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的研究_第1页
附条件不起诉的研究_第2页
附条件不起诉的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8264 摘要 PAGEREF _Toc8264 3 HYPERLINK l _Toc10945 Abstract PAGEREF _Toc10945 4 HYPERLINK l _Toc29429 引言 PAGEREF _Toc29429 4 HYPERLINK l _Toc32057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述 PAGEREF _Toc32057 5 HYPERLINK l _Toc17239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的概念 PAGEREF _Toc17239 5 HYPERLINK l _Toc13166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特征

2、PAGEREF _Toc13166 5 HYPERLINK l _Toc2120 (三)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基础 PAGEREF _Toc2120 6 HYPERLINK l _Toc5389 (1)目的刑主义 PAGEREF _Toc5389 6 HYPERLINK l _Toc7347 (2)刑法谦抑性 PAGEREF _Toc7347 7 HYPERLINK l _Toc19471 (3)刑罚个别化思想 PAGEREF _Toc19471 7 HYPERLINK l _Toc14979 (4)起诉便宜主义 PAGEREF _Toc14979 7 HYPERLINK l _Toc19262

3、(5)恢复性司法 PAGEREF _Toc19262 8 HYPERLINK l _Toc20411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缓刑的区别 PAGEREF _Toc20411 8 HYPERLINK l _Toc32105 (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的区别 PAGEREF _Toc32105 8 HYPERLINK l _Toc25951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PAGEREF _Toc25951 9 HYPERLINK l _Toc13105 (三)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的区别 PAGEREF _Toc13105 9 HYPERLINK l _Toc28299

4、三、各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况 PAGEREF _Toc28299 10 HYPERLINK l _Toc27704 (一)各国普遍规定了具体的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27704 10 HYPERLINK l _Toc18803 (二)各国均规定了附加条件的具体内容 PAGEREF _Toc18803 10 HYPERLINK l _Toc16049 (三)各国均将公共利益作为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PAGEREF _Toc16049 10 HYPERLINK l _Toc18712 四、附条件不起诉的作用 PAGEREF _Toc18712 11 HYPERLINK

5、 l _Toc30894 (一)附条件不起诉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川归社会 PAGEREF _Toc30894 11 HYPERLINK l _Toc5626 (二)有利于解决被害人赔偿、社会关系修复等问题 PAGEREF _Toc5626 11 HYPERLINK l _Toc12444 (三)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益 PAGEREF _Toc12444 11 HYPERLINK l _Toc25875 五、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不足及解决路径 PAGEREF _Toc25875 12 HYPERLINK l _Toc26310 (一)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及解决路径 PAGEREF _T

6、oc26310 12 HYPERLINK l _Toc16343 (二)监督机制和救济途径的缺乏及解决路径 PAGEREF _Toc16343 12 HYPERLINK l _Toc10204 (三)所附核心条件设置尚不完善及解决路径 PAGEREF _Toc10204 13 HYPERLINK l _Toc11537 结语 PAGEREF _Toc11537 14 HYPERLINK l _Toc24789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4789 15附条件不起诉的研究摘要 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具有有效化解刑事纠纷、实现审前程序分流的功能。德国,日本,美

7、国都建立了相似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试点先行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2012年写入到新刑事诉讼法中。文章从附条件不起诉的特征及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等出发,对附条件不起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总结出附条件不起诉在我国的作用和意义,并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不起诉条件和期限的确立以及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间附加条件和义务几个方面进行了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和论证。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特征;构建Abstract 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as a non criminal misdemeanor prosecu

8、tion substitute measures, has effectively resolve criminal dispu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pretrial procedure shunt. German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stablished a conditional similar non prosecution system, background in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s attached to the pilot, the non

9、 prosecution system in 2012 into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ditional non prosecution and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and comparison of related concepts, on 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n

10、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coun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not to prosecute the establishment condition and deadline and 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addi

11、tional conditions and obligations on 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and prove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Keywords:The non prosecution of additional conditions; features; construction引言 所谓附条件不起诉,又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暂缓不起诉等,附条件不起诉以起诉便宜主义为基础,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属于不起诉的一种形式。20世纪初,应刑理论被刑罚目的刑理论逐渐取代,起诉便宜主义开始兴

