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6法兰克福学派_第1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6法兰克福学派_第2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6法兰克福学派_第3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6法兰克福学派_第4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6法兰克福学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历史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紧密关联。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在形式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 1930年,霍克海默任所长,他提出将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并把社会哲学的研究概括为“对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的人们的命运,作出哲学上的解释。”在他的组织下,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加入研究所。第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 当纳粹在德国逐渐夺取权力时,霍克海默先把资金转移到荷兰,把档案、图书与杂志的人员和机构迁到瑞士,后又经巴黎迁至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重建

2、了社会研究所,后又转移到加利福尼亚大学。 期间,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与分析,成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战后,在西德政府的邀请下,社会研究所重返法兰克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共同担任所长。霍克海默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阿多诺单独负责研究所的工作。研究重点进一步转向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它的历史经历四个时期。 (a)19231931,初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哲学系统,主要从事实证的经济研究; (b)19331950,流亡期,1930年霍克海默任所长,他强调社会哲学,而不是经济学史的研究,纳粹上台后法兰克福研究所被迫解散。他们用辩证法代替实证主义的方法,同时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马克思

3、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和实质; (c)19501968年为兴盛期,二战后研究所恢复,正式形成学派,理论旗帜是“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 (d)7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研究所进入衰败期,作为学派不复存在。哈伯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末代传人。二、法兰克福学派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a)实证主义把人看作是机械决定论总图式中的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事实,把人的社会活动当作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抹杀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差别; (b)实证主义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经验的世界; (c)实证主义夸大事实和价值的区别,因此看不到知识与人类利益之间的联系,不了解

4、科学技术离开了人的根本利益,就会变成将人异化的媒介; (d)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理论作为人类知识的唯一模式和普遍真理,没有看到自然科学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第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节 弗洛伊德一、生平与著作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他4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

5、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精神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二、关于无意识的学说 人的心理现象由显性的意识与无意识共同构成,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则是其中更为原始和基础的部分。对无意识现象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及其在人心理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的揭示和说明,构成了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无意识,一是性的本能。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

6、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外在部分和动作。”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没有意识到的。”性的本能的概念是无意识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说明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冲动为基础,无意识的根源正是人的内在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视为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革命。他认为,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思想革命依次为宇宙学的哥白尼革命、生物学的达尔文革命以及心理学的弗洛伊德革命。 三、人的心理活动的构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区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部分。 (1)弗洛伊德的意识不同于哲学中与物质相对的意识,而

7、是指人们对各种心理现象的自觉意识 。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是人心理活动的统帅和主宰。 (2)前意识是指人们心理活动中某些一度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而与当下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不得不暂时留在意识的近处。因为在近处,当人的正常的意识活动出现某种需要时,前意识立即显现,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 (3)无意识不是下意识。 被意识压制下去的冲动和欲求就是无意识。无意识决定了个体一切心理活动的实质,也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意向、方式和程度。无意识是心理过程的基础,是意识借以产生的根源,是人心理过程的内在动力,是不断流动的心理过程的能量。 潜藏在心理最底层的无意识是一种

8、汹涌澎湃的本能冲动,但无意识不直接等于本能冲动,本能冲动和欲望只是在意识的压抑下才成为无意识。被压抑的本能会寻找各种机会来影响意识,找到自己的发泄通道。这就是弗洛伊德深入研究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转移问题。四、压抑:症候、梦和口误 强行控制某种内在的冲动,不允许它自由实现出来,就是压抑。压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 无意识的出路有两种:或者是顺利进入意识领域,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呈现某种变形的方式,然后进入意识领域。弗洛伊德称后一种现象为转移。 首先,这种转移会在人的身体中产生某种症候。症候是弗洛伊德非常重视的一个心理现象。他甚至说,整个精神分析学就起源于对症候的分析。 “症候派生于被压抑物

