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重点_第1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重点_第2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重点_第3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重点_第4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试卷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观测系统:答:炮点与接收排列间的相对位置关系2临界角:答:与透射角=90相对应的入射角。3互换点:答:互为对换的炮点和检波点,其特点是互换时间相等。4宽角反射:答:过了临界点以后,在临界点附近的反射,其特点是由于确有透射波,全部能量以反射波形式到界面上方,故该处反射波能量很强。5透射波垂直时距曲线:答:表示透射波传播时间与观测深度间关系的曲线。6跨孔法:答:在两个以上钻孔中测定 P波和S波速度的方法。7完整性系数:答:描述岩体完整情况的系数,Vp体:有裂隙岩体的P波速度,V p面:同类岩体的岩石试样的P波速度。8风化系数:答:表示

2、岩体风化程度的系数Vp新:新鲜岩石的P波速度,Vp风:同类风化岩体的P波速度。9声波探测:答:用声波仪测试声源激发的单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情况,借以研究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10速度导纳:答:速度谱频 V (f) 与激振力频谱F(f) 的比值Z(f)=V(f)/F(f)。1地球物理勘探: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2地球物理场:一个可度量的物理量(参数)存在的空间,具有单值、连续的特点,分为天然场、人工场、局部异常场。3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况,必须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激发点与接收点必须保持一

3、定的关系。激发 点与接收点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就叫观测系统。4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x的关系曲线。5振动图:介质中一点振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之为振动图。6波剖面图:一确定时刻测线上各点振动位移随位置变化的图形。7等时面:时间场中波从震源传播时间相等的空间各点构成的面。8射线:射线是地震波传播的方向线,它与等时面垂直。9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扰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称为动力学特征。另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10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方向的传播速度。1

4、1视电阻率: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述公 式计算出来的电阻率值,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称之为“视电阻率”,用符号pS表示。12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幅值比。13地电断面:地电断面就是按照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线的断面。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14体波:体波在整个弹性介质中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弹性介质受涨缩力作用产生体积变形,所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也叫P波。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横波:弹性介质受剪切力作用产生形状形变,所产生的波成为横波,也叫 波。横波传播方向与质

5、点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15面波:面波是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其特点是低速、 低频、强振。瑞雷面波:沿着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称谓瑞雷面波。拉夫面波:沿两个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 播的面波称为拉夫面波。16地震波主频:地震波振幅谱最大值对应的频率。17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波源(子波)面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 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18费马原理:费马原理也叫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它表明地震波总是沿射线方向传播,即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总是保证 所用时间

6、最短。19叠加原理: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可以通过各个原因单独产生的结果求和得到。这里,隐含着线性关系。20互换原理:震源与接收点互换,其波的传播路径相同,效果一样,产生相同的地震波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4分)1纵测线是炮点和接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地震勘探测线。2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有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和多重相同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三类。3瑞雷波是存在于 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 面附近的面波,其质点振动轨迹是沿垂直面 相对传播方向做逆进 转动的 椭圆。4一般来说,动弹性模量 上于静弹性模量。5桩基无损检测技术分为锤击法法和机械阻抗法两大类。6探地雷达是用频率介

7、于10 +6 10 +9 H g 的高频脉冲地磁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电测方法。7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装置有 三极测量装置和三电位电极系测量装置。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1根据下图中的相遇时距曲线,判断地下界面的倾向(绘出界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答:依据:S1陡,S2缓;t02t01; 盲区O1M1O2M2故界面向右倾斜。如图所示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2下图是一幅PS测井记录,请在相应位置标出 P波和S波的初至点,并指出区分 答:P波速度块(先至)频率高,振幅小;S波速度慢(后至)频率低,振幅大。P波和S波的依据4下图是声波探测中单孔直透法(环形法)的工作布置及速度

