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四单元-教案:思辨阅读:打破蔺相如脸谱化的“忠君爱国”形象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四单元-教案:思辨阅读:打破蔺相如脸谱化的“忠君爱国”形象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四单元-教案:思辨阅读:打破蔺相如脸谱化的“忠君爱国”形象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四单元-教案:思辨阅读:打破蔺相如脸谱化的“忠君爱国”形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辨阅读:打破蔺相如的脸谱化形象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姚丽【设计意图】期望学生通过阅读、辨析、质疑、评估、论证等活动,在以下方面获得体会与认知: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前人和今人有哪些认识与评价?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异的?为何会有差异?我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我的理由和依据有哪些?我的理由是否可靠?有没有经过论证和反思?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质疑过自己所看到的事实?我们的情感、态度、立场有没有影响我们的判断?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探究、分析与论证,我们对事物的最初认识有没有变化?如果有,为什么会有变化?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做到了理性表达?诸如此类的问题,将成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常规学习形态,

2、目标是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 学习目标(1)阅读评价蔺相如的各种文本,感受其中的蔺相如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寄寓或蕴含的观点。(2)辨析不同文本中蕴含的观点和情感倾向,学会多元解读,分析质疑。(3)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依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完成口头表达任务。2. 学习内容(1)阅读与鉴赏:阅读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文本、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文本、宋司马光廉颇论节选文本、宋杨时蔺相如论节选文本、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节选文本、徐江“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节选文本、余党绪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

3、名的战国士子节选文本,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探究不同文本的价值倾向与作者的阅历、知识、立场的关联。(2)表达与交流:就蔺相如的形象开展讨论,有理有据地分析原文本的价值倾向,在多元解读和比较、辨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相关活动把握说理逻辑。(3)梳理与探究:梳理各种观点、态度,反思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过程,获得方法启示。二、情境与任务1. 学习情境蔺相如是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历来对蔺相如的解读可以说是各执一词,这种争辩正好构成了我们阅读、探究与思辨的话语场。七篇文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篇篇华章无不彰显出人文历史之韵、逻辑思辨之美。让古人和今

4、人引导我们走向现实的思辨实践,将是一场极有乐趣的学习之旅。2. 任务框架他人文中的蔺相如发现与界定问题 打破蔺相如的脸谱化形象谁为蔺相如定脸谱分析问题 穿越碰撞当辩手论证问题我为蔺相如建群建构与解决问题课时:2节课【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名称阅读时长疑问1. 批注法微课学习2.思辨思维课件学习3.阅读七篇节选文本4.完成第二课时活动一、活动二【文本一】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西汉司马迁【文本二】蔺相如之完璧,人

5、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6、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文本三】夫和氏之璧,怀握之玩,得之不足以为重,失之不足以为轻,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増怒,肆其彊(同“强”)暴,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果如是哉!节选自廉颇论,宋司马光【文本四】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

7、,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迺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髪引千钧,岂不殆哉!节选自蔺相如论,宋杨时【文本五】再说秦王假说斋戒,实未必然,过五日。升殿陈设礼物,令诸侯使者皆会,共观受璧,欲以夸示列国。使赞礼引赵国使臣上殿。蔺相如从容徐步而入。谒见已毕,秦王见相如手中无璧,问曰:“寡人已斋戒五日,敬受和璧,今使者不持璧来,何故?”相如奏曰:“秦自穆公以来,共二十余君,皆以诈术用事。远则杞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商鞅欺魏,张仪欺楚。往事历历,从无信义。臣今者惟恐见欺于王,以负寡君,已令从者怀璧从间道还赵矣。臣当死罪!”秦王怒曰:“使者谓寡人不敢,故寡人斋戒受璧。使者

8、以璧归赵,是明欺寡人也!”叱左右前缚相如。相如面不改色,奏曰:“大王请息怒,臣有一言。今日之势,秦强赵弱,但有秦负赵之事,决无赵负秦之理。大王真欲得璧,先割十五城予赵,随一介之使,同臣往赵取璧,赵岂敢得城而留璧,负不信之名,以得罪于大王哉?臣自知欺大王之罪,罪当万死,臣已寄奏寡君,不望生还矣。请就鼎镬之烹,令诸侯皆知秦以欲璧之故,而诛赵使,曲直有所在矣。”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不能吐一语。诸侯使者旁观,皆为相如危惧。左右欲牵相如去,秦王喝住,谓群臣曰:“即杀相如,璧未可得,徒负不义之名,绝秦、赵之好。”乃厚待相如,礼而归之。髯翁读史至此,论秦人攻城取邑,列国无可奈何,一璧何足为重?相如之意,只恐

