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课题53项含医院总公司药学院03_第1页
校内课题53项含医院总公司药学院03_第2页
校内课题53项含医院总公司药学院03_第3页
校内课题53项含医院总公司药学院03_第4页
校内课题53项含医院总公司药学院0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受理:山东省高校中抗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可行性项目名称:七叶一枝花等 10 种中药的抗谱研究项目责任:山东中大学:项目项目年限: 2015 年 1月 至 2016 年 12月填报日期: 2015 年 1月 30日填 写 说 明为建立、规范的协同创新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加强项目信息的管理,特设计山东省高校中抗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可行性(申报书)格式和填写要求。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填写各项。二、项目可行性可以由一家组织,也可以由多家联合组织,牵头为项目组织实施的责任。每个项目只能有一家责任和一个组长。三、项目可行性由项目责任编写,并报中抗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汇总;四、项目可行性中第一次出现外文名词时,要写清全

2、称和缩写,再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五、组织机构代码是指项目责任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标识代码,它是由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所赋予的唯一法人标识代码。六、编写应客观、填报材料,尊重他人知识,遵守国家有关知识。在项目可行性中他人研究成果时,必须以脚注或其他方式注明出处,目的应是介绍、评论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或说明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对于、篡改科学数据,他人著作、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七、此表为项目可行性的基本信息,请务必填写正确。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七叶一枝花等 10 种中药的抗谱研究预计完成时间2016 年 12 月预期成果类型论著、责任信息名称山

3、东中大学性质大专院校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清大学科技园区250355所在地区山东省济南清区主管部门山东省卫生厅053189628060组织机构代码49554084-1传真号码053189628060成立时间1958-7-8电子信箱cheng项目组长信息女出生日期1970-10-27正高级最高学位博士从事专业中药化学固定移动传真号码电子信箱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联合信息序号1山东省医学基础医学23项目经费来源(万元)总经费35项目经费35企业投资其他二、项目简介简述项目目标和内容,限 500 字以内性疾病频发,严重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而抗药物匮乏、易产生耐药性,研制滞后,使抗药物研发成为世界的科学问题。中

4、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低毒副作用等特点,已成为抗药物研发的重要领域。本课题在传统中理论指导下,采用溶剂提取、色谱分离的方法,分别提取分离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胆、苍耳子、蝉蜕、地榆、儿茶、防风、苦参等 10 味中药的药效部位、组分及成分;在建立的中抗协同创新中心 库的基础上,对库中的 23 株分别以其敏感细胞进行扩增,并以细胞病变法测定毒力(TCID50);用 10 种中药分离纯化得到的不同提取部位、组分及成分分别对 23 种做体外抗实验,获得这些提取成分的抗指数及细胞毒性等,最终明确其抗谱及抗效价;采用 LC-MS、GC-MS 等进行活性部位及组分的检测与表征;采用 UV、IR、

5、HRMS、NMR 等方法确定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开展抗活性组分(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确定其抗侵染不同环节的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相应,优选抗最佳组分配伍,力争发现并确定 12 个疗效确切的抗中药组方配方,为研发抗中药新药奠定基础。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分析立项的意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人类健康迫切要求发现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药物,抗药物的研发属于国家重点鼓励支持的研究领域。SARS、甲型、H7N9 流感、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等传染病的爆发和,都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由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高、流行面广及率高等特点,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难题。随着的不断变异,新型性疾病的逐渐呈上升

6、趋势。在传统中学中,虽无这一名称,但有关对性疾病的治疗早有记载,并在数千年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到一些高效抗药物。中药抗作用无论在史料记载还是现代的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明显优势,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是其副作用小、抗谱广、耐药性低的物质基础;现代临床与药理药效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抑制和侵染细胞、提高抗免疫活性、以及调节宿主细胞炎性因子合成和等作用,充分体现了中药治疗疾病的多组分、多治疗靶点特点和优势。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基于中药及其复方,以中医临床实践作药效基础,从中提取分离中药的药效部位和组分,并进行抗谱筛选,发现并研制具有药效物质

7、明确、作用机制清晰、安全高效等特点的抗中药组分配方,并确定其最佳配伍关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的中药新药,不仅符合中药现代化的需要,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国家社会安全均具有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 抗 具有显著优势中 抗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 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建国以来,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临床,在对流感、天花、小儿麻痹症、 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 性流行性 热、 等许多危害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内中抗研究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主要采用体外细胞病变法筛选和评价中药抗效果;近 20 年来,中药抗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

8、 2003 年 SARS 突发,研究小组总结的 SARS 发病特点、证候特征、病机及治疗方案,被 WHO 颁布的SARS 中医治疗方案收录,在应对 SARS 中现代医学理论和试验技术在中药抗的研究应用中应用,使中抗进入一个新的,有效成分的分离成为抗中药研究的重点。2009 年爆发,研究小组制定的中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为范围内中及时、安全、有效应对提供指导。目前,国外抗药物的筛选研究,主要也是从天然生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研究其结构与抗分子机理间的关系。现代临床与药理药效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抑制病毒和侵染细胞、提高抗免疫活性、以及调节宿主细胞炎性因子和等作用,充分体现了中

