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_第1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_第2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_第3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_第4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2PAGE 10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

2、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

3、型是前所未有的。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注作品,有的史家以注史而出名,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原作者。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裴姻史记集解、梁刘昭后汉书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史著。史论、史评著作也大量涌现,南朝梁太

4、子萧统编纂文选,专立“史论”一目。说明这一时期史论有了相当的发展;史评著作分为三类,一是评论史事,一是评论史家,一是评论史书。保留下来的只有文心雕龙.史传篇。是评有助于史书质量的提高,把历史研究推向前进。史考作品以谯周古史考最为有名。史要是节取原书,删繁就简,往往为普及历史知识而作,如三史略、正史削繁、十六国春秋纂录、地理书钞等。史要的价值不一定很高,却反映出历史在适应学者需要的同时,向着普及方向发展。典志类包括旧事、职官、仪注、刑法,专记封建国家的政法礼仪等典章制度,直接为封建统治服务,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此外,地理志、谱牒、古史等也是这一时期较为发达的门类。随着史著的大量涌现,数学地位进一

5、步提高。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撰七略、别录时,史学还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被列入“六艺略”中的春秋类中。西晋时,秘书监荀勖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重新编成晋中经新簿,把所有文化典籍分为四大类:即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记古今诸子、兵书、数术;三曰丙部,记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记诗赋、图赞、汲冢书。这一分类开始把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划分出来,承认史学是学术上的一个单独门类,说明史学在学术领域已完全取得与经学、诸子、文学同等的地位。到东晋,著作郎李充又整理典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五经为甲,史记为乙,诸子为丙,诗赋为丁。从此,经史子集这一次序完全确定下来并一直沿袭至近代,而且史部的地位提升

6、到仅次于经学的乙部,体现了史学的日益发展与重要。二、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史学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各政权对撰修史书的重视,推动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统一的时期,政治形势混乱,政权更迭繁复,战争频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使统治者特别重视通过修史来考察、总结前代王朝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由于史书有以史资治、以史道义的作用,所以备受统治者高度重视。当时各政权都注意设立史官,撰写前代和本朝史书。魏晋以前的史官并非以著史为专职。设置完全意义上的史官始于曹魏。魏明帝太合年间在中书省设置著作郎,以后,魏晋各政权都设置著作郎著作佐郎,

7、修史学士等,北齐时舌史馆,以宰相监领,掌兼修国史,这一制度到隋唐时成为定制。政府重视史学还体现在建立“史学”创立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后赵石勒在建国之初,便建立“史学”,与经学、律学并列,以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2、氏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刺激了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门阀氏族垄断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垄断史学。为保持门第不被混淆,氏族尤其注重研究家谱和立传叙家史谱牒和人物传记极其兴盛。政府为了取得氏族的支持,也重视谱学,并出面组织大规模的谱书修撰,显示对氏族门阀的尊崇和笼络,对冒入清流的庶族也采取默认的态度,这些情况刺激了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3.历代政府重视对文献典籍的搜集和保存,

8、对史学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文化悠久,典籍汗牛充栋。但书籍却屡遭兵燹浩劫,不过每经一次惨重的毁灭,历代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征集遗书和搜求新书,使许多书籍得以流传于世。在印刷术尚未应用以前,书籍文献的记录、抄写、保存、流传十分困难,只有依靠政府的收集保存,文化典籍才可必过兵灾天祸的毁灭而继续保存,流传后世。4、纤维纸普遍用于书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此时学术思想急剧变化,玄学兴起,人们突破了汉儒经学专务繁琐章句与注释训诂的罗网,学术思想从经学的禁锢中得以解放出来,扩大了眼界,于是在经学之外开辟学术发展的新天地,原来附属于经学的史学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9、的正史一、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魏晋南北朝时的东汉史著有几十家,但大多已经散佚。清代学者致力于已亡诸家东汉史的辑佚工作,以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最有价值。今人西北大学周天游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作爬梳,重新整理,撰成八家后汉书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颇可参考。完整流传之今的东汉史著作就是这三部书了。1、续汉书,西晋司马彪撰,这是一部完整的东汉史著作,后纪传散亡,仅存八志:律历志3篇,礼仪志3篇,祭祀志3篇,天文志3篇,五行志6篇,郡国志5篇,百官志5篇,舆服志2篇,凡三十篇。从内容上看,百官、舆服二志,是史、汉所没有的。南朝刘昭注范晔后汉书惜其诸志未成,于是就把续汉书的八志拿来补

