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全套课件_第1页
新编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全套课件_第2页
新编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全套课件_第3页
新编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全套课件_第4页
新编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刑事诉讼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刑事诉讼的一般特征、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2. 理解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3. 明确刑事诉讼法的渊源、任务4. 明确和理解刑事诉讼目的5. 掌握刑事诉讼的个性特征能力目标 应用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刑事诉讼的一般现象。学习目标第一节 刑事诉讼 汉语中,“诉讼”一词是由“诉”和“讼”两个字组成的。 说文解字称,“诉,告也”,“讼,争也”。 现代语,“诉”是指告诉、告发、控告之意;“讼”是指争论、争辩,言之于公之意,即争是非曲直于官府。 “诉讼”就是原告将争端

2、告于官府,由官府予以解决原、被告之间的争端的活动。 一、刑事诉讼的含义汉语诉讼含义西方诉讼含义诉讼含义第一节 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含义 在国外,“诉讼”一词,拉丁文为Processus,即活动过程或程序的意思。 英语中,其基本含义为诉讼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的法律机制,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或程序。 中外对“诉讼” 认同的诉讼就是指讼争的一方即原告向法庭提出告诉或主张,由法庭通过审理来解决双方争讼的活动。 诉讼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原告(控方)、被告(承控方)和法庭(听讼方)。汉语诉讼含义西方诉讼含义诉讼含义第一节 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是指国家司法

3、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适用法律解决案件的活动,即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活动。诉讼是以国家名义解决纠纷的“公力救助”形式,是国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的国家司法机关通过国家暴力强制,实施国家法律,行使国家司法权的一种活动。 诉讼根据其所解决的案件性质的不同以及诉讼的内容、任务、采用的方式的差异,一般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汉语诉讼含义西方诉讼含义诉讼含义01 诉讼是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02 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03 刑事诉讼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第一节 刑事诉讼二、刑事诉讼的特征 刑事诉讼具有明

4、显的、相对独立的阶段性。 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行使具有主动性、普遍性。 第一节 刑事诉讼(二)刑事诉讼的个性特征 刑事诉讼是由多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依法对犯罪进行追诉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的特征第一节 刑事诉讼(一)惩罚犯罪(二)保障人权三、刑事诉讼目的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含义 刑事诉讼法,是指调整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全部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言之,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

5、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七个法律部门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从其调整的对象上看,又属于部门法、程序法和公法。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宪 法刑事诉讼法典 其他有关法律 有关行政法规、规定 有关地方性法规 有关法律解释 有关国际条约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是程序法,是规定进行刑事诉讼的程序的法律。 刑法: 是实体法,是规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不同点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三、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刑事法律,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6、两者都属于刑事法律,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共同点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四、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刑事诉讼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三项任务 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教育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维护社会

7、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一)(二)(三) 四、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本章重点内容图解刑 事 诉 讼 法 概 述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概念特征目的概念渊源任务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Thank You!第二章 受案范围与立案分工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受案范围 第二节 立案分工 第二章 受案范围与立案分工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事案件、公诉案件、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概念理解受案范围、立案分工的概念明确受案范围的内涵掌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范围能力目标学习目标1. 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

8、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受案范围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立案分工的问题。2. 处理涉及有关受案范围和立案分工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第一节 受案范围 一、受案范围的含义 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由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规定的,可以通过刑事诉讼程序解决的案件范围,具体包括刑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这两类案件是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的对象,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就是围绕这两类案件的解决设计的。因此,刑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构成了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诉案件是指对应承担责任者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刑事案件。 自诉案件是指对应承担责任者追究其刑事责任,由被害人以自己的

9、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刑事案件。 第一节 受案范围 二、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或法人,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案件。 第一节 受案范围 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指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需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附带追究责任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案件。即同一个犯罪行为在特定的犯罪种类中,具有双重违法性,既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又违反了民法的规定;同时,由于在造成民事侵权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中,犯罪行为是直接原因,即损害本身就是犯罪结果之一。 第二节 立案分工一、立案分工的含义 立案分工:是指公安机关

