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解析_第1页
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解析_第2页
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解析_第3页
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解析_第4页
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聚力率先目标共筑小康梦想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党的十八大提生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全面把握市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由到 2018年率先在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加快我市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进程,我们就宝鸡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专题研究,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与特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 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 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23项指标。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据测算,2012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 程度达到了 82.8%,比2000

2、年提高了 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 2.1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经济发展提速转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力“六个走在前列” 、 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加压奋进、比拼争先, 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12 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1409.87 亿元, 增速达到 15.1%,位居全省第三, 高出全省 2个百分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民生投入额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近年新高。 2012 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72.2% ,比 2000 年提高了 24.5 个百分点,且从2010 年以来增幅较大

3、。其中,人均 GDP 达到 37778 元,按 2000 年可比价计算为23889 元,实现程度为 76.1% ,较 2011 年提高 9.8 个百分点;失业率 (城镇) 稳中有降, 2000 年以来均保持在4.0% 以内, 低于 6.0%的全面小康的目标值,实现程度连年达到 100% 。、社会和谐步伐加快。 我市紧扣“社会保障力走在西部前列”目标,坚持城乡一体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加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 大社保“宝鸡模式”形成并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验在全国推广,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和创业型示范城市。 2012 年社会和谐

4、实现程度为 93.8% , 比 2000 年提高 48.4 个百分点, 在监测指标体系六方面中提升最快。其中,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两项指标自 2009 年起均 100% 达标;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63.4% ,实现程度97.1% 。、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我市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加大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 100% ,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国家联系城市,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 我市位列第 33 位, 在西部城市中处于前列,为全省唯一具备申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资格的城市。 2012 年 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 9

5、3.2%, 比 2000 年提高 34 个百分点, 5 项监测指标中 4 项已达标 。 这 4 项指标中,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趋优;居民住房面积大幅提升,人均住房面积32.4 m2,达到全面小康 27 M标准值的1.2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2年下降 为8.78%。;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4、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我市切实加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平安宝鸡”建设稳步推进,维护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和政法队伍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全省综治工作优秀市“三连冠” , 并被表彰为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市。 我市在新闻

6、媒体开办的全省首个百姓问政栏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认可,受到省委、 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并在全省推广宝鸡经验。 2012年民主法制实现程度97.2%,比 2000 年增加 12.3 个百分点, 2 项监测指标均达到 90% 以上。 其中, 全市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完成程度 94.4% , 比 2000 年增加 27.7 个百分点; 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 99.5% ,接近全面小康标准。5、文化教育日益繁荣。我市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繁荣,打响炎帝故里、华人老家、东方佛都、周秦文化、秦岭中央公园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建成个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

7、区和 8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 , 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双高普九”和“教育创强”走在全省前列。 2012 年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 64.0% ,比 2000 年增加 12.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9.2 年,较 2011 年增加了0.06 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7.6% 。6、资源环境稳步改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努力打造“生产集约高效、生活舒适宜 人、生态山清水秀”的美丽宝鸡,先后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 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8、、国 家节水型城市,正在向国家生态示范市迈进。2012年资源环境实现 程度为81.0% ,比2000年增加11.5个百分点。其中,单位GDP 能耗1.02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82.4%;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程 度94.4%,较2011年增加了 17.5个百分点。差距与问题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社会稳步 推进,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与建成目标值相 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对比分析1、我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全省对比差距表一:宝鸡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全省对比表监测指标2010年实现程度2011年实现程度宝鸡全国差距宝鸡全省

9、差距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合计78.180.1-2.080.377.82.5一、经济发展63.876.1-12.367.373.3-6.01、人均GDP兀)2000年可比价57.864.0-6.266.361.25.12、R&Dg费支出占GD就重48.470.4-2248.879.7-30.9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比匕重52.886.2-33.450.669.6-19.04、城镇人口比重70.083.3-13.371.778.8-7.15、失业率(城镇)%100.0100.00.0100.0100.00.0二、社会和谐89.482.56.992.576.815.76、基尼系数67.579.8-12

