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第二节 劳动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三节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劳动法产生及发展的历史2.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及法律渊源,明确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重点掌握劳动法律关系3. 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 劳动法律关系本章难点: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第二节 劳动法的起源
2、与发展一、19世纪初出现在英国的劳动立法二、19世纪劳动法的发展三、20世纪以来的劳动法四、中国的劳动立法五、劳动法的制定与颁布六、国际劳动立法一、19世纪初出现在英国的劳动立法 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限制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一法规的出台,开启了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新篇章,较之以往的劳工立法有了质的改变,它是为保护个人的利益而制定的,因此是现代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二、19世纪劳动法的发展 英国的劳工立法,带动了其他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着手制定相应的劳动立法。 自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起的百余年内,劳动立法从制定
3、某一方面的劳动法开始,发展到制定全面的劳动立法;从针对某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问题,发展到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立法。 劳动法终于从民法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三、20世纪以来的劳动法 20世纪以来的劳动法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的劳动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涨,西方国家陆续制定了不少劳动法。 这一时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其劳动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的劳动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
4、批现代的反工人立法。 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各主要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法律。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的劳动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四、中国的劳动立法中国的劳动立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劳动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劳动立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 中国的劳动立法,始于20世纪初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产生了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劳动立法。(二)新中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劳动立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劳动立法。 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
5、的劳动立法有了新的进展。(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劳动立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立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步走向全面发展。五、劳动法的制定与颁布 1956年,中国首次起草劳动法,1979年第二次起草劳动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劳动法的颁布标志中国劳动法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六、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概念 国际劳动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劳动立法是指:(1)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和建议书;(2)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者协定;(3)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狭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指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
6、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也合称国际劳工标准。(二)国际劳工组织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其性质是普遍的、官方的国际劳动立法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国际组织,但在组织结构上实行独特的“三方性”原则,即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成员国代表团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的代表组成,三方代表有平等独立的发言和表决权。(三)国际劳工立法 国际劳工立法,即制定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际劳工标准采用两种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四)新中国与国际劳工立法 1983年6月,中国派出由劳动人事部部长率领的代表团出席了第69届国际劳工大会,正式恢复了在
7、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 自1983年至今,中国每年均派代表团出席各种会议,并积极参与该组织在国际劳工立法和技术合作方面的活动。第三节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二、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原则三、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二、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原则 劳动关系合同化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现形式,它是要将所有的劳动关系逐步纳入合同的运行轨道,使合同成为劳动关系的维系方式和权利义务确定方式。三、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三
8、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在立法活动中应体现三方原则进行集体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要体现三方原则三方对日常出现的重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进行协调和斡旋三方共同监督劳动法的执行第四节 劳动法的渊源一、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二、劳动法律三、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四、劳动规章五、地方性劳动法规六、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 通过的劳动公约和建议书一、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宪法中的有关规定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指导和规范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
9、、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二、劳动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属于劳动法律,其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劳动法律包括工会法、劳动法等。三、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管理劳动事务,有权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律制定调整劳动关系和各项劳动标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统称为劳动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四、劳动规章 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有权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其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章,也是劳动法的渊源。五、地方性劳动法规 省、自治区、
10、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政府,为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事务,在不与宪法、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发布地方性劳动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备案或批准后生效;依据有关规定,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六、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劳动公约和建议书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劳动公约和建议书属于国际劳动法的范畴,其中经我国政府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它们也是我国劳动法的组成部分。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四、劳动法律关系的
11、产生、变更 和消灭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与社会劳动过程密不可分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特定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前后当事人的地位不同 劳动法律关系围绕着对劳动者的保护与劳动力的使用而展开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劳动法律关系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来划分 按此标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劳动者个
12、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私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二)根据劳动法律关系发生的依据不同来划分 按照劳动法律关系发生的依据不同,劳动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个别劳动法律关系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三)根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际关系的不同来划分 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际关系的不同,劳动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劳动者与本单位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者与其兼职单位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四)根据劳动法律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来划分 按照劳动法律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劳动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涉外劳动法律关系和国内劳动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任何一种