9、药治疗疾病的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和优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药抗研究有了较大的飞跃,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证实了中药治疗性疾病的有效性,但中药抗 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的相互印证,中药抗疗效确切的有效成分分离等。目前国内市场上多种中药均有抗功效,但其研究不够深入,抗病毒谱和抗机制方面的阐述较少,因此,开发研究新型抗中药,开展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等 10 味中药国内外研究现状七叶一枝花临床应用七叶一枝花性味苦、凉,小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大肠经。该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主治痈肿疮毒、咽肿喉痹、乳痈同时对蛇虫

10、咬伤、跌打伤痛、肝热等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代临床也常应用该药物治疗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等 疾病。本草纲目载有“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我一似手拈拿”,由此可知该中药的疗效;唐本草言其“醋摩疗痈肿,敷蛇毒”;滇南本草言其“消诸疮,无名肿毒,利小便”。中医认为,七叶一枝花有清热解毒、凉肝定惊之功,适用于多种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痄腮、毒蛇咬伤、惊痫、高热神昏等。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中药对流感 有抑制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疗咽喉肿痛等疗效,并且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 珊等曾用其水及醇提取物进行抗 研究,结果发现其提取物对甲型和亚洲甲型流感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煎剂对金

11、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黏质 杆菌有扩散色素作用,对肠道杆菌、化脓性球菌等多种细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王强等研究表明七叶一枝花提取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对癌瘤 RNA 逆转录酶均有抑制作 用,从而达到抗肿瘤的良好效果;七叶一枝花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七叶一枝花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廓胀和小鼠足趾肿胀等症状,降低炎症组织中 PGE2 的含量从而达到 、镇痛的功效;同时具有止血、杀毒以及杀精等不同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研究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七叶一枝花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并从中分离鉴定了 50 余种化合物。

12、主要包括:甾体类、黄酮苷、氨基酸、脂肪酸酯、生物碱、多糖、鞣质、肌酸酐、微量元素等。其中甾体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甾体皂苷、植物蜕 、植物甾醇和甾烷苷,甾体皂苷是该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占化合物的 80%以上,主要为薯蓣皂苷元和偏诺皂苷元;黄酮苷主要包括山萘酚-3-O-鼠李糖(14)-葡萄糖苷、山奈酚、芦丁、杨霉素等物质;另外七叶一枝花含 18 种氨基酸及肌酸酐,以丙氨酸、天冬酰胺、-氨基丁酸、-氨基异丁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为最高;脂溶性成分主要包括油酸、亚油酸、棕桐酸、硬脂酸、花生烯酸等;还包括 Fe、Cu、Zn、Mn、Mg、Ca 等微量元素。2.2.2.2 白花蛇舌草临床应用白花蛇舌

13、草别名白花 草、蛇舌癀、鹤舌草,为茜草科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其功用主治及应用散见于各种地方志中,诸如广西中药杂志、 本草、 本草等记载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癥积痞块、热淋涩痛、湿热黄疸、蛇虫咬伤等病症的治疗。在临 经常用于各类肿瘤的治疗如 性支气管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淋巴癌等;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 ,顽固性咽部脓肿以及小儿扁桃体炎等,疗效显著; 等采用白花蛇舌草煎剂联合光量子疗疗毛囊闭锁性三联征(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总称)有效率为 100%;另外,白花蛇舌草单味药或经复方配伍还可以治疗肾病、消化

14、系统疾病、痤疮、甲状腺病、顽固性 湿疹、 疾病以及毒蛇咬伤等。药理作用朴红梅等通过药理实验探讨了白花蛇舌草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治疗组与哮喘组小鼠相比炎症细胞计数、IL-4,IL-5,IL-13 以及 NF-B p65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而 IFN- 水平则上升,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白花蛇舌草通过阻断 NF-B p65 表达,下调哮喘小鼠 BALF 中 IL-4,IL-5,IL-13 水平,同时上调 BALF 中 IFN- 水平以及降低炎细胞数量,从而抑制气道炎症;许 等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不同萃取物均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其中粗多糖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显著;另外

15、,不同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中的 6-O-( E) -p-香豆酰鸡屎藤苷甲酯对 癌细胞有 抑制增殖作用;水提物能明显抑制 k562 细胞的生长和白血病 CEM 细胞增殖;乙醇提取物抑制肺 A459 细胞增殖并且对结肠癌 HT-29 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物 PEHD 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 RPMI8226 具有增殖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化学成分白花蛇舌草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蒽醌类、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含酸化合物、多糖类、甾醇类、及其他类。萜类化合物包括三萜化合物和环烯醚萜化合物两大类,环烯醚萜类是本品的主要萜类成分主要包括去乙酰车苷、鸡屎苷甲酯、O -去氢京苷、

16、车苷、鸡屎苷、(Z) -6-O-香豆酰鸡屎苷甲酯、山柑子酮等;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有果酸、熊果酸、双香豆酸、酸、山柑子酮、异山柑子醇等;黄酮类成分为山柰酚和槲以及二者的单糖苷和双糖苷,少量成分还有双黄酮和黄酮醇等;蒽醌类成分以茜草素型为主,也有少量属于大型,包括 2-甲基-3-羟基蒽醌、2-甲基-3-羟基-4-甲氧基蒽醌、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2,6-二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等;苯丙素和香豆素类成分如对羟基桂皮酸十八酯、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等;另外,等在白花蛇舌草中研究发现了己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冰片、长叶薄荷酮等 29 种挥发性成分并且对其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