9、,它们宛如后者派往自我的代表”。所谓症候,就是指被压抑的冲动的替代性满足。弗洛伊德说,症候是“受压制观念的新的、人为的、暂时的代理人。” 其次,无意识的转移更为平缓的表现方式是梦和过失。 梦虽然荒诞、零乱或离奇,但只有通过梦的研究,才能窥见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包含冲突的真实心理过程,才能证明人的深层心理中广大的无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梦境中展现的主要是自己欲望得到满足的情形。“梦无论如何复杂,大部分均可以解释为愿望的达成。”愿望(wish)不是生物或生理性的现实需要(need),而往往有较强的心理成分。 梦由三个部分构成:(a)梦的隐意,这是梦的由来和根源;(b)梦的工作本身,即梦的制造

10、过程;(c)梦的显意,即梦的工作的产物。说到底,梦就是用隐意制造显意的过程。 这也是梦的微观心理机制问题。具体说,首先,梦的工作是一种凝缩作用。 其次,梦的工作还有移置作用,指梦的显意中占主要地位的内容不是其背后隐意的主体。 其三,梦还有象征性。 日常生活中的过失也是无意识的表现。这些过失包括口误、笔误和遗忘等。弗洛伊德认为,过失是意识控制稍有放松的情况下,无意识愿望趁机得以表露的心理现象。 最后,无意识最理性的转移形式是被弗洛伊德称为升华的过程。 他把人类生活中各种创造性活动都视为无意识升华的结果。也就是说,各种艺术、科学发明、理论研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是人的无意识转移和升华的结果。 以弗洛

11、伊德之见,从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文明始终出自人的原始本能的冲动,又是对本能享乐的否定,所以,文明在本质上是与本能欲望的满足相对立的。因而,作为社会现象的文明是对无意识本能的控制和压抑。 五、自我人格的三元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构成。这是弗洛伊德晚年对其早期的无意识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修正和发展。 (1)本我是弗洛伊德从尼采那里借来的术语,相当于弗洛伊德原先所说的无意识之基础。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弗洛伊德将之比喻为本能的蓄存库,“像是一口充满了沸腾的各种兴奋剂的大锅”。本我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体出生

12、原初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本能冲动的总和。 其次,是人格结构的原始基础,原初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本我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强大的内在能量和动力。 再次,本我以追求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为目的,即以追求快乐为目的,遵循快乐原则。它没有善恶,无所谓道德性。 (2)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部分本我由于接触现实,转而分化成一种有组织、有个性的感性人格系统。它是本我应付现实的心理构件。 自我具体而言可以分析为如下三点。 第一,自我是意识自我。即理性的内容开始在人格心理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能够支配自我,从而不再放纵本我的随心所欲。 第二,自我一方面系

13、由本我分化出来,另一方面却又是外部世界的代表。它具有双重性,既依据本能的要求,又接受现实的原则。 第三,自我表现出两种功能,一是自居(认同)作用,二是升华作用。 (3)超我,是自我的一个高级存在,弗洛伊德有时称之为“批判和发布禁律的机构”,它代表了“人类生活的较高层次的那种东西”。 超我是自我与现实冲突的一个产物。超我的功能是禁止,这不同于自我中对本能所起的延缓作用。 第一,超我是通过自我的自居和超越而在自身形成的自我理想,自我根据它来衡量自己,竭力信效它,争取满足它所提出的任何更高的完美性要求。 第二,超我最深刻的根源却在本我,它是本我的代表,所以他同时又是本能冲动和反对本我外化的双重混合体

14、。 第三,超我是以良心、理想的形式或以无意识的罪恶感的形式去支配自我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我监视的强制性,是一种自我压抑的过程。 在弗洛伊德那里,本我、自我和超我都无一例外地统一在无意识本能的范围内。本我是本能的承担者,自我是本能的分化物,超我则是本能的现实表现,人格结构其实就是本能的组元。 这里涉及到人的本性问题。弗洛伊德主张人的本性基于本能。 人的本性由生和死的本能源发出的爱和恨构成,恨更根本。 因而,第一,人的本性是恶的; 第二,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第三,人的本性是倒退的,或者强迫重复的。因为,死的本能在无生命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它要求恢复无生命的状态,这无疑是一个