8、分布图, 小,请指出图中表明的岩石裂隙主要发育方向,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小。T为发射换能器,R为接收换能器,粗黑线以线段的长短表示各方向速度的大 答:;裂隙主要发育方向为R2R琏线方向,即图中短轴方向因为发育方向波速最3根据下列碉室内声波纵波速度 Vp随孔深L变化的曲线对岩体进行分带5根据下图中各地层的波速 V和密度p值,请指出哪些界面为反射界面?哪些界面为折射界面?请注在界面编号旁边V 1 =800 m/s o P 1 =2000 kg/m 3 V 2 =1000m/s。 P 2 =1600kg/m 3V 3 =2000m/s 。 P3 =2600kg/m 3 V 4 =900m/s。 P

9、4 =1800kg/m 3V 5 = 2300 m/s 。 P 5 =3200kg/m 3四、计算题及推导题(每题6分,共24分)L已知一地宸剖面%=100(而回 V:=2000ms.界面视倾角中= 60,能否 在地面接收到折射波?答:=1000 2000 = ! 2, 伊,+町=期 二在地面上不能接收到折射波工 已到上下花层妁速.度V. = I30m卬Vi=3ODOmk 地点处tp=60nK,求读 点处舌时界点的法战深度,3下图是声波探测单孔初至折射波法中的一发二收方式,T为发射换能量,R1、R 2为接收换能器,波的传播路径已绘在图上,试通过推导说明为什么此方法能消除声波在孔液中的旅行时,使

10、求得的速度为岩石的真速度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4在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电位电极总测量中,已知某点用偶极()排列测得的电位差,电流I=30 mA ,极距a=4m ,试计算其视电阻率 值。A“户1 x 1p之 =6%= 6x3J4x4- = 36.8 Q m五、问答题(四小题,共22分)1在折射波法中,为什么检波器要埋置在与勘测界面对应的初至区内? (5分)答:在初至区内,折射波是初至波,由于初至波是在平静的背景上出现的,故能清晰、准确的判断波的初至,有利于提高解释精度。2试述瑞雷波法的基本原理(6分)答:瑞雷波沿地面表层传播,其穿透深度约等于一个波长,通过改变频率可以改变波长,因此,同

11、一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特性反映了岩土介质沿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不同频率的瑞雷波传播特性反映了岩土介质沿不同深度的变化情况。3试述声波探测和地震勘探的异同点。(6分)答:相同点: 都是弹性波; 都以弹性波理论作为方法基础;不同点: 声波频率高,地震波频率低; 声波分辨率高,地震波分辨率低; 声波探测深度比地震波线。4试述频率域电磁法探测地下管线的原理。(5分)答:利用频率域电磁法探测管线的原理:用谐变电流使地下管线带电,被测管线及周围导电介质均会产生涡流,由于金属管线导电性远大于介质导电性, 管线附近电流密度则远大于周围介质电流密度,这时管线相当于无限长线电流,在地面测量其产生的磁异常,就可以反推

12、出该线电流的位置,从而达到探 测地下管线的目的。判断题1.电阻率;直立良导遍板和水平高阻懑板状物体,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中间梯度法利所的是M匀场,,均匀场中,直立良导薄2.请根据以下折射波相遇时距板和水平高阻薄板都对场的畸变作用最小,致使异常不明显,所以中间梯度法不适合寻找良导直立和水平高阻薄板状体。目曲线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判断地下界面的形状和倾向,并示意绘在图的下方。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3.五层:p 1 p3 VsVr 3简述工程物探的特点答:(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查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查的分辨率高、定量解释精度高;(2)

13、不仅要求搞清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往往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的空间位置;(3)对象复杂(4)与工程地质紧密结合 4简述斯奈尔定律答媪)(反浙、折射祺理):当地震 从 ,(2)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折射线5电剖面法有哪些最主要的电极装置类答:包括多种装置类型,如二极装置、 各电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沿测线移动, 6断层在时间剖面上有哪些特征? 答:(1)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突减或消失波传播中遇到弹性分界面,地震波要产生反射与透射,它们服与界面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叫射线平面型?说明其应用范围并比较具优缺点。三极装置、联合装置、对称四极 装置、偶极装置等。特点:逐点观测 UMN、I、计算测线之下地电 断面视电阻率 s沿测线方向的综合变化大断层(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