17、甾醇类包括 -谷甾醇、3-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等;熊果酸、果酸、香豆酸以及 Se, Mn,Ti,Zn,Mo,Mg,Al,Fe,Ca 等微量元素和生物碱、三十一烷、5-羟色胺等化学成分也在白花蛇舌草中被发现。2.2.2.3 半枝莲临床应用半枝莲性 、苦、寒,归肺、肝、肾经,是中医处方和中成药中的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的功效。近代对其功效和主治记载也很多, 本草记载半枝莲主要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等功效;内服主 、吐血,外用治痈疽、疔疮、毒蛇咬伤、无名肿毒;江西草药记载了其清热解毒之功效;浙江药用植物志中曾记载了半枝 咽喉肿痛之功效;福建药物志记载“半枝莲主治疮疡肿毒、痢

18、疾、吐血、 、肝炎、肺结核、淋巴腺炎、癌肿、胃痛、风湿关节痛、小儿高烧、 、乳腺炎、蛇头疔、颈淋 核、角膜炎、狂犬及毒蛇咬伤”等临床应用。药理作用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半枝莲总黄酮具有很好的抗作用,从细胞学机制探讨发现该功能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的作用;另外分离得到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作用;半枝莲总生物碱对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等通过药理实验证明半枝莲中含有的红花素有较强的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同时还有较好的祛痰作用,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成分;大量药理实验证明半枝莲醇提物具有显著抑制肿瘤增殖活性作

19、用,谢等发现半枝莲不同提取物抗肿瘤效果显著,推测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实现其抗肿瘤作用的;通过动物移植性肿瘤药理实验发现半枝莲多糖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半枝莲中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羟基基的能力从而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另外有药理实验证明半枝莲还具有保肝、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化学成分半枝莲全草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二萜类化合物、酚类,甾体、多糖等。其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较多,主要包括野黄芩苷、红花素、异红花素、柚、粗毛豚草素、2S-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4-羟基汉黄芹素、5,7,4-三羟基黄酮、5,7,4-三羟基-6-甲氧基酮、半枝莲素、5,2,

20、6-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2-O-D-葡萄糖苷等;目前已从中分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包括半枝莲二萜(Sculone)A、B、C、D、E、F、G、H 和半枝莲内酯(Seuterivalaetone)A、 B、C、D 和 C2;甾体类化合物菜油甾醇、胆甾醇、豆甾醇、-谷甾醇、-谷甾醇、豆甾-4-烯-3-酮、豆甾-5,22-二烯-3-醇、豆甾-3,5,22-三烯、豆甾-5,22-二烯-3-醇-乙酸酯、甾烷-4, 6,22-三烯-3 醇、乙酸谷甾醇、植物甾醇-D 葡萄糖苷等;许益民等从半枝莲中分离得到半枝莲多糖 SBP、BP 鼠李糖、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现代分离技术还得到了半枝莲碱

21、(seutebarbatins)A、B、C-F,芳香醛、酮、酸以及十六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脂肪族化合物;半枝莲还含有植物街醇(phy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硬脂酸以及半枝莲酸 (Scularic acid)等成分。2.2.2.4 龙胆(1) 临床应用龙胆为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寒味苦,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之功效,属清热燥湿药。龙胆对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疗效显著;另外对肝胆疾病以及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其复方龙胆泻肝汤是中医临床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方剂,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阳黄黄疸及肝胆湿热,黄疸型肝

22、炎及慢性胆囊炎都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龙胆泻肝汤对高血压及肝热上扰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蕴于下焦所致肾盂肾炎、机型炎、等症均有较好效果;龙胆明目汤治疗性角膜炎取得较好效果;龙胆泻肝汤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有较好效果。医学启源中记载,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中记载,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实验发现,龙胆具有抗 活性、抗炎解热作用、保肝、利尿降压、升血糖等作用。等研究发现龙胆水提液、抗有效部位 RG2-1 和 RG3-1 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 RSV )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

23、系;试验表明,龙胆水提液及 RG2-1 和RG3-1 在细胞水平上具有较强抑制 RSV 的作用;安卓铃等研究证明龙胆草提取物与龙胆苦苷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其抗炎机理与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活性有关; 慧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龙胆草提取物与龙胆苦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保护肝细胞的机制与其对抗基致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另外,中药药效学研究表明龙胆对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等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化学成分龙胆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口山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环烯醚萜类主要以其甙类形式存在,最常见的是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当药甙(swe

24、roside)、当药苦甙(swertiamarin)等,还包括:4-O-D-glucopyranosylgentiopicroside、gentiotrifloroside、 olivieroside、scabraside、loganicacide、benzylalcohol 等;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果酸、熊果酸及其衍生物等,(20S)-dammara-13(17),24-dien-3-one、-香树脂醇、-谷甾醇-乌苏醇、 -香树脂醇乙酸酯、-香树脂醇、-香树脂醇棕榈酸酯、-香树脂醇棕榈酸酯;黄酮类成分文献不多,目前已分离得到的多数为异荭草苷、异牡荆甙衍生物、2-对羟基苯-异荭草苷-4-O-

