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江苏省2012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优化方案】江苏省2012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优化方案】江苏省2012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优化方案】江苏省2012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优化方案】江苏省2012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 6 -用心 爱心 专心1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就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进化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只要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而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6% B18%C9% D20%解析:选A。每个男性个体只有X染色体上有一

2、个与色盲有关的基因,而每个女性有两个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基因总数为600,色盲基因个数为15521136,所以结果为6%。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其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增大,故C项正确

3、,D项错误。熟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辨析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等。4下列关于物种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解析:选D。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进行基因交流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基因交流。5(2011年徐州高一检测)达尔文理论与中性学说的区别在于()A达尔文理论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生物进化的实质

4、B中性学说与达尔文理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它否定了自然选择C中性学说通过随机固定由生物个体决定保留和淘汰D中性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达尔文理论侧重于宏观水平解析:选D。中性学说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的规律;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主要从宏观水平解释生物进化的规律,故D项符合题意。61835年,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研究地雀,发现它们不仅与大陆上的地雀不同,各个小岛上的地雀也有差别。有的喙像大号胡桃夹子,适于吃大的硬壳果,有的像小号胡桃夹子,适于吃小的硬壳果;有的像镊子,适于吃岩缝里的小昆虫;有的像钳子,适于吃仙人掌的种子和花蜜;有的像剪刀,适于吃大的

5、甲虫。(1)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_,为不同地雀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2)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等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_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_,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3)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_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不同的地雀物种。(4)由地雀形成的过程来看,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解析:现代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的进化过程的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即这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

6、,因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不过这种物种的进化十分缓慢,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而不是迅速形成新物种。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2)基因频率基因库生殖隔离(3)生殖(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

7、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解析:选B。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色盲的基因频率在男女中大体相等,但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只要有一个色盲基因便是色盲患者,而女性中有两条X染色体,需有两个色盲基因才患色盲,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A

8、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解析:选D。自然选择以微小的不定向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来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经过许多代才能形成新物种。而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可能大量地被淘汰,只有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演变进化成新的物种,所以说,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生物物种的进化发展。3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解析:选B。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抗虫棉在

9、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同时,也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了选择,将会使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所以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4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在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次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解析:选C。杀虫剂对埃及斑蚊有选择作用,由于埃及斑蚊中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变异),杀虫剂杀灭对其没有抗

10、性的埃及斑蚊个体,而对杀虫剂有抗性的埃及斑蚊得到了保留。5(2011年上海华师二附中检测)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A13.2% B5%C14% D9.3%解析:选D。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假设抽取小学生100名,其中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XbY的各有44、5、1、43、7名,则Xb的基因频率(5127)/(4451) 2437 100%9.3%。6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降低的现象,则这种现象可用下图中的哪一选项表示

11、(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的作用情形)()解析:选B。药效对生物的作用,显而易见是药量越大,效用越强,故对甲、乙两种生物来说,曲线都应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甲是刚开始使用药物,抗药性个体少,乙为长期使用药物,抗药性个体多,故在同一药量的作用下,乙的抗药性强些,即药效低些,甲的抗药性弱些,即药效强些。7下列观点符合“中性学说”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选C。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是

1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中性学说认为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8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 B48%C52% D57%解析:选B。根据VV、Vv、vv的比例计算出VV、Vv、vv分别为3000只,11000只,6000只,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VV型,则VV型共有:5000只。所有

13、果蝇是随机交配的,故前后代基因频率保持平衡,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为:eq f(5000211000,50001100060002)100%48%。9中性学说认为,分子进化速率表现出来的特点是()A在不同的生物中,分子进化速率不同B分子进化速率与种群大小有关C环境因素会影响分子进化速度D分子进化是随机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每一种生物大分子不论在哪种生物体内,都以一定的速率进化着。并且置换的速率与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世代的长短无关。分子的进化是随机的,此时自然选择不起作用,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异后,自然选择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的进化。10如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

14、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是两个种群,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选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选择、隔离。图示中b和d分别是两个种群,可能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和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

15、,但地理隔离后因环境不同,基因频率各自发生定向改变,形成的b和d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而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后来因处在同一环境中,形成的c和d仍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所以c和d可能仍是同一物种。11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会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

16、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百分比为_;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百分比为_。(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_。(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_。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实质,物种形成等有关知识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岛上的海龟是一个种群,所有海龟所含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连趾是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ww,杂合子分趾海龟的基因型为Ww,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ww%(w%

17、)280%80%64%,Ww2W%w%220%80%32%。(2)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海龟数量增加导致岛上食物减少,分趾海龟因不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饿死,导致W的基因频率下降;连趾海龟因易于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存活,从而使w的基因频率上升。即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生物就发生了进化。(4)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种的标准是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实现基因交流。答案:(1)基因库 64% 32%(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3)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4)没有产生

18、新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12(2010年高考天津卷)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停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如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

19、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频率为95%,R的基因频率为R/(RS)(4295)/200100%97%。(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幼虫几近消失,说明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的幼虫比SS基因型的幼虫适应能力低。(4)由于RR基因型的幼虫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低,当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3(实验探究)

20、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约为5%。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2)试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裸露并被煤烟熏成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经过长期的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从而使种群的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是由_决定的。(3)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桦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某科学工作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