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虛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陈情,说服晋武帝的。 二、写作背景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

3、,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蜀之旧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据说晋武帝看了此表赞叹“密不空有名也”,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刘氏抚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汉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李密44岁时,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

4、。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主要作品有陈情表。 四、题目解说 “陈”,陈述。“情”,情况。“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种文书,一般用于向皇帝陈说自己的情况、请求或愿望。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写作者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述祖母抚育恩情,陈报养祖母之心,表感激朝廷之情,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

5、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为依据,表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节,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纲领。 第四部分:(第4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赤诚。 六、全文分析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从这些不幸看出祖孙二人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李密的不幸概括为: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走路,伶仃孤苦;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祖母年迈,得病多年,卧床不起从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是

6、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述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2.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核心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 首句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与此次推辞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这段话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 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

7、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妗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终养祖母虽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找到一个易于被晋武帝认可的理论依据。 5.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否。从历史背景上看,作者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6.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有哪些? 祖母无人供养。 李密确

8、实需要供养祖母刘氏,像文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怀念旧朝情结。 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汊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不敢盲目做官。 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7.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顺私情”这一矛盾的? 两者之间只是暂时的矛盾,没有长远的冲突。作者紧扣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再说,这也紧扣“圣朝以

9、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所以作者提出的“先尽孝后尽忠”是解决这一暂时矛盾的良策,双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8.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开篇动之以情。 诉说苦难的身世。六个月大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幼年体弱多病,家门人丁衰微,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后力辞多次征辟,苦求允许奉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愍 中间申诉进退两难的处境。 作者如实表明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朝廷恩遇之间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朝廷倡导的孝道。 极力避免气节嫌疑,再三致谢知遇之恩。 表达

10、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就愿意为皇帝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关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七、中心思想 文中作者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八、写作特点 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

11、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歌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題。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大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预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

12、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逼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语言骄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密的拳拳孝心。 九、补充资料 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表,就是

13、“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 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 十、总结全文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4、。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等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除”等表示罢官。 B.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凡是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去世,为之服丧,均穿期服。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15岁。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

15、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往往而是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下列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B.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方面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抒情扣人心弦。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C.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

16、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因而对本文的评价不宜过高。 D.本文骈散结合、平仄协调,文中大量使用比较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4.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非独蜀之人土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 2.答案:B 解析: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B项,区区:古义,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希冀,古今义都是希望、请求之意。C项,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