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三章知觉作用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三章知觉作用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三章知觉作用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三章知觉作用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三章知觉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组织行为学知觉作用第三章01感觉02知觉03社会知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应该掌握:1.感觉的定义及其特点2.知觉的定义以及其同感觉的联系3.知觉的地位与发展4.知觉的选择性与组织5.社会知觉的性质与内容6.归因理论与判断他人时的捷径下面介绍两个故事,引出本章的内容。故事一:鲍勃伊登斯的故事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在51岁时又幸运地复明了。后来在谈到恢复视力后的经历时,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黄色竟是如此的黄!黄色太让我感到惊讶了,难以形容。红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但是,我难以想象这就是红色。天不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想去看看一切我能看到的东西;夜晚,我遥望天空中的星辰和闪烁的光。有一天,我看见一

2、些蜜蜂,它们美极了,我看到一辆卡车流星似的在雨中驶过,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水雾,太美了!我还看见一片凋零的叶子在空中飘荡,让人难以忘怀,世界上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么美!你们能理解吗?”我们对每天所看到的一切已熟视无睹,反而感觉不到世界上许多美丽的东西。鲍勃的话提醒我们,没有感觉,我们就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引例两则故事故事二:“凶杀”现场库恩正在一家超市购物,突然一个女孩跑过来,边跑边向后看,一路尖叫道 :“放开他!放开我爸爸!你会杀死我爸爸的!”库恩快速沿着她来的方向跑过去,看见了可怕的一幕:一名男子躺倒在地,另一名男子骑在他的身上,上面那家伙是个大块头,身高不下2米,体重少说也有150千克。他看上

3、去近乎疯狂,像是在用手掐着仰卧者的喉咙,满地是血!库恩当时的反应是,马上去把超市经理喊来。当经理和库恩一起跑回“凶杀现场”时,警察也赶到了,他们这才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躺在地上的家伙喝得烂醉,跌倒在地上,撞破了头,伤口虽然不大,但弄得满地是血,在他身上的那名男子见醉汉倒下,立刻上前去,阻止他进一步自我伤害,并帮助他松开了领口。库恩回想,如果当时他没有返回现场,他也许会在法庭上作证说自己目睹了一场凶杀,因为那个女孩的话完全引导了他的知觉。其实库恩认识那位热心助人的先生,他们是邻居,只是以前交往不深。现在,库恩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当时的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压在“受害人”身上,像一头巨兽,令人毛骨

4、悚然!引例【思考】1.通过故事一,你能说明感觉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吗?感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在故事二中,库恩的知觉反映了事实吗?为什么发生偏差?3.错误的知觉导致了库恩采取了或将要采取怎样的行动?4.如何解释库恩在此事件后对这位邻居的知觉?引例3.1感觉3.1.1感觉的性质感觉(sensation)是人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中介。把握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感觉的特征,了解其他学科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接下来掌握感觉的形成过程。3.1感觉感觉的含义1感觉是联系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按照列宁的说法,“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也就是说,

5、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它一方面属于主体,是在主体中产生,同时,它又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2.感觉的形成2感觉的形成类似一个数据筛选系统,负责选择、分析和压缩外界输入的信息。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洪流般涌入的信息的提炼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有效地输入人的大脑,人的感觉有一定的特性,产生相应的感觉能力。3.1感觉3.1.2感觉的特征感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只有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通过感觉器官形成感觉。感觉的绝对觉阈、差异觉阈、感觉适应,是描述这种敏感性的指标。3.1感觉绝对觉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刺激称为“绝对觉阈”(absolut

6、e threshold)。“阈”是指一种强度,当刺激达到这一强度时,个体才能感觉其存在。若有两种不同强度的刺激出现,需要行为主体辨别差异时,刺激的强度差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由感觉辨别。差异觉阈感觉适应某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被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3.2知觉3.2.1知觉的性质1.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指人脑对环境刺激的整体反映,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象的过程。人们努力根据事物本来面

