)及“野人”的劳动力均质且投入的劳动时间相等,则每户“野人”所得与“贵族”所得实际上是一样,这就有了“均富”的效果。 也就是说,即使开垦成本、产权保护成本、“经界”九格和监督野人在公田劳作的成本为零,贵族以900亩土地要素参与产出,得到的结果也不

4、过与野人的劳动投入一样多。贵族不“贵”了。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不会有进一步开采郊野土地的任何动力,因为加上上述成本,贵族拓展郊野土地的收入在边际上还不如做野人。这与西周是“农民武装的垦殖期”明显有矛盾(当时武装握在贵族手中)。82,农耕的土地需要排水,有雨水流刷的天然或人工开采的沟洫,也需要“阡陌”供通行或收割所用,且不论这些经界与严格的九宫格的土地边界是否重合,或需要重整,单单要把9百亩土地严格划分,界定成九宫格,就需要贵族支付极高的成本。再加上对野人在中间“公田”里劳作,也需要派人监督。如此的“劳役地租”合约是很昂贵的。有没有更低成本的合约种类呢?答案显然有,那就是固定租金租约或分成租约。

5、9 就在孟子详述井田制的“滕文公章句上”这篇文章的第二段,首句就是“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接下来又解释说“贡”是个多年均数的固定租金合约,而“贡”不如“助”。无论“贡”、“彻”、“助”的含义后世有多大争议,按照孟子的说法,夏代既然已经行贡法,且三法实际征收的地租都是1/10,为何不选固定租金租约或分成租约?在当时郊外土地多,农牧杂处而可以驱“戎狄”而开垦的背景下,何必以高成本的九宫格来划分土地,界定并监督野人的劳作? 103,按照每户均分百亩的合约事生产,明显违背了边际等式。因为在人与土地的合作产出中,由于劳动力的质量差别,以及每户劳动力数量的不同,贵

6、族以户均分配土地,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会出现大的偏离(按照孟子在此章的说法是“死徙无出乡”,显然这种偏离无法通过开采井田之外的“野田”进行调校),也会降低整体土地的产出,带来严重的“浪费”。11即使从西周初年算起,到鲁国的“初税亩”废井田(公元前594年),期间经历了450多年。到商鞅时“废井田”,也过了近700年了。如此“浪费”严重的合约安排能持续如此之久,实践上根本难圆其说。12 “保护合约”属臆断 一,含义: 西周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杂居,当时在郊野事农耕地“野人”,时常面临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游牧民族的抢夺,保护耕产的成本很高。在此情况下,他们以到贵族“公田”里劳作的方式,换取拥有武装的贵族的

7、保护。1314为何野人不直接提供产品而提供劳役来缴纳“保护费”呢?支持此说者认为,西周地广人稀,加上游牧民族经常劫掠,致使交易费用高昂,经常性产品市场不能建立起来。经常性产品市场建立不起来,也就意味着对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度量的交易费用很高,此时反不如直接监督野人到公田里劳作,来得划算。而九方格实际上是度量野人提供的“保护费”,均分是为保证税负公平。而九方格内的土地产出全部归贵族所有。此说的一个大胆猜测是“井田制”确实存在,但孟子所说的周边八格的产出归野人所有是失真的。 同样有三大“漏洞”一,首先这种推测无视“井田制”首出孟子,对历史上井田制是什么的争论内容不管不顾,又无出土金文的支持,属于

8、对事实或现象的“臆猜”。事实不清不楚,而去解释“臆猜”,是研究的大忌。此臆猜乍看颇能自圆其说,但稍加分析即知不可能成立。15二,与反驳“劳役合约”相同,若夏商时已经有了土地的固定租约或分成租约,就表明对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鉴定并不成问题。而现存的周恭王时期(约公元前922-900年在位,时间有争议)的金文已经记载了土地的买卖合约。若土地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和数量无法度量,也就无法交易,土地是不可能有“价”的。16三,对被保护的野人的土地面积最起码可以以“步”丈量的条件下,野人以直接“交税”而非“劳役”的方式,对贵族无疑是更便宜的选择,因为后者同样要多付出监督和土地严格经界的成本。有“便宜”无人“捡”

9、的合约,不可能存在。17 孟子的“理想国” 若三张合约都难以自圆其说,哪“井田制”到底是什么? 18若仔细去读“滕文公章句上”的此节,即知当年胡适的判断是对的。井田制不过是孟子的一种空想社会的构建。他答滕文公的使节毕战,认为滕国要实行仁政,就要从划分田界开始,而井田的大小均匀,田租收入公平,就无“暴君污吏漫其经界”了。在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国中,“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他的构想只是一个大略,如何执行“润泽之”。他坦言,“在君与子矣”。而孟子大约比商鞅晚生20多年,若井田制在商鞅时才开始废除,他应该知道更详细的内容,为何说“此其大略也”?19 搞笑的是

10、,孟子在文中前半段认为“助”法远胜“贡”法,但在后半段的建议中,则认为郊野当采用井田制的1/9“助”法,而城邑采用“什一”税率的“自赋”,即“贡”法。而真执行井田制,“助”的分层率是1/8,也不是1/9。如此的前后逻辑矛盾,在整个孟子一书中,四处可见。孟子的智商屡被后世嘲笑,不算冤枉了(笑)。 20 商鞅废“井田制”了吗?史上“井田制”争议的另一焦点是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既然上面的推论说井田制并不存在,为何会有秦孝公时的“废井田”改革呢?史学家胡寄窗先生做了详细的考察,汉代董仲舒和司马迁并没有言商鞅“废井田”。此说出自王莽和班固,尤其是在汉书.食货志中被固化,成史学界后来的默识。而在司马

11、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的记载是: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2122对此,我大致同意胡先生的解释,“阡陌”一直都在,“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不过是指在商鞅所行的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改革中,冲破了贵族的封地界限,道路衔接,而对原来野人开采而没征税的土地,也统一征税了。一个待解的疑问: 秦初处关中,杂戎、狄,相比山东之地,开发一直都比较晚,后世的研究也有“文化西进”说。若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算对全国所有的土地确权,统一征税,那为什么大约在250年后,秦国才开始复制?在人才流动频发的战国时代,土地确权和征税的知识,传播会如此缓慢?还是其他的局限所致?此疑留问待解了。23 结论胡寄窗先生在考据上下了大功夫,来论证孟子意义上的“井田制”不存在,及如何被后世传讹成成见的。但由于不懂合约理论,不能一针见血地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