10、、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按照各自的职责要求,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直接受理的权限和范围。立案分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的要求,是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第二节 立案分工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按照刑法第98条的规定,“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 本类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被害人有证据加以证明和案件属于轻微的刑事案件。 (三)公诉转自诉案件。 从性质上讲该类案件属于公诉案件,但为了充分有效

11、地保护刑事被害人的人权,防止司法不公,刑事诉讼法专门在自诉案件的范围内设置了此类案件。第二节 立案分工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主要特点 1 犯罪主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属于国家机关在编并从事公务的人员和不属于国家机关在编,但基于委托或授权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 犯罪的客观方面,属于与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与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或者利用职务的便利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第二节 立案分工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1 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

12、中明确规定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2 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3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第二节 立案分工四、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 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都依法享有侦查权,但公安机关是基本的和主要的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专门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是专门的侦查机关。在理解公安机关的受案范围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 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刑事案件,因证据不足驳回自诉,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并移交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2 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涉及人民检察

13、院管辖的案件时,应当将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公安机关予以配合。本章重点内容图解受案范围与立案分工受案范围立案分工公诉案件自诉案件一般刑事公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与职权有关的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Thank You!第三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专门机关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第三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学习目标1了解各专门机关的组织体系,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概

14、念2理解各专门机关的概念和性质,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的概念3明确专门机关的范围、诉讼参与人的范围、当事人的范围、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范围4掌握各专门机关的职权、各诉讼参与人享有的诉讼权利知识目标学习目标1.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法律问题2.处理涉及有关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能力目标第一节 专门机关第一节 专门机关狭义的专门机关 广义的专门机关 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主管执行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 第一节 专门机关一、公安机关 按照国家权力的分工,我国的公安机

15、关在性质上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而非国家司法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 :公安部 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 公安厅 地区(市) 公安处(局) 县(区) 公安分局 第一节 专门机关一、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职权 依照法律对刑事案件立案、侦查、预审。 1决定、执行强制措施。 2对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已经追究的撤销案件。 3对侦查终结应当起诉的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4对不够刑事处罚的犯罪嫌疑人需要行政处理的,依法给予处理。 5对被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罪犯,代为执行刑罚。 6执行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暂予监外执行。7

16、对假释和判处拘役缓刑、有期徒刑缓刑的罪犯执行监督、考察。 8检察权包括 :第一节 专门机关二、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的司法机关。检察权即法律监督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 公诉权 检察侦查权 诉讼监督权 第一节 专门机关二、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有以下具体职权: 对属于直接受理范围的刑事案件有权立案、侦查,有权实施除侦查实验、通缉以外的一切侦查行为;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有权自行侦查。 1 有权对犯罪嫌疑人决定采取拘传、取保侯审、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对自己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还有权

17、决定采取拘留、逮捕的强制措施。 2 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3 有权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4第一节 专门机关二、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有以下具体职权: 有权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作出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的决定,并有权对不起诉的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5 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并在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案件中,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6 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提起公诉时,有

18、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7 有权对公安机关的立案行为和侦查活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以及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按照第二审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8第一节 专门机关 三、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关。审判权是指依法对各种性质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专门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组织体系 第一节 专门机关四、其他专门机关(一)国家安全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一,与其他专门机关相比,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专门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

19、执行控诉职能,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二)军队保卫部门 军队保卫部门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行使一般侦查权(军事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除外),执行控诉职能。 (三)监狱 监狱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行使侦查权,有权依法实施各种侦查行为,执行控诉职能。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一、诉讼参与人概述 诉讼参与人是指除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依法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和履行一定诉讼义务的人。诉讼参与人通过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对刑事诉讼的进程和结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20、。 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包括 :检察人员 审判人员 书记员 侦查人员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二、 当事人 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1 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自己个人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 2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正式提起公诉之前,有一定证据证明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 3 被告人是指拥有刑事起诉权的国家公诉机关或自诉人,向人民法院正式提起控诉后至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前的审判阶段,有足够证据证明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审判的人。 4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是指因被告人的犯

21、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人。 5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三、其他诉讼参与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 :法定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 辩护人 证人 鉴定人 翻译人员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四、近亲属 近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特定范围的社会关系。近亲属具有婚姻、家庭关系的属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的诉讼权利 1被害人的近亲属的诉讼权利 2当事人的近亲属的诉讼权利 3本章重点内容图解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军队保卫部门监狱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当事人其