7、目认识它们,但这种努力离不开感觉和知觉的中介。知觉是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首先,知觉是对于环境的直接反应;其次,知觉把对象从环境中区分出来;最后,人们通过知觉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3.2知觉2.知觉与感觉感觉知觉感觉是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的时候,头脑产生的不是事物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孤立映象,而是由各种感觉结合而成的具体事物映象(如房屋、车、树木等)。3.2知觉3.知觉的特点特性反映性从客观到主观主观性从理解到意义整体性从感觉到知觉中介性从知觉到思维直接性从反应到反映3.2知觉4.知觉的发展知觉作为对于事物属性的

8、整体反映,与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相联系,导致概念、判断、推理的产生。而概念、判断、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知觉的发展推动思维的产生,使人类行为具有自觉能动性。概括(summary)是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语言(language)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思维(thinking)是主体能动地、连续性地获取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一系列概括、整理和运算,最后得出应对环境的操作方案。3.2知觉3.2.2知觉的选择外部环境1010205040306频率频率是外部刺激出现的重复程度。重复的外部刺激比单个的刺激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反差反差是对象与环境的对比。反差越大,就越能

9、引起人的注意。强度强度原则认为,外部刺激越强烈,越可能被知觉到。大小与强度紧密相关的是大小。动静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新奇性与熟悉性新奇性和熟悉性看似一对相互矛盾的特点,但二者结合在一起,能引起人的注意。3.2知觉知觉定势2需要学习人格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因此,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更容易被知觉。知觉主体由于身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处于适应环境的不断学习过程中,因此即使感觉到了同类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

10、物感知细致入微。3.2知觉3.2.3知觉的组织知觉的组织是指知觉所获信息的安排与组合方式。个体所知觉的不是颜色、光线和声音的单位,而是具有不同信息要素的可辨认的整个客体。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知觉进行信息加工,将获得的信息组合成为有意义的整体。这种组织过程具有固定结构,遵循特定方式,服从一定原则。3.2知觉知觉的结构1理解知觉组织的起点是认识知觉的结构。知觉结构是指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例如知觉的对象、焦点、背景。知觉对象是进入个体知觉范围内的物体。知觉焦点是指当个体锁定知觉对象时,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关注的焦点可能是不同的。知觉背景是指知觉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背景下对于同一对

11、象的知觉也是不同的。知觉组织就是对这些要素进行结构化组织,使其成为整体并产生意义。3.2知觉知觉的组织方式2知觉组织的过程主要有三步:首先是对象分离,接着是知觉归类,最后进行感觉评价而形成知觉。对象分离是知觉最基本的步骤,是指知觉到的客体在背景中作为可分离部分被突出出来。比如,看画展的时候,人会自觉把画从墙上分离出来。画是知觉到的对象,而墙是对象的背景。知觉归类是知觉的组合,指将几个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可识别模式的倾向。人们倾向于使用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相似性等原则来进行知觉归类。这些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知觉律观点。感觉评价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价并使其产生意义的过程。这涉及社会知觉的内

12、容,包括定型偏见、光环效应、推己及人等。对象分离知觉归类感觉评价知觉3.2知觉知觉的组织原则3图形-背景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形式。该原则意味着知觉到的客体,可以在背景中作为可分离部分被突出出来。以读书为例,从光波刺激的角度而言,读者在接受无规则形状的黑色和白色的光斑刺激。然而读者不会以此种方式去知觉,他们会知觉到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形状字、词和句子。从另外一种角度考虑,读者有意识将进入视野的刺激组成背景下可识别的图形。在一般的图形-背景知觉中,往往仅看见一个图形。可逆图形则是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的双关图案。心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图3-1来解释图形-背景原则。(1)图形-背景图3-1图形-背景可逆图形3

13、.2知觉知觉组合是指将几个刺激组合成一种可识别模式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有潜在的组合一致性。当简单刺激群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具有按照封闭性、连续性、接近性或相似性进行组合的自然倾向。封闭性是指,人有时会知觉到一个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整体。人们的知觉将感觉没有填满的裂缝封闭起来。其结果,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连续性与封闭性相关,是指人倾向于知觉那些比较连续的信息。接近性原则认为,相互接近的一组刺激会被知觉为一种整体模式。相似性原则表明,刺激的相似性程度越高,被当成统一体的倾向就越大。(2)知觉组合3.2知觉知觉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恒常性。在知觉时,由于经验的参与,知觉

