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_第1页
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_第2页
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_第3页
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_第4页
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Cytoskeleton and Cell movement细胞骨架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系统。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细胞核骨架(核基质、核纤层和核孔复合物)。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揭示细胞骨架体系在细胞结构与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作为支架,为维持细胞的形态提供支持结构。在细胞内形成一个框架结构,为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提供附着位点。参与细胞器的运动和细胞内物质运输

2、。参与细胞的运动促进mRNA翻译成多肽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细胞骨架的多功能性依赖于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中间纤维。每一种纤维由各自的蛋白质亚单位形成,三类骨架成分既分散地存在于细胞中,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架体系。组成:微管 microtubule 20-30 nm 微丝 microfilament 5-6 nm,肌动蛋白纤维 actin filament 中间纤维 intermediate filament 7-11nmMicrobubulesMicrofilamemtsIntermediate filaments细胞骨架体系是一个高度动态结构,可随着生理条件的改变不断进行组装和去组

3、装,并受各种结合蛋白的调节以及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调控。一、微管-细胞质骨架系统的主要成分微管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于1963年首次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发现并命名。1.微管直径为2426nm,呈中空圆柱状结构,内径为14nm。2.微管管壁由13条原纤维丝平行排列而成,每条原纤维由微管蛋白和微管蛋白形成的异二聚体长链组成。3.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呈放射状分布。4.微管的基本单位是微管蛋白,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细胞内微管呈网状和束状分布, 控制膜性细胞器的定位及胞内物质的运输,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中心体、纤毛、鞭毛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

4、。微管的基本结构单位构件微管蛋白(tubulin)微管是以微管蛋白异源二聚体为基本构件构成的微管蛋白是球形分子, 有两种类型:微管蛋白(-tubulin)和微管蛋白(-tubulin), 这两种微管蛋白具有相似的三维结构, 能够紧密地结合成二聚体, 作为微管组装的亚基。 微管的类型单管:大部分细胞质微管是单管微管, 它在低温、Ca2+ 和秋水仙素作用下容易解聚, 属于不稳定微管。二联管:常见于特化的细胞结构。二联管构成纤毛和鞭毛杆状部分, 是运动类型的微管, 它对低温、Ca2+和秋水仙素都比较稳定。三联管:见于中心粒和基体,对于低温、Ca2+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稳定的。微管结合蛋白微管中除含有微

5、管蛋白外,还有一些结合在微管表 面的辅助蛋白,称为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参与微管的装配,将微管在胞质溶胶中进行交联;维持微管的稳定及与其他细胞器间的连接;作为微管动力蛋白参与沿微管转运囊泡和颗粒物质。MAPs的结构中具有两个结构域, 一个是碱性的微管蛋白结合结构域, 另一个是酸性的外伸的结构域。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外伸的结构域像是从微管壁上伸出的纤维臂。从微管上伸出的臂能与膜、中间纤维及其它微管结合。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除了特化细胞的微管外,大多数细胞质微管都是不稳定的,能够很快地组装(assembly)和去组装(disassem

6、bly),从而改变微管的结构与分布。低温、提高Ca2+浓度、用某些化学试剂(如秋水仙素)处理活细胞都会破坏细胞质微管的动态变化,这些化学试剂与微管蛋白亚基或同微管多聚体结合,阻止微管的组装或去组装。微管的装配过程:延迟期(成核期)、聚合期(延长期)、稳定期微管组装的起始点微管组织中心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s, MTOC)存在于细胞质中决定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组装的结构叫微管组织中心。MTOC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组装过程中的成核反应,微管从MTOC开始生长,这是细胞质微管组装的一个独特的性质,即细胞质微管的组装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

7、。MTOC包括中心体、动粒、纤毛和鞭毛的基体等。 MTOCs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靠近MTOCs的一端由于生长慢而称之为负端(minus end), 远离MTOCs一端的微管生长速度快, 被称为正端(plus end), 所以(+)端指向细胞质基质,常常靠近细胞质膜。阴影部分是MTOCs.,包含一对中心粒和一个中心体。图中标出了生长中微管的正端, 靠近MTOCs部分是微管的负端。 中心体(centrosome)是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 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周围基质(pericentriolar matrix)。在细胞间期, 位于细胞核的附近, 在有丝

