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_第1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_第2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_第3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_第4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习成绩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20122013学年第2学期专业班级:环境科学姓 名:XX学 号:XX实习日期:2013.5.18 5.19; 5.255.26; 5.31实习目的与意义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的部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地整治、整理规划进行直观 认识和掌握,认识水土流失地的整治规划措施方法;通过实例上机学习直线模型预测法、线 性规划法、模糊聚类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与土地利用分区评价;新版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与旧版标准(GBJ137-90)对比学 习;以某城镇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等;以具体城镇为例,

2、掌 握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大纲内容。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 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二、实验内容1、参观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型模拟沙盘,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及水土流失地土地规划措施的 实施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小流域综合治理 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治理原则有一下几点:(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 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 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2)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 务;(3)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 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4)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主要措施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 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 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 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所参观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拟沙盘模型以陕西省安塞县房塌流域为样本,该地水土流失 严重

4、,是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地貌。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水土流失治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 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环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由于长期人为垦荒加速侵蚀影响,流域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在该流域进行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研究,主要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有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坡改梯、蓄水池、沉砂池、水平沟、截水沟、拦 泥坝、淤地坝、水库、沟谷建谷坊、节水灌溉等。淤地坝是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修 建用以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淤地坝对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泥沙进入 主要河流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坡改梯工程

5、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生态 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人类扰动频繁的坡耕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主 要策源地,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前提开展的坡改 梯工程,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 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根据其地形和土质条件可以修建在地上或地下,即分为开敝式和封闭式 两大类,可提供周边村庄,城镇的生活及农业用水。2、直线回归预测法与模糊聚类法学习2.1河南省光山县直线模型预测法与回归法对耕地需求量的预测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 值。根据河南光

6、山县1950-197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以时间为横坐标,耕地面积为纵坐 标,绘制出一条反映光山县历年耕地面积变动趋势线(图1-1)。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49耕地面积(万亩)y = -1.08x +113.29R2 = 0.7587耕地面积(万亩)线性(耕地面积(万亩)图1-1河南省光山县1950年-1979年耕地面积变化图在上述30个样本范围内,1950、1951年两年的误差超过10%,其余各年的误差均在土 10%以下,21年的误差在5%以下,占70%;最近5年的预测误差更小,均在土2.5%以下。 说明Y=-1.08X+113.29模型最该县耕地面积进行直线

7、趋势预测能达到满意结果。回归方程:Y=-1.08X+113.29相关系数:R2 =0.7587标准误差:从1950年开始,光山县的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到1979年已经下降至30年最低,根据上述模型可对光山县2000年和2010年的耕地面积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下:2000年的耕地用地需求量预测:S=113.29-51*1.08=58.21 (万亩);2010年的耕地用地需求量预测:S=113.29-61*1.08=47.41 (万亩)由这两个预测值可以看出,到2000年耕地面积将会下降到1979年的70%,2010年的下 降值几乎接近1979年的一半,耕地面积减少日益严重,保护耕地成为了目前

8、的首要任务。 针对光山县的土地减少日趋严重的状况提出以下保护措施: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需加大土地国情、国策 和国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耕地保护在双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让社 会各界充分认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广泛宣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 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使基本农田保护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知道农田保护,人人 遵守农田保护,人人监督农田保护的社会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 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 产品的需

9、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 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农村的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统 一规划,制定的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分批实施撤并自然村计划,引导人 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达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被撤并的自然村土地,应制定复 垦措施,根据复垦土地用途并给予享受复垦补助政策和折抵用地指标政策,从而引导和调动 镇村两级治理“空心村”的积极性。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以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为依据,与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以

10、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 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为前提;坚持将连片、 集中、潜力大、质量高的耕地优先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并在开发整理后划入基本农 田保护区;坚持开源、节流、挖潜、保护并举的方针,重点开展各类矿区塌陷地的复垦、低 效零散耕地的整理;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耕地质量 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高。2.2江苏省如东县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模糊聚类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选用适当的聚类因子,构造模糊相似性矩阵, 进而依据一定的隶属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型划类。现以2000年如东县土地利用为对象,其所辖八大行政区及垦区作为9个

