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上册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上册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上册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上册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导学】分组: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规则:提出问题加1分,回答问题正确的加1分。了解: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指导: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2、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培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培养学生表演艺术。【教学过程】(一)导

3、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有没有参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生:有(没有)。讲一讲:上海世博会所见、所想。师: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师:多媒体出示: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师:多媒体出

4、示:第一幕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请一位学生充当讲解员,讲解轮船、火车的发展、汽车在中国的出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陈述历史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生动再现历史的情境,也使学生获得新知。】师:根据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好答案并其他组的同学回答。【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内容,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近代

5、交通工具)生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生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生4: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有利方面:出行方便,促进了商品流通;不利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生5: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适当点拨和精讲。师:多媒体出示:第二幕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

6、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生: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师: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生:妇女缠足。师:多媒体出示:翎顶补服、 清朝人的辫子、中山装师:多媒体出示: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师:外国人对这些旧习俗又怎么看?生:说辫子是猪尾巴,长袍马褂、翎顶补服是奇装异服,女人毁形的脚是指女子缠足。师:多媒体出示:三寸金莲,小脚的真面目。师:在同学们震撼、感慨之余,请你们说说对于这些旧习俗,你们又

7、有什么看法?生:讨论:繁、俗、愚昧落后 是陋习师:既然是陋习就得改变,如何来移风易俗?生:穿西装、中山装;留短发师: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阻力,比如:“剪辫令”颁布后,有人大哭大闹,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以来男子就是留发的,我不剪。”你们认为该剪吗?生:该剪。清洗梳理不方便;不及时清洗会繁殖细菌;避免被西方人嘲笑;剪辫代表革命师:以上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生: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师: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师:多媒体出示: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

8、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师:多媒体出示:第三幕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的人都不说话。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师:照相将历史定格在瞬间,而能够完整记录历史活动的则是电影。师: 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生: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师:过渡:欣赏电影时你会发现,电影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艺

9、术色彩,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则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师: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哪份报纸?生:申报师:展示申报,从申报上可以看到哪些内容?生: 广告 新闻 评论获得新信息,宣传新思想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完成下列表格,思考报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设计意图:完成下列表格,做到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师:对于广告,我们书上的男孩、女孩展开了一场争论!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生:讨论:广告可以夸张,但要忠于事

10、实师:过渡: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同学们通常会怎么办?生:查字典。师:同学们最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传统特色就是编工具书。师:多媒体出示:第四幕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师:多媒体出示:近代通讯工具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0年贝尔电话、电话的历程师:电报、电话的出现会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生1:信息传递更方便快捷。生2: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师: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生:发达。师:如果没有电报,古时候

11、,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生:飞鸽传书 点烽火 驿站师: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联系都不成问题。师: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促使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生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生2:辛亥革命的冲击师: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生1:变化是有限的生2:

12、但代表了进步的方向师:虽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但不管怎样,西方文明的传入才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师: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我国又落后了呢?师:引导学生从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去分析。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在鼓励士人在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

13、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师生交流,释疑拓展:师:1915年上海有可能举办世博会吗?生:不能,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力也没有这个威望举办万国博览会。师:近代我们落后于世界,但是在现代,我们正在和世界赛跑,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也正式见证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辨别是非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点拨提升: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

14、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六)板书: 轮船、火车、汽车照相、电影、电报报纸、商务印书馆剪辩、易服、礼节交通之变文化之变生活之变变习俗之变(七)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 C 滇越铁路 D 京汉铁路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3、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

15、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A 时务报 B 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红旗出版社 C 中华书局 D 文艺出版社二、历史小诊所1912年元旦的晚上,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里女主角说话的声音很甜美。突然手机响了,南京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说“中华民国都成立了,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剪辫子了,还特意照了一张相片从网上传给了朋友,然后我乘飞机去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大人为何不下跪?【教学反思】 1、以

16、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课三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将三大块进行了加工与重组,创设明末清初富裕家庭情景剧将三块内容完整的串了起来,并且每块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英国馆,看电影、去书店、收电报等)呈现出来。把中国近代的变化从一个家庭一家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和淋漓尽致的演绎。这种以小见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让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展开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历史是有趣的,但

17、是历史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枯燥的。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发展到感悟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炼。我创设了四幕历史情境,使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本课成功的保障。3、注意培养学生谈古论今、以古鉴今、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不仅要自觉地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改革和创

18、新,而且要发展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肩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教育的归宿。俗话说:数学让人聪明,学史使人明智。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学生的走向成功起到哪怕是一丁点的作用。4、本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备学生一头是否还需备多一点;课件制作是否再完善一点;对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少了点;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否再多一点。【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你认为黄

19、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二)、综合运用1读下图,回答问题近代中国的大门被

20、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交通方面:_通信方面:_文化生活方面:_社会习俗方面:_2、拓展提升: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 D 3 D 4 B 5 A 6 D二、综合运用1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

21、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伴随着欧洲工业文明的出现,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侵略扩张。英国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列强对华侵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通讯工具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相继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这些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它也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因此我们说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

22、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知识梳理:【资料下载】近代社会的不缠足运动妇女缠足始于五代的南唐,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清朝以马上得天下,女子天足是满族的习俗。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都曾发布谕令,严禁汉族妇女缠足。但由于这种陋习在民间根深蒂固,禁止缠足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近代以来,较早宣传“戒缠足”的当属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该报在18751878年曾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以近代生理学、骨科学知识讲解缠足对人身体的危害。1883年,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和友人在家乡创立不缠足会。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不缠足的民间组织。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不缠足会,宣布以上海为总会,号召各地成立分会。此后,不缠足运动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断扩大。1898年,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曾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以“与欧美同俗”。可惜此项政策未及施行,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戊戌政变。1902年2月,清政府谕令劝止缠足,不缠足运动重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