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1页
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2页
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3页
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4页
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云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申报表学生姓名班级专业2014级电子邮箱联系电话通讯地址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写作目的与意义指导教师意见说明:科研训练课程结束后,学员即进行论文开题,继续教育学院和教学单位统一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论文开题进行审阅指导云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二0 年 月 日云 南 财 经 大 学成 人 高 等 教 育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类 别: 函 授 班级: 2014级XX专业 学号: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论 文 摘 要庭前会议,是指在法官在开庭审理前,根据案件情况把案件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开会,把案件的争执点、双方所拥

2、有的并准备在庭上出示的证据以及促使双方和解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协商,最终把协商结果确定下来,该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的会议。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司法现状入手,指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庭前会议制度功能定位不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程序设置空白、庭前会议制度适用范围不明确和庭前会议制度法律效力存在争议。最后,根据问题提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措施。指导教师评语 成 绩 评 定签 名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意见 成 绩 评 定签 名年 月 日学校意见 年 月 日目 录 TOC * MERGEFORMAT 一、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司法现状 PAGEREF _T

3、oc27539 1(一)庭前会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PAGEREF _Toc14226 1(二)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现状 PAGEREF _Toc6574 1(三)庭前会议制度的司法现状 PAGEREF _Toc19007 1二、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30793 1(一)庭前会议制度功能定位不完善 PAGEREF _Toc8613 1(二)庭前会议制度程序设置空白 PAGEREF _Toc29461 2(三)庭前会议制度适用范围不明确 PAGEREF _Toc7784 2(四)庭前会议制度法律效力存在争议 PAGEREF _Toc25845 2三、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

4、度的完善措施 PAGEREF _Toc362 2(一)完善庭前会议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 PAGEREF _Toc16040 2(二)规范庭前会议制度的程序设置 PAGEREF _Toc26188 21.明确庭前会议的启动权 PAGEREF _Toc19387 22.明确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 PAGEREF _Toc22282 33.明确庭前会议召开的次数和时间 PAGEREF _Toc20539 3(三)明确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27002 3(四)明确庭前会议制度的法律效力 PAGEREF _Toc19642 31.对证据明确的效力 PAGEREF _Toc7600 3

5、2.对争点确认的效力 PAGEREF _Toc25502 43.庭前会议的结束方式 PAGEREF _Toc11414 4结语 PAGEREF _Toc29145 5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12349 6致谢 PAGEREF _Toc15996 7浅析民事诉讼中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摘要:庭前会议,是指在法官在开庭审理前,根据案件情况把案件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开会,把案件的争执点、双方所拥有的并准备在庭上出示的证据以及促使双方和解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协商,最终把协商结果确定下来,该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的会议。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司法现状入手,指出我国民事诉讼庭

6、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庭前会议制度功能定位不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程序设置空白、庭前会议制度适用范围不明确和庭前会议制度法律效力存在争议。最后,根据问题提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措施。关键词: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问题及建议 一、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司法现状(一)庭前会议制度的发展历程会议制度于20世纪初引入被美国民事诉讼规则,并在几次民事诉讼规则修改中不断得到完善,无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该制度都颇受欢迎,最后都引入了该制度,例如英国的案件管理会议,德国1977年开始实施的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1996年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章专门规定的整理争点和证据的程序。关

7、于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构建的问题学术界一直都在不断的讨论,但在2015年新民诉解释颁布之前,我国庭前准备工作中,庭前会议制度在我国并没有被明确纳入法律条文中,但当借鉴民事诉讼庭前程序发达的国家时,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有在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庭前会议的相关内容,这是诉讼文明进步的体现;而我国也急需让庭前会议制度走进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来,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断完善我国目前仍不健全的司法诉讼体制。虽然2015年之前在法律和司法解释上,没有过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内容,但是我国某些地区的有一些法院早已采取试点的方式来检验该制度在我国是否能正式实施。(二)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现状2012年颁布的新民事诉讼法存在法律

8、规定过于笼统的问题,民诉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于庭审程序的规定,该条文并未指明“交换证据”和“明确争点”的具体形式。这种不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缺少了具体程序的指引。(三)庭前会议制度的司法现状制度的适用是制度设置的目的,庭前会议制度实际适用率的高低对发现其自身的不足和提高完善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了解庭前会议制度的实施适应情况,笔者调研发现,自新民诉解释2015年颁布以来,某地区两所法院民庭在过去一年中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分别为1663件和897件,但都均没有一起案件适用过庭前会议,即适用率为0%,此足以表现该制度目前的适用率非常不可观。二、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庭前会议制度

9、功能定位不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新民诉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中有关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的规定,其中第四项为组织交换证据,第五项为归纳争议焦点,第六项为进行调解。(二)庭前会议制度程序设置空白我国新民诉解释对庭前会议的程序性规定,例如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召开方式、地点、次数等都存在一定空白。由于新民诉解释颁布仅一年,实践中许多地方仍然没有出台较为细致的程序性规定,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个别法院有试点性的召开过,但这几个地区的庭前会议的适用程序规定又存在着差异。这不仅不利于庭前会议制度的健康发展,而且有损于司法

