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统编)第一单元-《三渠道中》课堂实录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统编)第一单元-《三渠道中》课堂实录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统编)第一单元-《三渠道中》课堂实录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统编)第一单元-《三渠道中》课堂实录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统编)第一单元-《三渠道中》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衢道中课堂实录【问题聚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教学过程:一、忆诗文,引出“三衢道中”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欣赏了苏轼眼中洋溢着浓厚而清新气息的春江晚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去看看宋朝诗人曾几笔下山间的初夏美景是怎样的。二、解诗题,了解“三衢”历史1.说文解字“衢”师:(板书:衢)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跟着我一起书空。这个字左边是双人旁,中间的上面部分是两个“目”,下面是一个“

2、隹”,右边是“二”和一勾。(生书空)师:有谁认识这个字?生:是“衢”字。师:(板书:q)它的确读“q”。来,咱们一块儿读一读。(生齐读“衢”字)师:“衢”是什么意思呢?在说文解字里有这么一句话(出示课件):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衢”的意思了吗?生:“衢”的意思是四通八达的道路。(生齐鼓掌)师:根据别人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字词的意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办法。2.说“三衢”来历师:(板书:三)现在,老师在“衢”前面加一个“三”,变成了一个词,请读。(生齐读:“三衢”)“三衢”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衢”是地名,在浙江赣州一带。师:你怎么知道的?生:

3、我是看注解知道的。师:看来这位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她会根据注释来理解词句的意思。注释一般会把一些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和有关的知识告诉我们,根据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板书:看注释)师:那三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看这句话就明白了。(出示课件)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能读懂这句话吗?你读懂了什么?生:三衢山上有很多洪水。师:洪水是怎样的?生:洪水很汹涌,从山顶流出来,一直涌到山脚,把山冲出了三条道路。师:所以这座山,我们就叫它三衢山。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就像咱们资阳的母亲山东岳山一样。3.引“三衢”诗文(1)解诗题三衢山上有溪流,有清泉

4、,有溶洞,还有石林,是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喜欢去三衢山玩。宋朝有一位诗人曾几,他去三衢山玩后,写下了三衢道中这首诗。(补充课题:三衢道中)简介作者。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曾几。(出示作者简介)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南宋诗人。曾几不仅学识渊博,勤于政事,还特别爱旅游。他的诗讲究用词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形象较为生动,著有茶山集。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师:你们读过他的诗吗?都是第一次学习吗?那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关于他的介绍吧。生自由读介绍。师:咦,陆游的诗你们学过吗?生:学过。师:陆游的老师,你觉得他怎么样?生:他会很厉害

5、!三、读诗句,欣赏“三衢”美景(一) 出示古诗,指导朗读。师:马上打开书本,翻到第三页,自由地读一读曾几写的这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生自由读诗。师:我请一个同学读给大家听听,谁愿意来试一试?生1读。师: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还很流利。但是这么美的一首诗,却读得有些沉重。谁再来试一试?生2读。生齐鼓掌。师:不仅正确,而且还很有节奏。同学们都情不自禁为你点赞了。还有没有男同学想来读一读?生3读。师:(板书:泛)注意咯,“泛”读四声。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诗。生齐读:小溪泛尽却山行。师:男女同学比赛一下,看谁读得好!男女生读。 师:女同学读得

6、好,男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请你们一块儿读一读。生齐读。(二)朗读古诗,了解诗意。1.了解游览时间。师:我们学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了解诗句写的是什么。请你们再读古诗,想一想,诗人是什么时候去游三衢山的?生自由读。生1:春天。师:你从哪里知道是春天游的三衢山?生1:“黄鹂”一词。师:哦,春天有黄鹂的叫声。但是老师想告诉你,夏天,黄鹂也会鸣叫生2: 他是夏天游的三衢山。因为“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是初夏黄的,春天它不会黄,所以说是夏天。生齐鼓掌。师:这位同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非常不错。(板贴:梅子黄图)梅子黄时是初夏时节,在江南一带,梅子黄时的那种天气会是什么样的,谁了解? 生1:那种天