10、.379.856.922.9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53.370.3-1764.00.064.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99.7100.0-0.393.8100.0-6.2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072.827.2100.089.910.1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0100.00.0100.099.80.2三、生活质量86.886.40.489.784.25.5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0 年可比价58.367.0-8.767.356.211.112、恩格尔系数100.0100.00.0100.0100.00.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100.01

11、00.00.0100.095. 05.0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0.073.226.8100.094.25.815、平均预期寿命(岁)100.098.02.0100.0100.00.0四、民主法制96.293.62.695.995.70.2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91.791.10.692.292.00.217、社会安全指数%100.095.64.498.998.90.0五、文化教育61.168.0-6.961.773.4-11.7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R匕重32.055.0-23.034.060.6-26.6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 支出比重74.363.910.4

12、68.969.6-0.7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782.33.486.987.5-0.6六、资源环境76.678.2-1.679.468.411.021、单位GD就耗(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可比价)72.469.52.977.161.915.2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88.6100.0-11.491.771.819.923、环境质量指数%75.476.7-1.376.971.65.3注:目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监测数据全国只公布到2010年、全省只公布 到2011年。从上表看,2010年,宝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8.1%,低于 全国2%,其中,6个一级指标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

13、环境 实现程度分别低于全国12.3%、6.9%、1.6%, 23个二级指标中, 城镇人口比重、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常用耕地面积指数与 全国差距在10%-20%之间,R&D经费支由占GDP比重、第三产 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国差距在 20%-30%之间。2011年,宝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0.3%,高于 全省2.5%,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2个一级指标实现程度低于全 省6.0%和11.7%, R&D经费支由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个二级指标分别低于 全省 30.9%、19%、26.6% o2、我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14、与建成目标值对比差距表二:宝鸡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建成目标值对比表监测指标宝鸡市2018 年目标值2012年宝鸡实际指标值 及实现程度与100嘱现 程度差距实际指标值实现程度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合计82.8-17. 2一、经济发展72.2-27. 81、人均GDP兀)2000年可比价314002388976.1-23. 92、R&Dg费支出占GD就重2.51.2851.2-48. 8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R匕重%5023.7047.4-52. 64、城镇人口比重%6045.6176.0-24. 05、失业率(城镇)%63.26100.00二、社会和谐93.8-6. 26、基尼系数0.40.431

15、90.4-9. 6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803.5066.0-34. 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9095.70100.00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99.88100.00三、生活质量93.2-6. 8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兀)2000年可 比价150001175778.4-21 . 612、恩格尔系数2732.40100.00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76.00100.00四、民主法制97.2-2. 8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9085.0094.4-5. 617、社会安全指数%10099.5099.5-0. 5文化教育64.0-36. 018、文化产业增

16、加值占GDR匕重%51.9038.0-62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 出比重1611.3871.1-28. 9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59.2087.6-12. 4六、资源环境81.0-19. 021、单位GD吊总耗(吨标准煤/万元,2000 年可比价)9490.8538.0-62. 023、环境质量指数%=10094.4094.4-5. 6从上表看,2012年,宝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虽达到 82.8%, 但距100%实现程度差17.2%, 6个一级指标中经济发展、文化教 育、资源环境三大指标低于全市总体实现程度,距100%实现程度 差27.8%、36%、19%, 23个二级

17、指标中,人均GDP、城镇人口 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 支出占家庭消费支由比重距100%实现程度差距在20%-40%之间; R&D经费支由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距100%实现程度差距 在40%-62%之间。3、我市近三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增速对比表三:2010年-2012年宝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增速对比表监测指标宝鸡小康实现程度及增速比较2010 年2011 年2012 年实现程度同比增长实现程度同比增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合计78.180.32.282.82.5卜、经济发展63.867.33.572.