12、起,并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起诉便宜主义确定了具备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公诉机关有权依照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裁量确定是否提起公诉。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述(一)附条件不起诉的的概念 附条件不起诉,一般是指对于符合起诉条件并且已经构成犯罪但犯罪行为轻微的刑事案件,综合考量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表现、个人基本情况、相关刑事政策以及公共利益等各种因素,对于检察机关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嫌疑人,暂时不提起公诉更加恰当,并且对犯罪嫌疑人附加一定的条件和考察期限暂时不予起诉,等到考量期满后,若犯罪嫌疑人能够很好地履行附加义务,则决定不提起公诉,否则,检察机关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的一项法律制度。(二)附条件

13、不起诉的特征 附条件不起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附条件不起诉体现了检察的裁量权。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案件本身已经构成犯罪且达到提起公诉的标准检察机关完全可以将案件交付审判,只是基于犯罪预防和公共利益的考量。认为对犯罪嫌疑人不提起起诉更加恰当,最后决定不提起公诉,这是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区别。存疑不起诉是由于案件的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而根据存疑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检察机关必须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法定不起诉是由于案件符合法定条件,检察机关必须作出不起诉决定。法定不起诉与存疑不起诉是按照法律必须要做的决定,而附条件不起诉体现检察裁量权,这是二者与附条件不起诉的区别。酌定不起

14、诉和附条件不起诉虽然都体现检察裁量权,但是酌定不起诉是指案件已经构成了犯罪,犯罪嫌疑人也达到了起诉的标准,但可酌定不判处刑罚,不具有可罚性。而附条件不起诉则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已经构成了犯罪,也具备可罚性的案件,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小起诉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可罚性。 第二,附条件不起诉是附条件和附期限的,不具有终局性,效力待定。这是附条件不起诉的本质特征,其他不起诉均是即时的、无条件的不起诉。所以这也是附条件不起诉与其他不起诉的根本区别。 第三,附条件不起诉只能适用于犯罪情形比较轻的案件。附条件不起诉设立的目的就是对那些不具备其他不起诉条件,但是已经构成了犯罪,犯罪情节较轻,而本人有悔过的表现犯罪嫌

15、疑人的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避免因为“犯罪分子”的标签而给其生活,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仅限于轻罪案件。只可以对轻罪案件运用附条件不起诉。第四,附条件不起诉权专属于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权是公诉权的适度延伸,是专属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只能由检察机关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均无权行使。(三)我国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基础 附条件不起诉与德国采取的特定惩罚性措施同时终止刑事诉讼的制度基本相同并且与日本刑事诉讼中的起诉犹豫近似。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是在刑法谦抑性、目的刑主义、刑罚个别化、恢复性司法理念、起诉便宜主义、诉讼经济等司法理念成为世界刑事法制的探讨热潮的情形下形成的法制制度。(1

16、)目的刑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社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快速发展,也加大了社会矛盾,犯罪现象持续增加,以刑罚来抑制犯罪的刑罚报应论也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此时社会也在进步,朝着更加民主和法治的方向发展,于是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国家,看待对犯罪人施加刑罚的目的和作用,开始深思犯罪发生的社会根源 。这时出现了反对古典学派的报应主义的近代学派, 他们认为刑罚不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追求一定的目的。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存在、 安全和统治利益;并且保护个人的 财产、 自由、生命、 身体和名誉。19世纪20代,刑法新学派的出现,使报应刑罚观逐渐取代没有犯罪而处刑罚的目的刑罚观。

17、目的刑罚论认为一旦行为实施造成危害,无论如何惩罚犯罪人,都不可能恢复犯罪行为实施前的状态, 因此,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既成性。国家对犯罪施以刑罚,应该为了教育犯罪者,而不是为了单纯惩罚犯罪者,即刑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对犯罪人的再教育,来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2)刑法谦抑性刑法的调整范围有相当严格的限制,就是因为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这种杀伤力。换句话说,刑法谦抑性有它特立的标准及条件。当使用的其他法律能够遏制违法行为时,就不能制定更重的制度方法。(3)刑罚个别化思想刑罚为其自主决定、 自主行为提供一定的空间,并赋予国家机关及其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通过扩大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自由裁量权,刑罚个别化