7、气最爱吃梅子。生2: 会很热。师:(出示课件)看来同学们都不知道,让老师来告诉你们。看这图,这是梅子黄时,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在下雨。师:再看这三句诗。读一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旬已过黄梅雨。 苏轼舶趠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生齐读。师:读了这三句诗,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诗都提到了“雨”字。生:是梅子黄时就会下雨。师:对,梅子黄时,在江南一带经常会下雨。所以人们把这时的雨称之为“黄梅雨”。遇到这样的天气,心情会怎么样啊?生1:很高兴。师:可以打水仗了是吗?但是天天都下雨,心情会怎么样?生1: 难受。生2: 烦躁。生3: 低落。师:(出示课件)但是

8、,曾几遇到的确实“梅子黄时日日晴”。你觉得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为什么?生1:很高兴,因为没有下雨。生2: 他很高兴,因为他去赏梅,天气却是好的。师:平常都是下雨的,这几天却不下雨,所以心情和天气一样非常的高兴。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诗,读出高兴的心情。生齐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师:谁在来读?我觉得还不够味儿。生1读。生2 读。生3读。师:来,我们一起来。生齐读此句。2.知道出游路线师:是呀,这么好的天气,我能不去看我的母亲山三衢山吗?请你们再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人的出游路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读。生1:诗人先沿着小溪走。师:你是从哪句诗里面知道的?生1:小溪泛尽却山行。因为他乘小船游到小溪的尽头,

9、所以他是按照乘小船顺流而下,到了小溪的尽头游玩三衢山的。生2:我有补充。因为后面的“却山行”是划到了小溪的尽头,已经不能走了,所以他换成走山路游览。师:“却”是什么意思?生2: 又,再。师:看来呀,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抓住了这句诗里的一个关键字“却”,然后根据关键字的意思来理解整句诗的意思。看来,“抓关键字理解”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师板书:抓关键字)师:谁能连起来把作者的游览顺序说一说。生:作者乘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然后换道走山路去欣赏三衢山的美景。师板书:游览路线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诗人已经走到了小溪的尽头,为什么还要继续前行?生1:三衢山风景优美,山路幽静,诗人还想继续前行;

10、师:你们觉得山上有什么美景?生1:我觉得山上有枝繁叶茂的大树。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生1:因为作者说“绿阴不减来时路”。 “绿阴”就是树荫,能形成树荫,说明树很大,枝繁叶茂。生2;我也觉得山路上绿树成荫,走在山路上一定感到凉爽,一定会轻松愉快。师:你怎么觉得山上绿树成荫呢?生2:我看见插图上画的路边的树很大、枝叶如盖。树上还有淡黄色花朵,花儿散发出阵阵香气,走在这样的路上应该很舒服。师:有时候,插图也能告诉我们许多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插图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板书:看插图)。生3:他可能走到了小溪尽头,听到了树上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他想去看看。生4:可能是山上有亭台楼阁,可以极

11、目远望,他想登高望远。生5:可能是山上有奇形怪状的石头,他想去欣赏欣赏。师:除了这美景,作者沿着山路往上走的原因还会是什么?生6: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诗人心情好,所以还想游。生7:诗人乘小船沿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所以丢下小船,登上溪岸,沿山路继续步行。师:是啊!正是这日日晴的好天气,正是这美如画的好风光,诗人才有了溪尽而兴不尽的好心情,才写下了这明快自然的好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学生读,教师板书:泛尽、却山行)3.欣赏三衢美景。师:请大家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生1:诗人看到了三衢山山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

12、美景,听到了百鸟歌唱、人们欢笑的声音。生2:作者看到三衢山山上清澈的泉水映着蓝天白云,映着绿树红花,映着小朋友灿烂的笑脸。生3:还可能看到三衢山山上溶洞到处都是,洞里有许多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有的像一根倒挂的笋,有的像用钟乳石林构成的瀑布,有的还像 “定海神针”,有的像一根根柱子,好像如果没有它山洞就会塌下来。生4:作者也可能看到三衢山上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师:三衢山有清泉,有溶洞,还有石林,真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地方。诗人在这幽静的山路上究竟走了几次?生1:诗人走了两次。因为诗中写有“来时路”三个字。我认为最后两句诗,是他回去时

