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研究项目_第1页
重大研究项目_第2页
重大研究项目_第3页
重大研究项目_第4页
重大研究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齐鲁行业资料 欢迎下载 赵鲁宾编辑精品齐鲁行业资料 欢迎下载 赵鲁宾编辑精品齐鲁行业资料 欢迎下载 赵鲁宾编辑重大研究项目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1 “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项目总结报告*夏海鸿1,2,赵志祥1(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2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人们在享受核电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也不得不面对核电产生的核废料,尤其是长寿命核废料的最终处理处置难题。根据对核电站废物的潜在生物危害性分析,核电站废物的远期风险决定于长寿命高放废物,其中,主要是Np,Am,Cm等被称为次量锕系核素(MA)的核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LLFP)。MA和

2、LLFP要衰变数十万年才能达到天然铀的毒性水平。大量的如此长寿命高放废物进行地质深埋处置是有环境风险的。国际上早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采用分离和嬗变(Partitioning and Transmutation,P&T)的方法处置中、长寿命高放废物。即首先将长寿命锕系核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从高放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再集中进行嬗变,使其变为稳定或短寿命的核素。分离和嬗变可以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大大降低核废料的毒性和体积,采用分离和嬗变的技术路线,结合必要的少量高放废物的深埋处置是处理、处置MA和LLFP的合理的选择。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是嬗变核废料的最强有力工具。ADS的研究与开

3、发是一个集加速器、反应堆物理、核物理、材料科学、核化学等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系统工作。核科技界认为ADS是一条有前途的新一代核能开发的技术路线。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它列入新型核能系统中称之为“新出现的核废物嬗变及能量产生的核能系统”。研究成果将具有良好的资源效益、安全效益、环境效益,是我国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值得探索的新技术途径,也是国际上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于1999年11月科技部批准立项,2000年9月27日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启动实施。主要承担单位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项目依托单位为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参加单位还有

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华大学、西南物理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投入人员70余人。5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反应堆物理及外源驱动零功率次临界反应堆实验、强流加速器物理及相关的单项技术、核物理基础、ADS系统物理性能研究等诸方面。与先进核能国家比较,我国的ADS研究起步较晚,投入也较少。但由于充分利用了承担单位的技术积累、很好地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充分发挥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ADS研究整体上达到国际水平,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项目已被国际同行列入国际发展势态图表,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在国际合

5、作中有了实在的份量,人员往来日益活跃与频繁,与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等都有合作框架。2005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ADS会议”,来自日本、韩国及瑞士三方的9名代表和中方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如下。1)在国际上第1个建立了快-热耦合的ADS次临界实验平台在ADS研究初期,我们即提出ADS快-热耦合的概念,内区为快区,由天然铀、锕系核和铅(或钠)组成,外区为热区。内区可看成是中心的散裂中子源的中子倍增器,在嬗变锕系核废料、转换核燃料的同时具有放大外中子源的作用,并有一定的能量输出;外区主要具有放大内区中子的作用并产生能量。之后,国外也相继提出了ADS快-热耦合的

6、设计。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设计、加工、制造中的许多难关,终于建成了国际上第1个实现了快-热耦合的ADS次临界实验装置启明星1#次临界实验平台。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于2006年10月召开ADS低浓化会议,而我国的启明星1#已经实现了ADS低浓化要求。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地邀请我们的专家去作报告。2)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强流RFQ加速器这是继美国Los Alamos 国立实验室的CW模式LEDA-RFQ之后所建造的功率最高的RFQ加速器。我们的RFQ加速器是按CW设计、加工、建造的,但是,由于束流功率水平需要逐步提高,所以第1步目标是6工作比,以后再逐步提高到CW。选择6工作比是受限于高能

7、物理研究所1号厅现有水冷供给能力,其供电能力也不能支持CW运行。但即使运行在6工作比,此RFQ束流功率在目前仍然仅次于LEDA-RFQ。强流加速器所采用的四翼型RFQ具有很高的技术挑战,发展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各国无不把它作为需要突破的首选技术关键,投入大量时间和经费,开发其技术。法国、意大利、韩国等于1997年左右开始强流RFQ的研制,目前,仅有韩国于2001年建立了1台3 MeV的RFQ,但由于加工失误,不仅频率不对,流强也远没达到设计值,只好重新建造。而法国、意大利到什么时候建成目前尚无定数。由此可见,强流RFQ加速器的建造是十分困难的,有一系列技术难题有待克服,必须要有所创新。我们选择了高

