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作业古代冶金成就_第1页
文化史作业古代冶金成就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冶铜。铜的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工作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随着经验慢慢的积累,古人也逐渐掌握了铜的冶炼方法。在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在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 5000 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左传等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2、。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属红铜器。从我国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和商代冶铜遗址的挖掘中都可以看到, 商代社会时期, 我国冶铸青铜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郑州南关外发现的冶铜作坊遗址, 总面积达一千平方米以上。在安阳殷墟冶铜遗址的发掘中, 曾发现许多铸铜用的和熔铜炉的残块, 还有炼铜渣及木炭等。可见当时炼铜的规模和使用奴隶劳动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殷墟不仅发现有大量的青铜器, 还有一些金箔、铅器和纯铜, 说明在三千多年前, 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冶炼高达 1085的纯铜, 并掌握了金的加工, 以及锡和铅的冶炼技术。其他的金属如锌的冶炼, 我国在时年已开始, 这比欧洲在十八世

3、纪开始冶炼锌早近四百年, 含镍白铜的出现, 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在冶金史上的出色贡献之一。在冶铜技术上, 除了火法冶炼外, 我国劳动人民还发明了水法冶铜。即用铁从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的“胆水浸铜法” 。早在西汉, 淮南中记载“得铁,即化为铜。” 这里说的“”就是天然硫酸铜的蓝色结晶, 表面脱水呈白色。到了宋代用这种方法浸铜的地方已有十一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商代的青铜器, 铸造技术很高。著名的司母戊大鼎,重达公斤。周身饰兽面纹,十分庄严厚重, 这是世界上罕见的。还有“” , 造型匀称, 表面光滑, 厚薄均匀, 花纹清晰。特别是尊上的四只小羊, 头上有弯曲式螺旋状的

4、双角, 这样造型复杂的器物, 铸造技术非常高超。最近经同有色金属共同鉴定, 认为不是失蜡法铸造的。由此可看出三千多年前, 我国劳动人民冶铸青铜的技术, 已达到相当成阶段。正如的“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和中国这对于散布的民族虚无主义是有力的回击。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 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了用铁, 河北发掘的商代遗址中就有铁刃铜锥出土。春秋战国之际, 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铸铁的技术, 特别是发明了生铁和展性铸铁, 这比欧洲早约二千年。最近,河北出土了燕国的钢制长剑, 证明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块炼铁渗碳

5、钢” , 西汉又创造“ 百炼钢” 。百炼钢是将块炼铁或熟铁反复加热、渗碳和锻打使炭分均匀并将夹杂物挤出而成的。西汉后期开始发展了用生铁炒钢的新工艺。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又创造新的炼钢方法, 炼出了“ 宿铁” , 文献记载“ 烧生铁精, 以重柔蜒, 数宿则成钢” 。后来这种方法发展成为“ 团钢法” 亦称“ 灌钢法” 。这种方法是把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其原理与现在的平炉炼钢法相似。英国学者认为这种方法“ 在理论上是西门子马丁平炉及其类似方法的祖先” 。他还认为我国早期用空气吹炼生铁的炼钢方法, 同现代转炉吹炼的原理是一样的,“中国的方法是转炉在理论上的祖先。”中国早在西

6、汉时期炼出的钢驰名远及欧洲,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学者写道“ 虽然铁的种类很多, 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与比美的。”在钢铁的加工方面,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冷锻、冷拉以及淬火等技术都发明得很早。据宋代的笔谈记载,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堂羌族冷锻的“ 疾子甲” 非常坚硬, 五十步外用强都射不透。在热处理方面, 除一般钢的淬火技术自战国以来广泛发展较早外, 还有固体渗碳、局部淬火, 以及生铁的退火、脱碳和柔化处理, 还有独创的“生铁淋口”法, 即用熔化的生铁水淋在熟铁工具的刃上, 通过表面渗炭而使工具获得锋利的性能。其中有些方法直到现在还在沿用。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这些光辉成就, 充分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