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福建版)达标测评卷:(7)(散文阅读)达标测评卷(七)散文阅读一、(2011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成都滋味陈建功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难,在于有的人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散着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
2、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遒、言语机锋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天给您28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北京滋味并不仅只在景观、风情,而是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我曾经沿着成都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眼,到那个茶楼待片刻。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
3、椅上,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掺茶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那时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开会议事呢。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脚。“安逸”,就是成都的哲学。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名词,而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使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堂讲章。他们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来袭,洪水滔天,他们依然要过得爽、过得美,这难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难道不也正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吗?这一刻,成都忽然变得可爱起来。安逸的成都,要过舒心日子的成都。或许,这就是我终于悟到的成都滋味?
4、“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五个月,我又一次来到了成都。成都遭受地震的影响是严重的,特别是下属的都江堰,昔日簇新的楼宇已经布满了裂痕,更有地震遗址上那满目疮痍的建筑,想起地动山摇中绝望的呼喊和惨烈的奔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然而我到了名为“勤俭人家”的灾民安置点,看到了那些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暂且栖身的人们时,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如果没有那些活动板房,你能看得出他们是灾民吗?没有沮丧,没有失望,每个人都活得平静而安详。老人们在喝茶,孩子们在嬉戏,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将。不远的地方,在举行灾区群众的自行车大赛,喝彩声、锣鼓声阵阵传来。我这么说,绝不想粉饰他们过得如何幸福美满,也无意遮掩他们或有怨言
5、和不满,甚至可能还有愤懑。但他们使我感到羞愧,因为他们那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充分展示着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那一天,从“勤俭人家”出来,来到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擎一把布伞,流连于古风浓郁的街区,一边赞叹成都建设者的匠心独具,一边思索着成都性格的源流。渐渐地,一幅发生在北京,一幅发生在成都的历史图景拼贴到了一起。在北京,因民国的到来而断了钱粮的八旗子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桥的游艺场唱起了单弦岔曲,尽管他们都说不过是来玩玩,言语中已经开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这就是北京滋味的开始。而几乎在同一个时代,自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遗少们,也不能再靠习武骑
6、射领取钱粮为生,他们养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洒脱之风,渐渐由宽窄巷子吹向了里闾街肆这会不会又是成都滋味的一个源头呢?(本文有删改)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认为对城市滋味的感受,并不决定于你生活在这个城市时间的长短和熟悉程度,有时在很短的时间,一件事,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等就会使你深深体会到。B. 在“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言语机锋的的哥”这段文字中,铺陈排比,形象、生动、准确而细微地说明了对北京滋味的美好感受及依恋。C. 文章第三段感叹成都人“龙门阵”的火爆,“以为老百姓来开会议事”,对此“默然”,从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幽默词句中,可看出对成都人
7、的生活颇有一些微词。D. 看到地震遗址上那满目疮痍的建筑,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面对暂且栖身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的人们,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因为我为自己没能很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感到惭愧。E. 文章结尾表达了的“所思所感”:“感”的是街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缊,以及建设者的智慧;“思”的是成都滋味与北京滋味的养成似乎在源流上有某种“默契”。2. 文章画线句中的“神韵”该如何理解?成都的神韵又是什么?_3. 文章题为“成都的滋味”,却从北京写起并多次提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_二、(2011福州八中质检)阅读下文,完成13题。书院清池李元洛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
8、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流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
9、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
10、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
11、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
12、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