15、保守和倒退的的特征。六、力比多:欲望的秘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冲动的背后是人的性本能,性冲动才是人心理活动的最终原动力。 他指出,在生活中发生的梦、过失和性变态都不过是人的性本能冲动的变相满足,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科学及艺术现象,也不过是性本能冲动的转移和升华罢了。 人类个体的性发展主要经历三个主要时期,即幼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形成于人机体活动中某种特殊的化学变化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原始冲动的能量。后来,弗洛伊德将力比多泛化成一种包罗一切的生命本能,即生的本能或“爱欲”。爱欲又内含着死的本能。第三节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16、的生平与著作 霍克海默(18951973)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早年在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取得 博士学位,1925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 霍克海默将法兰克福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定位为社会哲学研究,研究的方式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由此建立起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标志的“法兰克福学派”。1951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1953年退休。1973年在纽伦堡病故。 主要著作包括,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30),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理论(1968),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70),社会哲学研究(1972

17、)。 特奥多阿多诺(19031969)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亲是犹太酒商,母亲是歌剧演员。1924年以一篇关于胡塞尔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获得讲师席位。纳粹上台后,流亡英国。 1938年,应霍克海默之邀,前往美国加入在纽约重建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7年,与霍克海默合作出版启蒙的辩证法。1949年,与霍克海默一同返回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1966年,发表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否定的辩证法。1969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二、社会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以社会本身为对象的人类活动。它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消除一种或另一种个别的不良社会现象,因为它认为这些个别的不

18、良现象与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它的目的也不是帮助社会结构的任一要素更好地运行,相反,它不信任社会为其成员提供的行为准则。 对采取了批判态度的人来说,现存社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世界,因为现存的经济形式和由此产生的全部文化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目前能够给自己提供的组织的产物。 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自己的世界,因为由战争和压迫支撑着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自觉的意志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世界是资本的世界。 批判理论不认为个人是绝对自由的,也不认为孤立的个人是世界的基础。它的主体是处在与其他个人和群体真实关系之中的、与某个阶级相冲突的因而

19、是处在与社会整体和自然的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个人。 他的行动构成了当前的社会。这种主体不是知识和客体达到一致的场所,也不是达到绝对知识的出发点。 传统理论是现存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发挥着肯定的作用。但批判理论却不把自己看作是既存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它不会为既存的现实服务,而要揭露现实的秘密,解决现存的苦难。 霍克海默认为,社会批判理论以作为自身历史生活方式的生产者的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它的理论研究并不脱离现实活动,而是将人类活动的合理组织作为自己的任务。 它的目的绝非增长知识本身,而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他指出,仅凭经济并不能提供衡量人类社会的规范。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

20、整体的社会。三、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深入研究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他采用“否定的辩证法”这一概念,是为了表示与传统辩证法的区别。 阿多诺认为,在柏拉图那里,辩证法就意味着通过否定来达到某种肯定的东西。到黑格尔那里,这一点被表示为“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的原则,它成为支撑黑格尔哲学体系结构的支柱。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要使辩证法摆脱肯定的特性。他指出,“被否定的东西直到消灭之时都是否定的。这是和黑格尔的彻底决裂。” 否定的辩证法要批判的是同一性的概念。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观点假定事物是从一个基础中产生的。即便是意识到矛盾合法性的黑格尔哲学,也是强调主体的第一性,强调“同一性

21、和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 而在阿多诺看来,“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它预先并不采取一种立场。”他提出,要对基础概念和内在思想的第一性进行批判。 阿多诺认为,同一性思想的产生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这种现实根源在于,交换原则把人类劳动还原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抽象的一般概念。商品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没有这一原则就没有交换。正是通过交换,不同一的个性和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和同一的。这一原则的扩展,使整个世界成为同一的,成为总体的。 阿多诺对总体性原则采取批判的态度。他指出,传统哲学认为自己拥有一个无限的对象,但这种信念使它成了一种有限的、终结性的哲学。对第一哲学的批判,同时就是对这种空谈