8、起点出发、跳跃式发展的创新技术路线,跳过冷模研制阶段,直接进入工艺模研制。由此,我们省去两年的时间和近百万元的经费,并很快地缩短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RFQ物理设计、腔体制造、实验研究和射频功率源改造中我们也都有所创新。虽然起步较晚,已经很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强流离子源成功研制了ECR微波离子源,该离子源结合电磁,永磁及铁回路,和国内外传统的同类型离子源相比,具有结构紧凑,维修方便等优点,其主要性能指标如引出束流密度、引出束流发射度、运行可靠性等均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在ECR离子源研制工作中,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同类离子源普遍存在的在引出强流离子束的情况下,因二次电子回

9、轰造成离子源寿命受限制的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本项目研究的强流ECR离子源、强流低能束聚焦磁透镜及相关技术成果基础上,为其他项目研制成功1台D+强流低能机,并已投入实际运行,ECR离子源连续数月工作,累计出束时间超过 400 h,一直不需任何维护,证明了它的可靠性。4)在国际上首次解决用中子源倍增实验测量的keff与理论值差别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直未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试图用不同的方法来对测量的keff值进行修正,提出了不同的改进中子源倍增实验方法。我们从有源输运方程出发,结合源倍增方法的定义给出实际用中子源倍增实验测量的是在ADS研究中所引进的参数ks而

10、不是参数keff,我们也对参数ks和参数kef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指出参数keff是决定系统的安全问题,而参数ks是怎样利用外中子源问题。同时,研究也表明在用中子源倍增方法临界外推实验时,实际是两个参数都是趋于1,因此,看不出它们的差别,但在用中子源倍增方法测量参数时,实际测量的是的参数ks而不是参数keff。5)在国内首次建立和配套了ADS中子学研究专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开展ADS工程概念优化方案计算将ADS中子输运计算与燃耗计算的耦合,在国内是属于创新性的工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开展ADS工程概念优化方案计算,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完成了以核废物嬗变、产能和钍资源利用

11、为目标的加速器驱动快-热耦合次临界系统的概念设计。该概念设计有以下优点与创新性:(1) 由于快-热耦合,快中子包层相当于中子放大器(放大系数可达到10以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对质子加速器束流强度及能量的要求;(2) 快包层对MA有极好嬗变性能与能力,热包层用于对长寿命裂变产物的嬗变及产能,因而兼顾了嬗变及产能的要求;(3) 热包层采用钚-钍燃料循环,为钍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4) 对快-热耦合装置的物理设计中一些新问题(如放大系数,耦合系数等)的计算,提出并建立了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反应堆物理学科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6)建立了国际水平的ADS专用中子和质子微观数据评价库这是继美国、日本

12、后建立的中高能评价数据库。评价数据与新的实验数据符合更好,特别是发射中子、质子、氘、氚、3He 和 粒子的双微分截面的结果是国际上最好。部分核评价的结果已发表在Nuclear Physics A、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B和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杂志上。大部分微观数据已经制作成多群常数提供使用。在建库的同时,还发展了自己的中能核数据的理论计算程序MEND。该程序在平衡反应的Hauser-Feshbach理论中严格考虑了宽度涨落修正;在预平衡反应的激子模型中,包括了轻复杂粒子(3He、4He、氘和

13、氚)发射的拾取机制;考虑了多次预平衡发射过程;适用的入射粒子能区较宽。7)创造性地进行了专用材料研究高剂量辐照是ADS材料辐照效应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中子和质子源用于这样高剂量的辐射损伤研究需要几百天至几年的辐照时间。而我们采用重离子辐照仅需要几十分钟至几十小时,辐照剂量即可高达100 dpa,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经过重离子辐照模拟高剂量中子或质子产生的辐照效应的可靠性实验验证后,用重离子辐照模拟方法进行了多种国产ADS散裂中子源束窗和靶材料高剂量辐照效应的性能试验。在国内首次进行了钨靶材与冷却剂的相容性试验以及钨靶材-包壳的复合工艺试验研究,为ADS靶系统提供钨靶材料与冷却剂的相容性数据

14、,为ADS试验装置的钨靶件制造提供工艺参数的参考数据。8)探索性研究取得积极成果首次以正面的观点和积极的态度从裂变核能持续发展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核废料核素的价值。研究表明,从中子学价值和环保价值考虑,核废料核素有必要而且也可能通过开发ADS技术加以循环利用。对ADS特有的辐射防护问题开展了研究,特别是对ADS系统由于质子束管存在产生的辐射计量问题的研究,对ADS的系统屏蔽计算等在国内是第一次。在国内首次研究建立了ADS系统瞬态仿真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ADS系统加速器束流瞬变事故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靶区流场可视化研究、靶区流场的数值模拟、靶区流场的优化设计跟踪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属创新性