9、被秦王欺赵得璧,便小觑了赵国,将来难以立国。倘索地索贡,不可复拒,故于此显个力量,使秦王知赵国之有人也。节选自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文本六】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令人十分后怕这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他的所谓“智勇”,隐含着轻率、无理、无礼,罔顾赵国的安危,损害赵国的国格,他是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由“充足理由律”可判断,蔺相如请缨赴秦的承诺是虚假的。蔺相如的问题在于他出使前信誓旦旦的承诺是一个虚假的承诺,是夸海口。他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在逻辑学中有一律“充足理由律”。其基本内涵是在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应该提出充足的理

10、由予以阐述、论证。应该对情况有基本的分析,有应对的预案。但蔺相如没有,只有一个承诺。大家想一想,“奉璧往使”,自身在秦犹如羊在虎穴,面对秦人可能使诈的风险,蔺相如没有充分的条件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显然,这个承诺是虚假的。尽管事实上他做到了“完璧归赵”,但那纯属偶然,是秦王大意造成的,或者是秦王从本心上并非有诈璧之意。否则,秦人一心要诈璧,严密封锁其下榻的驿馆,监视其一切异动,秘密盯梢其使团成员的出入,中途劫杀怀璧的随从,他的计划不就全部落空了吗?把承诺建立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之上,是完全违背“充足理由律”的。由“矛盾律”可判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运用逻辑学中的“矛盾

11、律”可以很轻松地发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罔顾赵国的安危,前后不一,背离了出使前确立的外交原则。本来,蔺相如在赴秦前,他给赵王分析形势时说得很好,在秦强赵弱的背景下,为赵国安全计,当秦国提出以城易璧的请求时,即便秦国诈璧,赵国也应该“宁许以负秦曲”。作为弱国外交,它要用一切手段为自己创造和缓的生存环境,争取时间,寻求发展,等待变化。因此,宁可舍掉这块璧,让秦国背负以城诈璧的理屈责任,自己也绝不主动挑事,给秦人以口实。但事实上,蔺相如在秦国却违背了赴秦前与赵王定下的原则。当秦国还没有暴露出诈璧事实的时候,他先发制人,趁秦王“斋五日”之机暗地派人送璧回赵国。这就授柄于秦,归直于秦,把主动权完全奉

12、送给秦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小伎俩实际上有引火烧身的危险,为赵国埋下祸端。根据逻辑学“矛盾律”分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为真,必有一假。因此,“矛盾律”要求人们在进行决策和执行决策时,一般情况下要相对稳定、连贯、一致,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幻不定,出尔反尔。“宁许以负秦曲”的原则同以无礼的方式冒犯秦王而实现“完璧归赵”的行为是矛盾的。实际上蔺相如既骗了秦王,又骗了赵王。另外,根据“反事实假设思维法”,我们想象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过程中,有什么与已经发生的事件相反的其他可能的事件发生,特别是想象一下有没有危及赵国安全、给赵国造成

13、被动的可能事件发生。比如,当秦王按照蔺相如的请求非常隆重地准备接受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给秦王当头浇了一桶冷水,假如秦王没有克制,而是恼羞成怒,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要寻找发泄怒气的出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秦王命人将蔺相如囚禁起来,然后遣使入赵,向赵王讨说法。秦使者可以堂堂正正地说秦王如何“斋五日”,如何“设九宾于廷”,诚恳地要与赵国做这笔以城换璧的交易,但蔺相如却如何戏弄秦王,这是赵国对秦国的无礼,要求赵王给予赔偿。甚至秦王当庭让蔺相如受汤镬之刑,然后再以赵国侮辱秦国为由,兵临邯郸,不赔偿国格受辱精神损失费绝不退兵,要求赵国给个说法。赵王将被迫付出更大的代价,包括诛蔺相如九族,奉璧求和等等。

14、他“完璧归赵”的举动给赵国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切皆由秦王做主,他怎样做都有理由,都得体。秦王大度,不与赵计较,如事情本身那样,放掉蔺相如;秦王理性一点儿,扣押蔺相如,遣使入赵,责备赵王,赵王只有赔不是的份儿;秦王火气大一些,兵犯邯郸,责赵国不信,若让秦罢兵,不知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落得这些结果中的哪一项,都是赵国被动,何必派蔺相如赴秦呢?当初婉言拒绝秦之所请,至少还不会伤害秦国。蔺相如作为弱国使者,绝不能主动挑逗,诱发强国的不满,“完璧归赵”是轻率、无理、无礼的失败外交。携璧入秦,一看形势不妙,偷偷把璧送回国内,这样的特使谁都能当。作为赵国的易璧特使,他的职责应当是既要保证赵国和氏璧不受

15、损失,赵国尊严不受伤害,同时,还要小心翼翼,不开罪秦国,不驳秦国面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证“双惠双赢”。秦国本来有诈璧之心,而赵国势弱担心被诈,本来两难的事如果能做成两全的事,这才是蔺相如“智勇双兼”之体现,而非简单的“完璧归赵”。这时,我们还需要运用“反事实假设思维法”去反思蔺相如一开始在赵王面前请缨赴秦时所犯下的错误。他对赵王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于是,赵王“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夸下海口,他单车赴秦怎样能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呢?他事前没有任何充分的预案,只是见机行事赌一把而已。冒险主义者的另一面就是机会主义者。节选