22、无限的哲学的有限性的批判。 既然哲学不可能达到总体的认识,那么哲学的体系从一开始就是自相矛盾的。认为哲学只能被当作一个体系来追求,这是一切独断论哲学的共同主张。这种主张使哲学瘫痪。 他说,“体系,即一个使任何东西盖莫能外的总体的表现形式使思想绝对化,它反对思想的每一内容并在思想中蒸发掉这些内容。在为唯心主义提供论证之前它已是唯心主义的。” 在此基础上,阿多诺反对任何本体论建构,反对任何“第一哲学”。 阿多诺认为,辩证法既不是一种纯方法,也不是一种现实。它不是方法,因为未被调和的事物是矛盾的,从而抵制任何一致性解释的企图。它也不是简单的现实,因为矛盾性是一个反思范畴,是概念和事物在思想上的对立。

23、辩证的演进意味着在矛盾中思维,既支持在事物中一度经验到的矛盾,又反对矛盾。 这种辩证法不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它的运动不是倾向于每一客体和其概念之间的差异中的同一性,而是怀疑一切同一性。它的逻辑是瓦解的逻辑。四、对大众文化工业的批判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工业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业生产的延伸。他们用“文化工业”一词来指现代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生产。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而被生产出来。 它们只是为了交换,而不是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它们也没有给人以真正的娱乐,而只是利用人们对娱乐的

24、需求来达到其商业上的目的。在大众文化中,艺术与广告技术之间的差别被湮没了。在这个意义上,商业化经营使大众文化丧失了文化价值。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 他们认为:“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的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之间的虚假的一致性。在垄断下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 通俗音乐的特征是标准化,其曲调和歌词都固定在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不过是把材料硬塞在已预制好的同样的空罐头里作为商品出售,不能给人以自由创

25、造的天地。它面向那些不成熟的、没有能力表达个人情感的人,使他们有一种集体化的方式疏通情感和欲望。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对人造成的机械化影响,视为异化劳动的延伸,因为它同样以机械性的节奏榨干人真正的生命能量。霍克海默认为,在闲暇时间里统治人的这种生活,与在工作时统治人的机械装置绝对是一样的。 阿多诺在分析爵士乐时指出,如果说贝多芬的奏鸣曲是唤起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参与的话,那么爵士乐只是要求人被动地顺从它的节拍起舞,以此操纵人的肉体运动,以强迫的方式使人在绝对被动的接受中痴呆化。 这种到处充斥着流行音乐的机械节奏,是一种非人化的过程。在这种操纵中,大众文化满足人的欲望的允诺,变成了对

26、人的欲望的耗尽。 他们指出,大众文化中的明星效应,本质上是使人失去个性。使人们依附于明星,是一种“施虐受虐”的过程。 明星和英雄以偶像的形式成为操纵者,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则成为模仿者、崇拜者,成为卸除了个性投入到受操纵的一体化潮流中去的牺牲者。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首先,它能吸引观众的全部幻觉和思想,使观众将影视中的情景当作现实的真实情况。 其次,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还表现在它不断向消费者提供无法实现的承诺。 最后,这种欺骗性还表现在,文化工业使其消费者将给予它们的需求视为自己真正的需求。 大众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操纵工具,它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向被动的消费者传递了操纵阶级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

27、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 大众文化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快感文化,它使个人最细微的生活也受到常规程序的管理,从而使人丧失了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因此,大众文化并不是真正的大众的文化,并不具有真正的大众性。 现代西方社会中,大众性不再与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真实性有什么联系。它不再取决于受过教育的人,而取决于娱乐工业。所谓的大众性的文化正无限制地把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 第四节 马尔库塞一、生平与著作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

28、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 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二、现代文明与现代压抑 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对现代文明的分析,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理想。 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是人作为类的心理学。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

