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1页
从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2页
从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历史长远,是中国几千年祭奠的传统文化在群众百姓生活中的提炼、概括和详细表现形式。它在民间有着厚实的群众根底,也蕴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不仅是一种群众审美情趣的彰显,更是一种符号化、艺术化的民族象征。民间美术的形式和载体多样,大到生活起居的建筑;小到日常生活用品锅、碗、瓢、盆、家具、箱柜论文联盟等;有消费工具,年画,手工剪纸、撕纸等;商铺牌匾、幌子等;传统包装中的荷叶饭、竹筒饭等;戏曲表演中的面具、皮影、木偶、脸谱等;说唱、舞蹈、杂技等;游艺竞技中的道具、工具等;衣饰穿戴等。众多门类的民间美术形式

2、与载体,无不表达出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基矗中国的民间美术有其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它与原始美术一脉相承,始终与生活、普通百姓严密联络,是一切美术的基矗在造型、纹样、情感方面都有其独特性。这源于其本质特征,因为它本身就是普通百姓的美术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文人美术。它用美术的语言方式表达百姓、文人的审美要求、精神情感、思维方式、民俗信仰、活泼的城乡生活方式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本来属于人们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工业文明高速开展的进程与宏大变革中;在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不断变化和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大交融、城镇化等生活现实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形式和创作传统早已

3、今非昔比。民间美术的实用性、象征性、情感性、适应性,被不断削弱,以致于许多民间美术失去了适宜传承的土壤,而逐渐走向衰败,濒临消亡,甚至已经消亡。比方:在民间,不同民族、地域的衣饰穿戴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流动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纹样装饰多为代代相传、母女相传的手工织绣艺术。可是,随着时代的开展和机械工具的广泛应用;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的审美追求朝向外来文化的流行领域改变,出现人口大量流动迁徙,且很少有人愿意承袭传统文化艺术。使民间美术工艺出现后继无人的为难场面,加之年长的民间美术家、艺人、世家传人等,年纪都逐年增大,如在其百年以后还无人传承的话,就会出现失传的遗憾和民族血脉

4、、基因、精神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我曾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进展田野考察,发现上关、洱源等地区的白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是织、染、绣出现造型纹样与传统有异,且传承人少等情况。如瑶族女性头饰、衣饰、折扇裙饰上的手工绣片,在民间的数量都极为有限,工艺精品那么更少。其中一部分流入市场,一部分散落在民间,少有保护。我也在云南民族博物馆看到部分馆藏民间美术遗存,多为纹样的展示与记录,真正工艺精致的也为数不多。而且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规模大、范围广,从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产生交融,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也必然要随之改变。综上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较真实的反映出我

5、国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现况,为我们对它们进展研究、保护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根据。非物质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戏剧等。从对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角度看,应努力恢复其原貌,而非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传含义是:遗,即遗存。是前人将某种艺术或文化通过理论、总结、提炼所得的精华留传给后代。传即传承,是把前人遗存下来的这种艺术或文化传授延续下去。遗传需要通过基因来实现,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也需要各种文化艺术遗传基因的重组而获得,前人提炼的文化艺术精华就是非物质遗产的遗传基因,它保持了该艺术或文化的根本特征,即原生态文化艺术形态。1所以,建立一个属

6、于我国民间艺术的基因库是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应重视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在对民间美术生存环境的保护方面,应保证民间的各类各项民俗活动继续并长期存在下去,努力使百姓保持对民间美术的原有兴趣。这是民间美术传承的必要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在深化挖掘、理解本民族人们心灵内在的精神力量,并加以保护,而民间美术那么是最好的文化载体之一。同时,还应重视对掌握技艺的传承人的声音、影像、文字、图片资料的采集、整理。论文联盟为民间美术的研究与保护留下重要参考资料。前面提到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艺术交融的问题。其实,文化就是以群的形态存在和开展着的。每一个文化群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必然导致各种文化基质的互相浸透。2这种文化基质的表现款式就是纹饰中的根本纹样。在各民族民间美术的图像资源中,纹饰图样互相浸透,衍生变异,以各种不同的图形方式将这些来自不同文化群的纹样进展独到的处理,构成文化的混杂现象。3在各种文化互相浸透与合成的过程,寻找这一民族的文化整合框架,是构成民族文化整体形态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当前保护和开展少数民族美术最重要的理论根据。4综上,不管是原生态基因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浓缩的、符号化的民族精神之根源的实际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