18、思想可以在公诉环节中予以体现,以不起诉方式将部分轻罪案件提前终结诉讼程序,为轻罪行为人提出一定的附加条件,并提供一定期限的考察教育,以便更好地改造和预防犯罪,实现教育,这形成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模式。(4)起诉便宜主义刑罚理论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相关的诉讼理论, 基于报应刑理论的 “有罪必罚” 、 “有罪必诉” 及对应的起诉法定主义也失去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起诉便宜主义应运而生。起诉便宜主义是指,检察官判定犯罪已经构成具有法律意义的犯罪,仍可斟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起诉。起诉便宜原则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个案犯罪和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其有权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 通过对罪犯行为人的考察

19、研究,对其人品,社会行为习惯进行观察,来判定一些轻罪案件是否没有必要流入审判程序,即是否不必提起起诉。起诉便宜主义的实现,是附条件不起诉正是通过行使不起诉自由裁量权来实现的。(5)恢复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理念鼓励被害人与犯罪人进行充分协商,寻求补偿因犯罪而造成的伤害的方法, 既将罪犯交给社会来改造,又保护被害人利益。 恢复性司法理念要求司法应当发挥教化功能而非简单的惩罚功能,司法过程要使各方利益得到满足,并防止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检察机关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应该调整好被害人的利益损害,为被害平复他们的心理创伤,同时要让犯有轻罪的人有积极的悔罪态度,良好的社会表现,然后重返社会。二、附条件不起诉

20、与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缓刑的区别(一)附条件不起诉和法定不起诉的比较 附条件不起诉是一种检察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不起诉制度,而法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依法作出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第一,从适用范围上看,法定不起诉适用的案件是法律明确规定不予提起公诉的案件;而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是应当依法起诉的案件。第二,从附加条件上看,法定不起诉不得附加任何条件和期限;而附条件不起诉中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是要附条件和附期限的。(二)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区别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

21、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不同之处是,酌定不起诉在检察机关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三)附条件不起诉和缓刑的比较缓刑是指对犯罪行为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相当于刑罚的暂缓执行。但两者也有实质上的区别:第一,适用主体不同。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而缓刑适用的主体主要是法院。前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起诉裁量制度,后者在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第二,缓刑作为刑罚执行制度,具有强制性,就算犯罪人想要上诉,被适用缓刑人无权选择,原判刑罚仍要执行。而附条件不起诉是基于犯罪嫌疑人的同意而存在的,给了犯人上

22、诉的机会。三、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各国基本概况 当前,两大法系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虽然称谓各不相同,但在价值理念和程序运作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以德国、口本、美国最为典型,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建立了类似制度。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各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各国普遍规定了具体的适用范围 划定标准可以分为三类:(1)犯罪主体标准,美国一开始规定仪适用于末成人犯罪,后来这一一规定有所突破;(2)罪质标准,德国附条件不起诉只适用于轻罪案件。对重罪案件不适用;(3)刑期标准,在台湾,只要犯罪嫌疑人所犯之罪应当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外刑罚之罪的均可适

23、用。(二)各国均规定了附加条件的具体内容附加条件的设定,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但也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向被害人赔偿损火;二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定的公益劳动;三是向国家或公益单位支付一定数额的款项;四足禁止性规定。因为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有不良嗜好,为了减少危害性,由管家相应机关帮助其改正陋习,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禁止性义务,如台湾地区要求犯罪嫌疑人完成精神治疗、戒瘾治疗、心理辅导等,且不得危害被害人的安全,不得再犯罪。(三)各国均将公共利益作为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公共利益是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裁量决定的基础和依据,实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国家和地区

