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李氏自得姓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姓。李氏历代帝王将相,名贤辈出,史不绝书,更由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创的大唐王朝,使得李氏追根溯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现今各地李氏宗谱中记载李氏世系仍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如:老子李耳的世次问题,有记李利贞下十一世,有记十五世,有记十七世),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族谱专家”,抄袭一些宗谱上的资料,不加考证,把前人没有搞清楚甚至错误的东西照抄下来,杜撰李氏先祖世次世系、名讳、图像,编造漏洞百出的李氏源头主世系。致使一些不懂宗亲文化,又非常热心的宗亲,盲目抄袭李氏源头主世系,以致祖宗世系啼笑皆非。本文通过引证
2、历代文献史料,考证编排自皋陶至唐高祖李渊的世系,力求介绍完备,力求深入探考研究,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一、从皋陶到李利贞的世系1、皋陶出生大致时间结合史记虞舜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和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的记载,在舜三年时皋陶已经是舜的士师,当时他年龄应该在40岁-60岁之间,舜在位39年,据此推算,皋陶去世时年龄在80-100岁左右,这和传说中的皋陶活了106岁基本吻合。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是在禹建立夏朝之前已经去世,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
3、大禹建立夏朝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按皋陶活了90岁推算,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2、皋陶与大业、伯益的关系关于大业其人,史载阙如,渺不可考,惟知其是赵(嬴秦)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而对于皋陶其人及事迹,先秦文献则多有记载。古本竹书纪年云:帝舜“命咎陶作刑”。论语颜渊篇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荀子成相“禹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先秦其他诸子如墨子、孟子中也都不乏对皋陶的赞美之词。但在人的心目中,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文献均未言及皋陶即赵(嬴秦)族的始祖大业的事,也就是说在司马迁之前的典籍文献中并没有人称皋陶为大业
4、。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只是提到嬴秦与赵族的男性始祖大业,而皋陶的事迹则是放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加以叙述的。如果大业与皋陶是同一人的话,以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至于将之混淆为两个人的。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仅述及大业,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中再论皋陶,这恰恰表明大业与皋陶实属两人,起码司马迁并不认为大业与皋陶是一人。史记秦本纪称:“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与禹平如土”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伯)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
5、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伯)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从上面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皋陶和伯益都是舜、禹时期同一个时代的人!依据氏族社会的传统,华夏部落联盟的权力部门是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由各个有代表性的部族来分别承担的。如果皋陶与伯益是父子关系的话,是不可能同时进入华夏部落联盟权力中心的。在先秦典籍中未发现皋陶与伯益为父子的记载。正因为如此,作为史学家的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
6、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他在这里就没有说皋陶和伯益是父子关系,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伯益是皋陶儿子的说法,始见于汉代,一些学者在注他书或自著时皆认为伯益为皋陶之子。此说法肇端于刘向的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史学家班昭作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业即皋陶的说法即本于此。这本身带有十分浓厚的神话成分,实难以令人置信。在洪水滔天的灾难面前,一个年仅五岁、乳臭未干的孩童,其自身尚待成人护佑,更遑论佐禹治水?而伯益在佐禹平水土时已是壮年。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
7、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尚书尧典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大会上,又推荐伯益作“虞”官,掌管山泽,调训鸟兽。按照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的记载推算,舜年五十八而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又三年之丧后,禹践帝位。禹在位十三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屈指算来,伯益仅在舜帝之时,即为官三十九年;帝舜崩后又三年之丧,又追随辅佐帝禹十三年。如此,除去帝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帝舜以来合计为政已达五十五年。因此,刘向烈女传中所称的“陶子”,绝非伯益。况且,刘向也并未言明“陶子”即伯益,或许“陶子”另有他人也未可知。作为史学家的班昭,她在作注时究竟依据何种史料指称皋陶与伯益为