18、24.91、人均GDP(兀)2000年可比价57.866.38.576.19.82、R&DS费支出占GD就重48.448.80.451.22.4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比匕重%52.850.6-2.247.4-3.24、城镇人口比重70.071.71.776.04.35、失业率(城镇)%100.0100.00.0100.00.0二、社会和谐89.492.53.193.81.36、基尼系数67.579.812.390.410.6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53.364.010.766.02.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99.793.8-5.997.13.3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0100

19、.00.0100.00.0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0100.00.0100.00.0三、生活质量86.889.72.993.23.5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0年 ,比价58.367.39.078.411.112、恩格尔系数100.0100.00.0100.00.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100.0100.00.0100.00.0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0.0100.00.0100.00.015、平均预期寿命(岁)100.0100.00.0100.00.0四、民主法制96.295.9-0.397.21.3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91.792.20.5

20、94.42.217、社会安全指数%100.098.9-1.199.50.6五、文化教育61.161.70.664.02.3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比匕重%32.034.02.038.04.0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 支出比重74.368.9-5.471.12.2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786.91.287.60.7六、资源环境76.679.42.881.01.621、单位GDRIB耗(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可比价)72.477.14.782.45.3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88.691.73.138.0-53.723、环境质量指数%75.476.91.594.417.

21、5从上表看,2010年一2012年,宝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 78.1%、80.3%、82.8%,同比分别增长2.2%和2.5%,表明宝鸡 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在逐年加快、逐年提升。但分项看,进展不一, 有快有慢,在6个一级指标中,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年均增速超过 总体增速,文化教育基本增速持平,社会和谐、民主法制、资源环 境的实现程度提升幅度低于总体增幅;在23个二级指标中,第三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实现程度不升反降。 从对各县区全面小康建设调查看,川塘县普遍快于山区县、市内三 区快于县区。(二)我市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问题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对比,可以看由,我市提前两

22、年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主要的指标差距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3个一 级指标,人均GDP、R&D经费支由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由占家 庭消费支由比重、常用耕地面积指数9个二级指标,深入分析这些 差距,主要归结于四方面问题:1、经济发展总量不大,整体结构不优。2012年,宝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409.87 亿元, 只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 9.8% ,人均 GDP达到 37778 元(按 2000 年可比价算为 23889 元) ,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576 元和 77

23、9 元,与省内十一个地市相比, GDP和人均 GDP 均排名第四, 与西部十二省区经济总量前15 名的地级城市相比, GDP 位居第 9 位, 人均 GDP 位居第 8 位。 整体结构不优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强县弱。 2012 年, 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47.6%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 个百分点;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咸阳市相比,差 15.5 个百分点。二是国强民弱。 2012年,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49.56% ,与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浙江温州市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上交的税收分别占全市的 96%和 75% 。三是二产强三产弱。2012年, 全市

24、一、 二、 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 10.2:66.1:23.7 , 产业结构呈现二产独大, 三产相对较小、 甚至下滑的不利局面。 2012 年, 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96 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23.7%,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8.8%和 10.5% , 在省内排名第九,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2012 年比 2005年下降了 8.3% 。2、 创新转型驱动不足, 制约因素突出。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12 年, 我市 R&D 经费支出为18.05 亿元, 占 GDP 比重为 1.28%,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 0.48 个和 0.71 个百

25、分点,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1.2% ,与全国和全省尚有19.2 个和 28.5 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市财政投入偏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较少,投入不足,研发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 投入数额相对有限。 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 2012 年,宝鸡城镇人口比重由 2010 年的 41.39%提高到 45.61%,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同期 6.96 和 4.41 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 8.29个百分点缩小为 6.66 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由 4.31 个百 分点扩大到4.41个百分点,在省内排名第六位,分别低于西安市、 铜川市、延安市、榆林市和杨凌区25.9、14.83、6.66、5.73、10

