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卫童年(张文质) 从我这几十年对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保卫童年应该说是基础教育最重要、意义最深远、形势最为严峻、因而也可以说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一个话题。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实际上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他原来那种生性中自然而然的对父母的依赖、撒娇,甚至有时候可以撒野,无拘无束,任其性情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从此结束了。他要进入一个相当规范化的系统,包括作息时间,身体的行为,言语方式,交往方式,他都进入一种程序了。还有什么比一切都需要在没有太多保护状态下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解决,对儿童的考验更为严峻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童年意味着什么?我想童年有几个最重要的特征: 首先,生
2、命是极其脆弱的。它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没有一种最基本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当他第一次跟这个世界相遇时,一切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惊喜、好奇、忧虑、恐惧等情感溢于言表。这种相遇的过程,往往也是儿童犯错误的过程,有人把它概括为试错的教育过程。儿童的这种脆弱,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经验,还包括他的心理,身体,包括他所有的能力,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一种规定性的脆弱,他不可能逾越这个阶段。 其次,是与脆弱相关的无比纯洁。他对于这个世界,对各种人际关系,对自然的万物,都有一种童真的眼光,就是无比纯洁,充满信任,充满爱意那样一种眼光。童真、童稚,无比的纯洁,实际上在今天这个社会又加深了他的脆弱。他是不设防
3、的,整个童年都是不设防的,完全凭着他的本能,天然的信赖人、依赖人。这样的孩子到学校去,他的老师怎么对待他的脆弱与纯真?这是对教育的考验,对教师更是一个带根本性的考验。因为在脆弱与纯真背后,同时意味着这个孩子他是无助的、无力的,他是缺乏经验的,是要经常犯错误的,要重复地犯错误,不断地犯错误的。他没办法有像成年人一般的自我反省和改过自新,他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逐渐地对成人世界有一种适应,而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能够自我调控、自我把握,能够有将自己的很多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处理好的能力。儿童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说仅仅有这方面很初级的能力。那么,老师怎么看待这些儿童呢?不仅老师,整个成人世界怎么看待儿
4、童,这是儿童教育第一个问题。 第三,儿童还天然的充满好奇。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包括知识,包括世间的色彩,包括自然的物种,实际上每天涌现到他眼前的东西,大多是他第一次触及与感受的。有时候这种好奇是不可抑制的,特别是对成人的规范,他还没有办法强迫自己适应。比如一节课,30分钟也好,40分钟也好,一定要坐在一张无靠背的椅子上,还要有统一的坐姿,我们的老师会小看这一点,觉得很容易,但对儿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再者,表达对儿童而言就是学习,就是相互交流信息,把自己的种种知识、经验、能力与朋友分享的一个过程。表达既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又是最早得到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的课堂是否都给儿童
5、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儿童这一基本的需求? 儿童的这种充满种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实际上意味着他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参与、积极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创造力的基础。另外一点,儿童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它非常自然而然,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引导。哪个儿童不是那样本能地喜欢斑斓的色彩,喜欢鲜花,喜欢飞禽走兽?还有一点,就是儿童总是强烈地表现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渴望,他最反对一成不变,最反对模式化。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每天的活动方式,都是充满变化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儿童总是期待着生命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时时刻刻能够充分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好动,形体、
6、思维不安分,都是儿童的本质属性。但是所有这一切,恰恰与我们的种种强调规范,强调程式化,强调评比、竞赛、检查、考试的教育模式相冲突。我们在强调规范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儿童最可宝贵的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可能正在他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教育,一不小心就有反教育的意味。教育是慢的艺术 张文质 1、仍然需要不断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世界的状态,更多的只能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它在远处引领着我们对现实的审视,对美好可能性的向往与用力,但无论欢欣或痛苦,怀疑或冥想,也许,过去和未来都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能活在各种限制中的当下,所有微小的变化都因此变得格外有益,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的成形,而是这