8、父子?我们无从知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给“陶子”贴上“伯益”的标签,赋予“陶子”伯益乃皋陶之子的身份,谬误即由此而生。降及后世,不明就里者,遂以讹传讹。更有好事者,精心地为皋陶编造家谱,将与皋陶并无多大关系的伯益,说成是皋陶长子,以致贻害于今世。欧阳修也是受其影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道“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李正主编的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则是继承的新唐书的说法。晚于欧阳修约一个世纪出生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记载“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李氏。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没有认同新唐书的说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的说法。这本身就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新唐书所说的“皋
9、陶生益”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史学家的认同!另外,如果皋陶与伯益真是父子关系,按世系论,皋陶的后裔,自然也就是伯益之后裔。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伯益的后裔,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也说明皋陶和伯益不是父子关系。综上所述,皋陶与伯益并不是父子关系,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个人。3、伯益与恩成的关系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李延寿北史序传第八十八:“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
10、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道“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载:“大费(伯益),为禹、启时士师。生子三:大廉、若木、恩成”上面四段记载中,司马迁史记只记载了伯益有大廉、若木两个儿子,李延寿北史没有明确记载,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道伯益生恩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是综合史记和新唐书记载,说伯益生三子:大廉、若木、恩成。晚于欧阳修约一个世纪出生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记载“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李氏。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没有认同新唐书的说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的说法。这本身就给我们传
11、递一个信息,新唐书所说的“益生恩成”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史学家的认同!因此,恩成为伯益三子的说法,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4、皋陶与李利贞的关系根据上面分析,皋陶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李利贞出生在公元前1070年前后(具体分析详见后面),两者相差约1100年,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他们相差27代,代差年龄(即相邻两代人的平均年龄差)约40.7岁。同时代的夏朝经历14代,统治约470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统治者代差年龄约33.6岁。商朝经历17代,统治约554年(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统治者代差年龄约32.6岁。我们参照同时代的夏、商王朝
12、的代差年龄,再结合代差年龄正常值在25岁一30岁之间的常识,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代差年龄约40.7岁,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段记载是不真实的。再具体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从第1世的皋陶到第10世的友儒,对应的是从大禹到夏桀这个时间段(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1600年),期间相距470年,而李氏只经历10代,代差年龄约47岁,显然是不可能的。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在介绍“恩成”时是这样表述的“为太康、仲康士师,生子仁道。各庄谱自此公后,即接理徵。兹从鄂皖宗谱,载恩成后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不知从何得来”。“各庄谱自此公后,即接理徵”的原因应该是受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益生恩成,历虞、夏、
13、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这段记载的影响,从恩成到理征,中间相差多少代,无法知晓。这说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编者也不知道“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从何而来的,这很有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不可信。从皋陶到李利贞之间相距约1100年,根据代差年龄正常值在25岁一30岁推算,很有可能相差约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相距27代。另外,李火德谱对这段世系记载是“皋陶一英氏一舒蓼一舒鸡一舒鲍一舒庸一舒龙一舒袭一伯益一徐氏一郯氏一莒氏一终黎一运奄一菟裘一将梁一黄氏一江氏一修鱼一白冥一蜚廉一秦氏一赵氏一恩成一理征一利贞”,并说明:受姓前世系可信度比较
14、低,权作历史传说。其世系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明显不一致。都是介绍李氏先祖,说法都不一致,本身就说明这里有存在问题。结论:综合上面分析,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个人,皋陶与伯益并不是父子关系。恩成为伯益三子的说法,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从皋陶到李利贞之间相很有可能相差约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相距27代。“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这很有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不可信。既然无法确定从皋陶到理征之间的世系,我们就应该参照按北史记载:“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的表述更严谨些,否则根据道听途说,胡乱
