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中山陵景区植物景观分析摘要:南京中山陵是我国著名的景区。其建筑规模宏伟宏大,中西合璧,寓意深刻,极 具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建筑主景的烘托,中山陵景区的植物种植也独具匠心,四季常青并 富于变化,极好的衬托了中山陵庄严雄浑的气势。本文以中山陵景区中轴线上的植物景观进 行研究,了解其植物景观规划的特点,学习其植物景观的优势。关键字:中山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中山陵以其宏伟博大的建筑闻名于世。而其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且富有变化的植物 景观更是给每个游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山陵主体景区中轴线上的 人工植物景观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情况与历史背景中山陵墓是民国初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
2、建造的一项重大工程。它结合山峦形式,在一 条中轴线上把一个个孤立的建筑用宽广的石阶、平台、大片的绿化连成整体,设计精巧,匠 心独运,空间系列的组织也对主体建筑一一祭堂和墓室进行了有力地烘托,为陵墓建筑中出 类拔萃之作。设计师吕直彦也因中山陵之建设而彪炳史册1。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墓中属于 封建糟粕的一类的东西,并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例如:牌坊、墓道、陵门、 碑亭、祭堂等,都是我国古代陵墓中常有的基本建筑,这些中山陵都保留了;但古代帝王陵 墓前常见的用于显示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则被摒弃。孙中山先生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 于国民革命四十年
3、,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因此,建筑师吕直彦设计的中山陵 墓,平面图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之感,最贴切“唤起民众”之意,寓意深 刻。中山陵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构筑,并铺设有392级花岗石石阶和 400多米长的水泥墓道,远远望去,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精致不失雄伟,庄严不失平和。中山陵植物景观配置2.1 入口2.1.1入口花坛进入中山陵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入口处的大花坛。花坛直径约为17米,以四 株集中配置的枫香,作为景观的中心,旁边 配植香樟,下层点缀山茶,同时以龙柏、红 花概木、小叶栀子、南天竹围合成的灌木层 进行围合,
4、并在外围根据季节的变化选用一 二年生草花,如:万寿菊、矮牵牛、羽衣甘 蓝等。形成了以枫香为中心,以绿色为基调、 结构紧凑、整体性强的植物景观,既与主体 景区环境相适应,又注重色彩的变化。2.3陵前广场入口花坛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平面呈半圆形, 虽然面积不大,但却为陵墓平添了无穷气势。 以半圆形广场、牌坊和坡道限定的空间表现出开阔广博的个性,而松柏等常绿树种的配植,又衬托出空间庄严肃穆的氛围,与风景区的 纪念主题相一致,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开阔的胸襟、平实的性格。 陵前广场2.3.1行道树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以悬铃木作为庭荫树,树高均在30米左右,形成了整齐 统一的天际线,使游人在行进的同时能感
5、受到 雄伟庄重的气氛。悬铃木下层配以八角金盘, 既使树木周围的土壤免遭践踏,又形成稳定的 植物景观。该组植物景观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不仅提供了浓密的绿荫,也给游人极其强烈的 视觉享受 2.3.2花坛广场从东到西,弧形排列着六个长方形花 坛,形成了一个半开敞空间,将游人的视线集 中到中山陵主轴线上。东西两端的花坛里,分以悬铃木作为行道别种植着大石楠各一株,每当秋末,整株石楠雪松石楠挂满了鲜红的果实,甚为美丽;当中的四个花坛各有两株雪松,为陵墓增添了一股豪迈雄壮 的气氛。尤其在秋季,外围的悬铃木树叶渐黄,更衬托得雪松高耸挺挺拔,陵园雄伟肃穆。中道两侧种植雪松及园柏路面。中间的一条宽约12米,为钢