22、他诉讼参与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其他机关国家安全机关Thank You!第四章 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基本原则第二节 基本制度第四章 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基本原则的含义、特点和分类,基本制度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各一般原则的内容、各基本制度的概念3明确各基本原则的地位及法律规定、各基本制度的例外4掌握各特有原则的内容、各基本制度内容能力目标学习目标1. 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诉讼法律问题2.处理涉及有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第一节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BCA一般原则 特有原则基本原则概述 第一

23、节 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概述 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集中体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或主要诉讼阶段,指导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准则。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不同于基本制度,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 抽象性 指导性 第一节 基本原则 二、一般原则 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实体处理和程序处理的根据和标准的基本准则。任何案件的处理,都必须以“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作为必要的、充分的条件。所有的诉讼活动都是查明事实和适用法律相结合的过程。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2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4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1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3司法

24、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5第一节 基本原则三、特有原则专门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 依靠群众原则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依照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第二节 基本制度一、基本制度概述 制度是一种规范体系。刑事诉讼基本制度,是指专门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尤其是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操作规程。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体系,它构成了刑事诉讼并且主要是刑事审判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使刑事诉讼具备了

25、民主、公开、公正的特点。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体系内容可概括为: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第二节 基本制度二、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简称合议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依法由三人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作为审判组织,对刑事案件进行集体审理、评议和裁决的制度。合议制度是构建和规范审判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和活动要求的规范体系。含义 内容 例外 合议庭 独任审判员 审判委员会 组织形式 第二节 基本制度二、合议制度含义 内容 例外 合议制度的内容 人民陪审员制度 合议庭的组成 审判长的确定 合议庭的活动 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制度二、合议制度含义 内容 例外 合议

26、制度的例外情况即独任制,从审判组织的形式上讲为独任审判员。它是为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而设置的一种审判组织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7条第1款和第174条的规定,独任制的适用应符合两个条件:基层人民法院;简易程序。 换言之,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时,才可适用独任制。第二节 基本制度三、回避制度含义 内容 公正,是刑事诉讼基本的价值目标。为了有效排除足以影响公正的因素,保证刑事案件的正确处理,提高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可信度,刑事诉讼法设定了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司法辅助人员,具有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法定事由时,退出本案诉讼活动的

27、制度。 第二节 基本制度三、回避制度含义 内容 回避的适用人员 1回避的事由 2回避的方式 3回避的程序4第二节 基本制度四、公开审判制度例外1不公开审判的情形2不公开审判的要求:内容1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过程的公开 2人民法院判决宣告的公开含义 公开审判是诉讼民主化的要求,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是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基本制度五、两审终审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是一种审级制度。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具体的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含义1. 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裁定后,在法定期间内上诉、抗诉,以及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2. 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终

28、审的判决、裁定,不得再提起上诉,同级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次提出抗诉。 内容1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作出的判决和裁定为终审的判决和裁定;2第一审程序中判处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除了可以上诉、抗诉到第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 例外本章重点内容图解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一般原则特有原则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Thank You!第五章 管辖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管辖概述第二节 级别管辖第五章 管辖第三节 地域管辖第四节 专门管辖第五节 管辖问题的处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专门管辖的含义2理解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

29、、管辖问题的概念;确定管辖规则的因素、确定级别管辖的因素、确定地域管辖的因素3明确专门人民法院管辖规则4掌握管辖权的确定;级别管辖的具体规定;级别管辖的变通规定;一般地域管辖的规则;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则;管辖问题的处理规则能力目标1. 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管辖的诉讼法律问题2.处理涉及有关管辖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学习目标 管辖即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或权限。据此,管辖首先涉及到的是各个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上的分工或权限,这种分工或权限既有纵向上的分工或权限,同时,又有横向上的分工或权限。其次,管辖涉及到的又是对第一审刑事案件(初审案

30、件)的分工或权限,第二审案件和再审案件不存在管辖问题。第一节 管辖概述一、管辖的含义 管辖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即管辖规则,来确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或权限的。确定管辖规则必须考虑一定的因素,这些决定某一案件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民法院审判的因素,即为确定管辖规则的因素。涉及两方面内容 :第一节 管辖概述二、确定管辖规则的因素法院方面的因素 案件形成方面的因素 法院的级别法院的辖区法院的性质 犯罪主体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 管辖概述三、案件管辖权的确定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 同级人民法院 横 向 纵 向 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不仅是两种独立类型的管辖,而且是某一特定案件管辖权确定的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