29、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但这种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 马尔库塞不同意弗洛伊德将文明与压抑等同起来的看法。他认为,自由与压抑之间的联系,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永恒的,而是人类的特定历史组织的产物。因此,存在着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 为此,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为其添加表示特定社会、历史成分的术语。他特别区分了“必要压抑”和“额外压抑”,“现实原则”和“操作原则”。 必要压抑或基本压抑,是在现实自然条件下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不得不对本能进行的压抑。 额外压抑是指,除了为文明人类的联合所必不可少的控制之外,为了社会统治而附加的控制。对本能的压抑程度,取决于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苦役和克

30、制的程度。 操作原则是指现实原则的现行历史形式。现实原则的内容在文明的各个阶段是不同的。 马尔库塞将支配着现代西方文明的特定现实原则称为操作原则,是要强调,在这种原则的统治下,社会根据其成员竞争性的经济的操作活动而被分成各个阶层。操作原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取的对抗性社会的原则。 它的前提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统治将变得越来越合理,因为对社会劳动的控制现在正以更大的规模、更好的条件再生出社会来。 劳动分工越专门,他们的劳动就越异化。人们并不在过自己的生活,而只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立的功能。他们是在异化中工作。 工作变成了一般工作,因而导致了对力比多的约束,占据极大部分个体生活时间的劳动时间是痛苦的

31、时间,因为异化劳动是对满足的反动,对快乐原则的否定。 力比多被转到对社会有用的操作上去,在这些操作中,个体从事着同自己的机能和需要根本不协调的活动。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的操作原则突出表现在生产率这一价值标准上,它是现代文化中受到最严格保护的价值标准之一,它表达了现代工业文明对生存的态度。 生产率表明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但如果由此产生的劳动分工更多地考虑的是现存的设施,而不是个体的利益,那么生产率就有可能与快乐原则冲突,自己成为一种自在的目的。它也渗透于对人的评价,创造、增加和改善对社会有用的物品的能力,成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 在文明社会中,理性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感性领域被看作始

32、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在哲学上,凡属于感性、快乐、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的东西。 “这场斗争一开始是要从内部永远地征服个体的低级机能即性欲和食欲机能。征服这些机能的任务至少自柏拉图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类理性从其功能上说乃是压抑性的。” 三、非压抑性的文明 马尔库塞认为,文明在操作原则下的进步本身已达到了一个新的生产水平,在这里,社会对用于异化劳动的本能能量的要求可以大大降低。 因此,他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理想,目的是要建立本能与理性的新联系。本能摆脱了压抑性理性的暴政,走向自由的持久的生存关系,它们将产生一种新的现实原则。 马尔

33、库塞认为,非压抑性秩序可能存在的唯一条件,是性本能借助其自身的原动力,在变化了的生存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在成熟个体之间形成持久的爱欲联系。 肉体不再被用作纯粹的劳动工具,整个身体都成了力比多贯注的对象,成了可以享受的东西,成了快乐的工具。对单纯的性欲望满足的追求被改造成对整个人格的爱欲化。本能与理性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压抑理性让位于一种新满足的合理性。 如何实现这种非压抑性文明的理想 ?马尔库塞提出了“大拒绝”的战略。大拒绝就是对不必要压抑的抗议,就是争取最高自由形式即“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斗争。 四、社会的单向度化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反抗社会不合理性的变革力量?马尔库塞的回答是,社会和人们的

34、思想已经由双向度改变为单向度。正是这种单向度的同化过程,阻碍了社会变革的出现。 造成社会单向度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的极权主义统治。传统的统治是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而现代社会的统治却是通过技术实现的。技术不再是中立的。 “在这个社会里,生产设备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艺和态度,也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欲望,就此而言,它倾向于成为极权主义的。因此,它消除了私人生活、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技术有助于组成社会控制和社会凝聚的新的更有效和更令人愉快的体系。” 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替代品。这个体系的生产力和增长潜力稳定了这个社会,技术的合