11、评价单元样本, 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表2000年江苏如东县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值地区pl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掘港区10060.581.740.2015.552.5319.48581.0653.59451380105007600掘东区99.9666.912.280.309.412.2518.816951.442545628982004100苴镇区10057.229.210.38010.172.4220.65631.5434.4174734575003700丰利区99.9552.694.150.38012.744.2425.7

12、57601.0427.1974537577003800拼茶区99.9758.195.120.52014.032.5919.527571.1521.4264840474003600双甸区10060.493.70.1013.952.9218.846781.3420.4861836070003300岔河区10061.793.190.12012.812.7619.336091.5224.9882642585004900马塘区10062.243.90.05013.692.9817.145851.5932775420102005500垦区97.5250.314.353.070.1411.241.3727.

13、042223.428.8540020056002000表江苏如东县数据无量纲化地区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掘港区1.000.910.190.070.001.000.600.721.000.311.000.550.891.001.00掘东区1.001.000.250.100.000.610.530.700.810.420.470.550.680.780.54苴镇区1.000.861.000.120.000.650.570.760.660.450.640.900.810.710.49丰利区1.000.790.450.120.000.821.000.9

14、50.890.310.510.900.880.730.50拼茶区1.000.870.560.170.000.900.610.720.880.340.400.780.950.700.47双甸区1.000.900.400.030.000.900.690.700.790.390.380.750.850.670.43岔河区1.000.920.350.040.000.820.650.710.710.450.471.001.000.810.64马塘区1.000.930.420.020.000.880.700.630.680.470.600.940.990.970.72垦区0.980.750.471.001

15、.000.720.321.000.261.000.540.480.470.530.26模糊相似矩阵*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CASE 05 W 15 2Q 25Label Num h一+ -+3、陕西榆林市榆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案3.1榆阳区自然概况榆阳区位于东经10858 -11024/,北纬3749 -3858,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东西宽128 km,南北长

16、124 km,总面积为7053 km2。境内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北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 丘、草滩交错分布,约占总面积的65.1% ;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约占总面积的34.9% ;全境地势东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 m(位于麻黄梁乡),最低海拔870 m(位于镇川镇)。该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雨少不均,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8.3 C,最高气温一 38.6 C ,最低气温-32.7 C ;区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 9月,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405mm, 最大为695.4 mm,最小为159.6 mm。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

17、、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 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 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 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 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 交错,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 河的发源地。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榆林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区交接地带,地 势北高南低。榆阳区属于典型的

18、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平均气温8.3C。 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因极地大陆性气团 消退,东南暖湿气流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渐增,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 气,春旱频繁发生。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明显加强,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多阵性降 水,雨量分布不均。秋季因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交替出现,辐射减弱,低空温度迅速下降, 大气层结构稳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榆阳区的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在400毫米 降水线附近,榆阳区境内的榆溪河为其主要用水水系,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汇入无定河, 最后流入黄河,榆溪河的存在使得榆阳区水量较为

19、丰富,但全区水资源分布受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补给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各区域水资源贮量差异悬殊。区内农业灌溉基本依靠 榆溪河水系。榆阳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 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 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 的天然气化工厂。开采发展矿产资源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3.2榆阳区的社会经济概况榆阳区的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 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

20、林草覆盖率达到 45%以上,一个由乔灌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 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 只;大扁杏种植10.2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 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 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重的方向转变,粮、经、饲种植比例高 速到60: 12: 28,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工业在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了 “两大跨越”。一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 现了改组制和产权置换上

21、的跨越。普惠酒业集团公司、制药厂、人民煤矿等骨干企业,采 取以强联强、以优引优的办法,进行合资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机制,焕发了新 的生机,已成为独占鳌头的重点企业。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开发 建设的跨越。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增长到了 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 番。一批以煤、电、盐为主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心”、以 旧榆神路和榆补路为“两翼”的“四大工业基地”,即以国道沿线金鸡滩、牛家梁镇为主 的煤电向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业基地;以鱼河、镇川、上盐湾为主的岩盐开发及其化工产 品转化基地;以旧榆神路沿线麻黄梁、大河塔、牛家梁为