10、之。2、后汉纪,东晋袁宏撰。他参考东观汉记及诸家后汉书,写成后汉纪30卷,起于刘秀称帝,止于曹丕废献帝灭汉。其特点是,一是简明扼要;二是鉴别史料慎重;三是注意史事评论。袁宏著后汉纪的目的在于“通古今而笃名教”。袁宏“笃名教”就是要理顺君臣父子关系,防止犯上作乱的现象,由此国家才会长治久安。3、后汉书,南朝刘宋范晔撰。范晔删削众家后汉史,在材料上博采诸家。原计划写成纪10卷、志10卷、传80卷,合为100卷。但他只完成了纪传部分的90卷就被捕入狱了,死时年仅48岁。范晔的类传写的很有特色,一些类传的设置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如宦者传记宦官专权;方术传记科学技术和谶纬神学;文苑传记文士生平、著述;列女

11、传记“才行尤高秀”的妇女;独行传记“偏行一介之夫”;逸民传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逸之人;党锢传集中写东汉末年士人中互相标榜、攻讦时政的“悻直之风”,这些类传的设置,不仅使西汉的历史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也进一步拓展了纪传体史书叙事的范围,并为后世史家所继承。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又一精华。在史论中,他对东汉时期的治乱得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节义问题也非常重视,在班固传中批评了班固“议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的做法。范晔的历史评论还表明了他在历史观上的朴素唯物倾向。他在西域传中批评佛教“好大不经,奇谲(jue)无已”,“故通人多惑焉”。对帝王好方术迷信的做法,也

12、采取了批评的态度。他的儒林列传的序论和后论,可谓是一部简明有序的东汉经学史。总之,范晔的史论,言伸义远,用词典雅,笔势纵放,在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后汉书的注先有梁人刘昭的注。到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又主持注释后汉书,历6年完成,注文仔细校订、纠正、弥补了原书许多错误和缺漏,成为一本好注。刘昭所作纪、传部分的注后来逐渐失传,仅有“十志”保留着刘昭的注文。二、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杰出史学家陈寿。他参考王沉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王崇蜀书,撰成三国志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载时间起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统一全国,叙述了近百年由

13、统一而分裂以至再统一的历史。陈寿将魏、蜀、吴并叙成书,在纪传体中是首创。三国史涉及分裂统一,各国地位有轻有重,陈寿在权衡之后,为三国各立一书,魏书在前,各帝王加以帝号,并称“纪”;蜀、吴皇帝只“主”,“纪”称“传”,但记事方法与本纪同,均按各自年号编年记事,实际上是将三国置于同等地位,既反映了三国鼎立、但祖国历史仍然统一的历史面貌,又不触犯晋代魏而立的政治现实。三国志尽管只有纪、传,而无志、表,但叙事简洁,组织严密。自成一书。为了在简略的篇章里尽量反映历史全貌,陈寿普遍使用带叙法,如在王肃传中,带叙曹魏经学活动及学术之争,在王粲传中,带叙建安七子及同时代文人,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发展概貌。陈寿

14、在写三国志时,不但使史书更加族谱化,记述人物必叙其家世,而且开创了“回护曲笔”书法。另外,三国志叙事过简,以至多有疏漏。鉴于三国志之失,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弥补了这一缺陷。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作。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的重点不是切音训义,而在于补缺、备异、惩妄、论辩。裴注引书达210种,注文共31万字(原文为36万余字)弥补了原书疏略的许多人物及事件。同时,所引书籍大多散佚,在保存史料上有较大贡献。而且裴注在注史方法上开创了新局面,是史注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宋书、南齐书和魏书1、宋书宋书的作者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齐永明五年,奉诏撰宋书,包括纪10卷、传60卷、