13、有的文化意蕴。B. 第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安静。C. 第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对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D. 第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E. 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愤慨不平的一面。2. 根据第段的内容,概括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3. 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_三、阅读文章,回答13题。母亲的酒李国文“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
14、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两口子的工资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买不起瓶酒,只能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薯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很不舒服的。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现在回想起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庇护。在老少三
15、代同住的小屋子里,有一缕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幸福。虽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凶险和不幸,就会破门而入。那时总有人倚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想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简直防不胜防。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传过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 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难能可贵。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便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一九五七年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她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毫不察
16、觉我的政治跌宕。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的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大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的那小杯酒,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心疲惫的我面前如今,须
17、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更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边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不管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1. 下面各项对文章的解析,正确的两项是()A. “我”的妻子不能喝酒,但喜欢闻酒味,给母亲倒酒,既能体现出家庭的温馨气氛,又可以闻到酒香。B. 家虽穷,酒量也不大,但酒还是要喝
18、的,这说明一家对酒有着天生的热爱,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也不能放弃。C. 那时的家虽是避风港,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因为随时有人砸开家门,骚扰辱骂,使一家不得安宁。D. “朋友”“帮助”这些词语的运用,含蓄又极生动地写出在“史无前例”年代的社会实际和“我”的痛苦心情。E. 现在,生活好了,为了有益身心,“我”们夫妻放弃了喝白酒,而改喝干红,在二人对饮时,一起回味着浪漫的青年时代。2. 文中反复出现母亲总爱说的“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她爱说这句话的原因。并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_3. 结合全文,阐释“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
19、属于你”一句话的含义。四、(2011周宁十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塑像与目光张鲜明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
20、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
21、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
22、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
23、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在开篇写了炎黄二帝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源于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源于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博大的精神。B.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前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气度(外部神态等),而后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性格(内心世界等)。C. 炎黄二帝的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炎黄二帝的目光能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起到了呼应开头、深化主
24、旨的作用。D. 认为如果没有“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我们就会软弱,也会懈怠,人生将走投无路,因此对塑像要持顶礼膜拜的态度。E. 匠心独运,文章洋溢着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2. 请分析中原儿女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_3. 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塑像与目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_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七月荷话文 瑞荷,在墨池边、宣纸上生长,在文人墨客的心田绽放。荷,是一种意象、一个隐喻荷抑或莲,佛家尊为圣物,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据传,周敦颐在南安府做官时,公务之余,喜欢独往大山深处的