35、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 这种技术统治在经济领域创造出虚假的需求,并通过对这种虚假需求的满足来维持社会的统治。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求总是历史的需求,超出生物学水平的需求,总是被历史地决定的。但还是可以区分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 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 最流行的虚假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种虚假需求具有一种由个人控制不了的外部力量决定的社会内容和功能。 在文化领域,技术统治表现为消除高级文化中的敌对因素,来实现文化的一体化。高级文化是同社会现实相矛盾的。而现代社会

36、的特点是,通过消除高级文化中敌对的、异己的和越轨的因素,来克服文化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 在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两个阶级的结构和功能,致使它们不再是历史变革的动因。 一种维护和改善制度现状的凌驾一切的利益,把以前的敌对者联合了起来。劳资双方的串通,对国家目标的普遍赞同,多党制,这一切证明了对立面的一体化,都成了社会变革的遏制力量。 在哲学领域,马尔库塞认为,古代哲学所谈的理性,是将真实的东西同虚假的东西区别开来的认识能力,这种思想反映着对一个本身对抗性的世界的经验。 哲学是在一个本身断裂的双向度的领域里运动的。而现象与实在、非真理与真理之间的区分,是本体论的条件。这种矛盾的、双向

37、度的思想风格,是一切力图对付现实的哲学的内在形式。 但现代的实证性思维却力图使哲学的双向度思维变成单向度的思维。分析哲学对语言的分析,使多向度的语言变成单向度的语言,其中不同的冲突着的语言不再相互渗透,而是相互隔离。 “分析哲学效命于残缺不全的思想和语言的现实,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它对待一般概念的作法上。一般概念的地位问题,永远不单是一个认识论的抽象问题或一个关于语言及其用途的虚假问题,而是哲学思想的根本核心。” 如何改变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极权主义?马尔库塞指出,应该改变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可能的条件下,科学的设计将自由地趋于超功利的目的,将自由地趋于超越统治的必要性和奢侈的“生活艺术”,它将展现一个

38、本质上新的人类现实的可能性。 第四节 哈贝马斯 一、生平与著作 1929年生于科隆附近的小城古姆斯巴赫,祖父是牧师,父亲是当地工商业协会的负责人。1949年在哥廷根大学注册学习。 1960年,在马堡大学通过教授资格论文答辩,获得教授资格,1962年,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 19611964担任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63年,理论与实践出版。1964年,接替霍克海默,出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1968年,认识和兴趣、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711981年,担任马普学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81年,交往行为理论两卷本出版。1985年,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出版。198

39、8年,后形而上学思想出版。1992年,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出版,开始与罗尔斯争论。1994年正式退休。 2001年,访问中国,在京沪两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作系列演讲。二、知识背景与学术分期 1. 知识背景十分广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a. 德国唯心主义(从康德到黑格尔);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卢卡奇、柯尔施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c.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d. 语言分析学派,特别是语用学传统(奥斯丁、塞尔和阿佩尔等); e. 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和伽达默尔); f. 德国社会理论(马克斯韦伯、西美尔和舍勒)。 2. 学术分期 a. 前学术期,1953196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博士论文

40、绝对与历史:论谢林思想的歧异性等; b. 前交往期,19621980,认识与兴趣,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等; c. 交往期,19811989,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 d. 后交往期,1989年以后,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包容他者,后民族结构。三、交往行为理论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核心概念: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认为,人总是生活于交往关系中的人,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四类: a. 工具性行为。它是一种目的取向的行为,是主体试图改变客体,使客体适应自身需要的主体指向客体的单向行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动与被

41、动的关系。 b. 规范调节行为。这是一种群体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为,行为主体在一定规范调节下遵循某种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规范”是指社会集团的成员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取向形成的一致意见。这种规范从总体上决定了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 c. 戏剧行为。这是指行为主体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性,目的是使观众以一定的方式看到并接受所表现的东西。 戏剧行为表达的是行为主体的情感、愿望等主观世界的东西。在戏剧行为中,作为表演的一方,其意向是单向的;作为观众的一方,依然是被动的,二者之间未构成相互交流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d. 交往行为。这是指两个以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