15、志30卷。所记史实,上自东晋安帝义熙初年刘裕实际掌握东晋军政大权,下至宋顺帝生明三年宋亡,首尾75年。宋书的精华在“八志”,卷数不多,文字分量却几乎占全书的一半。律历志、天文志、州郡志、百官志、乐志等各具特色。各志所论之事,往往远溯三代,近及魏晋,而详于当代。现在保存的三国、魏晋史都没有志书,研究魏晋典章制度,就只可参阅宋书八志了。2、南齐书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入梁后,累官侍中、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所撰南齐书共60卷,其中纪8卷、志11卷、传40卷、自序1卷(今亡佚)记事时间起自宋顺帝升明年间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齐亡,共30余年史事。南齐书是当代人写当代事

16、,萧子显又是齐宗室,比较容易搜集到原始史料,在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能写出历史的真实情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如祖冲之传是现存关于祖冲之的最早记载,内容详实,是科学史的珍贵材料。而且南齐书叙事简洁,许多列传,对于其人所上章奏不是全文照录,而是通过概括加以扼要叙述,并采用带叙法,每一列传类叙数人。南齐书“八志”是根据江淹齐史“十志”而来,萧子显以“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正史类引萧子显进书表)去掉江淹“十志”中的食货志、艺文志、刑法志三项,甚为不当,但其余各志仍保存了齐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3、魏书魏书的作者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

17、年),奉诏撰魏书,包括纪14卷、列传96卷、十志20卷,共130卷。因有人讥其叙事不实,曾两度修改。魏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十志”。释老志记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佛道二教在北方的发展变革,兼及佛道之争,同时还提供了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材料。官氏志记述北魏官制及拓拔部所属诸部的原有姓氏及以后所改的汉姓。食货志记北魏均田志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三长志、租调制。灵徵志保存了北魏建国以来150年间的地震记录,是研究地震史的珍贵资料。魏收为适应北齐最高统治者的需要,以东+魏为正统,对东魏史事叙述较详,对西魏则着意贬斥,不仅未给西魏诸帝立纪,而且对西魏军国大事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严重损害了魏书

18、的完整性。另外,魏收为了维护汉族士族地主和门阀化鲜卑贵族的社会地位,便在魏书中以主要篇幅为高门士族立传,使魏书充斥士族地主的“家谱”和“言行录”,显得芜杂。魏收还轻薄恃才,常借修史来酬恩报怨,“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魏收传)被讥为“秽史”。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曲笔回护乃著史通病,而魏书“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史.魏书)第三节、史学领域的扩大一、文心雕龙.史传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但其中的史传篇则传论史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这标志着对史学专著的研究进入了一

19、个新的时期。二、古史的新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要影响的古史新著是谯周的古史考、皇甫(fu)谧帝王世纪和徐整三五历纪。1、古史考谯周是蜀汉经学家和史学家,其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晋书.司马彪传)而作古史考25篇,凭借儒家经典以纠正司马迁的谬误,揭开了古史考辩的序幕。2、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是西晋史学家和医学家。帝王世纪起太昊,止汉魏,专记帝王事迹。所记史事,博采经传杂书。远古传说事迹虽不能据为信史,但可为研究史前社会提供引证材料。至于对周秦汉魏史事的考证,可补正史不足。3、三五历纪徐整三五历纪除了把我国历史提到最远的三皇五帝时代之外,还根据南方苗瑶民族的传说,参

20、合各种书籍记载的传说,正式表达了盘古开天地及世界和人类的起源。填补了我国历史最初阶段的空白。尽管从神话和传说中转变而来的历史,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但神话传说往往包含着一些历史的真实影迹,可从中反映出历史的轮廓和片断。三、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1、地方史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史志的著述发达,著名的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和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1)华阳国志华阳国志12卷,附录1卷,起于远古,止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它是一部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物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方志。“华阳”之名取自禹贡说的“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国志因其所记禹贡九州之一梁州地区的历史,故采古

