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_第1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_第2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_第3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_第4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源活则水清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课程标准追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不可否认,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每个课文的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2、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以往开始一篇课文,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角,介绍很多相关资料,引入课文。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每个小组给2-3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回顾分析学生们手中同步辅导给出的已知的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有关内容等方面的疑难问题的课外延展探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小纸条上

3、,由课代表搜集整理出共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给各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发微析疑,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发到老师博客上为本课专设的版块里,展示成果,共享智慧。描述这节课开始就由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资料,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强。四个小组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文字、音乐等)集中到一位同学那里,由这位同学负责制作成幻灯片。幻灯片打开,背景音乐是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伴随着低沉、压抑的乐曲,画面上出现了一张铁丝网,上面别着一朵鲜红的玫瑰,画面纵深处是一个看守岗楼,天空是灰色的,依稀看见飘着的雪花。主讲学生在循环播放的低沉音乐声中开始了资料的展示。随着一张张

4、不断变换的历史资料图片和主讲同学情感压抑的配图解说,教室里寂静极了。我和学生们的情绪一直在汹涌,主讲同学把高潮设定在全体起立,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死难的无辜的人们默哀一分钟上。我也默默地站立在教室的前面,我能感觉到所有人的沉痛与压抑。默哀结束,自主探究小组的资料展示也随之结束。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这种不用精心设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围中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这一次搜集资料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有很多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虽然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我的教学设计成功了,超出了我的预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氛围中,我针对学生

5、预习情况设计了五个问题:1、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或:为什么把美好的景象说成是“最可怕的事情”?)2、第八段中“雏菊花在怒放”有什么特定的景物内涵?3、文章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有什么作用?4、第十四段末“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没有?5、本文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们对课文已知辅导材料问题探讨过后,就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的环节了。这个环节刚才在背景部分介绍过了,我把自己的博客网址也打在了幻灯片上,规定学生交作业的时间,我只需要等候学生的成果了。思考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

6、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

7、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

8、,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案例简析情境教学,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正弦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一册(下)的教学内容之一,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探索情

9、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一、教学设计1、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

10、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二、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利用投影展示:如图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lkm,因上游突发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丨vl丨=5km/h,水流速度丨v2丨=3km/h。2、提出问题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1)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

11、多少时间?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师: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1),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

12、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丨v丨及vl与v2的夹角0: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1AD|=Ivl|=5,1DE|=|AF|=|v21=3,易求得ZAED=ZEAF=450,还需求0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师: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生: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

13、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生: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3、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ABC中,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多数小组很

14、快得出结论:a/sinA=b/sinB=c/sinC。师:a/sinA=b/sinB=c/sin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A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

15、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师:据我所知,从AC+CB=AB出发,也能证得结论,请大家讨论一下。生: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生: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

16、AC)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三、教学总结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创设数学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这种教学

17、模式主张以问题为连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一个高中英语教学案例本案例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制造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教学背景教

18、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一般水平,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二、教材分析本课例是高一必修1第一模块里的unit3,welcometotheunit,转绕“lookinggood,feelinggood”这一健康主题,主要通过网络,电影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观看电影并自主通过网络查找资源,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了解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要求学生学完本课后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正确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最突出特点是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协作,勇于创新”。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多元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

19、互动。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注意他们的健康,不要为了自身的身材吸引人而忽略了健康问题。2让学生通过讨论图片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听说能力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五、教法探究式和师生互动六、教学辅助手段计算机、自制CAI课件和学生学习支持材料。七、教学课程设计与分析Step1.PresentationTeachersusethepicturesconnectedwithheathtoleadin.showsomepicturesofsomefamouspeopleandthinkofthesequestions:Isapersonsabilityjudgedby

20、theirappearance?Whichdoyouthinkismoreimportant,lookinggoodorfeelinggood?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这种方法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Step2DiscussChoosefourpicturesandhaveafreetalkShowfourpicturestoletthemknowtheimportanceofhealthandletthemtalkfreely.eg.whoistheperson?Thereasonwhyhedoessoasthepictureshows。Gaveso

