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精品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_第1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精品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_第2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精品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_第3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精品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_第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精品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第 PAGE 7页章节 预计分值 重点提示 治则 13 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治法 13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第五章治则与治法第一节治疗原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 一、扶正祛邪 扶正,指的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祛邪,指的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 对应病证 单纯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邪气不太盛的虚性病证 单纯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

2、主要矛盾,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可以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的效果 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者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二、正治与反治治则 治法 治法用药 适应证 适应症分类 正治(逆治) 寒者热之 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 实寒证 表寒证用辛温解表药 里寒证用辛热温里药 热者寒之 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 实热证 表热证用辛凉解表药 里热证用苦寒清里药 虚则补之 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

3、作用的方药进行治疗 虚证 阳虚用温阳药 阴虚用滋阴药 气虚用补气药 血虚用补血药 实则泻之 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进行治疗 实证 水饮停留用逐水药 食滞胃脘用消食导滞药 瘀血用活血化瘀药 气滞用理气行滞药 治则 治法 治法用药 适应证 反治(从治) 热因热用 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祛邪的药物治疗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真实假虚证 塞因塞用 用补益的药物治疗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真虚假实证 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口诀为

4、:整你。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2.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口诀为:饭桶。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 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为“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

5、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3)正治与反治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在于,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例最佳选择题】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清热泻火方药治疗,体现的治法是() 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用热远热D.寒因寒用E.热因热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热者寒之:又称“以寒治热”,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

6、苦寒清里方药治疗等。三、标本缓急 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分为: 1.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2.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多为肺肾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四、调整阴阳中医用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

7、的相对平衡。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适用病证 病证分类 阴阳寒热的关系 对应病证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 实寒证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热证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阳偏衰 阴偏衰 阴虚则热 虚热证 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寒证 五、调和脏腑 (一)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1.实则泻腑 肝经湿热,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 2.虚则补脏 脾气虚证以四君子汤补脾益气,肾阳虚证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 3.脏腑同治 脏腑表里关系决定。 (二)调理脏腑阴阳气血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是调理脏腑的基本原则。 根据脏腑病机变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调理脏腑相

8、互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机上也相互影响。因此,从整体入手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是调理脏腑的基本原则。运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立治则包括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相生规律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相克规律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六、调理气血津液 ()调气 1.气虚宜补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入手。 2.气滞宜疏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3.气陷宜升 4.气逆宜降 5.气脱宜固 6.气闭宜开 (二)调血

9、1.血虚宜补 2.血瘀宜行 3.血寒宜温 4.血热宜凉 5.出血宜止 (三)调津液 1.滋养津液适用于津液不足而致的肺燥、胃燥、肠燥等。调治方法,一是摄入足量的水液,二是用滋阴润燥的药物。 2.祛除水湿痰饮适用于水湿痰饮证。其中,湿盛者宜祛湿、化湿或利湿;水肿或水臌者,宜利水消肿;痰饮为患者,宜化痰逐饮。 水液代谢障碍多责之肺、脾、肾,故水湿痰饮的调治,从脏腑而言,多从肺、脾、肾入手。 (四)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病治血 气血互相维附,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病则血随之亦病。气虚宜顾其血弱,气郁宜顾其血滞,气逆宜顾其血乱,而求于气血冲和。

10、 2.血病治气气病血易病,血病气易伤,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病。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行其气而血自调。出血者,调其气而血自止。 3.补气生津、行津、摄津气虚而致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宜补气以摄津。 4.行气利水、祛痰津停而致气阻者,在治疗水湿痰饮的同时,应同时治以行气,气行则津行。 七、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 原则/因素 临床应用 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 秋冬季节,

11、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本质上并非大热之证,应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 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 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 用热远热 因地制宜 - 西北严寒地区,如有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等药物 东南温热地区,如有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等药物 因人制宜 年龄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用药量比青壮年轻 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各有生理特点,用药也有差异 体质 体质不同,治