15、编造一些人名,说成是我们的先祖,那样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了。二、从李利贞到老子李耳的世系关于李利贞到老子的世系有如下记载:北史序传:“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新唐书:“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符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
16、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册府元龟:“殷末有理征者,直道不容获罪于纣,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李实得全,又改理为李氏”。元和姓纂:“理征,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古今姓氏书辩证:“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李利贞出生时间不详,但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大致的出生时间。根据上面记载,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前1075前1046年在位),理征任理官,忤逆商纣王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这时
17、李利贞是幼子,年龄应该在10岁左右,商纣王统治中期时间为公元前1059年,据此推算,李利贞出生在公元前1070年前后,这刚好与现在多数人认为出生于公元前1069年相一致。老子出生时间根据孔子问礼老子之事,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耳,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文中老子语气严厉,似乎是在教育后辈学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胡适曾作出推测:“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公元前570年”,这一观点得到史学界的
18、公认。老子李耳与李利贞的世次问题,元和姓纂、新唐书记载李耳是李利贞一世孙,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老子是李利贞十五世孙,上杭李火德谱记载老子李耳是李利贞十六世孙。史料祖12345678910111213141516新唐书利贞昌祖彤德佚名佚名硕宀宗佚名佚名佚名佚名乾耳李氏族谱利贞昌祖彤德庆承硕宀宗显爽诚彰正直修省治安六蓼离乾耳李火德谱利贞昌祖彤德庆承硕宀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八、宏尧性辉连顺乾耳用表格方式整理如下(表一):表一几种史料中,在记载李利贞与李硕宗相距5代问题上是一致的,但李硕宗到李耳相距几代各有不同:新唐书记载硕宗与李耳相距6代,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硕宗与李耳相距10代,上杭李火德谱记载硕宗
19、与李耳相距11代。根据上面记载,李硕宗在周康王(前1020年一前996年在位)时赐采邑于苦县。假设硕宗赐采邑时在30岁左右,那硕宗出生时间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间。李硕宗到李耳,年龄相距约460年,按新唐书相距6代计算,代差年龄为77岁。按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相距10代计算,代差年龄为47岁。按李火德谱相距11代计算,代差年龄为43岁。上面三种情况均大大超过了代差年龄在25岁-30岁之间的正常值,世系记载绝对存在问题。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同一时期有比较明确记载的周王室代差年龄情况如下(表二)起始先祖及出生年份先祖及出生年份相距几世相距年数代差年龄周成王(约前1070
20、年)周景王(约前570年)2050025周成王(约前1070年)周郝王(约前330年)2974025.5我们再来看看,有明确记载的李氏先祖,他们的代差年龄情况如下(表三)起始先祖及出生年份先祖及出生年份相距几世相距年数代差年龄李暠(351年)李渊(566年)721530.7李渊(566年)唐哀帝(892年)1332625.1李暠(351年)唐哀帝(892年)2054127.1表二中,与李利贞到李耳出生时间非E常接近的周成王到周景王,经历了20代,时间相距约500年,代差年龄为25岁。表三中,总体反映出代差年龄在27岁上下波动。综合上面分析,从李利贞到李耳这个时期,正是周成王到周景王这个时期,按
21、代差年龄为25岁30岁正常值推算,他们中间应该相距17代20代之间。下面我们再根据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情况逐条分析,看看具体在哪些世系上有明显问题。1、从李利贞到李硕宗新唐书记载:“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在记载“李利贞一李昌祖一李彤德一李庆一李承一李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世系的同时,还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查诸谱皆云昌祖五世孙曰彤德”,“按唐书硕宗为彤德曾孙推之,内有二代缺名。谱以曾孙为人名并字误。今削之。兹查到老谱在彤德后,续有庆、承两代,故从补入”即“李利贞李昌祖佚名佚名佚名佚名彤德庆承硕宗”的世系”
22、。李火德谱记载:“李利贞李昌祖李彤德李庆宏隆李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的世系。上面三种记载中,都说李利贞与李硕宗相距5代,根据上面推测,李硕宗出生时间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间。李利贞与李硕宗年龄相距约20-40年,中间相距5代,这绝对不可能。中间的彤德、李庆、李承几代应该是多出来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李火德谱都受到新唐书影响而导致的。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新唐书这段记载明显不正确,故不可信,因此其世系为“李利贞一李昌祖李硕宗”的可信度更高些,中间应该去掉“李彤德李庆李承”。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即“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这个时间记载是错误的。如果是这