22、主的原煤生产基地;以榆补路沿 线巴拉素、芹河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相继引进了一大批经济效益 高、发展潜力大的强势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营运,拉动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的 台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势强劲。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以餐饮、商住、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5年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7%,地方财政收入的1/4来 自于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日潮、银河、天佑、三辰、 金龙、四海大酒店与个体经营者的风味特色小吃,互为补充,提升了榆林饮食文化品味, 在全

23、市服务业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现。3.3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土地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人类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必然在一定的 时期内产生变化。榆阳区具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其土地覆盖类型多种多样。由于其特 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政治等驱动因素的复杂多变,本区的土地覆盖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同农业、林业、牧业等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和 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分析中主要参考了榆阳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水域和未利用地这八类用地的数量变化情况。居民点工矿区即人类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居民点用地是一种重要

24、的土地消费形式,要以可持续消费观为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工业的先驱,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所以对其用地进行分析和规划的意义重大。榆阳县1996-2007年各类用地数量统计表耕地面积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061363756.31296138.63212328.9113932.651177.712743.3152956.9599300.066064.55293818.29213175.2515046.121694.572885.3857186.2189982.277192.75318567.08201683.1515648.621

25、794.982241.1952060.4188021.1910897.24319037.01200109.1215749.211811.342091.2951454.0486420.3912590.8319847.63199090.2115895.721853.812061.3151410.5885286.913965.03320315.84198564.7915918.571841.642061.3151216.3884551.914694.58320206.13198366.7115935.621863.92384.4251167.284409.5214889.16320079.97198

26、340.1616019.761885.152384.4251162.3182150.914901.31322009.06198309.2716175.252102.282384.4251137.97根据表中数据对各用地类型9年的变化趋势做了折线图,得出各用地类型9年间增加与 减少的具体情况。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19961998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面积/公顷年份榆阳县1996年-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图年份19961998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耕地面积在1996年时为最大值,呈逐年

27、减少的趋势,1996年到2001年的下降趋势较 快,从2002年到2007年面积减少较慢,趋于平稳状态,说明榆阳县耕地面积从2002年开 始得到有利的保护。面积/公顷年份榆阳县1996年-2007年园地面积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园地面积在9年间增长迅猛,在2001年时稍有下降,但总体呈现出 指数增长的趋势,由原来的3765.31增长为14901.3,增长了大约4倍之多,9年间榆阳县在 经济林方面有较大的投入。面积/公顷32500032000031500031000030500030000029500029000028500028000027500019961998200120022003200

28、4200520062007 年份榆阳县1996年-2007年林地面积变化图在1996年到2001年林地的面积有较大的波动,先从296318公顷下降到293818公顷, 有极速上升到2001年的318567公顷,之后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使林地面积保持在一 个基本恒定的值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面积/公顷215000210000205000200000195000190000年份1996 199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榆阳县1996年-2007年牧草地面积变化图年份在这9年中,牧草地的变化则是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12328公顷迅速下降

29、为2002 年的201683公顷,之后也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说明从2001年开始牧草地的下降趋势得 到了有利的控制。榆阳县1996年-2007年居民工矿地面积变化图随着近几年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榆阳县的居民工矿地也随之增加,与之相比较的耕地面积随之减少,从1996年开始出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到2001年后增长变得缓慢, 但仍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面积/公顷榆阳县1996年-2007年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图交通面积增长趋势与居民工矿地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主要也是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使得 交通状况要随之发展,在9年间增长了1倍之多。面积/公顷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

30、1996 199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榆阳县1996年-2007年水域面积变化图水域面积在9年内先减后增,1998年到2001年减少较快,之后三年有减少的趋势,减 少量不大,2004年开始增加,之后一直保持不变,但未增加到1996年的状态。面积/公顷58000480005700056000550005400053000520005100050000490001996 199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榆阳县1996年-2007年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图未利用地的在1996年到1998年有个突增,

31、到2001年突然减少,且减少量较大,之后 几年未利用地面积几乎不变。水域,0.398%园地,0.545%耕地面积园地片林地疆牧草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榆阳县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1996年榆阳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牧草地,耕地占总面积的15.401%,交 通用地所占比例最少,交通用地、水域、园地所占面积均在1%以下。榆阳县1998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1998年林地的总面积仍是最大,牧草地次之,耕地面积较上一年有所减少,水域、交 通用地、和园地的占地面积仍在1%以下。榆阳县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2001年的各用地

