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32 页 共 NUMPAGES32 页2023年最新的谏太宗十思疏14篇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
2、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4、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
5、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
6、“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
7、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
8、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
9、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
10、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
11、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四、写作特点: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
12、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
13、,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
14、“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谏太宗十思疏(2)
15、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16、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可以引导学生读课后补充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2、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
17、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检校侍中,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18、。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1、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读完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注意其音准情况,教师再强调其中重要的词语。 2、分析回答问题: 第一段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9、。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
20、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第二段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
21、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第三段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2、。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四、板书设计 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 善始者实繁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克终者盖寡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分析魏征的言说 在封建时代,臣子们(知识分子)向君主进言(或献文),除治国理政
23、和谋求一定的政治目的外,其进言或文章本身就往往是一种颇具个人性和智慧的表达(言说)。同是向君进言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烛之武、邹忌、触龙、贾谊都有各自的方式和特点。而魏征与他们都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魏征的言说,大家可从这样几个角度去思考: 1、言说的背景。人们的每次说话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具体情境。言说的背景和情境直接决定着言说者的言说内容、言说方式,并影响其言说效果。大家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魏征进谏的背景,想想这种背景是如何影响魏征的言说的。 2、言说的内容。魏征到底想说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言说的对象是什么人,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具有什么特点?而言说者魏征的身份地位又如何?分析言
24、说的内容包括“说什么”和“为什么说这些而不说其他”。 3、言说的方式。言说方式是最可以表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智慧了。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已略有所知了。魏征的勇气与智慧正表现在他对他独有的言说方式的选择上,他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不是一两次“这样说”而正是如他自己所言的“善始克终”。 这是我们分析言说个案的一种基本思路。其实,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说,我们自己的作文就是我们个人自己的言说。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
25、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臣子对皇帝都是奉承的态度,甚少会对皇帝直谏,因为这样可能不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可能会被斩首。因为明君太少了。 而太宗毕竟还是一比较英明的皇帝,而魏征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就经常勇敢地指出皇帝的错处,甚至有时不留情面。而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其实在一个好皇帝的身边臣子既要有直谏的忠臣指出自己的短处,作为自己的一面明而镜,也需要一些所谓的“拍马
26、屁”的臣子,来缓和自己贵为天子和接受批评的矛盾心情。毕竟是“忠言逆耳”,尽管魏征的直谏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的统治,但贵为一国之君,就算是多么仁慈和虚心的皇帝,心里都不会舒服,也是人之常情。而正是这人性的特点,造就了“拍马屁”的大臣的出现。 魏征的胆量实在让我们佩服,这也是依仗他对自己,对皇上,对国家负责。而皇上是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更需要尊严,更需要威严,而这也正是封建时代封建帝制的一大弊端。 谏太宗十思疏(3)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27、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
28、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
29、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
30、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
31、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_ _ 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
32、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14) 谏太
33、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ng 必浚其泉源jn 人君当神器之重zh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 忧懈怠di 虑壅蔽yng 惧谗邪chnxi 则思正身以黜恶ch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 一、古今异义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二、词类活用 1.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 2.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3.
34、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形容词用作名词 4.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5.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名词 7.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8.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9.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10.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11.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使动用法 12.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使动用法 13.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使动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35、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 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步当dng车当作。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燕雀安知鸿
36、之志哉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忌不自信相信。 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哉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
37、语气,呢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四、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五、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晏子治东阿 【重点实词】 (1) 今子治而乱管理 (2)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严厉处置措施 (3) 臣请改道易行做法 (4) 属托不行说情 (5) 货赂不至财物 (6) 便事左右讨好 (7) 愿乞骸骨告老还乡 (8) 再拜便辟两次 (9)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道歉 (10) 子强复治东阿勉强坚持 (11) 寡人无复与焉干预 【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C省略句 D 被动句 1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B 2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B 3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A 【词类活用】 1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为而死,为动用法 2 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使受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怪罪,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 1 并曾赋敛通“增”,增加 2 仓库少内通“纳”,纳税 3 再拜便辟通“避”,退避一旁 【古今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