25、丫山古寺,去与寺中方丈探讨佛学道理、讨论天下大事,然后,他还要独对寺中那一池青莲,思索人生。久而久之,竟然悟出了许多凡人所不能体察到的道理,后来他写出了寥寥129字却光照千秋的爱莲说。周敦颐爱莲如痴,在他后来的为官岁月里,处处都弥散着莲的韵味。他在虔州任通判时,自称莲溪先生,在梅林植梅种莲,在罗田岩植柏种莲世事纷繁,做人很难纯粹,也很难脱俗。于是,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就更加让人觉得难能可贵。荷与莲常常被人用混。如古人有的轻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捧读辞海,方知莲为荷的别称,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因此,荷与莲用混了不要紧,两个字眼,一样意义
26、。民间有一种说法,远古时中原辽阔,文化隔绝,这种“根茎细瘦如指,向下生须根膨胀成藕,向上抽长圆叶并生出花蕊,夏天开淡红或白色花,花谢后留下蓬子”的植物,有的地方称荷,有的地方称莲,直到中原文化汇合后,觉得荷、莲都有其存在意义,便荷、莲并用了。此外, “荷”谐音“合”、“和”,和美、和谐、祥和可以联想到的尽是美好之词,岂能不钟爱之?荷是地道的中国原产物,如同粽子诞生于中国一样。粽与莲都是很有文化意义的东西。记得孔仲平的观舞诗:“云髻应节低,莲步随歌转。”莲步,美女的脚步,当然,也指古时女人的三寸金莲。莲步轻移,人面桃花,杏眼流转莲一旦拟人化,竟是如此栩栩如生,令读者眼前一亮,仿佛一个绝色女子飘然
27、而至。荷最早的功能是实用的,用来裹物和食用。硕大的荷叶,是古代最好的包裹材料,包熟牛肉、包碎银、裹玉兰花、裹米糕以后遂有了荷包之说,有了以锦缎、皮革代替荷叶之演变。锦缎做成的荷包,往往是长大成人的女儿家送给中意的青年男子的定情物,里面置了些香花,泛出芬芳,诱男人坠入爱情之河;皮革做成的荷包,则成了今天大众化的钱包,贮存着人类的财富与虚荣。如今,赣粤闽等地的客家人依然把荷及荷包的最原始意义保存下来,比如大余新城镇用荷杆做成的酸菜,成了风味极佳的客家小吃;南康的荷包肉,取硕大的荷叶裹上拌好佐料的猪肉,放在灶上猛蒸一天一夜,便成了散着荷香、肉香的一道客家名菜。在赣南,荷花最盛的地方是石城。石城,本是
28、山石峥嵘之地,往往给人以穷乡僻壤之错觉,天工造物,它却是得天独厚的荷的乐园!在无数的大山皱褶之间,在大片的田畴之上,乃至在每一块空地上都种满了荷,莲叶田田泛绿,荷花亭亭玉立,开满乡野阡陌,山石累累的石城竟被一地荷花柔化得诗意荡漾。风月无边的莲,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寻,也点缀得这块“石耸如城”的客家乡村宛如芳菲世界。这里的莲叶长得异常青绿,荷花开得异常洁白,没有一丝俗气,没有一点浮躁,只有一种顽强与韧性在我们的眼中弥漫看来,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选自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笔下吟咏的荷,作为一
29、个普遍认知的文化意象,被赋予了更博大、更厚重的阐释:莲,带着一种顽强与韧性,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寻。B. 文中的荷,既是与世隔绝的清高文人或隐士的代称,又是荷香、肉香、人情味融为一体的意象,亲切地浸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赣南风味。C. 先写了荷的审美情趣,如引周敦颐的爱莲说,“莲步”一词解析,“荷”字谐音说明等;后写了荷的实用功能,如用荷叶包裹物品等,意在突出前者。D. 通过此文强化了个人情感,淡化了文化品位与地域特色,进而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质朴典雅的审美情趣。E. 该文语言清新典雅,援引的诗句将荷的古典美点染、逸散,看似随意,实为倾心演绎的客家风情,让文章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30、。2. 为什么说“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_3. 品读第自然段,探究赣南荷花与客家人在品质上是如何融为一体的?_答案;一、1. CD解析:C项错在“讽刺意味”“颇有一些微词”,认为那是成都人的魅力,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D项错在不是“因为我为自己没能很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感到惭愧”,使他惭愧的是“他们那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2. “神韵”指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状态。成都的神韵体现在成都人安逸、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坚韧与达观等精神状态上。意思对即可3. (1)作为引子,引出成都。(2)因为在北京的生活时间长,对北京的滋
31、味感受较深,提到北京应属自然之理。(3)北京和成都有相似点:认为他们作为城市性格的源流可能相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如易满足、较乐观等。(4)意在对比,通过两相比照,可使读者更鲜明地感受两个城市的滋味,同时也印证了的所说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5)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文化内涵更为厚实。二、1. CE解析:C对清池景物依旧,但融入了商业化的感慨。E是借这一方“砚池”让灵魂得以净化。2. (1)秀美(美);(2)宁静、清幽(静、安静);(3)富有文化意蕴3. 示例(1):认为“碧沼观鱼”好:古代的书院培养的是有文化有教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碧沼观鱼”表现的是一种士大夫的雅趣。书院不是佛寺道观,不会去追求清心寡欲,不会像寺庙一样到处写满了“清”“净”“空”“灵”“绝尘”“离寰”一类的出世语言。所以,古人取名“碧沼观鱼”,是和书院的环境相吻合的。示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采盐行业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酒店用品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过硫酸盐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轻质碳酸钙行业竞争态势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车辆专用照明及电气信号设备制造市场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螺丝刀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船舶租赁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膨化食品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纸浆产业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粮食烘干机械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工业废水处理工(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医院CT机房装饰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 2024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
- 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正式版)
- 煤矿技术员必须会的知识
- (高清版)JTGT 3650-01-2022 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程
- 2024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全面
- 北京市2024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
- 一年级口算题100以内比大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