7、些工作本身就是意义。 2、我期望这些句子是我写下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无论我对生活心存什么欲念,我都仍然信奉好教育,我几乎认定只有这条道路对人的成长是最恰当、便捷的。因此,我对教育中的一切邪恶的憎恨便格外的强烈,它有时会使我变得过于激烈、不切实际、矛盾、不从容、性情阴郁。现在我努力调整着自己。仍然是教育使我获得方向感。 3、我们仍然免不了忧郁、沮丧和自艾自怨,同时我也深知在教育中一切的努力决不会毫无成效。我们并非西西弗,这个荒谬的英雄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但也许正是痛苦和虚无造就了你活着时清醒的对生命的意识,有这样的意识你
8、就是幸福的,与其憎恨黑暗,不如依恋每一天的生活。 4、我们每一天都在迈向衰老,我们与其自艾自怨,不如把生命的边界不断的扩大,精神的富足仍然是可能的,我更愿意说它就是阅读、冥想、交往和观看。活力的维持与增强也仍然是可能的,它就是对生命的强烈依恋。 5、世界万物中生命中是最为奇妙的,我这样的感慨与其是对多样性的惊叹,不如说我感到更惊奇还是人身上存在的无限的差异性。有时,我就是因此而爱恋自己生命的唯一性的。 6、也许,不妨这样思考: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教育的根本变化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必等待的,我们把现实作为最终的结果来承受,我们应该以此为起点-在艰难之中赢得生存,在限制之中求取发展,在不自由之中
9、渴望自由。 7、没有人能永远冥顽不化,没有冰山能永不消融,没有强制和邪恶能不被憎恨和唾弃。在思索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真实地活着,生命不会因为最终的悲剧、哀痛和死亡而变得毫无意义,所有正义和真善美的渴望,都是力量的积蓄-也许它不是现实的力量,但你会相信这一切仍是有意义的,这一切亦将永存于后辈的细胞里,我们身上珍藏着所有的历史,也珍藏着人类的未来。 8、尽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仍然深信教育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这一切更主要的是在课堂和校园之外发生的,更多的窗门已打开,所有的宰制和扭曲也因此变得更为刺眼和丑恶,虽然教育的痛苦仍然具体而强烈,但是,孩子们正在引领着我们,肯定他们的灵性和活力,就是肯定我
10、们的未来。 9、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爱远不够,我们对孩子的爱也远不够。只有我们敢于担待,敢于坚定地站在生命的背后、孩子的背后,我们才是真正有勇气、并回归自己生活的。我们为自己的怯懦找寻了太多的理由,心智也变得黝黑、盲目和颓丧。对自我的反思总是远不够的,不要责备孩子,不要贬低他们的未来,努力去尽最大的可能,多打开一扇窗门吧,我们也在造就着自己。从失落中重新回归自己,从失败中认识失败,从屈服中重拾勇气。 10、一方面新课程仍在推进,课改也仍是主流的教育概念,另一方面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具体的困难,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制度与政策因素的制约使得任何的变革都举步维艰,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实际情况往往是对升学
11、率的追求已经从片面变为全面公开与扎扎实实,有些学者把今天的教育称为伪素质教育或废才教育,每个人对这样的教育一定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与其怀抱幻想,不如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应试教育的格局中,人性、人道、生命化的教育是否仍有它的可能性,我们是否仍有勇气去实践仁慈和人性的关怀,在重压之下仍不忘对一个个比我们更脆弱的生命真挚的爱。 11、其实,教育几乎总是变化最慢的。经常,它就是按照惯性、定势和它所依存的社会各种文化、制度、经济条件运行的。也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对教育要求太多、太强烈,要求过多过于强烈则容易产生断裂和无所适从。 面对这样的特性,我们无论多么不情愿,却只能把它看作就是自己生存的基本处境。
12、12、也许,我们更需要做的、也是更有可能着手的不是变革与创新,而是调整、改善、弥补和充实,我们必须直面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一切,我们的力气不能用来痛苦和沮丧。更需要选择的也许就是最不坏-从任何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不要去思考尽善尽美,做?quot;最不坏就极其难得。把我们的目标放得更低更小一点吧。 13、我们可以乐观一点看待教育的现实:变化仍在发生,变化确实是一种现实,如果我们无法往前看,那就往后看吧,这样就能多一些欣然。 14、有时候我们不知道用力的地方在哪里,也可能有很多原因影响着我们付出的用力,那么,还是让我们回到具体的生活吧,让我们的生命亲在,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幸更多的润泽在人性
13、之中。我们就不会忽视了简单又容易获得的生活的滋味。 15、坏的制度最坏的就是鼓励和教唆人变坏,使人失去判断和反思力,使人变得愚蠢而野蛮。在我们不能对之有所改变之前,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更多的警惕。 16、说些高论总是容易,这些年各种教育的高论已经太多,教育仍要从最基本处做起。让校园适合人栖居,笑声朗朗,书声琅琅,让孩子更热爱他们的今天,而不是强烈的渴望遥远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过好今天,也可能我们就没有未来。 17、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
14、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quot;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18、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19、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
15、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20、常常我会清晰、明确而又不无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衰竭,同时我明白这种衰竭绝非是一个人的事。也许,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是一个思想和创造力枯竭的时代,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横向加以审视,情况都大抵如此,它是一个令人沮丧与气绥时代。持久的战争、政治运动、屈辱的生活耗尽了一