10、公正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急需作出统一和细致的规定。(三)庭前会议制度适用范围不明确我国的新民诉解释对该制度的内容做了相关规定,但是对庭前会议应适用于何种案件,究竟应该适用于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多半情况下是由主办法官自由裁量决定。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而简易程序中又包含了小额诉讼程序。(四)庭前会议制度法律效力存在争议庭前会议的处理结果是否有利于提高庭审效率,实现案件的公正审理,对诉讼活动具有法律约束力是目前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主办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庭前会议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之一。三、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措施(一)完

11、善庭前会议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关于庭前会议的功能,从立法的目的来看,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了提高庭审效率,为庭审做准备。根据新民诉解释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庭前会议的主要功能应当是为开庭做准备和促进调解,其中为开庭做准备又有交换证据、归纳争点、互换文书等几个方面。(二)规范庭前会议制度的程序设置1.明确庭前会议的启动权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明确知道主办法官拥有召集庭前会议的裁量权,新民诉解释的相关规定为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召开庭前会议来做好庭前准备。“可以”二字中便体现出了该会议并不是必须强制召开,同时也不是适用于所有案件,但是新民诉解释中只出现了法院这一主体,直接的表明了它的启动权只归于法院或案

12、件主办法官;主办法官需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证据的数量,以及当事人双方对于争议焦点的认可程度等来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2.明确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关于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诉讼参与人除了当事人以及其诉讼代理人,还有证人、鉴定人、专家辅助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明确是否所有诉讼参与人都需要参加庭前会议对于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庭前会议召开的目的和任务来决定哪些诉讼参与人需要参加该会议。根据新民诉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对庭前会议规定的六项内容。3.明确庭前会议召开的次数和时间为了保证庭审效率,庭前会议最多只能召开两次。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案

13、件相对简单,争议不大,只需召开一次会议即可。复杂疑难的案件可再增加一次会议次数。第一次庭前会议应该在审前准备程序的初期召开,具体可以定位被告答辩期届满之后开庭审理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会议内容即为新民诉解释二百二十五条的六项规定,如有未能解决的事宜,需要再次召开庭前会议的,则在第一次会议中明确下一次庭前会议的日程安排。第二次庭前会议应该在庭审前的合理期间内召开,当事人可以自己参加,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该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第一次会议未能解决的事宜,例如补充交换证据,再次进行调解等。(三)明确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范围对于案情相对简单、法律关系明确、证据不多的案件,没有必要召开庭前会议,如适用简易

14、程序的案件,但凡是能够正确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基本是事实清楚,权利和义务明确,基本案件事实通过交换起诉状和答辩状就能整理清楚,没有必要再召开庭前会议,浪费诉讼资源。(四)明确庭前会议制度的法律效力1.对证据明确的效力201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对逾期提交证据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该条文是对举证期限进行了修改,表明逾期所提交的证据是否能被采纳决定权还是在于法院,这也就决定了即使庭前会议后,法院有可能不能否决当事人对已交换的证据加以变更、撤销、补充,但若对证据的“三性”以及当事人对所交换证据的认可进行明确,则可在日后庭审中提高审判效率。2.对争点确认的效力通过召开庭前会议,庭前法官与双方当事人整

15、理出确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就可以排除了没有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对于已经明确确认了的仍然有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在日后的庭审中法官和当事人应当作为主要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围绕没有争点的事实再纠缠不清,从而使得庭审法官只审理和围绕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庭审即可。3.庭前会议的结束方式新民诉解释规定了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但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该会议的结束方式,因此庭前会议的结束方式应当有两次。庭前会议亦可作为调解会议进行,调解的顺利完成,双方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书意味着案件的结束,因此第一种结束方式应当为以会议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而结束。如果召开庭前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诉求、交换证据、明确争点等,则可以在法官的主持下

16、,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目录或者会议笔录上签字确认,作为会议结束的方式,随后对证据或者争点产生相应的的约束效力。结语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制定一年以来,目前在我国各地法院中的适用效果并不显著,我国移植的这一制度本身仍然有很多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但是该制度制定的功能定位来看,它应该发挥交换证据、明确争点、促进调解等作用,若这些功能作用可以很好的发挥。将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审前程序不完善的局面,而从理论上来看,该制度也是非常好的制度,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审判助理制度做好了准备。该制度目前仍无法有效的普及实施,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种新制度的移植必然要经历水土不服的阶段,我们需要给予它足够的信心,今后在不断完善制

17、度本身缺陷的基础上,各地法院出台更加细化的适用规定,该制度的适用率也会有所改观。参考文献1韩旭.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完善.沈阳:辽宁大学,2014.2高菁.庭前会议制度构建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4.3李烁.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构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3.4杨润丹.审前会议制度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5翁婷.庭前准备程序的制度化构建.长江大学学报J.2012,35(5).6袁艳青.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7姜兴.审前程序的构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8林静.审前准备程序研究.郑州:郑州大学,2011.9肖婷婷.民事审前会议制度研究.

18、厦门:厦门大学,2008.10孙晓.庭前准备程序的完善.兰州:兰州大学,2008.11宋伟莉.庭前会议制度初探.法律适用J.2001,2(179).12卞建林.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法律适用J.2015,1(10)13常怡.外国民事诉讼法新发展M,2009年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致谢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朋友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本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