25、D-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异荭草苷、异荭草苷-3-O-葡萄糖苷、异荭草苷-4-O-D-葡萄糖苷等化合物;口山酮类是龙胆地上部分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为芒果苷;生物碱类主要包括龙胆碱、龙胆次碱、龙胆醛碱和龙胆黄碱;另外还包括山奈酚、山奈酚-7-O-L-鼠李糖苷、山奈酚-3-O-L-鼠李糖苷、异金雀花素、异金雀花素-7-O-葡萄糖苷、藤黄菌素-7-O-D-葡萄糖苷等。2.2.2.5 苍耳子临床作用苍耳子始载于 本草经,“苍耳子,主治风头寒痛,风湿 ,四肢拘 ,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归肺、肝经。中医认为其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风寒

26、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临床用于治疗腰腿痛、反应性鼻炎、慢性鼻炎、疟疾、下肢溃疡、腮腺炎等。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耳子具有抗 、抑菌、抗炎、抗癌、抗氧化、 作用,还能对呼吸系统、心 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临床药理实验发现苍耳子提取液对单纯疱疹 有一定作用,表明苍耳子确有抑制 作用;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乙型肝炎多聚糖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表明其有抗肝炎 作用;苍耳子煎剂在体外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 球菌、乙型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多种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苍耳子或乙醇提取物对红色发癣菌具有抑制作用;苍耳子所含的二萜羟酸苍术甙经大鼠角叉菜胶水肿实验表明有抗炎作用;在

27、配合化疗、放疗时,苍耳子具有 癌细胞,抑制癌瘤增殖的作用;苍耳子能有效地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组织过氧化脂质含量,从而达到抗氧化作用;苍耳子中所含白色结晶性甙可使正常家兔血糖下降;苍耳子对纯种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另外,苍耳子还具有镇咳、降压、抗凝血、抗肿瘤和细胞毒活性、抑制微生物生长等作用。化学成分苍耳子主要包括挥发油、脂类、苷类、脂肪油类、甾类、倍半萜类以及其他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种类较多,经水蒸汽蒸馏法提取,GC-MS 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出壬醛、反式烯、-、2-壬烯醛、2-癸二烯醛、-芹子烯、十八烷醇、十九烷醇、二十烷醇、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十九烷、二十烷

28、、二十一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等;其衍生物含百合内酯、醋酸辛酯、十六酸乙酯、双氢蒿本内酯等;苷类有、羧基以及其它苷类衍生物等;苍耳子中脂肪油含量较大,干燥果实含量达 92%,皂化后脂肪酸中含亚油酸 64.2%、油酸 26.8%、棕榈酸 5.3%、硬脂酸 3.63%;苍耳子中还含有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多种氨基酸等;用甲醇提取经苯萃取,皂化后分离得豆甾醇、-谷甾醇、菜油甾醇;而油脂未皂化物中则含 、 及 -谷甾醇;甾醇的糖苷类衍生物,如 -谷甾醇-D-葡萄糖苷;倍半萜类化合物有苍耳农、苍耳亭等;另外有研究发现了 3 种 成分:毒蛋白、氢

29、醌和毒苷(但未鉴定);近期又从苍耳子中分离纯化得到苍耳子凝集素。2.2.2.6 蝉蜕临床应用蝉蜕,别名蝉退、蝉衣、蝉壳等,蝉科昆虫羽化后的蜕壳。蝉蜕具有散风除热、解毒消炎、止咳平喘、清肺利咽、解表透疹、明目退翳、平肝息风、安神定志、解痉之功;用于风热感冒、疔肿毒疮、支气管哮喘、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破伤风等的治疗。临用蝉蜕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呼吸系统(风热、风寒类感冒、咳嗽以及风疹等)、心脑系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泌尿系统(肾炎等)、神经系统(各型癫痫)、皮肤科(瘙痒症、荨麻疹、银屑病等)、五官科(耳聋、鼻炎、失音、角膜混浊等)、儿科(小儿惊风、夜啼、高热、脑膜

30、炎、喘咳、症、脱肛)等疾病;此外,临床应用表明其还具有治疗产后尿潴留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中药具有 、镇痛、解热、镇咳、祛痰、平喘、解痉等作用。蔡等研究表明蝉蜕复方抗戾散在细胞培养上具有明显的抗 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其抗效应增强,抗戾散的细胞无毒剂量即为最佳抗 剂量,而且其抗 效果随着药物对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该复方还具有一定的诱生干扰素作用;研究发现蝉蜕具有免疫抑制及抗过敏作用,其提取物能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对型反应及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张美玉研究发现蝉蜕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镇咳、 祛痰、平喘作用;韩国学者 Ming-Zhe Xu 等的研究证明,

