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用笔至细,读讽意至深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诗歌,走进诗人心灵,领悟诗歌思想情感。通过角色体验法,使学生领会诗人言外之意,体悟至深讽意。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捕捉文字背后的细腻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环节:导入:同学们,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历代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这样叙说李杨二人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面对爱妃的死去,唐玄宗悲痛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分外思念: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诗作马嵬,看看他是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的。环

2、节一:昨夜西风凋碧树初读诗歌,感知内容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这首诗歌,边读边将字音标注上。【PPT展示】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师:同学们读得字音比较准确,但是节奏过于平缓,抑扬顿挫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来读好这首诗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谈一谈,这首诗的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生:马嵬一役之后唐玄宗听传言说了杨贵妃并未死去,并带来了“世世为夫妻”的誓言。 当时行军到马嵬驿的情形,以及回忆在长安宫殿里安逸、愉快的情景。 最后是诗人反问唐玄

3、宗为何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妃子。 师总结:诗歌围绕马嵬事变,写出了这之前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环节二:衣带渐宽终不悔再读诗歌,探究讽意马嵬(其二)一诗乃咏史之作。李、杨旧事至此已历千载,成为人们咏叹的对象,而评论观点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把罪责对于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把唐玄宗写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你认为李商隐是如何评价马嵬事变的?你有读到李商隐的心声吗?生:饱含讽刺之意。师:这首诗歌讽刺的对象是:唐玄宗师:在清代评论家黄侃,他评论马嵬(其二),说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个评论十分精当。【板书】讽意至深 用笔至细师:讽刺的意义深刻;用笔是指写作

4、的手法,如描写、修辞非常细致。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讽刺意味,请同学们分为四个大组,这一组品析XX句,品析其中的“用笔”与“讽意”。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你的赏析。讽意表现在什么地方?讽刺了唐玄宗什么?如何讽刺的?预设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闻”生:“徒闻”没有根据的言论。写出了杨贵妃还在世根本就是谎言,讽刺了唐玄宗的荒唐行为。师:唐玄宗到处派人寻找杨贵妃能找到吗?首联第一句记叙了唐玄宗招魂寻妃的事情,诗人用“徒闻”戳破了这个谎言。杨贵妃已经去世,他并不相信,还要到处寻找,不得说他太荒唐。师:除了“徒闻”能够戳破谎言还有哪里能看出来?“此生”生:“他生未卜此生休”。师:翻译一

5、下生: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师:诗人想强调的他生还是此生?生:此生师:因为此生已经发生了,他生不能预知。诗人清醒的认清了现实而玄宗还沉浸在荒唐空想当中。师: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讽刺了唐玄宗的什么行为?生:用了对比,说着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言,但是事实却更不要说下一世了。反衬出唐玄宗招魂行为的荒唐。【板书】他生此生对比师:诗人通过“徒闻”记叙玄宗招魂寻妃的荒唐行为,讽刺了玄宗听信谎言,痴人说梦。师:我们一起来读这联诗,哪些词语应当强调?生:“徒闻”“他生”“此生”师:让我们带着讽刺玄宗的痴人空想一起来读这联诗歌,注意重音、停顿。【板书】痴心空想师:玄宗思念贵妃至极,不愿相信贵妃已经离世也在情

6、理之中,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对此大加批判呢?生:因为玄宗是皇帝,因为他误了国,因为他杀了杨贵妃。师:这就要联系到贵妃之死,马嵬事变,马嵬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师介绍背景:【ppt】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朝廷官员安禄山为抢夺政权发动叛乱,李隆基带着贵妃杨玉环、皇子们离开长安,逃向四川。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以禁军主帅龙虎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贵妃堂兄),又逼着皇帝处死杨贵妃。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让贵妃自缢于马嵬驿西门外,那年杨玉环38岁。师:所以哪些句子描写了马嵬事变。谁来为我们分析一下。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

7、,当时七夕笑牵牛。预设二: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生:颔联写了军队中打梆子的声音,专人报时的声音,今昔对比空闻:无奈、悲伤师:“空闻”体现了什么情感?生:不太理解。师:如何理解“空闻”?【PPT】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这些诗句里的空意思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白白的,徒然的。这些“空”表达的是无奈与悲凉,甚至是绝望。 师:结合背景,玄宗为何绝望,无奈?生:这个时候禁卫军已经发动兵变,不再保护皇帝妃子们。师:本来是保护皇帝的人,变成了威胁他的人,所以这个时候听到了宵柝的声音玄宗心里