31、二节 级别管辖一、级别管辖的含义 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和权限。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级别管辖规则,包括和体现了以下因素: 1 兼顾人民法院职能大小和工作职责范围的均衡。 2 案件性质和案件难易程度。 3 案件影响 第二节 级别管辖二、级别管辖的具体规定(规则)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Add Your Text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 第二节 级别管辖三、级别管辖的变通规定 1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2下级人民法院对自己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根据刑事诉

32、讼法第23条关于级别管辖变通的规定,刑事诉讼级别管辖的变通,不同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关于级别管辖的变通,只是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而下级人民法院无权审判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三节 地域管辖一、地域管辖的含义 地域管辖是指不同地域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和权限。地域管辖的确定应当考虑的因素包含两个方面:某个人民法院的辖区范围 Add Your Text案件形成因素与辖区的联系 第三节 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的含义 一般地域管辖,是通常情况下确定第一审刑事案件审判法院的管辖。它是指以与犯罪构

33、成主体要件、客观方面要件有关的被告人居住地、犯罪地为标准确定的管辖法院的一种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规则 刑事诉讼法第24条对此作了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节 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是相对于一般地域管辖而言的。它是指不以或不仅以犯罪地、被告人居住地为标准确定管辖法院的一种地域管辖。人民法院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至第14条对特殊地域管辖作了以下规定: 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犯罪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 发现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判决宣

34、告前还有其他犯罪没有受到审判的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的犯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航空器内的犯罪 中国公民在驻外的中国使领馆内的犯罪 第四节 专门管辖一、专门管辖的含义 专门管辖,全称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和普通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和权限。专门管辖所要解决的是哪些特殊的刑事案件,应由哪种专门人民法院审判的问题。我国相继设立和健全的其他人民法院主要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海事法院等。 军事法院管辖 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森林法院管辖 第四节 专门管辖二

35、、专门人民法院的管辖规定专门人民法院的管辖规定 第五节 管辖问题的处理一、管辖问题 管辖问题是指人民法院运用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规则,在受理案件过程中或者受理案件后,围绕案件管辖权的有无或管辖权的行使而产生的如何确定案件的最终管辖法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同一案件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人民法院之间管辖权不明或发生争议、有管辖权但因客观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并案审理的案件各个案管辖权不一致、以及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确定管辖规则的标准认识的改变引起的管辖权缺失等问题。 第五节 管辖问题的处理二、管辖问题的处理规则管辖恒定 合并管辖 指定管辖 共同管辖 本章重点内容图解管 辖普通管辖专门管辖管辖的确

36、定管辖问题的处理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各级人民法院的管辖上下级法院管辖的变通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Thank You!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辩 护第二节 代理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辩护制度的概念;诉讼代理人的责任理解辩护、辩护权、代理、法定代理、委托代理的概念;刑事代理、刑事附带民事代理的内容明确辩护人的范围和人数;辩护人的责任;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和人数掌握辩护权行使的方式;辩护权行使的保障;辩护人的诉讼地位;法定代理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学习目标能力目标 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辩护与代理的诉讼法律问题处理涉及有关辩护与代理的

37、诉讼程序法律事务一、辩护概述第一节 辩 护 辩护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诉讼职能,是现代刑事诉讼三大基本职能之一。现代刑事诉讼三大基本职能包括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 辩护、辩护权、辩护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护权是辩护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辩护权,辩护制度就没有建立的必要和可能;辩护制度是辩护权行使的规范和保障,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能够充分有效地实现;辩护是辩护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辩护权是通过各个诉讼阶段各种具体的辩护活动实现的,辩护是辩护制度的具体落实。二、辩护权的行使第一节 辩 护 辩护权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根本性的诉讼权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