21、medetailaboutthepicture教师:通过看图谈论,直观地将本课内容以图片展现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Step3.Talkaboutthepicturesandsearchfortheinformationanddiscussion。Letstudentswatchsomepicturesabouttheproblemswhichourhumanbeingsarefacing,andthensurftheinternettofindoutsomeinformationaboutthephenomenonandtheca

22、useoftheproblemsAtthesametimetheycanhaveagroupdiscussion,Finallyeachgrouppresentstheirownopinions。教师:让学生再次观看一些图片,并上网查找有关这些问题的现象和原因,同时进行分组自由讨论,最后学生展示本组查找结果。这样,既让这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进行了口语表达,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Step4。WatchingandactingWatchsomemoveclips,andthendiscussthefatproblemswillaffe

23、cthumanbeingsinthefuture,andthenasktwogroupstoactouthowtosolvethefatproblems,Thentwostudentssummarizetheirownopinions。教师: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电影片段,并讨论肥胖问题对未来人类造成的影响。以此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协作性。Step5.conclusion(总结)Makeaconclusionabouthowwecandotokeephealthyanddrawaconclusionaccordingtothestudentsa

24、nswers.老师:总结我们怎样保持健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个总结。Step6.HomeworkChooseonepictureonP41,andwritedownthedetailsaboutit.Previewthereadingtext.案例分析: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该课例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和有效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健康的重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利用网络,电影及图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让学生自主上网查找资源,激烈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25、并且尝试演绎小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3在整个过程式中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了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合作、探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学生普遍对这种网络课的形式表示欢迎,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完全感觉到不同于普通的教学课堂教学,我认为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均等的机会,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高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案例单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探究

26、性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寻找问题突破点,如何坚持到底直至问题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高度活跃,思考能力也相应增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对于知识的记忆则也会转向逻辑思维性的记忆。探究性课堂教学能使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让学生在收集信息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从解决问题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通过开展探究过程,学生逐渐学会懂得如何最佳地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越多,越能将此过程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的情景之中。设计思

27、路在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推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团队合作探究为组织形式,教师的适时指导为引导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为重点。同时结合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数据处理、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讨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小组成立设计探究方法制定计划任务协作探究论证合作交流总结结合“单摆”课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决定采用探究性课堂教学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研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研究课题中子课题的内容及预定结果,根据自愿组合原则成立一个大组,每个大组按子课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现有的信息,协商制定探究计划以及确定需

28、要的实验器材。第二课时,让二个研究大组进行交流对比,分析各自小组探究的子课题的优缺点,讨论分析得出最好的探究成果,归纳总结出优质的课题报告。教学过程实录1、讨论提出课题教师分给学生一些关于摆钟的振动、伽利略摆钟的发现及惠更斯对单摆研究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的振动,确定要研究的课题是了解单摆的构成、证明单摆的振动是间谐运动、分析单摆振动的回复力和单摆振动的影响因数。2、确定研究方向为了便于研究小课题的统一,师生在确定课题以后,共同深入研究课文,讨论提出研究的任务和目标:(1)按照课文的要求制作一个单摆。(2)观察单摆振动的情况,并大致总结出振动的特点。(3)借助数学方法理论可以

29、证明,当摆角很小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4)猜测单摆的振动周期会与哪些物理量有关。(5)设计实验对猜测给予定性的验证。(6)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7)协作探究出单摆的周期与相关物理之间的定量关系式。(8)对所学的研究内容作一个回顾和总结3、研究小组成立明确任务目标后,把学生分成二人大组,每组23个人,每组进一步对课题的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后决定成立四个子课题小组分别为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一一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5人)第二子课题:借助数学理论推导论证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5人)第三子课题:实验探究单摆振动的影响因素(8人)第四子