15、研究。其中,靶区流场的优化设计中的部分思路,在国外也未见报道。靶件热应力分析方法的建立在国内属于创新性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22600)2 ADS次临界中子学研究进展史永谦,夏 普,朱庆福,李义国,张 巍,曹 健,权艳慧,罗皇达,吴晓飞ADS系统反应堆物理基础研究为中国科技部973项目“加速器驱动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的第2课题。五年来,已经完成了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所有的项目,包括第1阶段的稳态外源(252Cf)驱动水堆零功率次临界(东风3号)实验及分析和第2阶段的建立“启明星”实验装置并开展初步实验研究。在第1阶段,先后探讨了次临界度及能谱的测量方法,解

16、决了用中子源倍增实验测量的keff与理论值差别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直未解决的。指出用中子源倍增实验测量的是在ADS研究中所引进的ks而不是keff,并对ks和kef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出keff是决定系统的安全问题,而ks是怎样利用外中子源问题。在第2阶段,建立启明星1#实验装置。在该平台上可研究ADS次临界系统有效增殖因子keff实时测量和监督的方法;可宏观检验相关核数据和校核中子学计算程序;可开展ADS次临界系统中子学研究(外中子源对次临界反应堆的影响);可开展长寿命核素嬗变实验和研究。为此,要求其结构尺寸准确,材料参数可靠;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17、;次临界装置边界清楚,除束中子源外杜绝散射中子进入;装置水平高度可调;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在 0.950.98之间可调。在建立“启明星1#”实验装置时,攻克了加工制造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在国际上建立了第1个快-热耦合的ADS次临界实验平台,实现了ADS次临界反应堆的低浓化要求。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了较大的国际影响。瑞典、美国和西班牙等国表示了极大兴趣,并愿与我国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启明星1#次临界实验平台现已开展的研究有:实验外推临界值;快区热中子通量的径向和轴向分布测量;快区燃料元件与热区边沿燃料元件的关系测量;在线测量次临界系统对外中子源的瞬时响应等。3 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上第

18、1阶段实验研究史永谦,夏 普,朱庆福,李义国,张 巍,曹 健,权艳慧,罗皇达,吴晓飞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设计、加工过程中,先后建立在线、瞬时响应的测量仪器-次临界反应堆多时空动态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16个3He探测器及其前置放大器、16个主放大器、16个甄别成型单道及1台16通道同时信号采集和分析器,可测量ADS启明星次临界实验平台对加速器束流的瞬时响应,同时购买3He管16个(10 mm125 mm)用于16通道同时信号采集;建立热中子通量在线测量系统(用3He管4个(10 mm10 mm)同时测量);研制噪声测量分析系统,购买反应堆启动仪器2套,反应堆功率测量仪器两套用于启明星1#次临界

19、装置运行使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建成后于2005年7月18日举行了首次装料仪式,之后进行了第1阶段的实验研究,即用Am-Be稳态外中子源驱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测量其中子学特性,包括:首次外推实验(结果列于表1,快区所加元件数为半根,热区所加元件数为根,无反射层时平均值为2 33319,有反射层时平均值为2 312 21);外中子源在堆芯不同位置的相对价值(表2);快区热中子通量的径向和轴向分布测量(图1、2);无热区元件时,探测器在屏蔽层内和快区边沿时,中子计数随快区元件增加的变化规律(图3、4)。首次外推实验包括:1) 加外中子源,测量本底;2) 加快能谱区燃料元件264根,keff=

20、0.487;3) 加热能谱区燃料元件4圈540根,keff=0.7,中子计数由以上数据外推;4) 按外推临界值1/2加料,至keff=0.9,实验外推临界确定了最后装载。表1 启明星1#倒数外推结果条件探测器距源位置(mm)外推值0175350无反射层1#2 3042 3302 3532#2 3082 3402 3353#2 3292 3662 334有反射层1#2 3042 3142 3192#2 2982 3252 3113#2 2662 3382 333表2 外源不同位置的相对价值源位置(cm)017.5355060相对价值1.000 00.846 90.004 50.485 50.04

21、4 80.167 50.017 40.054 580.001 3图1 快区热中子通量轴向分布测量结果加入热区元件数,根:110;29;38;47;56;65;74;83;92;101图2 快区热中子通量的径向分布测量结果加入热区元件数,根:10;210;317.5;425;535;642.5图3 无热区元件时,探测器在反射层边沿时,中子计数随快区元件增加的变化规律11号探测器;22号探测器;33号探测器图4 无热区元件时,探测器在快区边沿时,中子计数随快区元件增加的变化规律4 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上第2阶段实验研究史永谦,夏 普,朱庆福,李义国,张 巍,曹 健,权艳慧,罗皇达,吴晓飞启明星1#

