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李庄古镇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李庄古镇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李庄古镇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三单元-李庄古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料三: 拼音:Lzhung Gzhn (Lizhuang Guzhen)同义词条:中国李庄,古镇李庄,宜宾李庄古镇,四川李庄古镇李庄古镇为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古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至今已有1460年建置史。李庄古镇,这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涵养着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李庄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

2、萃。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 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 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李庄还

3、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 中央电视台黄金旅游线、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镇。材料四: 李庄是个古风古韵浓郁的小镇,这里的民俗活动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舞草龙、放龙灯、划花船、表演“牛儿灯”

4、、川剧清唱等等,都是年节里乡亲们喜爱的文娱活动,特别是“舞草龙”,舞得尤为热烈红火,成为李庄最具独创性的民俗活动。牛儿灯是由三人组成表演的一种形式、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表演时由一人身背一竹背篼,内可装少许青草,手执一牛鞭,以示放牛老汉从事的春耕农事活动,牛由二人扮成,用布作成的牛形套在二人身上,一人在前半部舞动牛头,另一人则在后作些例如牛甩尾巴、扭屁股的动作配合表演,放牛人边舞边唱,词不固定,可根据需要现编词,也可用锣鼓烘托渲染气氛,也可不用。有时为了更为生动,舞牛头者还会将牛头伸进背篼中去偷吃青草被主人呵斥等小情节李庄花船是以宋朝的肖恩父女为避亡国后被追杀之祸,被迫隐姓埋名,在江上从事打鱼

5、为生的故事演变而成一种表现欢快喜庆的内容,人数可多可少,少则由一男扮父,一女扮女儿,人多可再扮作鱼、虾、蟹等水族伴行伴舞,丰富活动的场面。 龙,虽属传说,但人却赋与它矫健的身躯和神奇的气魄。自古以来,就是炎黄子孙引为骄傲自豪的象征。飞龙在天,龙马精神,龙腾盛世等等一个个盛赞有关龙的成语也耳熟能详。流行在中华大地上的舞龙活动,就是将这种气势和自豪表现出来的一个载体。李庄舞龙,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各项良好的民风民俗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舞龙这一传统活动也在改革的春风中发扬光大起来。舞龙活动,一般都是由阳刚气十足的男子汉们所为。但在古镇李庄,却常年活跃着一支女子舞龙队。逢年过

6、节或有重大庆祝活动,她们都要进行舞龙表演,一招一式,丝毫不逊须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常常舞动一条别具特色的草龙,只见一条“金龙”和着铿锵的锣鼓点子,在空中上下翻滚、左右跃腾。其动作是那么娴熟,在刚劲的动作中又不时透出女性的娇柔。舞得观众眼花缭乱,得到一种力和美的享受,不由得阵阵喝彩,拍手叫好!别看一条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龙,却舞出了李庄人的气质,李庄人的名声近些年来,有中央、省、市等多家电视台和其它新闻媒体,多次到李庄,对李庄女子舞龙队进行采访报道,使得李庄的舞草龙活动名声在外。材料五: 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

7、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 李庄的黄粑,用红塘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把

8、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今天,随着李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李庄的当家名菜“李庄白肉”,已成为李庄小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闻名遐迩。 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

9、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材料六: 旋螺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位于李庄镇镇北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该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始名文昌宫,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几代曾予以培修,至今保存完好。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旋螺殿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位于李庄镇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182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丙灵殿、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

10、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慧光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位于距李庄镇1公里的上坝月亮田。1940年因避战乱中国营造学社辗转内迁李庄上坝月亮田。在李庄的6年中,继续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一、二期,对成都、雅安、广汉、彭山、乐山、宜宾、李庄的各类文物古迹开展实地考察和发掘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梁思成旧居。在这板壁结构的小屋里,梁思成在才女、妻子林徽因的协助下,完成了第了部系统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史,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领域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这两部著作现在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学术经典。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艰难支撑6年,抗战胜利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李庄被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梁思成先生在李庄

12、期间招收的学生罗哲文,现在是全国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席子巷席子巷建于清代初期,但还保留有线条简洁明快的明代建筑风格,巷长60余米,为全木结构穿逗一楼一底小青瓦建筑,楼为木挑吊脚楼,过去住房多为加工和出售草席,故名。街宽,两边檐口相距米,从下仰视仅见一线天也。两边各建门面房九间,分三次间隔时间不长而建成。其布局为九、五、四间,铺设街面长石板五十九块,巧合之数是否含有反清复明,还我大明“九五之尊”寓意,有待人们去破解这一楼百年之谜。羊街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位于李庄镇军民街口栅门外侧,除巷首处有一规模不大现已改作民居的文昌宫外,另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

13、小宅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玩味。祖师殿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间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兴建,占地4349平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而拆去大山门和戏楼,改建成现状。抗战中内迁的同济大学医学院设于此。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唐哲、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

14、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平方米。它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辩,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下厅房,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记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

15、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国玉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这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外科研机构杀人、吃人的谣传。南华宫南华宫位于下河街中段(现为滨江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重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整修,现保存基本完整。南华宫坐南向北,与大桂轮山隔江相望。南华宫在抗日战争中作为迁来李庄的上海同济大学的理学院教学用房。解放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李庄区公所也设于此。“李庄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在李庄镇城镇规划中,南华宫被列入核心保护区内,逐步开发为旅游文化用地。九龙碑九龙石碑位于慧光寺内,高米,宽米,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中的神龙,除正中的一条外,其余八条均呈对称状分布的左右两边,每条龙均可从中仔细分辨出头、身、尾,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动而不脱出的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