8、活动如何?生:不安定师:“空闻”源自于玄宗内心的不安。带着这样的不安、担心来齐读这句诗。无复:惋惜与留恋师:玄宗在宫中的生活过的如何?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生:奢侈。“鸡人”,从前玄宗与贵妃过着奢侈的生活,师:古代有很多计时器,而玄宗宫中是人来报晓。还有我们曾学过的“以及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师:“无复”怎么解释?当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生:“无复”再也没有。对当时的生活的惋惜、留恋。师:这一联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态度?生:用了对比,用过去生活的优渥反衬外出逃难的艰辛。师:这一联当中,诗人用对比为我们展现马嵬事变前后两个重要场景,对比反衬出当时逃难之苦。请刚刚这位同学再来读一读。其

9、他同学也一起读。【ppt】昔乐今苦预设三: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师: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联。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师: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强调,为什么?生:此日 同 当时 笑师:请说说你的理解生:此日与当时形成对比,写出往昔的欢乐与现在的痛苦,讽刺了唐玄宗的自私。师:昔日欢乐从哪里体现出来?生:笑,他们一同观景,嘲笑牵牛织女星一年见一次。师:他们共享盛世繁华。师:可是唐玄宗为什么要将杨贵妃赐死?生:因为他要靠士兵们保护他,为了他的性命。师:你怎么看唐玄宗的行为?他真如有人所称的那么伟大吗?生1:不。他有点自私,为了自己的命就放弃了心爱的人。生3:他还虚

10、伪,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誓言还在,转过来就食言了。生2:他也是为了保住江山。师:可是你想想唐玄宗后来直接当了太上皇,他的儿子当了皇帝,可见他也没有守护住他的江山。师:我们都听说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俗语,更听过“患难见真情”,唐玄宗与杨贵妃只是共享了繁华,却不能够共度难关。让我们看清了玄宗的面目。同:师:禁军将士们为何要“同”驻马?都来反抗玄宗呢?生:因为玄宗的行为让他们忍无可忍师:安史之乱、贵妃之死,而这一切从根本上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生:唐玄宗因为美色,误了国家导致政权被侵占。师:唐玄宗荒淫误国啊。即使没有这马嵬一役,李唐二人的欢乐生活也不会长久。所以这一联用对比从更深层讽刺了为

11、了江山放弃了美人的自私虚伪。师:这两联诗歌都用到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朗读这两联诗歌:男生读马嵬事变发生之时,女生读出昔日宫廷生活。读一遍师:指导朗读预设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生:尾联用了对比将唐玄宗当了这么久的天子,还不如平民百姓保护自己的妻子。讽刺了玄宗的无能。生:用“莫愁”的典故,表示贫贱百姓十分恩爱,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唐玄宗昏庸无能的讽刺。师:他找到了身份上的对比【板书】身份对比师:尾联是诗人对唐玄宗的一系列行为、遭遇的总结师:“如何”是什么意思?生:表否定意味,强烈的反问,诗人在质问玄宗师:我们说反问就是能够从诗句中找到答案,这句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言外之意

12、是什么?生:从诗人角度:“唐玄宗啊,你是怎么当的皇帝,贵为天子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师:流露出什么情感生:讽刺、批判师:请你读一读,生读。师:他为什么不能守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可是一国之君。师提示:从唐玄宗的身份责任思考。生:因为他没有守住江山,重色误国。师:具体的谈谈。生:他是一国之君,首要应该治理好国家,但是由于他之前荒淫无度,“从此不早朝”,以致误了国家引发安史之乱,使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师:他忘记了他最重要的责任守护国家安危,他的昏庸使自己陷入危机。师总结:尾联用对比、用典两种手法,写出诗人对唐玄宗昏庸无能的批判。师:齐读最后一联。读出诗人强烈的反诘语气。生齐读诗歌最后老师也想给大家分享以下我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诗歌一边思考这个问题:环节三:知人论世,探寻主旨拓展:那么诗人写作这首诗歌的用意是什么?【背景】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生2:我觉得还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写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师:是的。这首诗借古讽今,以细腻的笔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