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_第1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_第2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_第3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_第4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一、从外部动因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 (一)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社会系统包含着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要素。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不同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其中,经济是基础,对于社会系统中的各要素、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

2、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是学术化的,因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师徒或父子关系获得传承。随着工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才提出批量培养工业劳动力的需求,而且由“工匠”统揽一切的状况逐步有了改变,产生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随后又有了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于是形成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的人才类型。由于培养不同的人才类型需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是专门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与传统的学术教育有所区别。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的挑战、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进

3、等原因,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专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无法适应生产第一线实践技能的要求。为此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便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外部动力。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劳动生产率5-8;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而劳动生产率每增长或减少1,都会影响上百亿产值或十多亿元的工资成本。”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涌现了多种多样的高

4、等职业学校。 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全国各地、各条战线掀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而我国教育事业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人才断层现象更是十分严重。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

5、的高新技术进入了生产流程和工作现场,使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的智能成分不断提高,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展。198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至1996年有22所学校被批准实施五年制。20世纪末期,国家要求所有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而把这些院校实施的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截止到2000年,全国此类教育的各项数量指标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都超过50。目前,全 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85

6、,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可见,从最早的高职院校的兴办到如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天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来自教育外部,而不是在教育内部。具体来说,发展高职教育的原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来自于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制约作用 区域之

7、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征。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上。从全国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十分明显。2002年三大区域发展差距之比又扩大到2321094,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中部的232和西部的247。这一经济特征不仅是划分经济区域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决定和规划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类型的主要依据。 具体地讲,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

8、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使区域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1997年中、西部的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6529元和14797元,分别占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27620元的60和54。199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数为509人,中部为503人,西部为381人。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职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之比远远低于东部的60其中,青海为4187,甘肃为4401,宁夏仅为395。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

9、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而北京则为84,5,广东为889。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农民为主;在石油生产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石油工人为多。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再次

10、,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我国各地、各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也有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企业,因而高职教育必然是多层次的。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是专科层次。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方式属于原始手工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高职教育还要部分承担中专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在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很快,特别是职业岗位

11、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技术幅度加大,岗位技术层次高移,导致岗位技术成份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为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上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必须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延伸。今后,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高职教育的主体层次相应高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二、从内在本质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 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 实性,就要把握高职教育

12、的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创造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技术型人才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从本质上说,是由不同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转化:一个是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另一个是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两个转化需要两大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小类)。 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

13、的人才,由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需要通过技术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操作或运作,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直接应用的社会成果,如工业产品、工程产品等。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含的智力成分不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属于这类人才,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大多数技师也属于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石化、钢铁、航空、半导体等大型企业或现代化企业中,技师劳动组成中的智力成分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这些技师应归为技术型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内容,但不能简单地归人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

14、来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概而言之,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第一,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即能够直接出成果,包括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二,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当的智力含量,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区别于技能型人才)。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是高教形式最本质的特征。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

15、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特性而产生的,并为这个特性所制约。所以,高职教育要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竞争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为,要具有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1理论基础,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发现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

16、丹尼森用不同于舒尔茨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他的计算表明,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3。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迄今,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教育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而且能够促进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长,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区域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

17、度,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2现实依据 教育在国家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美国赶超英国、日本直逼美国及亚洲“四小龙”追赶西欧国家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从而产生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的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01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18、。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职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3主要表现 高职教育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 教授曾在首届职业培训国际论坛上强调:这种人才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纽带和环节的作用。他们都是技术骨干,并且是生产现场的灵魂。 首先,随着经济建设

19、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 其次,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 再次,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本地的第二、第三产业服务,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他们没有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

20、能,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第二、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大量缺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内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等。以上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场所。 第三、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