26、.15 个百分点。三是常用耕地面积下降。由于生态退耕、非农业建设占 用、农业结构调整等,使常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我市常 用耕地面积454.94万亩,比2000年下降45.82万亩,全面小康实 现程度仅为38% ,与100%的实现程度相差62%。未来建设用地将 会持续增加,耕地资源后备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3、文化产业开发不够,文娱消费偏低。一是优势转化不够。宝 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 优势。旅游资源富集,有法门寺、太白山等各类旅游景区(点)48 个,但对宝鸡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与宣传,对旅游产业的整体开 发与提升,还做的远远不够。二是产业水平较低

27、。2012年,我市文 化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占GDP比重为1.9%,低于全省1.6个百 分点,低于西安市5.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可比增速在全省位列第 八。三是文娱消费支由偏低。2012年,我市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由 占家庭消费支由比重为11.38%,实现程度仅为71.1%,根据近年来 统计情况看,我市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由占家庭消费支由比重年均 增速不到0.5%,如此推算,要在2018年实现大于16%以上的小康 目标,还有很大差距。4、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收入差距较大。从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值 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73元,虽然比全省高1610元, 但仍比全国低544元,全省排名第六位

28、,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 标中“扯拉后腿”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同比增长15.4%,列全省最后一名,与增长最快的杨凌示范区 慢3.6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 年的3.83: 1降至2012年的3.5: 1,高于全国的3.1 1 ,略低于全省的3.6 1,在全省排名高居第二位,与全面小康2.8: 1的目标值 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潜力与优势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市既有国家战略层面支持的天时,又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利,还有干群同心,人心思进的人和。只有顺时应势,深挖潜力,发挥优势,才能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1、政策机遇良多。 从全

29、局战略看,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宝鸡建成关天经济区唯一的副中心。省委、省政府从政策上也大力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再加之随着国家有关部委着手编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 ,西部大开发优先推进等各项政策逐步到位,将为宝鸡带来更大发展机遇。从具体政策看, 国务院出台的“金十条”, 明确提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提出了财税、金融、土地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揽子政策,有利于我市工业经济尤其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国公路网 规划 已将我市高速公路增加到 3 条, 国道增加到 5 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交通枢

30、纽地位。 从未来形势看, 国家“稳增长、 调结构、 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 中省逐步下放审批权限, 有利于我市更加快捷顺畅地争资金、引项目。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其出台的经济改革系列措施将给我市带来更多利好。2、 发展基础牢固。 从产业发展看, 我市三次产业发展提速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空间潜力巨大。随着麟北煤田开发, 钛及新材料、 汽车及零部件、 机床工具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我市工业将保持18% 以上的增速, 2018 年工业增加值可达到 16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可达到 2150 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随着茵香河、法门寺、太白山

31、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陈仓物流园、 陆港新区、 代家湾等片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产业也将保持13%以上的增速,总量可达800 亿元;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推进,第一产业增速将保持在5% 以上,总量可达250 亿元。依靠三次产业的加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 3200 亿元。从科技支撑看,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95 个, 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 个;院士工作站2 个,博士后工作站3 个。这些科研机构将引领宝鸡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从项目储备看, 我们已经储备了 1030 个项目, 总投资 65

32、00 亿元, 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带动,经济将继续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从重点区域开发看,我市正在开发建设35 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 30平方公里的蟠龙塬新区、 30 平方公里的秦岭北麓生态新城、 30 平方公里的蔡家坡汽车城,这些区域将成为支撑宝鸡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点。3、环境持续向好。从人居环境看,通过多年来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园林延伸、住房保障扩展、历史文化彰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的不懈建设,我市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宝鸡天蓝水碧,环境优美,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居住环境,都有着西部其他资源型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我省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唯一城市。从投资环境看,我市提出了落实政策零折扣、环境保障