16、自“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 徐 江【文本七】与其说赵王需要一个蔺相如出使,还不如说蔺相如需要一个出使的机会。将蔺相如与自荐的毛遂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在动机上的相似。毛遂对平原君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他希望平原君给他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蔺相如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心机比毛遂更深:这世上原本没有我“颖脱”的机会,我何不自己来编织一个“囊”?我的理解是,秦国“以城易璧”的悍然要求,让赵国君臣陷入了战争的恐慌,这给了蔺相如一个千载难逢的展示政治才干的机会,他抓住了。至少蔺相如在谋得赵国相位之前,“先己之前途”的动机更重。他急于登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疑问,蔺相如明知随

17、身带着和氏璧风险极大,为什么还要携璧入秦?这样的理解,恐怕忽略了蔺相如的身份及其入秦的动机:蔺相如乃无名小辈,宦官门客,微如草芥,若无和氏璧与身,他还有什么分量?他哪有与秦王直接对话的机会?和氏璧,正是蔺相如登上政治舞台的敲门砖。在秦国,蔺相如舌战秦君臣,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其勇,绝非莽汉之冒险,他敢以性命作赌注,以性命博取个人功名与赵国利益。其智,亦非狂徒之骜猾,他洞悉大势,对秦赵的国力对比了如指掌;他明察秋毫,对秦王的喜怒心态洞若观火;他纵横捭阖,进退自如,示好而不示弱,既呵斥、谴责,又劝导、警告。他断定,秦有吞赵之心,却暂无动兵之意(此时秦国以主要精力对付齐与楚,赵国尚未成为其吞并的重点

18、目标);他明白,赵王有心独占和氏璧,却更渴求世代享国;他清楚,纵然危机四伏,秦王也不会轻易砍他的头。事实上,秦昭襄王“明而熟于计”,“完璧归赵”这年,在位已 23年,是个成熟的君王了。政治不是儿戏,归根到底,角逐的是国力,是利益,是国策,是微妙的平衡。蔺相如深通此道,他劝缪贤放弃“亡走燕”的念头而“请罪”于赵王,其智谋与识见可见一斑。他敢玩,他敢冒险。当然,他也知道,这样的冒险无异于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所谓艺高人胆大,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没有本钱,谁敢拿生命去冒险?但有时,胆大者艺更高。有了赴死的决心,反倒过来促使他大开大阖。之后的渑池之会和廉蔺交好,也印证了我的判断:蔺相如绝非瞎

19、折腾,绝非冒失鬼,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蔺相如出使秦国,绝对是一次冒险之举,但蔺相如不是冒险主义者,也不是机会主义者。他深思熟虑,进退有据,理性而不呆滞,灵活而不轻率;他守住了赵国的底线利益,实现了对赵王的承诺,完成了精彩的政治首秀。必须承认,“完璧归赵”确有天意的成分与运气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蔺相如简直样样占尽。试想,若赵王再多点主见,蔺相如未必有出使的机会;若秦王是个不顾后果的暴君,蔺相如恐怕性命难保;若秦赵国力悬殊,那么,蔺相如纵有回天之力,也阻挡不了秦军入侵的步伐。再假设,若秦王身边有个与蔺相如势均力敌的谋士,恐怕也不一定是这样的局面吧?但是,天意成全的,恰恰就是这个蔺相如。这

20、就不能不归结为他的才干与品格了。 在我看来,蔺相如确实智勇双全,且公忠体“国”,但推究其动机,他首先是一个汲汲于功名、渴求自我实现的战国士子。确认这一点,才能在“完璧归赵”的理解上达成事实、情理与逻辑的统一。战国时代的“士”,作为一个靠思想与才学谋求生存资源的自由阶层,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所谓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并非个例。他们信奉“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与君王所代表的“国”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像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其说他们在博取“国家”利益,还不如说他们把自己与一个政治集团捆绑在一起,用身家性命博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可见,挟术干君,纵横捭阖,徼名射利,是战国士子的普遍心态。秦赵之间,争权夺利,钩心斗角,谁也谈不上正义。我们几乎本能地将感情的天平倾向于赵国,多因为赵是弱国,人们总是同情弱小;且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秦国又被赋予了霸权、暴虐、狡诈等道德色彩。其实,撇开这些文化与情感因素,秦赵之争本无所谓是非曲直。蔺相如投身于赵国,与其投身于秦国、楚国或者其他国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他之所以“爱”赵国,尽忠于它,乃是因为赵国给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与机会,这是一种知恩图报、有诺必行的意气,与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不可同日而语。彼“国”非此“国”,所谓“公忠体国”,主要体现在他在追求个人功名的同时,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