23、样的话,李利贞与李硕宗相距5代,还是有可能的。总之,这段世系记载和时间记载方面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世系记载是正确的话,那“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这个时间记载是错误的。如果“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这个时间记载是正确的话,世系经历5代记载是不正确的。2、从李硕宗到李诚彰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李硕宗:周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时赐采邑于苦县。生子诚彰。诸谱皆注此公后接乾公,然唐书乾为硕宗五世孙,辛未谱硕宗后续显、奭两代。”这里也记载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李硕宗李诚彰”,一种是“李硕宗李显李奭李诚彰”,那哪一种更可信呢?根据上面分析,李硕宗出生时间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间。世
24、界李氏族谱全书又记载:“诚彰为周昭王(前995年一977年在位)时少傅”李诚彰应该在40岁左右担任少傅职务,那么他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35年一公元前1017年之间,这样他与硕宗相差5岁-33岁之间,中间不可能多出显、奭2代人。显然“李硕宗一李诚彰”是正确的,中间去掉“李显一李奭”两代。3、从李诚彰到李修身根据上面分析,李诚彰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修身在周共王(前922年至前900年在位)、周懿王(前899年至前892年在位)、周孝王(前891年一前886年在位)时少傅。李修身如果在40岁左右担任少傅职务,那他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60年至前940年之间,在周孝王统治时期时他年
25、龄大致在50-80岁之间,与李诚彰出生年龄相差60-80岁,符合祖孙关系。4、从李修身到李离根据上面分析,李修身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40年之间,李离在晋文公(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任理官,李离如果在40岁左右担任晋文公理官职务,那么他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这样他与李修身出生时间相差290年-270年之间,中间只经历“李修身一李治安一李六蓼一李离”,代差年龄为93岁,这绝对是不可能的。按这一时期结婚年龄偏早的情况,代差年龄约25岁测算,应该有11代左右,中间可能漏掉了8代左右。李治安为周宣王(前827年一前781年在位)、周幽王(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
26、周平王(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少傅。李治安如果在40岁担任少傅职务,那么他出生时间在840年前后,与其父亲李修身出生时间相差在100岁一120岁之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之间应该还漏掉了4代人左右。李六蓼为周恒王(前719年前697年在位)、周庄王(前696年前682年在位)、周厘王(前681年前677年在位)、周惠王(前676年前652年在位)少师。李治安如果40岁左右时,担任周恒王少傅职务,那么他出生时间在公元前760年公元前740年之间,与其父亲李治安出生时间相差在80岁-100岁之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之间应该还漏掉了2代人左右。李离在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在位)任理官
27、,李离如果在40岁左右担任晋文公理官职务,那么他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与父亲李六蓼出生时间相差在70岁-90岁之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之间应该还漏掉了1代人左右。5、从李离到李耳根据上面分析,李离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两者相差约100年,连续两代之间相差50年左右,这种可能性也比较小的,中间至少漏掉了1代,很有可能是“李离佚名李乾李耳”的世系,他们的祖孙关系还需要有更多史料来证明,否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性,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中的先祖人名及其所处年代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造上去的。下面我们把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和其它李氏族谱记载
28、做一对比。世系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世系李火德谱世系青林堂世系世李利贞,与母契和氏避难于陈国伊侯之墟,食木子生存。妣陈国契和氏,生子昌祖李利贞,得姓始祖。生于公元前1070年,卒于公元前992年。李利贞,得姓始祖。生昌祖二世李昌祖,周朝陈国大夫,家于苦县,妣妫氏,生子彤德。李昌祖,原名昌意,家居苦县幽仁里,任周朝陈大夫。妣陈氏生一子:彤德。李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三世李彤德,查此公后,诸谱有曾祖二字为一代者,按唐书硕宗为彤德曾孙推之,内有二代缺名。兹查到老谱在彤德后,续有庆、承两代李彤德,原名娇,任周朝巡检会尹大夫。妣杨氏生一子:庆。李彤德四世李庆,字永峰,妣明氏,生子承李庆,原名莲,任周朝掌御
29、史博士郎。妣黄李庆氏,继姬氏生子:宏隆。五世李承,字昌盛,妣白氏,生子硕宗李宏隆,原名承,又名瑞金。妣姬氏,继甘氏生一子:硕宗。李承六世李硕宗,周康王(前1020年一前996年在位)时赐米邑于苦县。妣祝融氏,生子诚彰。老谱注硕宗生显,显生奭,奭生乾。李硕宗,原名勉之,又名钦莲。周康王时任周大夫,赐采邑一百里于苦县。妣方氏生一子:显。李硕宗,彤德曾孙,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七世李显,原名和,又名成,袭父职为周大夫,封狄道侯,妣王氏、简氏,生子奭李显,原名和,又名成,袭父职为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妣王氏生一子奭。李显八世李奭,原名通,字佑,任周朝主薄郎,妣方氏、康氏。
30、李奭,原名通,字佑,任周朝升拔主薄郎册箱谏。生一子:环鼎。李奭九世诚彰,为周昭王(前995年一977年在位)时少傅,妣王氏,牛子正直李环鼎,原名重,又名光天,别名环升。妣失考。生子:爵。李环鼎十世正直,周穆王(前976年一前922年)时袭父职,妣终陆氏,生子修省李爵,妣失考,生子:寅龙。李爵十世修身,在共、懿、孝三王(前922年至前886年在位)时少傅.妣尹祁氏,生子治安李寅龙,妣氏失考,生一子:熙宏。李寅龙十二世治安,为宜、幽、平王(前827年至前720年在位)少傅,妣钟氏,生子六蓼李熙宏,又名希弘。妣氏失考,生子:尧性。李熙宏十三世六蓼,为恒、庄、厘、惠王(前719年至前652年在位)少师