38、刑事诉讼中与控诉方相对立,确保诉讼地位,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辩护权的行使方式有以下两种: 辩护权行使的方式 辩护权行使的保障 自行辩护 自行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没有委托他人协助辩护或者已委托他人协助辩护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所进行的辩护。 委托辩护 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 二、辩护权的行使第一节 辩 护 辩护权作为刑事诉讼中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地位的重要的诉讼权利,其行使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辩护权行使的方式 辩护权行使的保障 告知委托辩护权指定辩护对被告人拒绝辩护依法不予干涉 二、辩护权的行使第一节 辩 护

39、 辩护权作为刑事诉讼中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地位的重要的诉讼权利,其行使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告知委托辩护权(1)公诉案件 (2)自诉案件 指定辩护(1)指定辩护的种类(2)指定辩护的情形(3)指定辩护的诉讼阶段和指定的辩护人对被告人拒绝辩护依法不予干涉 (1)拒绝委托辩护人的辩护 (2)拒绝指定辩护人的辩护 三、辩护人的范围和人数第一节 辩 护 辩护人是指依法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在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的人或者依法接受人民法院的指定,在审判阶段为被告人进行辩护的人。辩护人包括委托的辩护人和指定的辩护人。范围 人数 1、委托的辩护人范围2、指定的辩护人范围

40、 对委托的辩护人人数作了规定,即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在共同犯罪的案件中,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 四、辩护人的责任第一节 辩 护 辩护人参加诉讼的原因、目的,正确地履行辩护人的责任应明确以下内容: 了解案件事实,分析运用法律,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 1 提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证据材料和法律的具体规定。 2 提出了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即履行了辩护责任。 3 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而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所有利益,更不是依法予以限制或者剥夺

41、的权益。 4五、辩护人的诉讼地位第一节 辩 护 辩护人参加诉讼的原因、目的,正确地履行辩护人的责任应明确以下内容: 阅卷权 、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 、要求解除强制措施权 、对案件发表意见权、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权、提起上诉权 刑事诉讼法第38条: “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诉讼义务 诉讼权利 六、侦查阶段的律师执业活动第一节 辩 护 辩护人参加诉讼的原因、目的,正确地履行辩护人的责任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

42、二)律师的诉讼地位及提供法律服务的内容(三)律师参加诉讼活动的诉讼权利及其限制一、代理概述第二节 代理 代理,即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所实施的诉讼行为。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受。在诉讼代理中,需要代理人代理其实施诉讼行为的人为被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实施诉讼行为的人为代理人。 代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代理权的存在。代理权是代理人进行诉讼代理活动的资格或权能。代理按照代理权产生的方式不同分为法定代理和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代理权所进行的代理,代理人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所进行的代理,代理人为委托诉讼代理人

43、,简称诉讼代理人。 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和人数第二节 代理 诉讼代理人的人数为:一名被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的,不得同时接受同一案件二名以上被害人的委托,参与刑事诉讼活动。三、诉讼代理的种类第二节 代理刑事代理 刑事代理是指诉讼代理人根据刑事案件的刑事被害人(包括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委托,为维护刑事被害人(包括自诉人)的合法权益,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诉讼行为。刑事代理的内容是诉讼代理人根据事实和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事追诉,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代理 刑事附带民事代理,是指诉讼代理人接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

44、人的委托,在委托授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有关民事诉讼的行为。 四、诉讼代理人的责任第二节 代理 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是基于被害人、自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需要而产生。诉讼代理人参加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8条规定:“诉讼代理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据此规定,诉讼代理人应当围绕案件涉及到的事实和法律,通过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五、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第二节 代理 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除了可以代理被代理人行使其诉讼权利外,

45、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诉讼代理人特有的诉讼权利。阅卷权 申请司法机关收集、调取证据权 对案件发表意见权 参加法庭调查、辩论权 本章重点内容图解辩 护 与 代 理辩护代理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告知委托辩护权指定辩护对被告人拒绝辩护不予干涉法定代理委托代理辩护人的范围和人数辩护权行使方式式辩护权行使的保障件刑事代理刑事附带民事代理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代理人的诉讼权利代理人的责任代理人范围和人数被代理人范围代理人的诉讼权利代理人范围被代理人范围Thank You!第七章 诉讼保障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强制措施第二节 期间、送达第七章 诉讼保障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期间与期日的区别

