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35 页 共 NUMPAGES35 页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1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一样的规律才能目的: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才能。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才能德育目的: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根底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考虑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浸透科学发现的方_教育。2、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联想、直觉思维才能。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太阳对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假设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 ,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假如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

3、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推导实验检验(1) 牛顿对引力的考虑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化的考虑。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间隔 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外表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间隔 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测,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一样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间隔 的平方成反比。(2) 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4、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间隔 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间隔 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间隔 的平方成反比。(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外表时,其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将它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

5、速度为a。假如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间隔 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间应有如下关系:月心和地心的间隔 r月地是地球半径r地的60倍,得。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老师引导总结)(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互相作

6、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间隔 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2.公式: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它们间的间隔 ,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单位:Nm2/kg2.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F是因为互相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

7、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互相吸引的力.B.万有引力的互相性.两个物体互相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互相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宏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r为两个物体间间隔 :A、假设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间隔 。B、假设是规那么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那么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间隔 。C、假设物体

8、不能视为质点,那么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假设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互相作用的引力随堂练习: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分开三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详细计算:地面上两个50kg的质点,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那么这个物体和地球之

9、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学生计算后答复)此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间隔 保持不变B.使两物体间间隔 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间隔 不变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间隔 都减为原来的1/4答案:ABC3.设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间隔 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那么为()A. 1 B 1/9

10、 C. 1/4 D. 1/16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答案:D三.引力恒量的测定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1)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化量。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改变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挪动的间隔 (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改变力矩跟改变角度的关系,可

11、以证明出改变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值。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四)、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重点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认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2) 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m、r、F单位选择有关,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3) 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 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均匀球体间的互相作用。课后习题课本71页:2、3板

12、书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间隔 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间隔 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3.引力恒量的测定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F是因为互相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互相吸引的力.B.万有引力的互相性.两个物体互相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互相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3、,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宏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r为两个物体间间隔 :A、假设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间隔 。B、假设是规那么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那么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间隔 。C、假设物体不能视为质点,那么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假设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

14、物体相距1m时的互相作用的引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外表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p 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p 新问题的才能与方法;(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才能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

15、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计算天体的质量1.根本知识(1)地球质量的计算根据:地球外表的物体,假设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结论: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2)太阳质量的计算根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结论: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2.考虑判断(1)地球外表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16、(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3.探究交流假设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二、发现未知天体1.根本知识(1)海王星的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2)其他天体的发现近

17、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2.考虑判断(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说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p .()3.探究交流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展舱外活动时,要分析p 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p 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问题导思】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1.求天体质量

18、的思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1)假设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2)假设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3)假设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4)假设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g

19、,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解得地球质量为3.计算天体的密度假设天体的半径为R,那么天体的密度误区警示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假设绕近地轨道运行,那么有R=r.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以下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A.地球半径RB.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C.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D.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答案】

20、ABC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天体的质量计算是根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四、分析p 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问题导思】1.常用来描绘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2.分析p 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描绘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根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根本关系式:2.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

21、,越远越小”.误区警示1.由以上分析p 可知,卫星的an、v、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外表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一样,“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55 Cancri e”与地球的()【答案】B归

22、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五、双星问题的分析p 方法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

23、间的间隔 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间隔 保持不变;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间隔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3宇宙航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4、.2.感知人类探究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根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下图,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

25、上月球;2022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考虑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2022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

26、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络?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间隔 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

27、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外表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假如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假如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详细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展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

28、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v、T、a与r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一样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v、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交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下图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

29、、B、C,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AB【答案】C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问题导思】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

30、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下图.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样,T=24 h.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特别提醒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应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

31、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外表高度为多少.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拟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局部,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

32、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一样的角速度.当比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例:如下图,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那么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上经

33、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答案】D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假设速度v突然减小,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假设速度v突然增大,那么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p 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一样,所以加速度也一样.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p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

34、体会物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学习分析p 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比照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根底.本节课分析p 实验数据的两种根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屡次应

35、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p 实验数据的两种根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敏运用.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展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展分析p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底.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拟陌生.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

36、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二、关于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老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考虑,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展考虑和讨论,老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展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展实验设计,怎样合理

37、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展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展分析p 及通过分析p 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对教学过程的设想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设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考虑:物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答复)?这样既对学生进展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考虑答复.这样使他们既稳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

38、3.在进展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展观察和考虑.4.在用列表比照法对实验数据进展分析p 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考虑答复: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展分析p ?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p 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根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化的认识.到此应该到达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p 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考虑,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答复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