13、候写的。生2:“不减来时路”说明这次看到的是游览完后,返途的路上看到的景物:山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说明这已经是在归途中了,所以说是两次。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字理词解诗句的意思,这两位同学一学就会,真是学以致用的好孩子。生齐鼓掌。师:的确,曾几在这条路上走了两次。第一次是上山,这一次是下山。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个“减”字是我们本课要学的生字,请跟着我一起学写这个字。(师教写,生书空)师:“绿阴不减来时路”,不减的仅仅是绿阴吗,还可能是什么不减来时路?(课件出示三衢山的美景照)生1:潺潺奔流的溪水不减来时路。生2:美丽的紫藤不减来时路。生3:五颜六色的山花不减来时路。生4:乱石

14、不减来时路师:“乱”字不好,一点不美,想想可以改成什么?生4:岩石不减来时路;师:这不仅仅是一块一块的岩石哦!你看,这些岩石像各种各样的动物,可漂亮了!你还可以改一下吗?生4:奇石不减来时路。(生鼓掌)师:只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就可以想象出三衢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美景“不减来时路”。生5:树林不减来时路。生6:美景不减来时路。师:嗯,高度概括。生7:心情不减来时路。师:说得真好!难怪诗人游到了小溪尽头,还继续沿着上路前行。师:(板书:添)其实它不仅“绿阴不减来时路”,还“添得黄鹂四五声”。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添的仅仅是黄鹂的叫声吗?生1: 添得知了四五声。生2: 添得牧笛四五声。师:想象中不仅有

15、动物,还有人物。生3: 添得钟声四五声。师:怎么还有钟声呢?说说你的理由。生3:因为山上可能有座古庙,古庙有座铜钟,铜钟在人们的敲击下就会有钟声。师: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生齐鼓掌。生4: 添得大雁四五声。生5: 添得孩童四五声。师:现在谁来试着改一改这一首诗?(出示课件“-不减来时路,添得-四五声。”)生1:奇石不减来时路,添得孩子欢笑声。生2:石林不减来时路,添得古钟四五声。生3:百花不减来时路,添得牧笛四五声。生4:山路不减来时路,添得知了四五声。师:说着说着,我们的孩子就成了诗人了。经你们这一想象,我仿佛看到了三衢山那清朗的天空、划动的小船、浓密的树荫、潺潺的清泉、漫山的百花,婉转的鸟鸣

16、,构成的一幅清新明丽、有声有色的画面。4.体会出游心情。师:虽说三衢山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但爬山路,本应该是身心疲惫,无心欣赏沿途美景的,可诗人却能看到绿阴、听到鸟鸣,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出行归来兴致犹浓,心情舒畅愉悦。师:看来,真正不减的是诗人游三衢山的喜悦心情,添的是诗人游三衢山的浓厚兴致。师:原本阴雨绵绵的黄梅时节,却日日晴好,诗人怎能不喜呢?生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师:乘小船沿溪而下,溪尽而景未尽,景未尽,诗人怎能不喜呢?生读:小溪泛尽却山行。师:归途中,诗人眼中有绿荫浓密,耳中有黄鹂欢唱,游兴正浓,心中怎能不喜呢?生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师:是啊,整首诗没有一个“喜

17、”字,可每一句诗都表达了诗人那份喜悦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的喜悦心情。生齐读全诗。四、拓诗文,感悟“三衢”文化1.对比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师:三衢山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不仅让曾几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清代的方芳佩也写过一首三衢道中,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三衢道中(清)方芳佩初到三衢问水程,江乡风物总关情。滩声澎湃飞流急,帆影参差夕照明。山鸟啼来偏悦耳,野花看尽不知名。挑灯坐听蓬窗雨,赢得诗怀分外清。师:他写的三衢道中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试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诗。师:作者写了些什么呢?生1:作者写了那滩声澎湃的流水、夕阳西下的帆影;生2:还写了悦耳的鸟叫声,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生3:还有他挑灯坐在窗前,听雨水打在蓬窗上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声音。师: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去欣赏三衢山,看到的景却完全不同。两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