13、劳动法律关系,都存在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此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社会劳动以获得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主要指本国公民。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实际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14、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指生产资料所有者或经营者,包括企业、一定范围的个体经济组织和一定范围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雇用劳动者权利和承担雇用劳动者义务的资格。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因其性质的不同,范围也各异。 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劳动力。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有主次之分,其中,劳动行为是基本客体,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是辅助客体。(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
15、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 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2、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四、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是指构成劳动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依据,是劳动法律事实。第二章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一节 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第二节 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第三节 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2. 重点掌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 劳动者权利义务的范围本章难点: 劳动者权利义务的统一性第一
16、节 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一、各国宪法及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者权利 与义务的规定二、我国劳动者权利义务的法律特征一、各国宪法及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很多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劳动权利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各种劳动受到法律保护,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报酬,同工同酬。 国际劳工组织将涉及结社自由和承认集体谈判权利、消除强迫或强制劳动、废除童工、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四个方面的劳工公约视为“核心标准”。 二、我国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人身属性 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与用人单位的义务、权利是 相对应的 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受法律保
17、障第二节 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二、劳动报酬权三、休息权四、劳动保护权五、职业培训权六、社会保险和福利权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 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就业方面一律平等,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受歧视。 劳动者的选择职业权是指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才能、爱好的职业,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涉。 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二章促进就业和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法律制度保证其实现。 二、劳动报酬权 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关系,履行劳动义务,由用人单位根据按劳分
18、配的原则及劳动力价值支付报酬的权利。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五章工资法律制度保证其实现。 三、休息权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经过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以后,依法享有获得恢复体力、脑力以及用于娱乐和自己支配的必要时间的权利。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律制度保证其实现。四、劳动保护权 劳动保护权是指劳动者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权利,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 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保证其实现。五、职业培训权 职业培训权是指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择业需要和工作需要,有接
19、受职业培训以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的权利。 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八章职业培训法律制度保证其实现。六、社会保险和福利权 社会保险权,又称为劳动保险权或社会福利保险权,是指劳动者由于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因而没有正常的劳动收入来源时,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保证实现。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是指劳动者有权将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的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主要通过劳动法第十章劳动争议制度保证实施。八、法律规定的其他
20、劳动权利 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 其他第三节 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一、完成劳动任务二、提高职业技能三、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四、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五、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一、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制性义务。它与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的基本权利相对应。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 主体方面,必须是劳动者本人。 内容方面,必须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全面地完成劳动任务。 形式方面,要求劳动者必须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方式进行劳动,如需变动,须经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才能发生法律效力。二、提高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
21、技能,是指劳动者负有自觉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义务。 劳动者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是通过行使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来实现的。三、执行安全卫生规程 与劳动者享有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相对应,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这是劳动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方面的基本义务,就是要求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同时,不断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防止因主观因素导致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四、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是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条件。 遵守劳动纪律和
22、职业道德,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五、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例如: 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义务 参加社会保险,缴纳属于个人部分保险费的义务 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第三章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第一节 就业促进概述第二节 公平就业第三节 就业服务与管理第四节 职业教育与培训第五节 就业援助学习目的与要求1. 重点掌握公平就业的内在要求、就业歧视的界定、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2. 掌握我国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就业援助的对象、方法、程序和途径3. 了解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立法、形式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公平就业的内在要求、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本章难点: 就业歧视的界定第一节 就
23、业促进概述一、劳动就业二、就业促进一、劳动就业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 劳动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从劳动法的角度看,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公民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从法律上把握此概念应明确以下要点: 劳动就业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即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劳动就业主体在主观上必须有求职的愿望劳动就业主体从事的是国民经济领域内合法性的活动 劳动就业的结果必须是获得了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职业 一、劳动就业 (二)劳动就业立法 我国劳动就业立法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