24、都将公共利益作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必须考虑的凶素之一。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范围要小得多,主要体现在:(1)在适用主体方面,仪限于未成年人。不包括其他任何成年人,如孕妇、老年人、偶犯、初犯等均排除在外;(2)适用的罪名仅限于刑法第四、五、六章,即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3)在刑期方面,仅限于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行为。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范同相对较小,立法者对于附条件4i起诉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附条件小起诉的实践经验仍然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立法者对潜在风

25、险的担忧。四、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作用(一)附条件不起诉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川归社会 尤其符合对末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特殊保护的现实需要。由于不起诉适用率低,实践中大量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未成年入犯、初犯、偶犯、胁从犯等也被诉诸法院并被判处一定刑罚。通过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利于扩大对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不起诉的范围,可以使犯有轻罪的人尤其是其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免受审判和刑罚的处分,使其不被贴上“犯罪”的标签,也可以避免因服刑而导致的“交叉感染”,有利于他们改过自新,更好地回归社会。(二)有利于解决被害人赔偿、社会关系修复等问题 在附条件不起诉中,公诉机关可以对

26、犯罪嫌疑人附加赔偿被害人损失、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义务,而犯罪嫌疑人履行这些义务有利于平抚被害人的失衡心态,也有利于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三)有利于司法资源的节约通过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使一部分案件不再进入审判阶段,可以节省审判资源、羁押资源,符合诉讼经济的考虑。检察机关对符合附条件不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通过一定期限的考察教育,对于满足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规定的,就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考察期过后犯罪行为人符合起诉条件的,就会对其提起公诉,如此,避免了有限司法资源的浪费,减少了不必要的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以投入最低的司法成本,来换得较高的司法效益。五、附条件不起诉制

27、度的不足及解决路径 (一)适用范围狭窄及解决路径根据刑诉法,其适用的对象仅限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将对象作严格限制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追求的效率价值将不能得以最大实现,这违反了刑罚的处罚平等原则,而且未成年的犯罪的比例较低 。另外刑诉法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只适用于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犯罪,和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即犯罪行为较轻的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诉前分流功能的发挥遭到了很大的限制。笔者建议应适当扩大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应当将适用人群扩大至严重疾病、患者、怀孕及哺乳期妇女和75岁以上的老人、盲聋哑人。(二)监督机制不完善及解决路径附条件不起诉的基本要求是犯罪行为人有自我悔

28、改的表现,即悔罪表现,但是悔罪表现的具体定义法律并未明确,所以这一问题就存在有较大的裁量空间 。从监督方面来看,即使犯罪行为人的条件符合上述要求,检察机关的判定也缺乏有效的制约。因为法律规定的是可以适用,在事件裁决中公安机关和被害人对犯罪行为人很难做出有效制约很,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合理适用也会遭到阻碍。于是,笔者建议,要加强内部监督 ,下级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对上级检察机关进行报送及备案 ,经过上级检察院审查,如果发现下级检察院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是错误的,可以通知下级检察院提起公诉 ,从而撤回下级检察院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其次,要强化外部监督。检察机关应当将犯罪嫌疑

29、人是否以道歉赔偿等方式及犯罪嫌疑人有无悔罪表现作为在做出不起诉决定前的重要考量因素,充分听取被害人意见 。(三)所附核心条件设置尚不完善及解决路径 刑诉法第272条第三款第四项的规定,虽然规定了相关的犯罪嫌疑人须接受矫治和教育,但是却并未明确细化,不利于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被害人就无从得到补偿和慰藉,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修复 。笔者建议检察机关还可以将附条件不起诉人履行以下一项或几项义务细化为: ( 1) 向被害人道歉; ( 2) 具结悔过; ( 3) 提供一定的公益性服务,或向公益团体缴纳一定的财物; ( 4) 不得从事特定职业;(5) 不得出入某种特定场所; ( 6) 不得接触某些特定人员; (7) 其他义务。结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快刑事诉讼程的办案流程,提高司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基层法院的工作负担,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法律经济价值,使得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司法机关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未成年人人权领域起到特殊保护的作用,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再改造的帮助,并且能够体现司法人文精神,正是这样的内在价值也使得许多学者极力推崇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参考文献1陈光中,等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2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