46、;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2理解强制措施、期间、送达的概念;强制措施的性质3明确强制措施的体系特点;公安司法机关遵守的期间和诉讼参与人遵守的期间;送达回证4掌握强制措施的适用、解除、撤销与变更;期间的计算;送达方式能力目标1. 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解决有关涉及诉讼保障的诉讼法律问题。2.处理涉及有关诉讼保障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学习目标第一节 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又称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强制措施有五种: 一、强制措施概

47、述 强制措施的含义 强制措施的性质 强制措施的体系特点 逮捕 拘留 取保侯审 拘传 监视居住 第一节 强制措施一、强制措施概述 强制措施的含义 强制措施的性质 强制措施的体系特点 适用的前提是刑事诉讼的存在,没有刑事诉讼就不可能有强制措施;适用的依据是刑事诉讼法即程序法。适用的前提 适用的条件是有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和现实(危险存在)。 适用的条件 适用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对刑事诉讼的妨碍,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适用的目的 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不具有法律制裁的基本特点,即法律制裁的依据为实体法,而非程序法;前提是有违反实体法的行为存在;目的是对违法行为人给予惩罚和教育。因此,刑事诉讼的强制

48、措施不是一种法律制裁。 第一节 强制措施一、强制措施概述 强制措施的含义 强制措施的性质 强制措施的体系特点 决定机关 种类 与刑事诉讼联系 适用对象 执行机关 强制措施的体系特点 适用条件 内容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强制措施的适用拘传 取保侯审 监视居住 拘留 逮捕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它是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中最轻的一种。 决定机关执行机关 适用条件 地点 时间 程序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取保侯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

49、民法院对于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其不逃避和妨碍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的适用包括以下内容: 决定机关执行机关 适用的条件 取保的方式 TEXT取保候审的要求 取保候审的期限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将其强行限制在固定的住处或指定的居所,不准擅自离开,并监视和控制其活动的一种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措施的适用包括以下内容:决定机关执行机关 适用的条件 要求 期限 适用的程序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拘留,又称

50、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其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过程中,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对于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犯罪嫌疑人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拘留的强制措施的适用有以下内容:决定机关执行机关 适用的对象和条件 拘留的期限 适用拘留的程序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措施的适用包括以下内容:决定机关执行机关 适用的条件 逮捕的期限 逮捕的一般程序 逮捕的特别程序 逮捕的执行 第一节 强制

51、措施三、强制措施的解除、撤销与变更 (一)强制措施的解除,是指强制措施的适用期限届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按照要求履行了强制义务,应结束强制措施的执行,不再适用其他强制措施的情况。 强制措施的解除,按照是否由决定机关依职权主动解除,可分为依职权解除和依要求解除。依职权解除 依职权解除是指强制措施的决定机关,依职权主动结束强制措施的一种行为。 依要求解除 要求解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采取的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要求决定机关结束对这一措施的执行的行为。 第一节 强制措施三、强制措施的解除、撤销与变更(二)强制措施的撤销,是指公

52、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决定适用的强制措施错误,取消该强制措施的适用的行为。强制措施的撤销,按照已采取的强制措施的内容不同,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对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错误地适用了强制措施,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强制措施后,发现对其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应当及时撤销强制措施 1 另一种情况是适用强制措施种类错误,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适用此种强制措施,错误地适用了彼种强制措施,应当及时撤销已错误适用的强制措施,变更新的强制措施。 2第一节 强制措施三、强制措施的解除、撤销与变更 强制措施的变更,是指强制措施种类的变换。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由“拘留”变更为取保候审。 由“逮捕

53、”变更为取保候审。 由“羁押” 变更为取保候审。 变更为取保候审 变更为监视居住变更为逮捕由“拘留”变更为监视居住 。由“逮捕” 变更为监视居住。 由“取保候审” 变更为监视居住 由“羁押” 变更为监视居住。 由“取保候审” 变更为逮捕的。 由“监视居住” 变更为逮捕的。 由“拘留”变更为逮捕。 第二节 期间、送达一、期间(一)期间的含义 期间是时间的一种表现,一般指从某一时间起至另一时间止的时限。 刑事诉讼是一种司法活动,是按照法定秩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刑事诉讼离不开时间的规制,期间是刑事诉讼公正价值的内容和要求。 刑事诉讼的期间,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