12、疗用药常不同。另情志因素、生活习惯等,在诊治时也需考虑 【例多项选择题】在治疗疾病时,因人制宜需考虑的因素有A.年龄B.性别C.体质D.生活习惯E.季节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因人制宜需考虑的因素有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第二节治法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基本治法、具体治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治法有不同层次:基本治法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适应范围相对较广,对具体治法及治疗措施有一定指导作用。 具体治法,是在基本治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

13、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外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具体措施。 一、汗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针对外邪袭表、邪在肺卫病机拟定的治法。汗法主要适用于表证,通过发汗解表以祛邪;“汗之”还有和阴阳、通表里、调脏腑的作用。 汗法由于感受外邪有风寒、风热等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可分为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透疹解表法、扶正解表法等。 1.辛温解表法 2.辛凉解表法 3.透疹解表法 4.扶正解表法 适用于体虚外感表证。 体虚随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又分为益气解表法、养血解表法、滋阴解表

14、法、助阳解表法四种。 汗法应用注意事项 汗法多选用辛散轻扬的药物,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服药后,酌情增加衣被、饮用热水,促使发汗,但以遍身微汗为宜,不宜汗出过多、大汗淋漓;发汗之时,腠理开疏,应避风寒,并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应用汗法,以汗出邪去为度,以免损伤津液,耗散元气。 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亏,不宜再汗。半表半里证、里证、虚证等,不宜使用汗法。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妇女月经期,不宜使用汗法。体质虚弱而感受外邪,确需发汗解表时,应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药同用。 二、吐法 吐法,又称“涌吐法”,是针对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而拟定的治法。适

15、用于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或宿食停滞胃脘;或误食毒物,为时不久,毒物尚留胃中者等。 吐法根据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可分为峻吐法、缓吐法等。 吐法应用注意事项 使用吐法,多饮温水并以鹅翎或手指探吐、催吐,迅速达到吐法之目的。吐法以一吐为快,得吐即止,不可连续使用。若呕吐不止,可用生姜汁或冷粥、冷开水止吐,或用其他方法止吐。呕吐之后,胃气受伤,要注意调养胃气,用稀粥调养,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吐法作用较为峻猛,对病势危笃、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孕妇、产后、幼儿以及各种血证、喘证、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病证,不宜使用吐法。 三、下法 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

16、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下法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痰湿、瘀血等停留体内的里实证。下法针对里实证病机有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等的不同,以及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可分为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泻下逐水法、攻补兼施法五种。 下法应用注意事项 应用下法,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适当掌握剂量,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防正气受损。对于邪在表者、邪在半表半里者、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使用下法。若表邪未解而里实证已具时,宜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对于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均应慎用或禁用下

17、法。 四、和法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和法原为和解少阳而设,适用于病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后世医家在和解少阳法的基础上,扩展出调和肝脾法、调和肠胃法等。 和法应用注意事项 和法虽属较缓和的治法,但如使用不当,亦能助邪或伤正。凡病邪在表而尚未入少阳者,或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或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 五、温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是使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治法。温里法适用于里寒证。由于里寒证病情的不同,温里法又分为温中祛寒法、回阳救逆法、温经散寒法三种。 临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

18、胃理气等,皆属温法范畴。 温法应用注意事项 寒证较重,温之应峻;寒证轻浅,温之宜缓。温热之药,性多燥烈,久用或用量较大时,应避免耗血伤津。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不宜使用温法。内热火炽,阴虚火旺,夹热下痢,神昏液脱,以及热盛于里而见手足厥冷的真热假寒证,均不宜使用温法。孕产妇应慎用温法。 六、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法。 清法适用于里热证。由于热邪有虚实、病位及间夹他邪的不同,清热法又分为清热泻火法、清热凉血法、清热燥湿法、清热解毒法、清虚热法等。 此外,清泄脏腑、清热解暑、清热生津、清热养阴、清热开窍、清热止血等,亦属于清法范畴。 清法应用注意事项 清法多使用寒凉药物,应避免用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或损伤人体阳气。凡体质阳虚、脏腑本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气虚或血虚导致虚热者,以及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均不宜使用清法。 七、消法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消散体内有形积滞以祛除病邪的治法。运用范围比较广泛,凡由气、血、痰、湿、食等壅滞而形成的积滞痞块,均可用消法。由于致病原因和病情的不同,消法主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