24、以下几个部分:就业调控法 就业管理法反就业歧视法 特殊群体就业保障法 就业服务法 职业培训法 就业援助法 失业保险法 一、劳动就业 (三)我国劳动就业的形式 1.我国劳动就业的一般形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就业 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劳动者自己组织起来就业 自谋职业 国家安置就业 2.特定人员的就业方式农村劳动者到城镇就业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 我国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 二、就业促进 就业促进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所采取的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我国就业促进法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就业促进的工作机制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
25、助第二节 公平就业一、公平就业二、就业歧视一、公平就业 (一)就业平等权 所谓就业平等权,又称平等就业权,是指公民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就业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在劳动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一、公平就业(二)公平就业的法律规定 公平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应获得公正、平等的对待。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46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这些条文都涉及了劳动者公平就业和禁止就业歧视的内容。此外,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对妇女就
26、业、残疾人公平就业以及禁止歧视等也都作了相应规定。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与劳动法第12条相比,这里增加了一个“等”字,为进一步促进公平就业和扩大禁止就业歧视范围奠定了基础。 一、公平就业(三)公平就业的内在要求 就业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平等就业环境公平反对就业歧视二、就业歧视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 没有合法的目的和原因,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其目的或作用在于取消或损害劳动者的就业平
27、等权。 理解就业歧视,至少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就业歧视表现为某些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在客观上受到了不公平对待,而不问这种不公平对待实施者的主观动机如何,即是否故意劳动者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是基于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无关的原因,如果是因工作岗位客观、内在需要而受到的区别对待,应属于正当的理由,不以就业歧视论之劳动者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是在就业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即就业歧视不仅包括就业中的歧视,也包括就业后工作条件、职业待遇方面的歧视二、就业歧视 (二)禁止就业歧视 禁止性别歧视 禁止民族歧视禁止残疾歧视禁止健康歧视禁止户籍歧视 二、就业歧视 (三)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关于法律责任和救济程序,就业促进
28、法第62条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时,如果实施了就业歧视,违反了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的义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节 就业服务与管理一、就业服务二、就业管理一、就业服务(一)就业服务概述 就业服务是指就业服务主体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它是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和国家劳动政策实施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就业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就业服务主体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即劳动力的供求双方 就业服务的内容是提供各种社会
29、服务 获得就业服务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 一、就业服务(二)我国就业服务的相关立法 我国就业服务体系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起步比较晚。就业服务立法长期以来比较零散,主要以部门规章为主。我国2007年通过的就业促进法在第四章规定了“就业服务和管理”,相应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通过了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一、就业服务(三)就业服务的内容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的对象二、就业管理(一)就业管理概述 就业管理是指国家有关劳动行政部门、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管理的行为,目的是实现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
30、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形成和确保其正常发挥功能。 二、就业管理(二)就业管理的内容 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失业预警制度 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第四节 职业教育与培训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及意义二、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三、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分类和主要形式四、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教育,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为职业训练的目的而提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职业培训,又称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技术培训,是指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和劳动者从业的意愿及条件,按照一定标准,对劳动者进
31、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职业技能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 二、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 (一)国家负有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义务的法律依据 (二)用人单位负有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义务的法律依据三、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分类和主要形式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分类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就业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职培训 )三、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分类和主要形式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 学校的正规教育与培训 用人单位举办的职业培训 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 学徒培训四、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法定的职业分类目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职业(工种)现有的全社会平均技术水平,经调查、测算所确定
32、的技能要求,对从事或将要从事特定职业(工种)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进行检测的考核标准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劳动者进行技术等级的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职业技能鉴定由政府批准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它以劳动者所具有的并被列入国家规定职业范围的职业技能作为鉴定对象,以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作为鉴定依据,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确认劳动者职业技能达到一定等级的法定凭证。 第五节 就业援助一、就业援助的对象二、就业援助实行的优惠政策三、就业援助的程序四、就业援助的途径一、就业援助的对象 就业困难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
33、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规定具体范围。 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援助对象的认定办法,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制定。二、就业援助实行的优惠政策税费减免 贷款贴息 社会保险补贴 岗位补贴 三、就业援助的程序 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可以向所在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经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属实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辖区内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登记,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动态管理和援助责任
34、制度,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就业援助的途径(一)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被安排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岗位补贴。政府采取多种就业形式,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四、就业援助的途径(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 促进残疾人就业 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 资源开采型城市、独立工矿区就业援助制度第一章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六节劳务派遣
35、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形式以及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2. 掌握劳动合同的定义及区别于其他合同的法律特征、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明确劳动合同变更及终止的法定条件。3. 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以及补充条款、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及法律后果、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及法律后果。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 1. 劳动合同的条款 2.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及法律后果本章难点: 1.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2.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区别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二、劳动合同的种类三、劳