21、义而名之。12卷中,卷一至卷四,是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记载三年(347)。其中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记载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对先秦时期巴蜀的历史传说,秦国在巴蜀设郡县开水利的经过,诸葛亮征南中的事实,都有比他书较详细而系统的记述。卷五一九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叙公孙述、刘焉父子、刘备父子、西晋统一及成汉建国等时期的历史。卷一0是前代人物传,卷一一是当代人物传,末卷是自序。在传记部分,涉及近400位历史人物,补充了他书不见的资料。书中关于地理的记述,有订补其他史书的作用。特别是记载了许多西南少数民族或部落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分布地区,是难得的历史资料。(2)洛阳伽蓝记东魏杨炫之撰,

22、是记载北魏时期洛阳伽蓝的一部专著,他以记述洛阳佛寺兴废,揭露统治者劫夺百姓财物,广建寺院,挥霍无度,鱼肉百姓的罪行。先叙城内,次叙四门,各为一卷,所记寺院55所。内容不仅限于佛教寺院,还包括寺院所在的里巷和方位,附近的名胜古迹,各种奇闻逸事,经济生活,风土人情等,是研究南北朝及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几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四、民族史和历史地理学这一时期的史家还写出了许多民族史的著作,但他们多是以皇朝或国史的形式出现的。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惜前者已散亡,只有节本和辑佚本流传。魏书不仅记载了拖把族的历史,而且还记载了拓拔族以外的其他各族的历史,涉及到东北、西北、西域、

23、北方许多民族,显示出在民族史记述上的开阔的视野。他反映出这个时期北方中国诸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的趋势,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华阳国志关于西南民族史的记载十分丰富,不但记载了30多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分布,而且对一些主要的部族的历史、传说、风俗及其同汉族皇朝的关系,作了较多的叙述,有许多记载是其他史籍中所未见的。一些“正史”中的民族史专篇,有的已超越了当时或今日国境的范围。如三国志.魏书的倭人传,约2000字,是关于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迄今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著名僧人法显(约337422年),所撰佛国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中外交通的记录,他记述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历史、宗教、以

24、及中国同这些国家的交通状况,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宝贵文献。在中国古代,地理志是史学的一部分,尚书有禹贡,汉书有地理志。魏晋时期过于地理的著作约有300种之多,最优秀的有裴秀的禹贡地舆图、陆澄地理书、任肪地记顾野王舆地讲阚姻十三州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五、家史、谱牒和别传家史、谱牒和各种名目的别传的大量涌现出来,是魏晋南北朝史学之多途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这个时期社会历史的特点在史学上的反映。地方史的发展,一方面是政治上不统一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表现,一方面也是门阀地主注重郡望的表现。民族史的发展固然同地方史的发展相关连,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大规模融合所促成的。关于域外情况和中外交通记述的

25、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佛教兴盛所推动的。家史、谱牒和别传的发展,都是门阀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在史学上的表现形式。家史主要出自“高门华胄”,它的作用是“思显父母”、“贻厥后来”。(史通.杂述),家史也称家传,重在讲家族历史;“家训”重在讲家门风教。炫耀家史和重视家风,是士族地主重视门第的表现。家史的另一种形式是家谱,它是谱牒的基本构成因素。但谱牒之书往往并不限于一门一姓,有一方之谱,也有全国性或一个皇朝统治范围内的总谱。这是谱牒同家史的一个区别。它们的另一个区别是,家史都是撰自私门,而有影响的一方之谱和全国总谱多出于官修。大量谱牒之书的出现,有必要对其考订真伪,品评高低,于是出现了谱学。东晋南朝谱学有两大支脉,一是贾氏谱学,一是王氏谱学。谱系之书,与人物传记有密切联系,人物传记以人物为主,也写及家;谱系之书以家族为主,也写及人。这一时期的谱牒之多和谱学之兴,实为迎合当日氏族门阀选举、婚姻所致,它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史学上的表现,但也说明史学正在逐步走向社会的深层。第四节、历史思想的特点史学发展在历史思想领域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个时期的历史思想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特点:因朝代更迭的频繁而促使人们的兴亡之辩,因佛教的兴盛而引起人们的神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