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1页
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2页
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3页
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4页
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4.1 故都的秋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14故都的秋基础过关练(2021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2、。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 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风一吹,树叶

3、极易脱落。A.B.C.D.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A.引用B.比喻C.设问D.比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一些 简述理由。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北国的秋中,因而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

4、,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B 但 对 / 以致 更C 而且 于 是 / 虽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5.(2021海南高一上调研)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地球第四极”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载人深潜“奋斗者”号成功坐底“挑战者深渊”,深度10909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就在此10多天前,“奋斗者”号在同一海域下潜一举突破1万米(10058米)大关。这连续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试取得成功。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5、,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秋雨庭院树叶人三年模拟练(2020山东滨州博兴第三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风中的芦苇梅洁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

6、,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的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

7、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

8、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

9、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蜍、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蒙昧在接受大罚。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

10、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12期)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

11、苇,这既表达了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C.“原罪”一词本义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借用此词来表达对人们蓄意破坏芦苇荡行为的复杂心理。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B.“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C.人们开采大洼石油富庶之后再给大洼买水,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D.“深秋来大洼吧

12、,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来描绘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4.()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五年高考练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2018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

13、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

14、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 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

15、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 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

16、东风夜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

17、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

18、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的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

19、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1.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分)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4.根据全文,分析“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处,前文“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写树叶与树枝连接不结实,后文“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

20、一片叶子”是“树叶极易脱落”的具体表现。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应放在处,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D语段中,“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 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3.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根据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可知,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现象,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最后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

21、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与前文联系紧密,接着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解析本题中两种修改方案均可。答题时,选择其中一种,说明理由即可。画横线的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能衔接,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语序不当,几个分句之间缺少逻辑关系,两种修改方案各有各的特点,可从与上下文的衔接和其本身的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4.D处,“以致”多指不

22、好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有“直到”的意思。文中从“故都”说到“北国”,属于范围上的延伸,应用“以至”,据此可以排除B、C三项。处,与后文“又”照应的只能是“既”,据此可以排除A项。故选D。5.答案(示例)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深度10909米纪录,标志着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试取得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新闻报道的压缩要注意四要素,即时间、地点、陈述对象、事件。本题时间为“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陈述对象为“奋斗者

23、号”,事件为“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深度10909米纪录”。6.答案(示例)絮絮叨叨的秋雨把庭院打扮得如同一个娇弱的美人,庭中长满绿苔,凋落的树叶似乎在向绿苔讲述自己的经历。窗边的那位女子望着这情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掩面而泣。解析第一步,分析给出的词语的特点。本题中,“秋雨”点明季节,也是画面的一个组成要素;“庭院”是地点;“树叶”在秋天凋零;面对如此秋景,“人”往往会悲秋伤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所要描写的应是一个景与人结合、以景写情(感伤之情)的画面。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理解,把这几个词语组成句子。本题可写秋雨打落庭院中的树叶,人见此景而伤感。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第二步中组成

24、的句子丰富起来,创设一种感伤的情境,合理运用题目要求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另外,答题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三年模拟练1.BA.“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理解错误,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展现的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反思这一主题。C.“借用此词来表达对人们蓄意破坏芦苇荡行为的复杂心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可知,借用“原罪”这个词语,表达的是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D.“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理解错误,“蒙昧在接受大罚”指的是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

25、成了灾难性影响。2.C“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可知,人们给大洼买水,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以往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3.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抚弄”“絮语”“温柔”等词语将芦苇人格化,“抚弄”一词写出了芦苇随风飘荡的样子;生命拔节发出的“絮语”,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温柔的牵携”写出了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姿态。运用“唰唰唰唰”拟声词,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从形、声、色等方面分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赏析句子的一般步骤:(1)指出技法。首先要指出句

26、子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2)分析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3)概括效果。概括这种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画横线的句子中“抚弄”“絮语”“温柔”等词语将芦苇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唰唰唰唰”是拟声词,结合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即可。4.答案华北这一人物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他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与赞美。体现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

27、先找出文中有关华北这一人物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华北九岁,他和父辈一起作为拓荒者来到大洼,“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由此可知,华北是大洼的建设者,他见证了大洼这几十年来的变迁,他的命运与大洼紧密相连。华北对大洼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大洼的历史非常熟悉,他对大洼的历史的介绍,让读者加深了对大洼的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华北对大洼干旱的忧虑,体现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五年高考练1.答案用词夸饰,辞彩绚丽。运用铺陈、排比语句。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解析语言特点一般指语言的简约质

28、朴、华丽典雅、幽默风趣、准确周密等。本文画横线的部分主要描述了汴京城灯展的流光溢彩之美,用语华丽。用语华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锤炼词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且“巧夺天工”“千姿百态”等具有明显的夸张色彩;二是运用铺排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彩灯的绚丽。另外,从语气来看,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了语气,“你看”“你抬头”等表现了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2.答案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句的能力。本文主要描绘了汴京灯展热闹繁华的场景,画波浪线部分位于文章的结尾部分,用特写镜头,把整个汴京夜景定格在这幅画面上一间小木楼、一盏八角宫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分析这10个“一”的艺术效果时,不仅要分析画波浪线部分描绘了怎样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上文绚丽热闹的大场面与此时安静幽微的红云灯影形成的反差效果。方法技巧赏析语言特色五角度角度 答题要点修辞手法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