54、讼参与人,各自进行刑事诉讼,实施诉讼行为应当遵守的时间期限。 第二节 期间、送达一、期间(二)期间的种类:期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期间以是否由法律规定,可分为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 强制措施的期间 侦查羁押期间。 审查起诉期间。审判期间。 执行期间。 抗诉期间。 其他诉讼行为期间。 不服不起诉决定 的申诉期间。 不服第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期间。 不服第一审判决的请求抗诉期间。 公安司法机关遵守的期间 诉讼参与人遵守的期间第二节 期间、送达一、期间(三)期间的计算是指期间的确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六部委刑事诉讼若干问题规定、人民法院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期间的计算有以下内容:期间的

55、计算单位 期间的计算方法 期间的重新计算 第二节 期间、送达一、期间 (四)期间的耽误及补救。间的耽误是指当事人在应当遵守的期间内,没有完成应当由自己完成的诉讼行为的事实。期间的耽误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而耽误和当事人因主观原因而耽误。当事人因客观原因耽误期间,可以依法补救,而当事人因主观原因耽误期间,则不能予以补救。 期间的耽误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耽误期间;在客观原因消失后,有权申请继续诉讼。期间耽误的补救 在障碍消除后,向人民法院提出补救的申请;人民法院对其申请进行审查,查证属实后,应当裁定准许。 第二节 期间、送达二、送达 (一)送达的含义。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56、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有关诉讼文书送交给诉讼参与人的一种诉讼行为。送达作为一种法定的诉讼行为,有以下特征: 送达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除此主体之外,其他任何主体送交诉讼文书的行为,都不构成送达。 1 送达的对象是诉讼参与人,否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送达的对象。 3 送达的程序和方式是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送达诉讼文书,不能产生送达的法律效果。 4 送达的内容是诉讼文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诉讼文书,不能成为送达的内容。 2第二节 期间、送达二、送达 (二)送达的方式。送达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送达有以下方式。送达的方式

57、Text转交送达 Text邮寄送达 委托送达 留置送达 直接送达 第二节 期间、送达二、送达 (三)送达回证,又称送达证,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送达诉讼文书给收件人的凭证。送达回证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制作的用以证明收件人收到送达的诉讼文书的诉讼文件。收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表明了: 实施并完成了送达行为 送达人 诉讼文书 涉及到对收件人相应的法律后果开始产生 收到了诉讼文书 收件人 本章重点内容图解诉 讼 保 障强制措施送达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种类(适用)法定期间指定期间计算方法计算单位重新计算期间 种类解除、撤销与变更件计算公安司法机关遵守的期间诉讼参

58、与人遵守的期间决定机关执行机关适用条件基本要求期 限适用程序转交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直接送达送达回证送达方式耽误与补救Thank You!第八章 证据第三节 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第四节 刑事诉讼证明目录学习目标第一节 证据概述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第八章 证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理解证据、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证据、证明的概念明确收集证据的范围;对单一证据的审查判断和对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明的特征;证据的运用规则理解和明确证据的采用标准;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掌握证据的种类;证据的分类;收集证据的方法和程序;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能力目标应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解释、

59、解决有关涉及证据的诉讼法律问题处理涉及有关证据的诉讼程序法律事务学习目标第一节 证据概述第一节 强制措施 证据,即证明的根据。其本质属性是其对待证事实具有证明作用。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待证事实),收集证据,提供证据,审核证据,认定证据,以用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为根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作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真实情况的根据。 第一节 强制措施二、证据的采用标准证据的内容,必须具备客观性证据必须具备客观存在的形式真实性标准 证据的证明对象是什么?是否具有实质性意义;是否有具体的要求。关联性标准 作为言词证据必须

60、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证据的形式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收集证据的主体、程序或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 合法性标准 证据,即证明的根据。其本质属性是其对待证事实具有证明作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真实情况的根据。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证据种类是指由法律规定的证据的各种存在和表现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的规定,证据的种类有 以下几种: 一、证据的种类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 证人证言 被害人陈述 视听资料 供述和辩解 鉴定结论 勘验、检查笔录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证据分类,又称证据的理论分类,是指理论研究者对证据从学理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