31、从蝉蜕中分离得到的 2 个乙酰多巴胺二聚体成分均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此外该中药还具有抗惊厥、抗肿瘤、抗凝、红细胞膜保护等药理作用,对平滑肌、对及妊娠、心、血压、 呼吸、心率及肝肾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化学成分蝉蜕中的氨基酸类成分,其中游离氨基酸 12 种,水解氨基酸 17 种。相对含量以丙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最高;丝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 氨基丁酸次之;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较低;缬氨酸、鸟氨酸、蛋氨酸等量最低;2000 年,学者 Naoki NODA 等从蝉蜕中分离得到 2 个乙酰多巴胺二聚体成分和 4 个酚类化合物单体;2006 年,韩国学者 Ming-Zhe Xu

32、 等从蝉蜕中分离得到 1 个新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成分(2R,3S)2(3,4二羟苯基)3乙酰氨基7(N乙酰基2氨乙烯基)1,4哌氧环烷;此外,蝉蜕中还 蛋白质、甲壳素、可溶性钙及 24 种微量元素,其中铝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钙、铁、锌、锰,众所周知,微量元素中磷和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2.2.7 地榆临床应用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该植物具有凉血止 热解毒、消肿敛疮之功效。主治吐血、 、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 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临床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痛肿疮毒等病症。历代本草专著对地榆抗 有所论

33、述。药品化义记载地榆“解诸热毒痈”;药物图考记载地榆“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中华本草记载“地榆性凉,有泻火解毒,凉血消肿之功,适宜于痈疽肿毒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捣敷,亦可与三七、 研磨调敷”;“地榆外用有敛疮收湿作用;治烧烫伤,可用本品研末,或配大黄粉,以麻油调敷,以减少渗出,减轻疼痛;治疗皮肤湿疹,皮肤溃烂,可用本品与苦参,大黄同煎,以纱布蘸药汁湿敷;亦可配煅石膏粉、枯矾或 粉加凡士林调膏外涂,以助清热收湿止痒敛疮之功”。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中药对乙型肝炎 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止血、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抑菌、保护细胞损伤、升白保髓等药理作用,并且有一定的调节免疫作用。C g

34、 TH 等人 了地榆等 4 种中药 80水提液的抗鸭乙型肝炎 作用,其结果表明 4 种提取物通过 DHBV DNA 聚合酶的活性,降低 DHBV DNA 浓度,对 DHBV 有抑制作用; 等在研究了虎杖和地榆单独抑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药的不同比例组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通过给小鼠耳部涂抹地榆鞣质实验发现,该中药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肿胀;党氏等测定了地榆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具有抗凝血作用;此外,还有文献 地榆有抗肿瘤、增强免疫、镇吐、保护作用胃粘膜等作用,可抑制紫外线 B 导致的大鼠皮肤光损伤,对过氧化亚

35、硝酸盐所致的肾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化学成分地榆植物中主要含有单萜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酚类、鞣质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香茅醇-1-O-L-呋喃 糖基-(16)-D-吡喃葡萄糖苷、香叶醇-1-O-L-呋喃 糖基-(16)-D-吡喃葡萄糖苷、香叶醇-1-O-L-吡喃 糖基-(16)-D-吡喃葡萄糖苷、citronellol-1-O-L-arabinofuranosyl-(16)-D-glucopyranoside、 3-(-L-arabinopyranosyl)-oxy-19-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 28-D-glucopyranosi

36、de (ziyu-glycoside I,5),3,19-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 28-D-glucopyranoside 3,19- dihydroxyurs- 12-en-28-oic acid、28-D-glucopyranoside、没食子酸、儿茶素、单酯型 二聚体、鞣花酸 3,3,4-O-逆没食子酸、3-O-甲基没食子酸甲酯、大黄酚大 甲醚、 (+)-catechin、槲 、山奈酚、ziyu glycoside I、daucosterol、熊果酸、3-羟基-28-去甲 -17, 19, 21-三烯、阿魏酸、-谷甾醇等。2.2.2.8 儿茶临床

37、作用儿茶性味苦、涩、微寒。归肺、心经。本草纲目记载儿茶“清膈上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本草正记载其“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烦热,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湿热痢血,及妇人崩淋不止,小儿疳热,口疳,热疮,湿烂诸疮,敛肌长肉,亦杀诸虫。该植物具有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消肺化痰之功效”;中医主治跌打损伤,疮疡,湿疮,牙疳,下疳,痔疮,肺热咳嗽等;现代临床应用该药物治疗炎症、烧烫伤、口疮、顽固性皮肤溃疡、湿疹、疱疹、腹泻等疾病。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中药对流感 、乙型肝炎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儿茶素对 MDCK 细胞中流感 A-PRS 的生长具

38、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等用流感 鼠肺适应株 A/FM/1/47( ) 的小鼠 为模型,研究儿茶提取物对流感 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儿茶提取物可显著增强 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 DTH 反应,增强小鼠 T 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等 鸭乙型肝炎 (DHBV)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儿茶素类成分在抗 、降低转氨酶活性及减轻肝脏病理损伤方面作用明显; 等通过儿茶对 308 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儿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兰氏 杆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近来通过对 11 种天然药物的抑菌作用研究发现,儿茶对内氏放线菌的生长和产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儿茶还有升高白细胞数目、抗血小板