31、。妣昆吾氏,生子离李尧性,字尧。妣氏失考,生二子:辉、煌。李尧性十四世离,晋文公(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理官。妣石氏,生子乾。李辉,妣氏失考,生二子:连顺、连利。李辉十五世乾,字元杲,为周上御史大夫。妣益寿氏女,名婴敷,生子耳。李连顺,妣失考,生一子:乾。李连顺十六世李耳,字伯阳,一名聃,于周景王(前545前520在位)时为柱下史。妣姬氏,生子宀宗李乾,号兀果,任周朝上御大夫。妣益寿氏女婴敷,生一子耳。李乾,字符果,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十七世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生六子:宗、室、宋、宝、究、字。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上面几种记载的相同点是从李利贞到李奭
32、的世系是一致的,不同点有二:一是从李奭之后到李耳之间的世系是不同的,二是李火德谱、青林堂谱基本上没有介绍先祖所处年代。民间族谱编写主要是在宋朝以后,考虑到这时已经离上述先祖所处年代至少在1500多年以上了,应该对先祖所处年代是不清楚的,就连新唐书作者、著名史学家欧阳修在介绍李氏先祖时,除了介绍理征、李利贞在商纣王时期、李硕宗在周康王时期外,其它的先祖都没有明确记载所处年代,更何况在他之后的后人呢?可见这是后人编造上去的可能性更大些。1O结论:综合上面分析,从李利贞到李耳的世系可能有下列几种可能:(1)、李利贞李昌祖李硕宗李诚彰李正直李修身佚名4代左右李治安佚名2代李六蓼佚名李离佚名李乾李耳。(
33、2)、除李利贞、李昌祖、李硕宗、李离、李乾、李耳外,其它先祖人名及其所处年代是后人编造上去的。世系为:李利贞李昌祖李硕宗佚名12代左右李离佚名李乾李耳。(3)、从李利贞到李耳相距约20世左右,代差年龄约27岁。除李利贞、李硕宗、李离、李乾、李耳外,其它先祖人名及其所处年代是后人编造上去的,无法确认准确世系。既然无法确认准确的世系和祖妣,世次不明,按谱牒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传疑待考。我们参照北史记载的表述:“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的表述更严谨些,否则根据道听途说,胡乱编造一些人名,说成是我们的先祖,那真是让人贻笑大方了。三、从
34、李耳到李广的世系(一)李广的生卒年代史记:“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在此,有必要考察一下秦汉时期服兵役的年龄。秦汉主要实行征兵制度,对服役年龄有明确规定。秦代年龄是15岁,西汉初沿用秦代的兵制,但到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改为20岁始傅。李广从军在汉文帝前元
35、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当时他的父亲李尚还是陇西郡成纪县的县令,他的身份是“良家子”,按正常入伍年龄当在1520岁。结发的传统解释是: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另一解释,是指古代15岁成童时挽发结髻于头顶,又称束发,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以上两种情况恰好都说明李广在公元前166年年龄应该是15岁或者20岁。古人一般讲的是虚岁,对应的是14周岁和19周岁。由此可知,李广他的出生在公元前185年至公元前180年之间。对应活到62岁67岁,这与他自言的“六十余年”基本符合。另外,李广长子李当户(前158年前134年)有明确的生卒年代记载,与其长子相差27岁,符合两代人之间
36、的年龄差距。(二)、李广至李信李广生年确定下来,我们来推考往上的世系。史记:“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晋书列传第五十七“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北史序传第八十八“信孙元旷,仕汉为侍中。元旷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讨叛羌于素昌,一名狄道。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仲翔曾孙广,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立功沙漠”。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
37、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史记对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没有异议,但李信是李广的几世祖,史记中没有明确说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和北史序传第八十八、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是五世祖:李广父亲李尚,祖父伯考,曾祖仲翔,高祖李超,五世祖李信。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战国策卷三十一“始皇二十一年(乙亥,前226年),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李信
38、在公元前226年时是大将军,年龄大致在40岁50岁之间,那他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80年之间。李广出生在公元前185年至公元前180年之间。两者相差约90年100年,并且基本上是长子继承关系,他距李广五代,代差年龄约19岁21岁(虚岁),符合战国时期的生育代率和世系繁衍规律。从战国晚期,各国为增加人口,实际中使婚龄提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初。西汉初年,全国刚刚安定下来,人口下降数量很多,所以未循古制而鼓励生育,人们结婚的年龄普遍偏小。婚配应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时为宜,古人以男年16、女年14通婚。汉代普遍早婚,当时结婚年龄一般是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对于西汉普遍早婚的现象
39、,时人王吉曾批评说:“世俗婚嫁太早,未知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毕竟司马迁与李广之孙李陵同时代,而且两者交情还不错,基本上司马迁述写李广传是记载当代人,可见这是可信的。(三)李信至李崇北史序传第八十八:“(李崇)伯佑,建功北狄,封南郑公。伯佑生二子,平燕、内德。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新唐书宗亲世系表:“(昙)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崇字伯佑,仕秦为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妣容氏,生二子:平燕、平瑶。瑶字内德,任南郡太守,狄道候。