14、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知觉恒常性在视觉中最明显,在观察同一物体时,知觉并不完全随对象的情况变化而改变。综上所述,知觉的形成需要经历选择和组织这两个过程,这说明了知觉是人们的主观活动,具有一定能动性。同时也为知觉调整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使面对同一事物,我们仍可以从知觉的选择或组织过程入手,影响人们的知觉过程。(3)知觉的恒常性3.3社会知觉3.3.1社会知觉的性质社会知觉的含义1所谓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社会知觉强调的,不是知觉的社会性,而是对于社会对象的知觉。实际

15、生活中,社会知觉的刺激源自于社会行动者,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值得重视的是,这里所说的社会行动者,不是行动的外在表现,而是行动的内在原因,即行为者的动机。也就是说,对于社会行动者的知觉,关键在于对于社会行动者行为动机的知觉。3.3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特点2社会知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试探性。往往不是直接把握住他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动机,而是探索着做出关于行为动机的推断。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不像外在行为,不能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只能通过间接的途径来把握。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贯彻着完形性原则。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材料整合起来,加以规则化和结构

16、化,从而形成关于社会对象的完整印象。试探性完形性3.3社会知觉3.3.2社会知觉的内容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和对他人内在品质的知觉是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关于自我词的掌握3.3社会知觉3.3.3社会知觉的研究由于社会知觉的特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觉者、被知觉者以及知觉的方式,因此对于社会知觉的研究从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需要了解知觉者和被知觉者的特点,这种特点直接影响社会知觉的状况。除此之外,社会知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知觉方式,这是引起社会知觉偏差的主要原因,例如归因偏差和判断他人时走的捷径等。因此对社会知觉的方

17、式也需要进行具体探讨。社会知觉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3-2所示。图3-2社会知觉研究的理论模型3.3社会知觉知觉者和被知觉者1社会知觉的复杂性,首先来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的特点。知觉者的态度、动机、兴趣、经验和期望等都会影响着社会知觉。研究表明,知觉者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通过了解自己来认识其他人,即所谓“推己及人”,因此个体自身的个性特点,必然会影响个体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点。例如自我接受的人,更可能看到他人的积极方面;反之亦然。影响社会知觉的被知觉者特征有多种:首先是被知觉者的视觉特性,即呈现在知觉者眼中的形象,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知觉。其次是被知觉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这种地位和角色常常会被

18、加以简单的分类,从而影响他人对其的知觉。3.3社会知觉知觉方式与归因理论2(1)归因理论的假设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和意图,目的在于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理论认为,对于行为的判断取决于对行为动因的解释,这种动因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所谓内因,是指行为来自行为者自身的控制;与此相反,外因是指行为原因不在行为者控制范围内。(2)控制点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解释。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3.3社会知觉(3)凯利归因理论凯利认为,人们对

19、行为的归因方式,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属于内部原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原因。究竟对某一事件进行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取决于所获得的三种信息:区别性(distinctiveness)。这是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反应,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出这一行为。一贯性(consistency)。这是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一致性(consensus)。这是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方式的反应。3.3社会知觉(4)韦纳的

20、归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在动机的情绪归因理论中,提出了不同的归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类行为不单由生理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从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3.3社会知觉韦纳认为,在社会认知中,对于成功和失败所做的归因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归因状况可以从归因方式和归因重点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中归因方式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归因重点在于4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组

21、成归因方式的“三维度模式”,见表3-1。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部位内部归因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稳定控制性可控制可控制不可控制不可控制维度因素表3-1 归因方式的“三维度模式”3.3社会知觉判断他人时的捷径3首因与近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是指初次收集的信息在社会知觉中占据主体位置。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对人的知觉建立在某一特征之上,受这种特征的引导。对比效应一位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位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看,并降低自尊。投射人们如果假定别人与我们相似,则很容易理解和判断别人。刻板印象如果以某人所处群体的特征为依据,在形成对于个体的知觉判断时,所使用的捷径被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本章介绍了联系主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