36、动合同的作用四、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除了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特有的法律特征: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以合同形式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主体由劳动者和特定的用人单位构成。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着职业上的从属关系。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合同在时间上具有继续性。 二、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一)按照合同期限的不同分 按照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
37、动合同。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又称定期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明确约定合同有效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又称不定期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只约定合同的起始日期,不约定其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将完成某项工作或工程作为合同有效期限的劳动合同。(二)按照劳动合同产生的方式不同分 按照劳动合同产生的方式不同,劳动合同分为录用合同、聘用合同、借调合同。 录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公开招收、择优录用的方式,与被录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劳动合同 。 聘用合同,也叫聘任合同,它是
38、指用人单位通过向特定的劳动者发聘书的方式,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合同。 借调合同,也叫借用合同,它是借调单位、被借调单位与借调职工个人之间,为借调职工从事某种工作,明确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三)按照劳动合同劳动者一方人数的不同分 按照劳动合同劳动者一方人数的不同,劳动合同分为个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个人劳动合同是指由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明确彼此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的协议。 集体合同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代表劳动者的工会之间就各项具体劳动标准协商谈判而缔结的协议。三、劳动合同的作用 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劳动合同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
39、动争议四、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性质不同 当事人构成及其关系不同 承担劳动风险责任的主体不同 劳动报酬的法律保障不同 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方式不同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二、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三、劳动合同订立的注意事项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几项要求: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必须合法(二)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而言的,强调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处于强势
40、地位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公平公正的待遇。(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原则 平等是指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均有权选择对方并就合同内容表达各自独立的意志。 自愿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有权自由表达各自意志,任何一方都不得强迫对方接受其意志。 协商一致是指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期限等条款进行充分协商,达到双方对劳动权利、义务意思表示的一致。只有协商一致,合同才能成立。(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如实陈述,信守诺言,用善意的方式订立和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二、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劳动合同的订立就是劳动合同当事人就合同条款通
41、过协商达成一致意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一)要约 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向另一方就合同主要内容做出的意思表示。 要约仅在要约有效期内对要约人具有法律拘束力,要约期满其效力自动解除。(二)承诺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完全无条件地接受要约以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本人在有效期内做出,且应当完全接受要约条款,如果接受的意思与要约不一致而改变了要约的实质性内容,则只能视为反要约,不构成有效承诺。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一旦同意对方要约而做出承诺,劳动合同即告成立。三、劳动合同订立的注意事项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
42、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一、劳动合同的内容二、劳动合同的形式一、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条款 劳动合同的期限 试用期 违约金条款 竞业禁止条款(一)
43、劳动合同的条款 1、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劳动合同期限;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一)劳动合同的条款 2、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是指法律没有要求必须包括的合同内容,而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在合同中约定的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属于约定条款。(二)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的期限是指劳动合同有效存在的期间。 我国劳动合同的期限有三种:固定期限、无
44、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三)试用期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彼此相互考察的一段时间。 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四)违约金条款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
45、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五)竞业禁止条款 竞业禁止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禁止劳动者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与其所在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或禁止他们在原单位离职后从业于与原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包括创建与原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 竞业禁止的种类包括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和劳动者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两种。二、劳动合同的形式 劳动合同的形式一般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 书面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将协议的内容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经双方
46、签字盖章的合同。 口头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口头承诺即告成立,不必用文字写成书面形式的合同。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二、劳动合同的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所在,通过履行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实现各自的合同目的。(一)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和已经生效的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和实现各自的权利的法律行为。(二)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实际履行的原则 亲自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的原则二、劳动合同的变更 广义的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法或按照双方的意愿,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条款的行为。修
47、改后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双方当事人要按照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来履行。 劳动合同变更具体包括两类:法定变更和协议变更。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一、劳动合同的解除二、劳动合同的终止三、劳动合同解除、终止的法律后果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当事人的义务一、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合同的提前终止,是在具备法定或约定事由情形下因当事人依法做出提前终止合同的意思表示而终止。(一)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及分类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终止前,因特定事由的出现,导致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单方或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分类: 根据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
48、不同,可以分为单方解除和双方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解除权的产生原因不同,可以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二)劳动合同的协商解除 劳动合同的协商解除,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友好的协商而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不易产生劳动纠纷。(三)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 1、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者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 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解除 随时通知解除 无需事先通知立即解除(三)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 2.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即时通知解除 预告通知解除 经济性裁员(四)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 劳动法第29条规定了四种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49、劳动合同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同时新增了两种新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性条件。二、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的;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劳动合同解除、终止的法律后果 经济补偿金 赔偿金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当事人的义务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的义务主要