8、分裂期, 位于纺锤体的两极。中心粒(centrioles)是中心体的主要结构, 成对存在, 即一个中心体含有一对中心粒,且互相垂直形成L形排列。圆柱的壁由9组间距均匀的三联管组成每个中心粒都是由9个三联管组成, 外面还有中心粒周围基质。微管从中心粒上开始形成 间期:组织胞质微管形成分裂期:组织形成纺锤体微管组织中心(MTOC)基体:是纤毛和鞭毛的微管组织中心 基体与中心粒具同源性,结构、功能可以互换影响微管组装与解聚的因素GTP浓度、微管蛋白临界浓度、最适pH 、 Ca2+ 浓度、温度、药物作用等秋水仙素和长春碱:微管蛋白异二聚体上有秋水仙素和长春碱结合的位点,与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结合之后,使微

9、管蛋白异二聚体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阻止了微管的聚合,抑制了中期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后期而获得大量中期染色体。紫杉醇:只结合于聚合的微管上,使微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微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通过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细胞内有一类蛋白质能够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这种蛋白分子称为马达蛋白。至今所发现的马达蛋白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家族肌球蛋白(myosins)家族、驱动蛋白(kinesins)家族、动力蛋白(dyneins)家族。其中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是以微管作为运行的轨道,而肌球蛋白则是以肌动蛋白纤维作为运行的轨道。尚未发现以中

10、间纤维为运行轨道的马达蛋白。二、微丝微丝(microfilament, MF )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骨架纤维。微丝的结构单位: 肌动蛋白 目前已发现3种肌动蛋白异构体: ,人有6种基因型肌动蛋白:横纹肌型,心肌型,血管平滑肌型肌动蛋白:细胞质型,存在于非肌肉细胞质中肌动蛋白:细胞质型,肠平滑肌型 肌动蛋白的两种存在方式肌动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 即单体和多聚体。单体的肌动蛋白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球形分子, 又称球状肌动蛋白(globular actin, G-actin),肌动蛋白的多聚体形成肌动蛋白丝, 称为纤维状肌动蛋白(fibros actin, F-act

11、in)。在电子显微镜下, F-肌动蛋白呈双股螺旋状, 直径为8nm, 螺旋间的距离为37nm。单体G-肌动蛋白和纤维状F-肌动蛋白的结构 微丝的组装过程三个基本过程:成核期: G-肌动蛋白慢慢地聚合形成短的、不稳定的寡聚体,该过程较慢。延长期(生长期):G-肌动蛋白单体快速地从短纤维的两端添加上去。平衡期:之所以称为平衡期,是因为在这个时期,G-肌动蛋白同F-肌动蛋白纤维末端上的亚基进行交换,但不改变F-肌动蛋白纤维的量。 影响微丝组装的因素G-肌动蛋白浓度、Mg2+浓度、K +浓度、ATP等细胞松驰素B:切断微丝并结合于微丝的末端,阻止新的单体加入,抑制其组装过程。常用于研究微丝的功能。鬼笔

12、环肽:它同聚合的微丝结合后, 抑制了微丝的解体, 因而破坏了微丝的聚合和解聚的动态平衡。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丝在细胞中的分布。微丝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 纯化的肌动蛋白在体外能够聚合形成肌动蛋白纤维,但是这种纤维不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电镜下呈杂乱无章的堆积状态,也不能行使某种功能, 原因是缺少微丝结合蛋白。单体隔离蛋白交联蛋白末端阻断蛋白纤维切割蛋白膜结合蛋白肌动蛋白纤维去聚合蛋白微丝的功能构成细胞的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皮层:指细胞膜下由微丝和微丝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结构,为细胞提供了强度和韧性,维持细胞的形态。