16、代代人的智慧和活力。有时我们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挣脱作?quot;平淡无奇的被压迫者(弗莱雷语)的思维模式。我们自足、庸常而耐心地生活在一个奇怪而漫长的过渡时期-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表达。 21、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也是困难的,当你真的去尝试时,你就明白了,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和焦虑。我不得不说,内心的苦楚是很难诉说、甚至是无处诉说的。焦虑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一些渺小的思想,正在贯穿我的一生。 一些散乱的念头正在引导着我。 22、我们正在普遍地感受到新课改遇到了困难,有各种各样对困难的原因的探讨,我认为真正的困难是,现实的状况再一次证明了,制
17、度优于技术,制度才是第一推动力,某些制度的不对接才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真正的障碍,新课改成于教师,败于领导说对了一部分,它是某些现状的描绘,这些现状背后令人恐惧、无所作为的是,在坚硬、冷冰的制度面前,个人与新理念几乎是没有价值和力量的。渐进思想从根本处而言,并没有多少生长的空间。 23、我甚至有点惶恐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最大的错误其实是前提错了,你无法乐观起来,经常你就是白费劲,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你所有的努力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有正面的价值,每一次为了这极小的正面价值你必须连带着也为负价值而付出心力,很多所谓正面的教育行为若细加审视,就发现邪恶和不光明的一面也都会如影随形。 24、我几乎没有勇气
18、说,不是因为新课程有太多的缺陷,而是即使有这样那样缺陷的新课程,对我们而言,也仍是奢侈品,也许新课程缺少的是生长它的土壤,这种缺少不是靠意志、热情与执着能够解决的。 现在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一个问题。 25、我们面对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缺乏平等、威权管束、没有多少自由和独立性、以应试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我们面对的教育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足,不少学校挣扎在贫困线上,谈论教育怎么能不正视这一切呢?这些状况的改变才是教育改革要致力的核心问题。这些前提性的问题从根本而言严重阻碍了教育迈向人性,迈向对个性和想象力的尊重,甚至成为教育中一切困难与灾难的源头,我们有多少的心力就白白耗费在这种种无法改
19、变的困局之中呢?没有这些前提性状况的变革要谈论创新和创造力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26、因此,我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感?quot;无计可施、难有作为,这是真实的状况,并非我们脆弱、无所用心,不够坚韧。教育改革确实就是寻路之旅。 27、但是,我仍然要说,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是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中的生命,教师个人的美好无论何时都弥足珍贵,也许正是它,构成了童年最有意义的希望的生态,只有它,才能播撒与邪恶对恃、并积蓄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同时我还要补充一句,今天,正是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师保存了教育最后的价值。 28、幸运的是,教育总是具有潜
20、在的、不断积骤的巨大的力量,从来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耐心去体察,有信念去促进,我们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从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种更多元更具开放性的自我认同中,从而能够避免再一次的迷失。 29、当我们谈论教育时,往往语调会变得激昂或消沉,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总是尽快让自己的情绪调整回日常化的状态:用生活着的方式的理解、表达,我并不是另外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力量在我心灵深处爆发了,每个人都是过程,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30、刘铁芳先生以下几句话说得对极了,我觉得有必要认真抄录一遍,以表敬意和强烈的认同: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
21、凡动辄言?quot;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刘铁芳用简单、有力的句式,明确不二的立场洞见了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背后的教育真相! 31、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quot;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
22、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 接着我要用刘铁芳的句式(他则得之于作家王蒙)这样说:凡从不进教室,从不听课,从不与教师细致交谈,每到一地必作大报告的那些学者的高论,皆不可信。 32、当代教育有一惊人现象,就是有越来越多所谓的名师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教研会上走穴客串现场送艺,而且若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反反复复操练的也就是那么几节经典做课-有位名师这样说,不是我们上不了别的课,而是实在输不起-但是,你不能不叹服的是几乎每次都是观者人头攒动,群情高昂,嘉评如潮,真的堪称教育艰难时世中的最壮观的一幕悲喜剧。 33、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quot;,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