42、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或讨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交往行为主体基于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反思地同上述三个世界(客观、社会和主观)相关联,并相应地拥有“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三种有效性要求。 在交往行为中,言语的各个向度得到了考虑,言语的相互理解功能才被视为协调行为的基本机制。因此,交往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其他行为概念的总和,是最根本的社会行为。 2中心内容:交往合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而“相互理解是建立在语言交流上面,顺着这条路才能理解交往合理性的概念。” 衡量交往合理性的标准是: 第一,认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反映在语言的真实性有效性要求上

43、; 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上,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反映在语言的正当性有效性要求上; 第三,一个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反映在语言的真诚性有效性要求上。 与交往合理性相关的几个要点。 (1)理解与意见一致。相互理解建立在语言交流上面,所以理解行为就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和意见一致。 (2)共同的规范标准。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 他认为,每个有效的规范标准及其结果都必须“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每个行为主体把自己的主张或利益说出来,经理性论证,再经理性的讨论或争论,达成相互理解的规范标

44、准。 (3)对话。哈贝马斯指出,为使语言顺利达到协调行为的目的,对话双方必须做到: a. 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 b. 给听者提供某种东西去理解; c. 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 d. 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 (4)如何实现交往合理性。“所谓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其核心就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以求得相互谅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任务就是给可能的谅解创造全面的条件。 (二)最终目的:社会合理性。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性的社会,他把人类的奋斗目标归结为争取建立“交往合理化”的社会。 与社会合理性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1“生活世界”和“系统”。 生活世界和系统

45、是一个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生活世界有如下特点:第一,生活世界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运行的境域和背景。生活世界是交往的产物,同时也是交往的前提,是构成交往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第三,生活世界包括三大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三大部分承担三大功能:理解的功能促进文化知识传统的更新、行动合作化功能促进社会统一和联合的形式、社会化功能促进个人同一性的形成。 生活世界的合理性意味着,对生活世界的结构性内容和对这些内容的认识过程越是深入,越是理性地推动,个人也越自由。 系统是一种满足人类存在的物质及生理上的再

46、生产过程,作为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系统与生活世界同时具有调节人类行为的作用,系统从功能层面调节人类不同目标的生活方式和取向,生活世界是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际活动。 2. “系统”侵入“生活世界”。 系统侵入和控制生活世界,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金钱和权力干预生活世界。晚期资本主义的主要系统可以分为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分别通过金钱和国家行政机关所产生的权力来制约人类行为或生活世界。 人民的公私领域处处受制于行政和市场的力量。劳动者以雇员的身份向相应经济机构换取薪金。 个人的自主性被市场和国家行政系统殖民了。个人的意欲和行为取向由市场机制或政府行政命令来指引,市场或商品价值观取代了

47、其他非经济领域活动的指导准则。 第二,市场价值观侵蚀着人类其他行为领域。 市场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一个严重影响是以商品交易的模式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公共空间日趋商品化; 第三,以科技为主的工具理性对人的自由的制约。一方面,科技理性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它导致社会事实上的非理性化:市场和行政机关以效率为最高运行准则,它们的影响力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习惯于以工具理性作为思考和评估事物的准则,于是个性自由和个体差异就被抹杀了。 因此,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不在经济领域,重组资本主义的经济已无必要;问题处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消除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系统与社会世界剥

48、离,让理性与生活世界联姻,实现系统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3. 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重新整合。系统与生活世界应该是互补的,既注重个人自由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又注重社会整体的秩序化和合理化,才能实现理想社会。 具体而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系统起着主导性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管理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社会整合的关键是使市场和权力服从于人们的需求而不是支配人们的需求。演讲I 关于人权的跨文化的讨论 一、西方的自我批判 在西方,所谓平等权利,首先是在受压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社团中逐步展开的。工人、妇女、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来自其他文化的移民和避难者,通过要求完全的平等待遇才被承认为“人”,这是艰苦政治斗争的结果。 但回顾各个解放运动,人权仍然是意识形态的实现,因为每一次提出普遍适用和包容的平均主义要求,都有助于掩饰事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