39、、调血脂、抗心衰、抗心律失常、防治肿瘤、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脂代谢与肾功能等作用。化学成分现代化学研究已从儿茶中分离得到儿茶鞣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赭朴鞣质、非瑟素、槲、槲皮万寿菊素、原儿茶鞣质和焦性没食子酚鞣质、儿茶鞣质、儿茶荧光素、没食子酸、鞣花酸、儿茶酚、儿茶红等;还得到儿茶钩藤碱 AE 以及钩藤碱、异钩藤碱、圆叶帽木碱、二氢 因碱。 等从儿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出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槲 (quercetin)、3,4c,7-三羟基-3c,5-二甲氧基黄酮(3,4c,7-trihydroxy-

40、l3c,5-dimethoxyflavone)、儿茶素(catechin)、表儿茶素(catechin)、豆素(afz-elechin)、表豆素(afzelechin)、mesquitol、ophioglonin、香橙素(aromadendrin)和苯酚(pheno)等。2.2.2.9 防风临床应用防风,始载于 本草经,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 ,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可见防风可以治疗外感 ,具有祛风之功效;总体来看诸家本草将防风的功效归为祛风,胜湿; 认为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除此之外,文献记载里的防风临床应用非常灵活,经不同配伍之后除祛风除湿功效以外

41、,还分别具有升阳运脾、散郁火、补虚、 、通络、通窍、载药上行、顺气通便、疏肝、 、息风止痉等作用。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防风及其复方水煎液具有一定的抑制流感 A3 的作用;防风 95%乙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大鼠体温;防 煎液对酵母、蛋白冻及伤寒、副伤寒甲菌苗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致热大鼠有解热作用,防风煎剂与浸剂对人工发热家兔出现明显的解热作用;在平板法体外抑菌实验中,防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双球菌及两种酶菌(产黄青酶、杂色曲酶)等均有抑制作用;在巴豆油涂耳致炎实验中发现,防 煎液能降低炎症模型中 PGE2 的含量,以及毛细 通透性而起到抗炎作

42、用;防风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防 煎液具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 作用;另外,药理实验证明防风具有镇痛、抗肿瘤、抗过敏、抗凝血、止血以及抗惊厥等诸多作用。化学成分防风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性成分、色原酮成分、香豆素类成分、多糖类成分、有机酸类等。其中挥发性成分有庚醛、-蒎烯、-蒎烯、香素、桉油脑、辛烯醛、2-壬酮、戊醛、樟脑、薄荷脑、辛酸、长叶薄荷酮、壬酸、桧烯、1甲基3( 1异丙基)苯、辛酸甲酯、2-辛酮、苯、香松烯、月桂烯、冰片烯、E2壬烯醛等;国内外学者对防风中色原酮 类 成 分 研 究 比 较 深 入 , 从 防 风 中 分 离 鉴 定 出 升 麻 素

43、 (cimifugin) 、 升 麻 素 苷 (prim-o-glucosylcimifugin)、亥茅酚 (hamaudol)、亥茅酚苷 (sec-o-glucosylhamaudol)、3-O-乙酰亥茅酚(3-O-acetylhamaudol) 、汉黄芩素(wogonin) 等成分; 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补骨脂素 (psoralen)、香柑内酯 (bergapten)、( imperation)、异(isoimperation)、紫花前胡苷元(nodakenet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东素(scopoletin)等;防风中酸性杂多糖类成分 XC-1、XC-2,平均分子量为

44、 13100 和 73500学者从防风中分得三种均一多糖 SaponikovanA、 B、C,其分子量分别为 54000、280000、132000;从防风超临界 CO2 萃取物中鉴定出有机酸类成分的甲酯化衍生物,如 2-(E)-壬烯二酸甲酯、10-十一碳烯甲酯、十四烷酸甲酯、十五烷酸甲酯、7-十六烷酸甲酯;其他还包括甘油酯类、胡萝卜苷、腺苷(adeno-sine)及微量元素锌、锶、铬、镍钼等。2.2.2.10 苦参临床应用苦参始见于本草经,异名水槐(本经),苦骨(纲目),地槐、白茎(别录),川参(民间方药集);现代认为,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药性论云:“

45、能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心腹积聚”;名医别录评价苦参:“养肝胆气除伏热肠小便,治恶疮”;本草经百种录言“症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疸,寒能除郁热除痈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本草崇原认为“苦参苦主下泄,故逐水;苦能清热,故除痈肿”。药理研究陈亚苦参素治疗慢性患者,发现苦参素对慢性疗效较好,能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用药中未见不良反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槐果碱等具有镇痛、解热降温等中枢抑制作用,对小鼠脑中递质 -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的影响具有降压作用,

46、对脑水肿有防治作用;等采用 K-B 纸片扩散法研究苦参水煎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以及变形杆菌的影响,结果显示,苦参水煎液对上述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苦参碱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诱导细胞分化时广泛的组 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 抑制肿瘤内皮细胞增殖、降低粘附因子活性;另外,苦参还具有抗心律失常、抗、中枢抑制、抗过敏、平喘、利尿以及保护骨髓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化学成分苦参化学成分:从苦参中分离鉴定了氨基酸类、糖类、脂肪酸类、三萜皂苷类、甾醇类、生物碱类、黄酮类、二烷基色原酮、醌类、香豆素类等成分。氨基酸类和糖类成分共鉴定出天冬氨酸、苏氨

