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_第1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_第2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_第3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_第4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生齐:孟浩然。师: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喜爱不已?今日我们就走进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悟斯人的高风余韵。我们认识孟浩然可能从他那首简约的春晓开始,而诗人的一生也显得那么简约。正如李白所言,他是“红颜弃轩冕”,早年一贯隐居于家乡。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试,本想一鸣惊人,不料却名落孙山。他漫游几年后返乡,从今“白首卧松云”。他经受简约,但在诗坛上的地位很高,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古体诗,请大家结合说明自由吟读这首诗歌。生:自由吟

2、读师:我们读一首诗,往往从语言开始,初读后,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就像在和谁谈天似的。生:很俭朴。生:轻描淡写。生:云淡风轻。师:感觉有了,我们借助一下闻一多的评价见课后相关链接。他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在这段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它能比较精确的概括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的诗以及诗的孟浩然的特质。生:淡。师:淡,但是有味。谁用自己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一遍?生:投入地诵读师生评读师:正犹如学们所言,这首诗不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而是一幅流淌的淡淡的水墨长卷。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一下,以此方式为我们详细展示这幅“水墨长卷

3、”。音乐伴奏归去来生甲:黄昏时候,山寺里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的人。生乙: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小船儿,回来我的鹿门。生丙: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来到庞公的隐居旧地。石门松径,长寂寥。只有幽人,自来去。生全体:(沉醉其中)师:大家情愿再读一遍,感受一下吗?生(欣然地):情愿。齐读师:标题中“夜归鹿门”是叙事性的,关键词是?生齐:“归”。师:“归”应当有过程,它的线索是什么?生:应当是“时间”的改变。师:何以见得?生:首句有个“昏”字,即写的是黄昏时归途上的所见所闻。而第五句涌现了“月”字,说明已到了夜晚。师:伴随时间改变

4、的,还有什么呢?生:地点。从诗句看,先在江边,后来离舟上岸,到了山中“庞公栖隐处”。师:以“时空变换”为线索,这段归途可分为哪两幅图景呢?生争论,沟通生:“黄昏江边争渡”图和“月夜山中鹿门”图。师:很凝练。诗人从江边一贯不停地向前,直到山中,这说明他情愿从什么样的生活回来到什么样的生活?生:从“世俗”生活回来到“隐居”生活。师:所以标题中的“归”字,并不是一个简约的行为,而是?生齐:归隐。生:一种志向。生:一种追求。师:由世俗到隐逸,返璞归真,咏怀“归隐”的情志,这就是此诗的主旨。为了很好地表达主旨,诗人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生争论,沟通生:对比。师:好,请结合详细诗句说说。生:前

5、后四句所各侧重的“世俗”生活与 “隐居”生活就形成鲜亮的对比。师:能不能说得更细致些?生:有“争渡喧”的“世人”与“自来去”的“幽人”的对比。生:还有动静对比。前者侧重动态;后者侧重静态。师:还有其他什么对比吗?生:有。“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我”和“世人”的方向不同,心境不同,志向也不同。师:可谓“殊途异归”?生: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中“悠闲的钟声”与“尘杂的人声”形成对比,一显幽人的清静,一现世俗的喧嚣。而后者又与后四句的内容形成对比。师:很好,能够整体把握。那“悠闲的钟声”对后四句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呢?生:为后四句内容做了铺垫。生:也衬托了隐居地环境的清幽

6、。生:对比中又有衬托。师:还有吗?生:还有一处对比。从最末一句看,虽说诗人追随了庞公的踪迹,但庞公是自愿的,而诗人却显得无可奈何。师:感悟很深刻。但这两人应是“同”大于“异”。对于“幽人”,你已经分不清他究竟是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身了。那么,运用对比有什么好处?生:它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的气定神闲。诗人显得很潇洒,很恬淡。生:白衣飘飘,超凡脱俗。师:小结概括地说,运用对比,凸显了清高潇洒的隐士形象,歌咏了归隐的情志。师:刚才提到衬托,诗中还有别处用到它吗?生:有,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或形象。师:再结合详细诗句说说。生:最末四句“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渲染了清幽静淡的气氛。生:原来是

7、伸手不见五指的,因一路有月陪伴,有月指引,景色朦胧而清幽。生:一个“忽”字,写出诗人一路上都沉醉在这景色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诗人好像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师:假如不是沉醉,会用哪个词?生:才。生:可。师:小结是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享受过程,一路沉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在景色描写中寄予自己的情志。师:刚才有同学认为诗人追随庞公,却显得无可奈何。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归隐”呢?可以结合其他诗作略作探讨。(大屏幕投影: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岁暮归南山)生:争论,沟通生:从本诗看,“忽”也可理解为是诗人走向归隐之处的一种下意识的很自然的选择,这说明归隐对他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牵引与呼唤,使

8、他产生潜意识里的憧憬。生:可是“长寂寥”、“惟有”等词又显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像归隐是一种无奈之举。师:能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谈一谈?生:诗人往往是浪漫的,当境况不如意时,总会潜意识地选择归隐,这应当是一种追心逐梦的抱负化的行为。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醉心山林,不过是面对世间种种不如意而做出的排遣忧愁,躲避现实的无奈选择。他只能离群索居,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我安慰,自我沉醉。我理解他但并不认同他的行为。究竟“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只有“小隐”才“隐于林”。生:孟浩然生当盛唐,有用世之志,清高潇洒,却仕途失意。所以他诗中静淡的意象,冷清的色调,都隐含着他个人的失意、落寞。生:深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孟浩然隐逸有深意。身处盛唐,墨客雅士比比皆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渴望入世,又苦于无门,怎么办?隐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遗世独立,而是另有用意,是一种造势,以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引人注目。一颗看似清静而实那么渴望入世的心主导着诗人的行为。他的归隐与陶渊明的归隐有很大区分。师:貌似恬淡潇洒,实那么无可奈何。而春晓中那句“花落知多少”的感叹,莫非诗人感叹的仅仅是春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