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_第1页
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_第2页
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_第3页
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_第4页
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及病理分类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类。方法回忆性分析60岁以上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6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予以分类。结果63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7例(11.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5例(7.9%),淋巴瘤51例(81.0%),各类型病变临床特征相似;51例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有45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ALT-EZL)。结论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为低度恶性的淋巴瘤,病理检查是分类与鉴别诊断的主要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进一

2、步明确诊断。【关键词】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ALT淋巴瘤;分类Abstrat:bjetiveTexplrethelinialfeaturesandhistpathlgilassifiatinfularadnexallyphprliferativelesinsintheelderlyppulatin.ethdsThelinialandhistpathlgidataf63patientsithularadnexallyphprliferativelesinsereretrspetivelyanalyzed.Resultsfthe63patients,7hadreativelyphidhyp

3、erplasia(11.1%),5hadatypiallyphidhyperplasia(7.9%)and51hadthelypha(81.0%),ithsiilarlinialfeaturesangaspetrufdiseaseentities.fthe51asesithlypha,45erefundthaveextrandalarginalzneB-elllyphafusa-assiatedlyphidtissue(ALT-EZL).nlusinThereisnspeifiityinthelinialpresentatinsfularadnexallyphprliferativelesin

4、s,stfhiharel-gradealignantlyphas.Histpathlgialexainatinsserveasthebasisfthelassifiatinanddifferentialdiagnsisandftheularadnexallyphprliferativelesinsintheelderlyppulatin,hileiunhistheistryanbeeplyedtfurtherakethedefinitediagnsis.Keyrds:ularadnexal;lyphprliferativelesins;ALTlypha;lassifiatin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

5、生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大,多为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高。虽总体发病率较低,却占眼附属器实体性肿瘤的10%15%1;且文献报道包括眼附属器在内的头面部结外恶性淋巴瘤误诊率较高,为40.7%2。故我们搜集现有资料,对60岁以上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63例的临床特点、病理分类分型进展研究,以加深对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科19992022年已明确诊断的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男27例,女36例,男女比例11.33;年龄6077岁,中位年龄69岁。所有病例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1.2方法1.2.2免疫组织

6、化学染色形态学诊断为淋巴瘤或不能确定的病例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标准的链-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AB法),行D20、D79a、D3、D45R、D5、D23、D10标记。阳性断定标准为:D20、D45R、D79a、D5、D10以细胞膜呈棕黄色为阳性;D3以细胞质弥漫棕黄色为阳性。1.2.3淋巴瘤分型方法采用2001年H分类标准。2结果2.1病理分类经过对所有病例进展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7例(11.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5例(7.9%),淋巴瘤51例(81.0%,其中5例伴眼外病变)。其中5例病理形态学检查不能确定

7、,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2例免疫组化B细胞抗原D20表达和T细胞抗原D45R表达均阳性,为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3例免疫组化D20(+)、D79a(+)、D3(-)、D45R(-),为淋巴瘤。2.2临床特征2.2.1发病部位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大多数进犯眼眶上方和前方,本研究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分别统计了各病变发生于眼睑、结膜、眼眶的病例数,其中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分别为1例、1例、5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分别为0例、0例、5例,淋巴瘤分别为1例、3例、45例,2例同时进犯眼睑、结膜及眼眶。2.2.2就诊原因、常见病症及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以眼部异常就诊,5例同时有眼部以外临床表现。

8、绝大多数病例均以无痛的眼眶肿物就诊,主要表现为淡红色鱼肉样外观,或小卵石样或多结节外观。有无眼球运动障碍和突眼、眼睑下垂等表现视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临床表现上各类型之间以及与其他隐匿开展的炎性包块不易鉴别。T及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显示病变位置、形态、数目、内部构造及眼眶其他组织受累的程度,但无特异性,无鉴别及定性的意义。T表现为中等密度的软组织影,易压迫或包绕邻近的眼球而引起铸造形改变。RI在T1像同眼外肌相比是为信号,在T2像上肿块同脂肪及肌肉相比是为信号。T1像增强、脂肪抑制,效果更好。2.2.3淋巴瘤分型51例淋巴瘤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45例,占88.2%,其中3例同

9、时有其他部位病变;3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浆细胞淋巴瘤;1例为T细胞淋巴瘤,临床检查发现鼻腔有肿物,活检证实为鼻腔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ALT-EZL大局部病例呈典型形态学改变: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细胞体积较小,核呈生发中心细胞样,并有明显的单核样细胞分化。因从形态学上ALT-EZL与表现为小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不易鉴别,故45例均行D23、D5、D10检测,表达阴性,除外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套区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转贴于论文联盟.ll.3讨论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瘤。近年来对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

