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_第1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_第2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_第3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_第4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李红英,马友合,李明,柳红芳,王欣琦【摘要】目的讨论2型糖尿病不同体质的特点与中医证候学的关系,探究中医辨证的客观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搜集少阳气郁体质者、少阴阴虚体质者及平和体质者样本231例,比拟3种体质在一般情况、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血脂程度、糖化血红蛋白、中医证候、合并症等方面不同特点。结果与结论2型糖尿病少阳气郁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1.48,女性占的比例较其他两型多,吸烟的比例较少;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血脂H,TG,LDL也较其他两型高;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

2、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并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质中医证候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1.2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人,随着人们生活程度的进步,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脖范畴,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形式发生着宏大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

3、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说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关注。越来越多资料显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开展及演变与患者的体质因素亲密相关。我们以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为切入点,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候、合并症的相关性,探求其分布特点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可能倾向性。1.1纳入病例及排除病例标准纳入病例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H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症任意时间血清葡萄糖程度11.1l/L,或空腹血清葡萄糖FPG程度7.0l/L,或GTT实验中,2hPG程度11.1l/L】并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特点者经GTT试验确定;年龄1875周岁。排除病例标准:1型和其它类型糖尿病患者;妊

4、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小于18周岁或高于75周岁者;近一周来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或患者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或文化程度有限等客观情况无法承受调查者;明确诊断有精神疾患者。剔除病例标准:患者依从性差,未能按照要求填写者;采集工程资料不全者;资料采集人员未严格按规定采集者。1.2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断定1中医体质断定分型:体质类型的断定采用问卷形式根据既往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论证并结合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制定,选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平和体质3类。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候评定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参考标准1992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2002年制订

5、。1.3观察内容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否、联络方式、生活习惯等。2型糖尿病有关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等,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肽胰岛素释放试验等和并发症类型及其有关实验室资料,并评定中医病症、分型等。1.4统计方法采用频数对3种体质类型的中医证候进展描绘;计数资料采用hi-SquareTest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结果2.2临床资料结果2.2.1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血脂程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拟见表2。表23组间体重指数、血脂程度等因素略根据表2,与平和体质比拟,少阳气郁体质和阴虚体质体重和体重指数均小于平和体质,说明2型糖尿病平

6、和体质体型偏胖。少阳气郁体质的H,TG,LDL和少阴阴虚体质的H,LDL较平和体质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平和体质种肥胖者较多有关。根据2022中国糖尿病指南之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本课题把观察人群依次分为:体重过低BI18.5kg/2、正常18.5kg/2BI23.9kg/2、超重24kg/2BI27.9kg/2)、肥胖28kg/2BI4个等级组别。结果显示: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显著低于平和质体质2型糖尿病人群P0.01。见表3。表33组间体形特点比拟略2.2.23组间中医证候比拟及相关性分析见表4。表43组间中医证候出现频率分布hi-SquareTest

7、s检验略根据表4,3组的各证型发生频次、百分比比照显示:少阳气郁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气郁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郁热证血虚证痰湿证阳虚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阴阴虚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气郁证血虚证郁热证阳虚证痰湿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2.2.3两组间并发症比拟及相关性分析见表5。表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频次比拟略根据表5,平和体质心血管

8、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并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平和体质中肥胖病人较多有关。另外,少阳气郁体质女性较多,其饮食一般无特殊饮食嗜好、少饮酒和油腻食品,从而减少了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进而影响其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发生开展。少阴阴虚体质合并酮症的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出现率达19.5%,统计学处理:与平和体质比拟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少阳气郁体质比拟有显著性差异P0.05。3讨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根底上所形成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内经?中曾反复强调体质的重要

9、。有阴阳五行人之分类;?伤寒论?亦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处的阴阳也具有体质的内涵。它是人体在同样致病因素情况下发病与否及证候演变的关键。根据中医证候可随体质而“从化的理论,可以使人们更加明晰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本质所在。因此,在一样体质类型的不同疾病患者中寻求出其证候发生的共性或趋同性,在同一疾病中患者出现的复杂证候与各自不同体质类型的大致归属性的整体特征,将会在纷繁芜杂的中医证候研究中明确方向,分清标本缓急,凸显中医个体化治疗特色。我们研究2型糖尿病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平和体质患者在临床中也有不同特点。3.1一般情况阳气郁体质2型糖尿病中少阳

10、气郁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1.48,比例较其它两型高;特殊饮食、烟酒嗜好,也较其它两型少。这主要与女性易出现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的体质状态有关。3.2临床相关资料3组2型糖尿病人群的身高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和体重指数却有差异显著P0.01,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显著低于平和质体质人群P0.01。提示: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少阳气郁体质的H,TG,LDL和少阴阴虚体质的H,LDL明显低于平和体质,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平和体质中肥胖者较多有关。3.3中医证候学特征3组的各证型发生频次、百分比比照显示:少阳气郁体质

11、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气郁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郁热证血虚证痰湿证阳虚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阴阴虚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气郁证血虚证郁热证阳虚证痰湿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结果符合各型体质的特点。3.4并发症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并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体质和少阴阴虚体质高,其中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平和体质种肥胖病人较多有关。另外,少阳气郁体质女性较多,其饮食一般无特殊饮食嗜好、少饮酒和油腻食品,从而减少了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进而影响其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发生开展。少阴阴虚体质合并酮症的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出现率达19.5%,统计学处理:与平和质比拟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少阳气郁体质比拟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阴虚体质“阴虚生内热有关。体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开展和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