30、课题: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5人)。4、设计探究方法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已掌握的资料,师生讨论后决定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5、制定计划任务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一一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课题任务】查阅相关资料研究伽利略对单摆的研究及惠更斯关于单摆周期的研究资料。【成果预测】撰写一篇科学家们关于单摆研究的小论文,供其它成员参考,并且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第二子课题借助数学理论推导论证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课题任务】查阅相关资料,模仿课本中的推导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推导,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成果预测】数学推导出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求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并分析单摆振

31、动的影响因素如单摆的振动与摆长、振幅等关系,最后记录推导过程给与其他成员,并请一名成员课堂上讲解。第三子课题实验探究单摆振动的影响因素【课题任务】应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单摆振动周期与摆长、振幅、摆球的质量是否有关系【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摆球、木夹子、秒表【实验方案】研究问题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振幅的关系单摆的振动周期与质量的关系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控制变量相同:单摆摆长摆球质量不同:单摆振动的振幅相同:单摆摆长单摆振动的振幅不同:摆球质量相同:摆球质量单摆振动的振幅不同:单摆摆长实验步骤让一个单摆做振幅不等的振动,用秒表测出摆振动一定次数(如30次)用秒表分别测出两个摆长

32、相等的单摆,在摆球质量不等、摆角相等时,振动一用秒表分别测出两个摆球质量相等、摆长不等的摆做摆角较小时振动,测出振所用时间。定次数(如30次)所用时间。动一定次数(如30次)所用时间。观察测量单摆振动一定次数所用时间相同。单摆振动一定次数所用时间相同。单摆振动一定次数所用时间不相同。预测结果改变振幅的大小,单摆振动的周期不变证明: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振幅无关。改变摆球的质量,单摆的振动周期不变。证明: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摆长较长的摆振动慢,周期大;摆长较短的摆摆动快,周期小。证明: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四子课题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课题任务】探究单摆周期T与摆长L可能有什么样

33、的定量关系呢,是否与教科书中所讲单摆振动周期与摆长的算术平方根成正比,并用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实验器材一个可调摆长的单摆、秒表、米尺、铁架台。实验步骤改变摆长,用秒表分别测量它们的周期T与摆长L成并记录观察测量只测量单摆振动一次所用时间T预测成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的图象是条直线,证明单摆振动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成正比教师指导:在各课题组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纠正在实验设计及任务分派中的不足。要求同课题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各课题组之间相互交流。在实行中教室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为小组的课题完成添砖加瓦,特别是平时成绩

34、不好的同学,纷纷担起实验设计的任务,享受成功的乐趣。6、协作探究论证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及学生要求的相关资料。这样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这过程上教师要关注各课题的进展情况,对困难较大的课题小组提供及时指导。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如对验证周期和摆长定量关系的小组,要求学生用图象分析问题,作出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图象,作图时应用坐标纸,并且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7、合作交流总结各课题组经过二天的探究,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并向各成员作了汇报。为了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及展示自我风采,安排一课时让各课题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每个课题组汇报后,留一段时间让师生共同

35、讨论发现问题,比较分析相互的优缺点,总结归纳认为最合理的课题成果。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这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最不重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归纳成册。同时学生对用数学公式进行理念推导时,叙述问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一个观点: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听懂、看懂不是真懂,只有亲体验过,才是真懂。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要新自去体验,特别是课堂上例题要课后去自己推导,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要深入细致。课后思考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

36、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老师,错了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案例背景】虽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为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依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新旧教育理念的冲击和矛盾无处不在。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氛围下,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坚持老师权威的“一言堂”,老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金玉良

37、言”,学生丝毫不能反驳和提出异议;要么全面放手,“权力”全部下放,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过程】在复习“关于新疆问题”这一子目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38、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

39、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

40、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

41、样,总共只有一个小专题的内容,本来用四分之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教学反思】“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

42、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

43、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