50、体现在对用人单位承担的忠实义务,同时,劳动者还负有一定的协作义务。 用人单位的义务主要有:第一,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的义务,且须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第二,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第三,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第六节劳务派遣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一、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一、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接受派遣的单位(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由用人单位按照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招聘劳动者,并把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
51、 劳务派遣具有与传统的用工方式不同的特点:劳务派遣法律关系涉及三方主体、两个合同劳动力的雇用与使用相分离 一、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劳动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的,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殊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52、,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时,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第五章 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 集体合同概述第二节 集体合同的订立与效力第三节 集体合同的内容第四节 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第五节 集体合同的争议与解决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集体合同订立的程序2. 掌握集体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情形3. 重点掌握集体合同与劳动合
53、同的区别、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解决集体合同争议的途径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 1. 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2. 解决集体合同争议的途径本章难点: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第一节 集体合同概述一、集体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二、集体合同的种类三、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一、集体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协议、团体协议,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以各项具体劳动标准为中心内容协商谈判而缔结的协议。 集体合同除具有一般协议的共性外,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特征:集体合同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协议。集体合同是一种劳动协议,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
54、集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均衡。 二、集体合同的种类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集体合同划分为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和职业性集体合同。 根据集体合同涉及的内容不同,可以将集体合同划分为一般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 根据集体合同的谈判协商的级别不同,可以将集体合同划分为全国性集体合同、地区性集体合同和企业集体合同。三、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当事人不同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形式不同 效力不同第二节集体合同的订立与效力一、集体合同的订立二、集体合同的效力一、集体合同的订立 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一)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
55、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二)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提出集体协商的要求 确定集体协商代表 制订集体合同草案 讨论集体合同草案 通过集体合同草案 签字、备案 公布二、集体合同的效力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对人的法律效力 集体合同的时间效力 集体合同的空间效力 第三节 集体合同的内容 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某项内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合同: 劳动报酬 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 劳动安全卫生 补充保险和福利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职业技能培训 劳动合同管理 奖
56、惩 裁员 其他条款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一、集体合同的履行二、集体合同的变更与解除三、集体合同的终止一、集体合同的履行 当事人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就是履行集体合同,通过履行集体合同,可以实现其在集体合同中的权利。 集体合同一旦生效,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必须履行其在集体合同中的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是集体合同法律效力的集中体现。二、集体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不同,法律也允许当事人在法定条件下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 在实践中,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情形包括:(1)国家法律、政策发生变化,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2)发生破产等原因,致使用人单
57、位无法继续履行原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3)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继续履行;(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应当适用集体协商程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三、集体合同的终止 集体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因集体合同的目的实现而终止。 因集体合同的有效期届满而终止。 因集体合同的依法解除而终止。第五节集体合同的争议与解决一、集体合同争议概述二、集体合同争议的解决一、集体合同争议概述 集体合同争议,是劳动争议的一种,是指集体合同当事人就有关集体合同的内容、履行情况等产生的争议。 集体合同的争议,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因集体
58、合同内容发生的争议 因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发生的争议 因不履行集体合同所产生后果发生的争议二、集体合同争议的解决 集体合同争议的管辖 解决集体合同争议的途径(一)集体合同争议的管辖 1. 集体合同处于协商争议阶段产生的纠纷 集体协商争议处理实行属地管辖,具体管辖范围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2. 集体合同履行阶段产生的纠纷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 如果提起诉讼的,则按照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管辖来执行(二)解决集体合同争议的途径 协商解决集体合同纠纷 协调解决集体合同纠纷 集体合同争议的仲裁 集体合同争议的审判第六章 工资法律制
59、度第一节 工资概述第二节 工资的构成与形式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第四节 工资支付保障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工资的构成、形式和工资支付保障的措施 2.掌握最低工资的概念、特征及给付 3.理解工资的基本职能 4.了解我国的基本工资制度、工资分配的立法原则 本章重难点本章重点:工资的构成、形式本章难点: 工资支付保障的措施第一节 工资概述一、工资的概念和特征二、工资的基本职能三、我国工资分配的立法原则一、工资的概念和特征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又称薪金或薪酬,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是指以劳动力市场价格来衡量的劳动要素投入的报酬,其实质为劳动力给付的对价。在我国,工资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
60、上说,工资即职工劳动报酬,是指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从狭义上说,工资仅指职工劳动报酬中的基本工资(或称标准工资),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新工资制度中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部分。一、工资的概念和特征 (二)工资的特征 工资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所获得的劳动报酬 工资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履行劳动给付义务的物质补偿,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工资量的确定必须以劳动法规、劳动政策、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为依据,即必须符合法定和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制门前擦鞋垫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2024年微合金粉末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4年离岸金融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4年度数据中心综合布线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年度便利店社会责任加盟合同
- 2024年度商业秘密保密合同标的和保密内容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标的与制作流程
- 电热风干手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家具买卖合同
- 2024年度品牌产品销售代运营合同
- 标准中介服务合同样本
-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模具行业竞争模式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测试卷含答案(完整版)
- 学校心理辅导谈话方案预案
- PMP项目管理师考试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2024年-2025年《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劳动通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英语完形和语填的命题实践和思考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