40、妣杨氏,生子信”。上面几段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李崇李瑶李信的世系是正确的。四)、李崇至李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北史序传第八十八记载:“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生子伯佑,建功北狄,封南郑公”。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
41、,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封于段,为干木大夫,妣颛顼氏,生四子:注、滋、洗、涤。李谈(?公元前257年)宗公次子,字润君,本名谈,又名滋或同。仕赵封为赵大将军,妣少昙氏,生子兑。李兑为赵国右相,妣贾氏,生子跻,(兑公主要活动时间在前299年前287年,在同之前,这两代的次序颠倒了),跻亦作济,为赵阳安君,妣周氏,生二子:云、恪。恪亦作洛,赵左相,妣王氏,生子洪。洪
42、字道宏,为秦国太子太傅,妣宜氏,生子兴族。兴族字育神,一名注,秦国大将军,妣陈氏,生子昙。昙字贵远,为赵相,入秦为御史大夫,妣轩辕氏,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上述四段记载中,史记记载“李耳宗注宫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延寿北史记载“李耳佚名若干世兴族崇”的世系,中间没有出现李宗、李谈(同)和李兑的名字,欧阳修新唐书记载:“李耳一其后有李宗一李谈(同)一兑一跻一恪一洪一兴族昙一崇”的世系。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李耳一李宗一李谈(同)兑一跻一恪一洪一兴族一昙一崇的世系,并提出了质疑,认为李兑和李同这两代的次序颠倒了”。根据上面记载,我们就需要理清下列关系:1、李崇与李
43、兑的关系李兑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时期(前298前266年)。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史称“沙丘之乱(公元前295年)”,依据沙丘之乱时李兑年龄大致在40岁50岁之间,可推算出李兑大约生于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45年之间。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李信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80年之间。李崇是李信的祖父,其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10年。另外,李牧在公元前246年到朝中任职,年龄至少在35岁以上,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80年,其父亲
44、李玑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李玑是李崇的四弟,这也可以佐证李崇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10年前后。李兑与李崇年龄相差在35年之内,中间经历了“兑一跻一恪一洪一兴族一昙一崇”这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所以新唐书和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中记载的李崇至李兑之间李氏的世系就存在问题。“兑一跻一恪一洪一兴族一昙一崇”的世系,史记和北史都没有记载,是新唐书加入的,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他究竟依据何种史料加入的,我们无从知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谬误即由此而生,降及后世,不明就里者,遂以讹传讹。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就是受到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影响,沿用了新唐书的说法。从成书年代来说,史记和北史均比欧阳修新唐书早,分别早
45、1100多年和早400年。史记和北史更应该接近历史,可信度更高。正因为如此,晚于欧阳修约一个世纪出生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就没有认同新唐书的说法。2、李宗与段干木的关系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记载中透路出的信息是:李宗封于段干,并没有说李宗就是段干木!也没有说改李姓为段干姓!退一步讲,既然是“因邑为姓”,那段干氏名称也应该是在李宗之后而不是从李宗本人开始,其时间必当在段干木之前,由此本身就可以证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后人误以为其后代以段干为姓,刚好这个时期有段干木,就误以为是其后代了。另外,段干木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终身不仕,历史上也没有做过魏国的将军,而史记这里明
46、确说李宗是将军,由此可见,段干木与李宗同在魏国的两个不同的人。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是否定一致。关于李宗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胶西王卬,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为胶西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汉书“(景帝)三年(前154年)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胶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54年,李解
47、作为胶西王卬太傅,年龄应该在45岁左右,那么李解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5年前后,根据“宗注宫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宗与李解相差7代,考虑到这一时期结婚年龄普遍偏早,代差年龄在22岁25岁之间,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380年之间。在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统治时间范围之内(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关于段干木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也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六国年表云:“魏文侯十八年(公元前407年),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轼”。当时段干木名气很大了,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据此推断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前后。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
