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_第3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_第4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班级 _ 学号 _ 得分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15*4=60分)1左传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27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这反映了A各诸侯国具有对周的朝贡义务B以鲁国为首的诸侯国自愿的道义举动C各诸侯国是在落实周礼中的规定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答案】B2我国历代都有朝会议政、廷议、集议、会议等制度,对内政、外交、军事、司法等事务进行议论,参加议论的人选视事情大小而定,或宰相会议,或九卿会议,或群臣集议,或有关部门商议。这种集体议政A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B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C方便了官员间相互监督D强化了官

2、僚集团的权力【答案】A【详解】集体议政的形式可以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作为决策时的参考,因此这种议政方式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故答案为A项。这一方式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这一方式不是为了监督官员,排除C项;这一方式没有改变官僚集团的权力,排除D项。3明洪武十三年九月(1380年),在朱元璋宣布永远废除宰相制度半年以后,一度设置过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处理等事务。“四辅官”的设置A牵制了日益权重的内阁B建立起了新的辅政制度C协调了政府各部门关系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负担【答案】D4墨子非儒篇中说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子摆的不对孔于不坐,肉类

3、割得不正他不吃。孔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A礼B仁C中庸D德治【答案】A【详解】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大意是:以前选举的时候,权力掌握在举荐人手里,学子有应该被举荐的才能,而不能被及时举荐,那也没有办法。“前此选举”是指察举制或九品中正制,据“试之”“应试”等可以得出材料论述的制度是科举制。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科举制,察举制或九品中正制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D正确,B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并非王位世袭制,排除A。7“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段材料的观点是A力主实行分封

4、制B反对推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反对推行世袭制8在清朝,有一个由非正式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发展到“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并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而且是“威名所寄”的权力核心。它是指A枢密院B宣政院C内阁D军机处【答案】D【详解】枢密院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有实权,排除;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内阁是明代设立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C;根据“大臣兼职”“临时咨询机构”“权力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机要事务,但最终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D。9下列是史记中有关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卫康叔名封

5、,周武王同母少弟也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BCD10后汉书朱穆传载:“中常侍(注:官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该段材料说明东汉时期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得到初步解决B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C皇权旁落使专制集权制度受到冲击D皇权被分割使皇帝的政治地位下降【答案】B 【详解】材料中“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

6、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的信息表明东汉时期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故B项正确;东汉时期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没有得到初步解决,故A项错误;宦官专权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皇权没有被分割,故D项错误。11周代的礼制,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国家根本方针、组织制度,下至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与礼密切相关,都受到礼的制约。这说明周礼A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B礼仪繁杂涉及社会各层面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D已具备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答案】D【详解】“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时间不符合,排除A;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统治秩序,“礼不下庶人”,排除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排除C;根据材料信

7、息“礼制”“上至国家根本方针、组织制度,下至社会成员的生活”“密切相关”等可知,周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调节和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故选D。12“(刘邦)慢而辱人。然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成功的原因是A不拘小节,性格豪放B兵多将广,有雄厚的实力C让异姓将领据地为王D封子弟为王,巩固刘家天下13北京地区在周朝属于燕国。下表是周朝燕国国君世系表(部分),它能够反映出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B分封制遭到破坏C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实行【答案】B【详解】表中一开始为公、侯,到了周朝后期都为王,可知诸侯称王,破坏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8、B项正确。由部分国君世系不能确定燕国一直是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用日常行为规范和音乐来对人的身份进行区分,划分等级,题干未体现国君和之下贵族应遵循的规范,C项不体现。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级官吏,题干仅有燕国国君,其下的卿未体现,D项错误。14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B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答案】D15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

9、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D【详解】材料中“封建帝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帝国“是西周。 父系家长制贯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封建帝国“不直接相关,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C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王幾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与”封建帝国“直接相关,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2题

10、=40分)1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

11、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是行省制建立。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二重性;第三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一“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和所学可知是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以及加强统治需要。(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是犬牙交错。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和所学可知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3)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

12、所学可知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以及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

13、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 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

14、统治的连贯性。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和“入仕途径”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科举制、士族庶族的变化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方面来回答。(2)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分析得出。近

15、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讲高考考纲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命题规律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

16、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例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

17、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 例2(201

18、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2.讲基础先秦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A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

19、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君主专制的强化核心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0、。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

21、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讲典例 【例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趁热打铁】(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22、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

23、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 5.讲易错【题目】(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分封

24、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

25、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反思】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分封制,根据题干信息运用排除法,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考向二 先秦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讲高考(1)考纲要求 先秦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制和土司制度、明清改土归流等演变历程;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达到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目的。命题

26、规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之一,重点考察几个知识点,如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和元朝以来行省制,题型有选择和材料题。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例1(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2.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