47、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还分离鉴定了蔗糖;目前已从苦参中分离的到50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按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划分多数为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少数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和双环系黄酮类;苦参中的生物碱类成分,主要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异苦参碱、苦参烯碱、异槐果碱等;等从苦参中分离鉴定了三叶豆紫檀苷、异去氢 羊藿素、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7-甲氧基香豆素等;另还苦参中还含有挥发油类、糖类、有机酸类、内酯类、-谷甾醇等成分。三、项目内容和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研究目标分别提取分离七

48、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胆、苍耳子、蝉蜕、地榆、儿茶、防风、苦参等 10 味中药的药效部位、组分及成分;针对 23 种开展 10 味中药的至少 50 个部位、100 个组分、50 个成分的抗谱研究,确定其抗活性、活性程度和抗谱,筛选抗活性部位、组分及成分;优化抗活性组分(成分)的配伍,力争发现 12 个抗最佳中药组分配方。3.1.2 考核指标完成 10 味目标中药药效部位和组分的提取与分离;完成其抗谱筛选,得到 23 个活性组分(或成分);在抗活性筛选的基础上,优化抗组方配伍,力争发现 12 个疗效确切的抗病毒中药组分配方;(3相关 SCI累计 IF3,重点培养 12 名青年技术骨干,

49、培养 35 名、23 名本科生。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开展10味中药有效部位、组分、成分的分离 。对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胆、苍耳子、蝉蜕、地榆、儿茶、防风、苦参等10味中药,分别通过溶剂提取与萃取, 不同极性部位;集成不同类型的色谱技术(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吸附、凝胶色谱、键合相色谱等),分离、 不同的组分与成分。开展10味中药抗 谱研究,明确药材、不同部位的抗 活性、程度及抗 谱;高通量快速 分离纯化抗 活性组分及成分。采用 细胞 模型体外病变(CPE法)观察方法,测定药材的抗 活性、活性程度,为其是否具有“继续分离提取抗 化合物、寻找抗 活性部位或组分”提供可靠依据;采用

50、库中所述 谱,采用CPE法每种药材的抗 谱, 分离目标药材分离提取物;根据初步活性和抗 谱检测结果,选定一种 细胞 模型为 工具,对目标药材的化学分离样品进行全程、全息活性检测和 ;重复分离、重复 ,直至确定有效组分、部位或单体。活性部位及组分的化学表征采用LC-MS、GC-MS等进行活性部位及组分的检测与表征;采用UV、IR、HRMS、2D-NMR、X-RAY衍射等方法确定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抗 组方配伍优化筛选在活性物质筛选的基础上,针对相应 ,优选抗 最佳组分配伍,为研发抗 中药新药奠定基础。抗 活性组分(成分)作用机制研究针对筛选出来的抗 活性组分(成分),分别对 吸附细胞的抑制作用、

51、 的阻滞作用(保护作用)、 的抑制作用以及对 的灭活作用开展研究,确定抗 活性所基于的抗 侵染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3.2.2 研究方案(1)10 味中药药效部位(组分、成分)的分离、药材提取方法:根据文献,所选 10 味中药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胆、苍耳子、蝉蜕、地榆、儿茶、防风、苦参,由于药物之间存在差异以及提取目标成分不同,所以提取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别,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水煎煮、水蒸气回流提取、不同浓度的醇回流提取、超声、浸提和 CO2 超临界萃取等方法。根据文献提供的方法,结合所选 10 味中药各自的特征,设计以下提取方案:七叶一枝花、龙胆、地榆和儿茶等 4 味药主要成分包括苷

52、类、有机酸和生物碱等,故选择水煎煮方法进行提取;苦参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使用水煎煮或者乙醇回流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防风和苍耳子含有挥发油和油脂类成分较多,因此考虑选用传统水蒸气蒸馏法或者 CO2 超临界萃取法,根据需要也会考虑使用乙醇回流提取;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一般都是全草入药,主要成分为黄酮和蒽醌类物质,选择使用乙醇回流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蝉蜕是所选药材中唯一一味动物药,主要含有氨基酸、多糖等物质,为了尽量避免提取方法对其有效成分造成损失或破坏,决定将蝉蜕粉粹后使用水超生提取方法进行提取。汇总如下:中药材药用部位科属有效部位拟采用的提取方法七叶一枝花 根茎 百合科重楼属 苷类水煎法龙胆 根和根茎

53、龙胆属 苷类、生物碱水煎法地榆根 蔷薇科地榆属 有机酸、鞣酸水煎法儿茶 去皮枝、干燥的 豆科合欢属 生物碱水煎法煎膏苦参根豆科槐属生物碱水煎法或乙醇回流提取法防风根伞形科防风属挥发油挥发油:共水蒸馏法或者 CO2 超苍耳子成熟带总苞的菊科油脂、挥发油界萃取法果实其他:乙醇回流提取蝉蜕动物药动物药氨基酸,多糖水超声提取白花蛇舌草全草茜草科耳草属黄酮、蒽醌乙醇回流提取半枝莲全草唇形科黄芩属黄酮乙醇回流提取不同极性部位的 :对于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浸膏,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萃取的方法,进一步分离、 ;可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通过索氏提取、萃取等方 备不同极性部位。组分与成分的分离、 :