13、应力纤维:细胞中由大量平行的微丝束构成的纤维状结构。参与细胞的运动变形运动、胞质环流、细胞的内吞和外吐、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等参与细胞质的分裂胞质分裂通过收缩环来完成,由大量平行排列的微丝组成,动力: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对滑动;微丝的解聚参与受精作用参与肌肉收缩 三、中间纤维中间纤维是细胞的第三种骨架成分,由于这种纤维的平均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 故称为中间纤维。由于其直径约为10nm, 故又称10nm 纤维。微管与微丝都是由球形蛋白装配起来的,而中间纤维则是由长的、杆状的蛋白装配的。中间纤维是一种坚韧的、耐久的蛋白质纤维。它相对较为稳定, 既不受细胞松弛素影响也不受秋水仙素的影响。角蛋白结蛋

14、白波形纤维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纤丝蛋白中间纤维蛋白结构 头部区 氨基端 尾部区 羧基端 杆状区 310 aa 中心区 (螺旋区) 形成聚合体的关键部位非螺旋区,高度可变中间纤维的组装 * 两个单体形成双股超螺旋 二聚体 * 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形成四聚体 原纤丝 * 两个四聚体交错排列 原纤维 * 四个原纤维互相缠绕 中间纤维单体 超螺旋(平行对齐) 原纤丝(反向平行)原纤维中间纤维中间纤维组装的动态调节: 通过中间纤维蛋白特殊氨基酸残基 (Ser,Thr)的磷酸化作用完成。 单纯性大泡性表皮松懈症 角蛋白基因变异(表皮基底层细胞)Good health is a matter of hav

15、ing the right moleculars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常用止血药定义:凡能够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 止血药。分类促凝血因子活性药:是通过影响某些凝血因子,促进或恢复凝血过程而止血。代表药物有血凝酶、去氨加压素、维生素K1、维生素K3、维生素K4、醋甘氨酸乙二胺等分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血管端收缩而止血。代表药物有卡巴克洛、卡络磺钠,维生素C等。分类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代表药物

16、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其中6-氨基己酸因作用强度弱、维持时间短、副作用较多,现已少用。分类其他外用止血药: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明胶海绵、吸收性止血绫、小蘖胺、云南白药、止血粉8号、止血消炎贴等。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血凝酶: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也可局部使用。成人:每次1.02.0KU, 紧急情况下,立即静脉注射1.0KU,同时肌肉注射1.0KU。各类外科手术:手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1.0KU,或手术前15分钟,静脉注射1.0KU。手术后每日肌肉注射1.0KU,连用三天,或遵医嘱。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出、凝血时间。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去氨加

17、压素:控制大出血或侵入性手术前预防大出血:0.3ug/kg体重,皮下给药或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100ml,在15-30分钟内静脉滴注。若疗效呈阳性,可按起始剂量间隔6-12小时重复给药1-2次,进一步重复给药可能会使疗效降低。血友病患者VIII:C的浓度达到预期值按与使用VIII因子浓缩物相同的原则进行估计,用药期间应定期对VIII:C的浓度进行跟踪监测,因为对某些闰例,重复给药后疗效反南昌降低。如果静脉滴注本药并没有使血浆中VIII;C的浓度达到预期的增加,应加用VIII因子浓缩物进行治疗。对血友病患者的治疗,应参考对每病人凝血试验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维生素K1:低凝血酶

18、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氨基己酸:静滴,开始一次4-6g,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稀释,15-30分内滴完.维持量每小时1克,日不超过20g,可连用3-4日.口服,成人每次2g,小儿按0.1g/kg计,一日3-4次,可连用7-10日或更久。禁忌:泌尿道手术后,血尿病人,有栓塞性血管病史者慎用。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用此药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较大;与酚磺乙胺混合注射可引起中毒,慎用。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止血敏:用于预防手术出血:术前1530分钟静注或肌注,1次0.250.5g。用于治疗出血:口服,成人每次0.51g,儿童每次10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