48、伦”。卜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是孔门十哲之一,段干木、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李悝(前455前395年),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段干木出生于460年前后,与其同学李悝、吴起出生时间相差不大,刚好可以相互印证。根据上面分析,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80年之间,两者出生时间相差在80年100年之间,显然他们不是同一个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在这里就确指出了段干木与李宗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到了唐朝李
49、延寿的北史“(耳)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和史记表述上有差异了,回避了史记“宗为魏将”这句话。他可能认为段干木没有在魏国做过将军,如果说“宗为魏将”那样就自相矛盾了。由此看来,从李延寿的北史开始就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以至于后面史书也跟着误解了。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道“(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封于段,为干木大夫”不仅沿用了李延寿的这个错误,更是曲解了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本意,把“封于段干”改为“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我们再来看看段氏是如何记载其世系渊源的,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段干氏,其
50、渊源有两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段氏起源于嬴姓,段干氏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颇有渊源。“段、干”本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两个邑名。根据史记记载,老子的孙子叫李宗,是魏国的大将军,先后受封于段、干两个地方,故而得复姓,称段干氏。有史学家就认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孙合其封邑名而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第二种:段氏起源于姬姓。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
51、段,其后代为了记念他,把姬姓改为段氏。传到第五世为段干木,由此产生了段干复姓。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所以在段氏家族中,其得姓始祖有两个人,一个是段干木,另外一个是李宗。并列出共叔段到段干木之间的世系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本段氏家谱都有相同的记载):第一世:共叔段为段氏始祖。生子公孙滑(春秋时期)。第二世:公孙滑。公孙滑生子定叔(春秋时期)。第三世:定叔袭封一世卿(由周惠王郑历公请命王诏),生子段规(春秋时期)。第四世:段规因为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承相,生子段干木(战国时期)。第五世:段干木为战国初期魏国名士,名声很高。生子段復环(战国初期)(一
52、些家谱中记载为第七世,前面还有段丰、段涓两世)。第六世:段復环任举参大政、拜国相。生子段薜(战国初期)。第十五世:段颖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战国策齐策一载:“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段干纶曰:弗救则且我不利。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作为重要谋臣的段干纶此时年龄应该不会低于40岁,那么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93年,出生时间也比李宗早,再结合前面的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这些都说明在李宗之前,段干姓就
53、已经存在了。综合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段干木的世系和李宗的世系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以断定,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并且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3、老子和李宗的关系关于孔子问礼老子之事,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文中老子语气严厉,似乎是在教育后辈学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胡适曾作出推测:“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公元前570年”。这一观点并且得到史学界的
54、公认。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根据上面记载,我们不妨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老子后代的世系沿续如下:“李耳宗注宫佚名佚名佚名假解”。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李解出生在公元前205年前后,两者相距约360年,中间只相差8代,代差年龄为45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另外,根据前面的分析,李宗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70年前后,与老子相距约200年,父子关系绝对不能成立。正因为如此,后代史学家都没有沿用史记的说法,例如:东汉著名学者应劭,其风俗通记载:“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