32、类型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较上一年变化不大,其中园地超过了1%,耕地 面积仍在减少,水域和交通用地仍未超过1%。榆阳县2002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耕地面积园地,林地牧草地上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端未利用地榆阳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水域,0.299%交通用地,0.267%居民点工矿,2.310%云耕地面积园地林地牧草地尽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榆阳县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7耕地面积/园地汽林地寸牧草地簸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爨未利用地榆阳县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忒耕地面积园地繇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

33、二水域未利用地水域,0.346%交通用地,0.305%未利用地,7.420%耕地面积,11.920%居民点工-矿,2.347%.心4*W.-W ?;-ww v土耕地面积照园地林地J牧草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n水域未利用地榆阳县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榆阳县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通过以上饼状图表可以看出:榆阳县几年来的各土地所占比例没有较大变化,居民点、 工矿、交通用地有极为缓慢的增长。水域在极小的范围内浮动变化。未利用地缓慢减少,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各类土地比例无明显变化。4、学习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

34、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 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 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也不同。但一般来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家底)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提供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 局,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的土地利用特点 和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

35、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 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北京市1997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北京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 地资源及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日益增 加的人口,使得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环境污染较严重,治理困难;山区 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不合理,城市人口过密,工业用 地偏高等。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潜力)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用土 地质量评价资料。在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对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和农业用地利用潜力进 行测算。同时对未利用

36、地的分布、类型、面积进行分析,评价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利用的方 向和数量。北京市在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对土地后备资 源开放的利用效益与对策做出了分析,具体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改善农 田基本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提高农民从事事业生 产的积极性,稳定性,消化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土地需求量预测(调整依据)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土地资源数量、质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由各用地部 门提交规划期间用地变化预测报告和用地分布图,并对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对区域 建设用地需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量进行具体预测。北京市在对农业

37、用地进行需求量预测时是以农产品需求理论法来预测耕地需求量的,分 别对粮食作物耕地需求量、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进行了预测。对建设用地预测主要是城 市用地预测,在市区使用“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原则;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用人口定额指标法, 通过农村人口变化量,以及人均用地指标,来预测农村居民的用地的变化量;同时也对独立 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做了相应的预测。4.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方向)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北京市制订了具体的目标,耕地面积保持平衡,到2010年,耕地面积要保持在34000 公顷以上,园地总面积不再增加,只

38、调整结构和布局;在规划期内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 36000公顷以内,总量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要有进一步的改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等,水源地的水质有所改善与提高,土地退化得到控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核心内容)根据规划目标和用地方针,对各类用地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依据土地利用 调整次序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合理安排各类用地,调整用地结构和布 局。根据区域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潜力和经济 发展目标,在与部门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分解下达下一级规划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为 编制下一级规划提供依据。北京市为了保障规划期内

39、首都的发展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要求,促进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证农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因地制宜发展 林牧副鱼各业。土地利用分区(用途依据)通过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把规划目标、内容、土地利用结 构和布局的调整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省级以上规 划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各区土地利用的特点、结构和今后利用的方向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的 主要措施;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具体用途,制定各分区土地利用管制 规则;市级规划分区可结合具体情况,参照省级或县级规划要求进行。4.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保障)土地利

40、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又十分艰巨复杂的规划,要实施这一规划, 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做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根据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和优化土地利 用结构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包括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在获得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必须认真遵守,同时应该把年度土 地利用计划纳入到地区国民经济计划中,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和落实。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各项目标和主 要指标要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中,要改善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 地的集中统一管理,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土地进行动态监

41、测和科学的管理。5、文山州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分析6、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与旧版(GBJ137-90)对 比学习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GBJ137-90),颁布于1990年,到新版本 出台之前,已经适用了超过20年的时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规划编制 环境办理环境已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标准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 应。所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到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进行修 改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新版国标也于2010年12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市与乡镇建设部颁布,并于2012

4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1)新分类标准修订意义:针对现行标准与实际发展的不适应性的调整,体现2008年1 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适应政府职能转型要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往统管的公共设施项目逐步; 移交给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突出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原则新时期,国家对土地从严管理;国土部拟出新规,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划拨用 地目录也进行了调整,整体收窄;土地差别化政策有望年内出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扩展适用范围,调控市场运行,提高可操作性城市县城体现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对公益性用地与营利性用地的甄别;完善社会保障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应对快速城

