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 体质学说 重点: 1、掌握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与分类。 2、掌握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二、体质的含义 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 一个因体质 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 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

2、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体质的表现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 特点

3、(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 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 体姿等) 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 外形 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 度、皮肤等) 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 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 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后天因素 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两方面 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血为主 性别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

4、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作用: 体质在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变化。 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弥补先天的不足,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者的目的。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源于黄帝内经。 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五态人。 按体型肥瘦及年龄壮幼分类膏型人、脂型人、肉型人。 按性格刚柔、 勇怯分型。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的体质分类,为后世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体质分类的依据 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椐此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具体方法: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禀性勇

5、怯分类法。 以下所介绍的仅为阴阳分类法。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能力(常度之内)。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气血阴阳充盛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功能协调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表现 神:性格外向、好动、急躁、精力旺盛、 性欲旺等 偏于亢奋、多动、 偏热等特性(火体、热体) 阳气偏亢、有耗阴之热、易上火、易 感阳邪 演化 病多为热

6、证、实证、易化燥伤阴而阳 亢阴虚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特异性 易感倾向 体质 多样性 个体对疾病有 病变性质差异 可变性 疾病演变不同 治疗反映不一 据此,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体质制宜具体落实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养生多方面。 一、体质与病因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受性。 肌肉不坚、汗孔疏松者易受风邪侵犯 素体阳虚者易感寒邪 易感性 素体阴虚者易感温热之邪 素体湿盛者易感湿邪 质化:病势从体质而化。 病因不同,体质相同,可出现相同证候 异病同证 例:同为阳盛之体,或感寒邪,或感热邪而皆从热化质化 病因相同,体质不同,可出现不相同证候同病异证 例:同样患感冒,阳虚体质寒化,阴虚体质热化 结论:由于体质的个体差异,其“质化”过程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则不同。 三、体质与辨证 中医辨证,应掌握病人的体质特征。 地位之贵贱 人事际遇 诊病时, 经济之贫富 分析确定其体质特点 , 把握其 要具体了解 禀性勇怯 与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情绪苦乐 抓住病本质,准确诊断疾病 居处环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证 同病异治 异病同证 异病同治 在治疗中重视体质问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有人提出“辨质论治”的新概念 是对辨证论治的深化。 重点回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