10、大的变化:以前认为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与炎症或炎性假瘤很难鉴别,并曾有人将炎性假瘤也归于此类疾病,也有人将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归于炎症范畴,但两者在治疗和转归上都有显著不同,炎症无论是特异性还是非特异性,其病理表现与临床的炎症相符,抗炎治疗或针对致病因素的治疗有效,而目前认为大多数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就是淋巴瘤3,因此要求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本组说明,在临床特点方面,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好发部位依次为眼眶、结膜、眼睑;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初期病症、体征较隐匿;绝大多数病例均以无痛的眼眶肿物就诊,主要表现为淡红色鱼肉样外观,或小卵石样或多结节外观。T及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显示病

11、变位置、形态、数目、内部构造及眼眶其他组织受累的程度。但这些特点均无特异性,尤其其中的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与炎性假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更是难以区别。因此,两者需进展病理检查加以鉴别。严格意义上的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理特点为局灶性淋巴组织聚集,正常具有生发中心和完好的帽状区,并被眶脂肪和纤维组织分隔3。而炎症那么为弥散性多形细胞浸润、纤维化、肉芽肿等。本组病例正是依此标准作出诊断。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技术的开展,对淋巴组织增生的认识逐渐深化。以前因缺少免疫表型支持,很多眼附属器淋巴瘤仅从形态学上诊断为反响性增生。Sigelan等4单纯形态学区分的报道显示反响性增生与ALT型淋巴瘤所占百分比为

12、51。Knles等5通过免疫组化技术鉴别报道反响性增生、淋巴瘤和非典型增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7%、70%及3%,反响性增生和淋巴瘤的比例明显倒置。upland等6报道反响性增生比例更低,仅占12%。诊断不明确,只能套予非典型增生的病例,已从过去的10%以上下降到5%以下。本组病例分类结果同文献报道相仿:63例老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7例(11.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5例(7.9%),淋巴瘤51例(81.0%)。同样,各类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根据。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其比例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能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分子技术在其分类诊断中的重要性。

13、有作者7提出:在形态学上判断眼附属器反响性增生和淋巴瘤有困难时,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做进一步鉴别:同时做B细胞和T细胞免疫标记。B细胞淋巴瘤的B细胞抗原表达阳性,假设同时有T细胞抗原阳性表达率20%,应考虑为多克隆增生。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球蛋白轻链和,假设2/3或1/3均提示单克隆性增生。PR检测可为诊断提供帮助,FR2A或FR3A在240280bp或80120bp的单一条带也提示单克隆性增生。多克隆增生者为反响性增生,单克隆增生者为淋巴瘤。有文献报道在诊断与鉴别诊断B细胞性淋巴瘤和反响性增生病变中,用ISH法检测轻链、RNA的基因序列,比用IH法检测免疫球蛋白轻链蛋白、限制性更灵敏和准确8。本组

14、还按2001年H淋巴瘤分型标准,根据部位、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淋巴瘤病例进展分型。同文献3,9报道相似,眼附属器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的就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即ALT淋巴瘤。ALT型淋巴瘤属惰性,恶性程度低,进展慢,故在临床上与良性疾病难以鉴别。但其有向高度恶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趋势,因此,进步对其的认识并尽早做出诊断可以改善其预后。由于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较为少见,本组病例时间跨度较大,期间对该病的认知和观念都在不断开展,希望通过本组病例的总结分析,以及结合文献研究,能对以后诊断治疗本病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宋国祥.眼眶病

15、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0-312.2姚亚萍,魏金芝,朱亚芳,等.首发于头面部结外恶性淋巴瘤54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6):544-545.3孙丰源译.眼眶疾病.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22:330-351.4SigelanJ,JakbieFA.Lyphidlesinsfthenjuntiva:relatinfhistpathlgytlinialuteJ.phthallgy,1978,85(8):818-843.5KnlesD,JakbieFA,NallyL,etal.Lyphidhyperplasiaandalignantlyphaurring

16、intheularadnexa(rbit,njuntiva,andeyelids):aprspetiveultiparaetrianalysisf108asesduring1977t1987J.HuPathl,1990,21(9):959-973.6uplandSE,KrauseL,DeleluseHJ,etal.Lyphprliferativelesinsftheularadnexa.Analysisf112asesJ.phthallgy,1998,105(8):1430-1441.7徐青,肖利华,何彦津,等.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和反响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诊断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22,4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