43、市化带来的城乡新问题;原有规划体系难以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加强与相关国家标准的衔接加强与新城乡规划法的衔接;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与居住、绿 地、绿地、市政等规划设计标准的衔接(2)新分类标准适用范围旧版: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新版: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 计和用地管理工作适用对象扩展: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工作性质扩展:规划编制、用地统计、用地管理,统一用地分类与计算口径(2)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9中类、16小类。代码用地类别中

44、文名称英文同(近)义词codesChineseEnglishH建设用地development landE非建设用地non-development land建设用地小类划分便于用地总量的调控和各类统计的统一,取消了原来的对外交通用地 统计,划入区域交通设施用地。特殊用地中分为军事用地和安保用地,军事用地是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其中 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和军民共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原标准“特殊用地”中的外事用地, 该用地归入A8.安保用地如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公安 局用地。“水域”(E1)中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T21010-2007)中的一级类“水域及

45、水 利设施用地”内容基本对应,但不包括其二级类水工建筑用地”,本标准将之纳入“区域公用 设施用地”(H3)的范畴。“农林用地”(E2)是控制开发的重点区域,重在保护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农林业资源 和生态环境。涵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地类,其他土地”用地中的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 地、裸地以及一级地类“草地”用地中的其他草地;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未利用地”除去自然水域的地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内的非建设用地按照土地实际使用性质归入“非 建设用地”(E)的相应地类。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H11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8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R)

46、、公 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 道路与交通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其中居住用地在新版标准中有相应的调整。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将 原来的四级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一类居住用地”(R1)是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 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二类居住用地” (R2)是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 住用地”(R3)是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 的危改房、棚户区、临时

47、住宅等。居住用地小类的划分调整:本次修订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 为“住宅用地”(R11、R21、R31)和“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2类,其中:“住 宅用地”(R11、R21、R31)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 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 (R12、R22、R32)指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 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 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R20)小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指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 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分为9个中类,11个小类。

48、由原分类的C类拆分成A类 和B类而来。此地类以公益性用地为主,体现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行政办公用地”(A1) 只包含非营利性办公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A2)仅包括图书、展览、文化活动等公 益性设施用地,体现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教育科研用地”(A3)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 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位等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同 时,新增“中小学用地”(A33)小类,体现教育设施的完备程度。“体育用地”(A4)指体 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体现社会生活水平。“医 疗卫生用地”(A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体

49、现社会保障系 统。“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指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文物古迹用地”(A7)参考原标准和文物保护法 中的相关定义,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没有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遗址、 墓葬等用地。“外事用地”(A8)指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宗教设施 用地”(A9)指宗教活动场所用地,沿用原标准。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包括商业设施用地 (B1)、商务设施用地(B2)、娱乐康体用地(B3)、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其他 服务设施用地(B9)。商业设施用地中的

50、旅馆用地包括原标准的“旅馆业用地”和“休疗养 用地”。商务设施用地中的艺术传媒用地包括原标准的“新闻出版用地”、“文化艺术团体 用地”以及“广播电视用地”中各级广播电视台用地等。其他商务设施用地包括原标准中 “贸易咨询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中企业管理机构办公用地(如企业总部等)和“科研 设计用地”中非事业单位用地等。娱乐康体用地(B3)新增加的中类:娱乐用地包括原标 准“影剧院用地”和“游乐用地”中游乐场、舞厅、俱乐部等用地;康体用地:包括原标准 “体育用地”中溜冰场、赛马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陆域部分等用地。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是新增加的中类有“加油加气站用地”

51、,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 点用地独立地段的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电、供热等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 他服务设施用地”(B9)指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宠物医院、汽车维修站等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分级与原标准基本一致,取消了原标准中列举具体行业分类的做法。按环境影响分类,建议参考以下标准执行:大气噪声参照标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准(GB8978-1996)一类工低于一级标准业企业二类工低于二级标准业企业三类工高于二级标准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低于二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高于二级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低于1类声