27、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

28、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2.讲基础主要涉及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演变eq x(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蕃院)A.史实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

29、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B认识(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30、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讲典例【例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趁热打铁】(2017年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

31、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 C. D.【答案】A【例2】(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

32、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

33、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趁热打铁】(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

34、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讲方法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以材料题。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郡县制实行的意义,以材料题的应用;汉朝郡国并行制

35、的内涵,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武帝采取的措施;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的意义,注意材料题。5.讲易错【题目】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D考向三 先秦以来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讲高考(1)考纲要求 知道先秦以来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度(世卿世禄制)、汉到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科举制度的演变;知道选官的标准不断变化历程,即从世官制的血缘到汉代举孝廉,标准为德和才;到魏晋

36、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标准为门第;到隋唐时期的依靠考试成绩来选官,知道清末新政时期(1905)废除。了解秦朝以来的监察制度的演变,掌握秦朝的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大夫,西汉的刺史和东汉的州牧,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人命重案公文由御史台监察御史复核;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采取非常手段。明朝,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提刑按察司兼管地方监察。(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从历史中去汲取现实社会中贪腐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注意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本考向

37、近年来有加大考试力度的趋势。例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

38、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

39、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2.讲基础本考向主要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考生可结合近年来的反腐败等社会热点进行复习。eq x(核心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A选官制度的演变【特别强调】对选官与监察制度的认识1对古代监察与选官制度的综合认识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B趋向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2)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

40、的最高长官。(3)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政事堂可对皇帝做法提出不同建议。(4)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5)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3.讲典例【例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

41、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也是高考命题者最钟爱的命题方式,是能力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本题的关键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历史概念,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要全面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同类历史概念,需要准确掌握其鲜明的能区别其它历史概念的特点。【趁热

42、打铁】“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名师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

43、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例2】【2017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期统练(一)历史试卷】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44、,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答案】C【趁热打铁】(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5月高二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

45、基木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秦朝实行的中央管制的分工明确,奠定了后世管制的基础,D正确;丞相负责的处理政务,A错误;B是郡县制作用;此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形成时期,C错误。4.讲方法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辅之以材料题。考生在备考选官制和监察制时,首先应该注意形成各自的演进主线;其次对各自的重点,如选官制度的察举制的时间、标准等内容,科举制的时间、标准和影响,秦汉唐宋加强检察的措施等进行重点识记;再次,注意联系当今的社会的考公务员、反腐等热点进行复习。5.讲易错【题目】(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

46、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 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题目】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

47、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48、。(6分)(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1.练高考1(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2(2018年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年龄段称谓

49、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

50、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

51、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3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B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C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D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

52、政治的影响加深4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这样就在中央形成集体领导,隋唐两朝总揽朝政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各奔东西,有的部门末换名称,却派作了别的用场,有的部门形同虚设,所司职掌早已被别的什么机构取代。这表明A中央机构实现了分权制衡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中央机构运行进一步完善【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可知北宋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ACD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53、,故A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由材料“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可知北宋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3.练原创1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这表明A

54、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B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C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可知顾颉刚表达的观点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必然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内部的弊端导致其瓦解,不是生产力进步导致的,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瓦解的原因。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

55、本身发展过久”即可得出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2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诸侯割据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不断增加,本质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随着管理疆域的不断扩大,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广阔疆域

56、的管理需要,管理层级也不断增多,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细化。此外,中国历代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现象也使中央丝毫不敢放松对地方的控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各地之间经济联系是否密切、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B、C两项。材料描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与中枢权力无关,故排除D。4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这反映出周代A家国同构而异质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57、相益彰C中央集权遭破坏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5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殷、周相比,明显地表现为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这说明当时A官营手工业的衰落B地方势力的增强C等级观念趋于瓦解D冶铜技术的提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礼乐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王室之器物减少,诸侯之器物增多,这说明地方诸侯势力的增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所造王室和诸侯之器物的变化,官营手工业并未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地方势力的增强,依据材料无法的出春秋时期诸

58、侯青铜器物的使用规格超过了王室,不能体现等级观念趋于瓦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所造王室和诸侯之器物的变化,并未涉及冶铜技术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班级 _ 学号 _ 得分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4*4=56分)1下图是北宋东京城示意图,下列关于北宋东京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辛弃疾会在瓦肆中欣赏杂剧B“市”内定有铜活字印刷书店C“市”内的商业活动受限制较少D参知政事执掌东京行政事务2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A户

59、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3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

60、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现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往南转移,政治中心在现西安;宋代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向东转移到了现北京。由此可见,题干重漕运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东移有关,故选C;A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关中自然条件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最大的,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