54、采用硅 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凝 色谱等不同类型色谱固定相,采用经典柱色谱、Flash 系统、中低压 液相色谱、 型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对不同的极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抗 活性 ,对不同的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筛选抗 活性成分。(2)抗 谱研究与抗 活性组分及成分的高通量快速 分离纯化针对分离 的不同部位、组分和成分,采用标准 株或临床分离 株进行抗 谱或活性检测,通过观察 的细胞病变效应的发生率,计算半数抑毒浓度和半数 浓度,并以两者比值计算抑毒指数,以指数大小判断其抗 活性。抗 谱研究涉及的 类型有流感 (甲、乙),副流感 ,呼吸道合胞 ,麻疹 ,

55、腮腺炎 ,腺 (3、5),鼻 、coxB16,HSV12,HCMV,EBV,乙脑,EV71,coxA16,轮状 SA11 等。 库中 23 株 进行扩增及毒力测定(TCID50)a 的扩增分别将冻存于-80的 23 株 的 液以 200L/100mL 细胞培养瓶的接种量接种各自的敏感细胞,37、5%CO2 培养。每天观察细胞病变(CPE),培养至 CPE 达“+”(细胞病变达 75%-100%),将细胞瓶放入-80冰箱反复冻化 3 次,无菌离心管收集细胞悬液,普通离心机 4,1000r/min 离心 5min,去除细胞碎片,取上清,分装,写 、登记后-80冰冻存放,作为毒种备做毒力测定和用于体

56、外抗 试验。b TCID50 测定首先 96 单层细胞,传细胞后培养一天,即长成单层即可。取 0.1mL 原液用细胞维持液做 10 倍比系列稀释(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依次接种于单层细胞板,每孔 100L,每个稀释度重复 3 孔。37、5% co2 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培养满 96h(4 天)时, 高于 50%和低于 50%病变孔的 稀释度。每孔加中性红染液 100L,37作用 2h,弃上清,PBS 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后去除悬浮 ,每孔加酸乙醇 100L 脱色,轻振 5min,在酶标仪(波长 540nm) 吸光度值,计算两个

57、稀释度的细胞存活率或病变率。Reed-Muench 法计算组织培养半数 量(TCID50)。计算比距,获得 TCID50。TCID50 的两个计算公式:公式 1:2-6、2-7、2-8、2-9),将各稀释度中药分离组分以每孔100L加入培养板,每稀释度设3个复孔,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组。37、5%CO2条件培养,观察CPE,连续观察5d。根据Reed-Muench公式计算中药分离组分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b 药物半数有效浓度测定首先将敏感细胞传代,接种96孔细胞培养板,待细胞铺满单层后弃去96中的培养液,用200L/孔PBS洗涤两遍。将中药分离组分从最高浓度起做2倍比系列稀释(2-1、2-

58、2、2-3、2-4、2-5、2-7、2-8、2-9),将各稀释度中药分离组分与等体积含100个TCID的稀释液混合,50于37作用1h后,接种于准备好的长有单层细胞的96,每稀释度重复3孔,同时设细胞对照组、对照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37、5%CO2培养箱培养,在对照组出现90以上病变时终止培养。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各孔病变率,并用中性红染色,在540nm吸光度值,根据各孔病变率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中药分离组分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药物抑毒指数的计算抑毒指数又称选择指数,能最直观的反应药物抗 作用的强弱,抑毒指数越大抗 效果越好。抑毒指数(TI)TC50/IC50

59、。高抑毒指数中药分离组分的筛选以及抗 谱的确定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每种中药分离的不同组分中抗 活性最好的部分或成分,并与其他中药具有抗 活性的分离组分进行比较。明确每种中药具有抗 活性的分离组分或成分,并确定其抗 谱。针对需要活性筛选的 ,采用以下实验方案:正 :以 、H2N3 甲型流感 ,乙型流感 为检测指标,采用MDCK(狗肾传代细胞) 模型,通过CPE方法评价抑毒效果。副黏 科:以麻疹 (Ad-3)、呼吸道合胞 (RSV)、腮腺炎 (MPV)、仙台(SV,乙型副流感 )为检测指标,分别通过Vero细胞、Hep-2细胞、人胚肺(HEL)细胞、BHK21细胞模型,通过CPE方法和血凝效价评价抑

60、毒效果。疱疹科 :HSV-1、HSV-2、人巨细胞 (Human Cytoegola , HCMV)为检测指标,分别采用人胚肾(Human Embryo Kidney, HEK)细胞 模型和人胚肺(Human Embryo g,HEL)细胞 模型,通过CPE 方法评价抑毒效果。小RNA 科:肠 属的 A16(手足口病原)、EV71(手足口病原)、 B1B6,肝 科的甲肝 株(EV72)、鼻 属的鼻 。均可采用MA104 细胞、RD 细胞感染模型通过CPE方法评价抑毒效果。腺 科:采用腺 3型、腺 5型为测活目标,以HEK细胞 模型评价抑毒效果。冠状科:采用SARS-CoV BJ01为测活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