55、功封于段干,因为姓”李延寿北史序传第八十八“(李耳)子孙散居诸国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在赵者曰昙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道“(李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从上面几段史料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应劭的风俗通和欧阳修的新唐书中,均指出李宗不是李耳的儿子,而是老子的后代子孙。李延寿的北史指出“子孙散居诸国”也没有明确李宗是李耳的儿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也看出了这个问题,指出:“兑和同两公距耳二百多年,显然非其孙,耳公与宗公之间可能掉了七、八代”。由此可见,史记“老子之子名宗”。这句话表述有误,很有可能是“老子之后名宗”错误表述为“老子之子名宗”了
56、。如果李宗是李耳子孙这种的关系的话,上述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既然李宗是老子的后代,那么他和老子相距几代呢?李宗出生时间在公元前370年前后,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两者出生时间相差约200年,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中间相隔12世,代相年龄约16.7岁,这种可能性不大。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推测:“耳公与宗公之间可能掉了七、八代”,按相隔8世计算,代差年龄约27岁,这同代差年龄正常值基本吻合。4、李宗、李兑、李谈三者之间的关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秦急围邯郸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
57、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我们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李谈在此之前没有担任任何官职,其父亲也在活在世,那么他当时年龄应该比较年轻,不会大于30岁(有的说去世时只有18岁),就按30岁来计算,他死于公元前257年,那么他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87年之后。(说明:李同,原名叫李谈,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的讳,在史记中将李谈写为李同)。沙丘之乱(公元前295年)时李兑年龄在40岁一50岁之间,李兑大约生于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45年之间,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299年一公元前287年。李兑比作为其父亲的李谈大了约50岁一60岁,显然不合常理,父子关系不成
58、立,因此新唐书“同(谈),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的记载有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族谱中说“兑公主要活动时间在前299年一前287年,在同之前,这两代的次序颠倒了”。根据上面分析,李宗出生在公元前370年前后,李谈约出生于公元前287年,两人出生年龄相距80多年,父子关系不合理,也是不可信的。新唐书“(李宗,生同,为赵大将军”的记载有误。李兑大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公元前345年之间,与李宗相差15岁一45岁之间,很难确定他们是祖孙关系。从世系沿续的角度来看,如果是李宗一李兑一李谈的世系沿续关系还有可能的,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再根据史记记载,来看看他们三人后代世系及其所
59、在国家的情况:李宗生活在魏国,后代世系如下:“宗一注一宫一佚名一佚名一佚名一假一解”。李兑生活在赵国,后代世系如下:李兑一李跻(阳安君,名叫李跻。为战国晚期赵惠文王相奉阳君李兑之子,。李谈生活在赵国,其父亲只是邯郸传舍吏的小官,只是因为李谈战死后封为侯,其后代世系没有记载,因为年轻战死,可能没有后代。李宗与李兑之间,从年龄相差25岁一35岁上看,符合父子关系,但是李宗生活在魏国,李兑生活在赵国,并且李宗之子是李注,所以很难确定他们是父子关系。李兑与李谈之间,从年龄相差约50岁上看,还算符合父子关系,但是李兑儿子是李跻。李谈父亲是邯郸传舍吏的小官,而李兑是赵国的相国,所以说他们肯定不是父子关系。
60、另外,在同一作者编写的同一部史书中,如果李宗、李兑、李谈有世系渊源关系的话,以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应该会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所说明!为李氏家族写历史渊源的史学家李延寿可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北史中只是记载“(耳)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根本上就没有提到李宗、李兑、李谈三人及其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是:李宗和李兑之间很难确定他们是祖孙关系,李兑与李谈之间不是父子关系,他们三人之间世系排列是错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刚好可以解释我们在前面分析李崇和李兑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课件 项目1 走进财务管理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2创新永无止境-(32张幻灯片)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房地产超级大盘项目品牌传播策略案【房地产】【全案】
- 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6篇
- 质量月活动总结(27篇)
- 培训课件任之堂中药讲记全面
- 林农利益联结合同
- 离婚协议书官方示范文本
- 合同思想道德风险及防控措施
- 2024版抗菌药物DDD值速查表
- 学生干部培训2024年学生干部培训方案
- 大学实训室虚拟仿真平台网络VR实训室方案(建筑学科)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第十至十一章)-国开-参考资料
- 银行零星装饰维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厂区快餐配送方案
- 2025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土壤中的循环与收支平衡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课件(完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