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_第1页
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_第2页
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_第3页
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如在西藏地区,姑且不管1907论文联盟.Ll.年联豫创办?西藏白话报?的历史条件,就是在1956年创办?西藏日报?也远远超出了当时西藏社会的实际程度。同时,即便是今天,新闻传播事业也并没有完全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以西藏为例,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03人,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60。群众传媒的传播力可想而知。在广阔农牧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高度分散,自然环境恶劣,还有约15%左右的地方收看不到播送电视节目。在一些地方,?西藏日报?被延迟为周报、旬刊、月报,而在全国唯一不

2、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日报几成年报。在群众传媒无法到达,或者影响力非常有限的少数民族地区,苛求新闻事业的规律和普遍性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以群众传媒的视域解读新闻传播现象,也是不尽合理的。这些地区并非不存在新闻的传播活动,而研究此类新闻传播活动正是少数民族理论新闻界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所指新闻传播活动正是非新闻事业所进展、没有自觉的新闻的传播活动。四、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对于少数民族新闻学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采集渔猎型、畜牧经济型、农耕经济型。乡土社会仍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拟间接的象

3、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土社会中,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乖僻、荒谬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知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7今天,在我国一些民族聚居地,现代传媒还尚未直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重要信息源。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的高山彝族农民为例,他们能明白县政府、乡、村的概念,是因为他们在接收扶贫帮助中,一些物资就是由这些主体给予的。而

4、对没有发生过直接关系的民族、省委、州委、法院等概念,他们就显得很茫然,其本民族原有语言既无此词汇,他们也从未目睹过此类事物。现代化的新闻事业似乎和乡土社会天然横亘着格格不入。而直至新中国成立后,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55个少数民族中仍然有26个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又不使用汉字的少数民族而言,显然存在着信息交流,一些信息中混杂着具有新闻特性的东西。以新闻事业视角来考察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不公平的。实

5、际上,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撰文立论。学术界似乎还存在着一种无视或轻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倾向。一些学者轻描淡写,用新闻迹象这一说法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另一些学者那么认为,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必去考察它是如何从猿到人的。似乎中国新闻事业即从近代开场,并且有着详细的起点:1850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诚然,新闻事业从本质上讲属于近代文明,但这不应是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失去学术价值的理由8。前者新闻传播活动是核心,是根底,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可是,长期以来,对新闻的研究不被重视。历史上,当新闻学作为一种专门学问出现时,其内容实为广义新闻学,对新闻的研究,往往置于次要地

6、位。9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计,目前,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总人数为63万,其聚集村有53.9%是贫困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9万;平均文盲率为42.3%。这样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显然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性正在于,新闻传播渠道和手段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始姿态,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群众媒体所不能替论文联盟.Ll.代的作用,正经历着从猿到人的蜕变,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开展史的活化石。以西藏的珞巴族为例,珞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解放前还过着于刀耕火种、刻木结绳的生活。1951年印度扩张主义者企图派兵侵占德根和梅楚卡地区,这个消息被博噶尔部落仰崩村的牙莫头人知道后,

7、立即给德根头人送去一份信:一根扎有红羊毛的木棍,表示博噶尔人同德根人一道坚决抗击人侵者。德根人接信后,迅速做好了迎战准备,给了人侵者以沉重的打击。以这种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为蓝本,考察其仍活泼于消费、生活中的新闻传播活动,远比研究在政府输血和帮助下建立的新闻事业机构丰富和有趣得多。实际上,其他方式的新闻传播活动并没有因群众传播的掀起、盛行而消亡,它们不仅和群众传媒同时存在,而且此消彼长,互为补充,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开展,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不断呈现丰富与多样性的色彩。这也恰恰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的魅力所在。胡钰博士在?新闻传播导论?中将新闻传播分为三个形态:初级形态,从有人时代开场,持续到完好的

8、语言文字体系的形成;中级形态,即人类在掌握语言文字后,意识到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不但在物质形式上不能脱离,在意识形态上也不能脱离,因此出现了古代报刊;高级形态,以现代报刊诞生为标志,出现群众传媒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事业。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中这三个形态中均有表达,甚至初级形态和中级形态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比重也恰恰是该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根底的真实反映。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正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也正经历着从初、中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而这正符合新闻规律的一般特征。五、小结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尚有争议,主要的观点包括报道说、事实说、信息说、手段说。除事实说外,其他三种新闻定义都将新闻与群众传媒严密相连,也就是说,没有群众传媒就不存在新闻定义。这种新闻定义,在群众传媒盛行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假如机械地运用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显然就不甚妥当了。而复旦大学的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为黄旦教授的?新闻传播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就提出了两种新闻学的概念,即把以新闻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称之为本义新闻学,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