22、次临界装置建成后,在第1阶段的实验研究即用Am-Be稳态外中子源驱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Am-Be稳态外中子源的平均中子能谱约4 Mv,初步测量了其中子学特性后,又于2005年10月到11月进行了第2阶段的实验,,即用高压倍加器产生的脉冲外中子源驱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高压倍加器产生的脉冲外中子源能谱为14 Mv,测量其中子学特性,包括: 1) 验证第1阶段的实验,外推临界质量;2) 跳源方法测量启明星1#的不同装载时的次临界度;3) 用脉冲外中子源驱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测量不同装载下不同空间位置的中子衰减特性等。其中,外推临界质量与第1阶段的实验研究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不同能量

23、的外源来源驱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其临界质量不变。但是,由于中子能量不一样,在快区天然铀的作用距离不一样,前者在快区天然铀的第6圈快区外围的中子探测器中子计数最大,而后者则在快区天然铀的第8圈快区外围的中子探测器中子计数最大,这说明外源中子能量越大,对快区天然铀的作用距离越大,这对今后工作,即用散裂中子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建立的ADS次临界实验中子通量密度时空分布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上,在4个不同测量位置,开展了5个次临界度下的动态测量,利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估算的次临界度分别为keff=0.980 0,0.977 6、0.975 2、0.971 6、0.968 0,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本工

24、作发现在同一装载下不同空间位置测出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差别较大,表明空间效应非常显著。跳源方法测量启明星1#的不同装载时的次临界度也是在4个不同的测量位置、开展了5次次临界度下的动态测量,与次临界度中子通量密度时空分布测量相同,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空间效应非常显著,需要在下阶段进行深入研究。5 启明星1#中子通量密度测量实验权艳慧,史永谦,夏 普,朱庆福,吴晓飞,张 巍,罗皇达启明星1#是由1个快中子能谱区/热中子能谱区耦合组成的堆芯和由外中子源来驱动的次临界系统。快中子能谱区在堆芯内部,热中子能谱区在堆芯外部,快区不仅能够提供快中子能谱,还可放大外中子源用于驱动热区,热中子能谱区主要用来

25、能量放大以维持装置的链式裂变反应。在此装置上开展通量测量实验是为了了解这种新型快热耦合装置跟其它装置相比有何异同,分别用高压倍加器驱动产生的氘氚反应和镅铍外中子源研究整个堆的通量分布,以便于开展核嬗变研究工作。在此装置上进行4种情况下的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实验:1) 空装载时的快区中子通量分布(利用镅铍外中子源驱动);2) 只有快区元件时的快区中子通量分布(利用镅铍外中子源驱动);3) 满装载时的快区中子通量分布(利用镅铍外中子源驱动);4) 满装载时的快、热区以及屏蔽层的中子通量分布(加速器驱动)。第13种通量分布实验是利用小的3He管测量,分别测量轴向、径向的通量分布,第4种是利用铜丝来测量通

26、量分布,将铜丝放在堆里照射,照射完后用高纯锗谱仪测量每一小段的通量分布。实验中所用到的小3He管是10 mm10 mm、活性段10 mm的正比计数管。这类计数管是利用3He(n,p)反应,探测快中子和中能中子的效率为0.01%数量级,随能量显著变化。6 Rossi-法用于ADS次临界系统测量罗皇达,史永谦,朱庆福,曹 健,张 巍本实验用Rossi-法测量启明星1#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在建立这套测量系统过程中对实验原理和所测量的动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Rossi-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导出了需要测量的动态参数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的表达式。Rossi-方法测量系统设备的构成主要有3He中子计数管、前置放大

27、器、主放大器、Counter/Timer类型的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这套系统的重点部分是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软件。编制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性能稳定,能高速准确地采集中子脉冲信号,并可存储下来便于以后再次对其分析,或用其它方法如费曼法等对其分析以获得堆的动态参数。在启明星1#上测量了相当长时间,获得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装置在不同的次临界度下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然后拟合出缓发临界时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并求出次临界度。7 启明星1#次临界中子学动态实验研究进展曹 健,史永谦,夏 普,朱庆福,张 巍,罗皇达,李义国,权艳慧,吴晓飞在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上开展中子学动态实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ADS系统的中子学时空特性,对今后合理设计、安全运行ADS次临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ADS次临界中子学动态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建立了ADS次临界实验中子通量密度时空分布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该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由8支3He正比计数管,集成了8个通道的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加单道,1块集成了8个通道的数据采集卡以及相关软件组成。测量方式灵活,可任意选取从1道至8道的测量方案。通过在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上进行安装和调试,表明该系统硬件性能稳定,数据采集的结果显示直观,数据处理调用采集结果方便。系统整体功能比较强大,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在加速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