33、零干扰、优质服务零距离“三个零”环境保障机制, 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挂牌保护”, 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包抓、一个工作班子服务、一套政策措施扶持, 全力优化亲商、 安商、 富商的投资环境。 2012 年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企业和投资商对宝鸡投资环境的满意率达到了 94% 。4、 干群充满信心。 从干部作风看, 市级几大班子团结一心, 拧成一股劲,聚力“六个走在前列”,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干群为之努力的共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气势狠抓干部作风,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呈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34、和凝聚,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满意率达到 96.2% 。从群众意愿看,通过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的和谐社会蓝图正在宝鸡变为现实,宝鸡人的幸福感不断增强,群众普遍对2018 年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和期待。对策与建议立足市情,把握大势,总体来看,我市经济基础厚实,发展态势喜人, 后劲潜力巨大, 完全有能力, 有条件迎难而上, 顺势而为,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立足率先,纲举目张谋规划。 一要倒算指标。要按照 2018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间点,对涉及的六大类指标根据目前的实现程度,进行重新计算,把指标的实现程

35、度分解到每一年,每一项具体项目,确保指标有力有序推进。要把经济发展指标的测算作为重中之重。据初步测算,我市只有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 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 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6% , 万元 GDP 能耗下降 3.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 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可能。二要制定规划。要依据指标测算结果,尽快制定出台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战略意义、总体思路、实施步骤,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特别是要从细求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分类指标。三要政策保障。深入学习中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

36、会政策,随时关注、及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善于把上级的政策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灵活机动运用,大胆创新实践,力争在政策落实和创新中促进全面小康加快进程。把握重点, 四轮齐动扩总量。 一要项目投资拉动。 坚持大招商、大项目、大发展的导向不动摇,继续主攻招商引资,聚焦项目建设,确保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少于 500 亿元、争取中省资金不少于 15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 亿元,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要优势产业带动。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烟酒食品、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等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不断拉长加宽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

37、,打造新优势。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宝鸡高新区打造高新技术和新型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在蔡家坡经开区打造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在各县区工业园打造县域工业集中发展区。要推进企业向产业集聚,支持企业战略重组、技改扩张、扩张规模,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九大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通过行业规划、 产业引导、 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非公经济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不断提升非公经济的贡献率。 三要创新转型驱动。 坚持政府、 企业共同发力,科技、金融双力推进, 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 , 倾力打造公共科技创新服务、 企业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三大平台” 。 积极推动高

38、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联姻、创办股份制科研机构,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升产业的技术层次。鼓励我市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迅速跟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努力实现由“宝鸡制造”向“宝鸡创造”的跨越。 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 突破经济发展的人才制约。 对短缺人才和关键人才实施财政补贴差别化鼓励政策,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专项, 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四要交通提升推动。 要按照“城乡一体、 内通外联、 四通八达”的总体要求, 通过宝鸡铁路枢纽扩能改造、 宝鸡公路枢纽建设, 打造宝鸡内陆型运输港口, 以建设“十字加外环”高速公路主骨架为重点,

39、加快西宝客专、 宝兰客专、 宝中复线等铁路干线,加快宝汉、合凤、机场、绕城、大凤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宝鸡机场,同步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启动实施列入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建设项目,巩固强化西部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形成公路、铁路互补;空中、地面立体;周边辐射、外省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抓住关键, 攻坚破难补短板。 一要加速推进第三产业。 要以建设全省旅游副中心和关天经济区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率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打造周秦文化、宗教文化和秦岭山水三大板块, 实行区域联合, 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目标

40、,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推进新东岭城市综合体、世纪荟萃广场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商贸业发展档次和承载能力。要加快建设陆港新区,依托宝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出口加工、保税物流以及配套产业区为核心的出口导向型产业示范区,使陆港新区成为引领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二要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在发展战略上,要按照关天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加快构建“一主三副、 五级体系”的关中西部城镇群。 在发展规划上, 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特色,综合考虑产业、人口、未来成长空间等因素,适度超前规划,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防止走弯路。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大中小结合,更加重视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吸引聚集农村人口,提高公共资源的服务效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