52、环境功能区标准低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高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在原标准“仓储用地”的基础上增加物资中转、配送等用地内容。“物流仓储用地”(W) 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分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对居住和公共环 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二类物流仓储用地”(W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 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 仓库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原标准“道路广场用地”和“长途客运站用地、“公共 交通用地”、铁路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等用地,不包括原标准“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分 为5个中类:城市道路用地(S

53、1)与原标准一致,包括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步行街、 自行车专用道等其它道路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的内部道路等用地,使城市道 路统计与图纸表达深度取得一致。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很少将“城市道路用地(S)分至小类, 因此本次修订取消其小类划分。轨道交通线路用地(S2)是新增加的一个中类,指独立地段 的轨道交通地面以上(包括地面)部分的线路用地,以满足当前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交通 枢纽用地(S3)整合了原标准“对外交通用地”中与城市生活较为密切的铁路客货运站、公 路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以及原标准的“交通广场用地”,并增 加公交枢纽及其附属用地内容。交通场站用地(S4

54、)指与城市交通相关的交通服务设施用地, 但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用地,该用地应划入“行政办公用地”(A1)。公共交通场站 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独立地段的公共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S9)包 括教练场等。U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供应设施用地(U1)、“环境设施用地(U2)、“安全设施用地” (U3)、“其他公用设施用地(U9)。4项中类用地,不包括原标准“交通设施用地”中类。 供应设施用地(U1)中增加“通信设施用地”和“广播电视设施用地” “通信设施用地”指 以邮政函件、包件业务为主的邮政局、邮件处理和储运场所,以及电信局、移动基站、微波 站等用地。独立地段的电信服务、水电气热费

55、用收缴、邮政汇款、报刊发行、邮政特快、邮 政代办等经营性网点用地列入“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中。原标准中的电厂、制气厂 应纳入工业用地。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不应计入供电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 用途归类。环境设施用地(U2)调整原标准名称“雨水、污水处理用地”为“排水设施用地”, 包括雨水泵站、污水泵站、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厂等设施及其附属构筑物用地,不包括排水 河渠用地调整原标准名称“粪便垃圾处理用地”为“环卫设施用地”,包含垃圾转运站、公 厕、车辆清洗站、环卫车辆停放修理厂等设施用地,增加“环保设施用地”。垃圾处理、危 险品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等设施用地。新增“安全设施用地”(U3

56、)中类,以突显对于公共 安全的重视,其小类包括“消防设施用地”与“防洪设施用地”。消防设施用地指消防站、 消防通信及指挥训练中心等设施用地防洪设施用地指防洪堤、防洪枢纽、排洪沟渠等设施 用地 原标准中类“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内容调整至“其他公用设施用地”(U9)中。“绿地与广场用地”(G)在原标准分类“绿地”大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场用地”(G3), 剥离原“生产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与“广场用地”(G3)3个 中类。“公园绿地”(G1)的名称、范围界定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相统一,指向公众开 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含其范围内的水域,

57、包括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其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属于“公园绿地”(G1),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其他风景名胜区则在城乡用地分类中分别归到“非建设用地” (E)的“水域”(E1)、“农林用地”(E2)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E3)中。“防护绿地” (G2)的名称、范围界定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相统一,指城市中具有卫 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 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广场用地”(G3)单指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为主

58、的广场, 而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应归为“交通枢纽用地(S3)。原标准“生产绿地”以及市域范围内 基础设施两侧的防护绿地,按照实际使用用途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农林用地”(E2)。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1)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通过各项因素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分析,发现人口规模、气候分区两个因素 对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口规模越高的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越低;同 时,由于日照的原因,中国南部的城市比北方的城市用地更加集约。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气候现状人均城市建设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允许调整幅度区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口规模 50.0 万:可0.00.00.065.1 75.065.0 95.0+0.1+20.0+0.1 +20.0+0.1+20.075.1 85.075.0 105.0+0.1+20.0+0.1 +20.0+0.1+ 15.085.1 95.080.0 110.0+0.1+20.0-5.0 +20.0-5.0+ 15.095.1 105.090.0 110.0-5.0+15.0-10.0+15.0-10.0+ 10.0105.1 115.095.0 115.0-10.0-0.1-15.0 -0.1-20.0-0.1115.0115.00.00.00.0田IV0.00.00.065.1 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