6、筋水泥路 面,左、右两条各宽4.2米,是柏油路面2。中山陵墓道上,在中道和左、右二道之 间,由南向北对称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的绿化2.4墓道2.4.1墓道由广场拾级而上,经过博爱坊后,是一 条长达480多米、宽约40米的墓道。它从 博爱坊起,直达陵门。一般的墓道通常只是 一条大道,中山陵的墓道却是三条的平行的带,其间整齐种植了雪松与圆柏,并采用规则式的布局手法,充分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两侧墓道以银杏、枫香间植墓道的左、右二道旁,则以银杏、枫香两种秋叶树间植,在体现陵园气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植物秋季的景观色彩。2.4.2陵门前广场位于墓道尽端陵门前广场中轴线两侧,对称栽植了6株千头赤松,其树
7、形优美,针叶浓 密,与墓道两侧的参天松柏相呼应,使人油然而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与绿色草坪相 应的是对称分布的大叶黄杨,这些大叶黄杨经修剪后有一人高,浑圆翠绿。这些特殊加工的 常绿植物对周围建筑物是一种绝佳的称托,令平台的景致变得异常优美。千头赤松2.5陵门一碑亭一石阶陵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每个 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陵门 南面正中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 刻“天下为公”四个金字,是孙中山先 生的手迹。游人走完墓道登上平台,首 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四个大字。陵门之 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重檐歇山顶, 盖蓝色琉璃瓦。亭的四面各有一个拱 门,但北侧的拱门下设有石栏,不能通 行,游人
8、可在此凭栏眺望中山陵祭堂的 雄姿。陵门陵门有卫矛整齐对植,不仅强调了入口,还增加了严肃气氛。进入陵门,在陵门与碑亭 两个建筑中间,种植着日本冷杉、线柏、白玉兰、龙柏、茶花、梅花、桂花、南天竹以及乌 敛梅、三色堇等,古树参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过碑亭再往上,坡度显著提高,只见层层石阶之上,巍然矗立着雄伟的中山陵祭堂。游 使人不禁产生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这些石阶的两侧,以山造势,植物配置去细碎、重整体、略雕凿、求气势,由下至上依次种植着桂花、圆柏、侧柏、雪松、石楠、马尾松等,以常绿乔木为主,突显四季常青的造景风格,注重层次的搭配。拾级而上,依山就 势,以列植的形式分别种植着大叶黄杨球
9、、红枫、海桐、石楠、枇杷、圆柏等,整齐的株行距,顺次迭升的造景形式,也逐渐将游 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推至高潮。2.6祭堂祭堂位于陵墓的最高处,也就是石 阶尽头最后一层大平台的正中,是一座 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祭堂 是用来瞻仰、缅怀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 者一孙中山先生的场所,乃是中山陵核 心部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周围环境 都要体现出博大、宏伟之气势。因此, 在植物配置上以规则式的乔灌草对称种 植,主要使用常绿针叶树,四季景观统石阶两侧一,以体现祭堂庄严、稳重的特点。高大整齐的龙柏列植于平台四周,不仅阻隔了两侧拥壁, 起到障景作用,而且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沿祭堂两侧平行布置了四个
10、花坛,用龙柏修 剪成绿篱作为基础种植,其间配置雪松,虽同为常绿树种,但以龙柏的黄绿色为底,更加显 示出雪松的苍翠、挺拔;祭堂门口 6株球形龙柏长势旺盛;祭堂平台的最外围则列植了 14 株造型优美的龙爪槐,树下配以坐凳供人休息,龙爪槐虽为落叶乔木,但枝干卷曲,垂枝茂 密,即使在枝叶落尽后的冬季,依然如简笔画般表现出特有的线条美。祭堂门口球形龙柏祭堂两侧雪松2.7陵寝后花园祭堂外西侧拥壁,有边门可通墓后, 墓后为陵寝后花园。较之中山陵主轴线上 庄严的植物景观,陵寝后花园的植物造景 更为接近自然。在植物材料方面,已看不 到松柏类植物,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典园 林常用花木,如桂花、山茶、梅花、杜鹃 等。
11、整个后花园平面呈环形,内层用珊瑚 树作为高篱,中层分为五组花坛,以观赏 花木为主。外围的桂花已高达6米,秋季 满园桂花飘香,而春季的梅花枝条斜伸出路面,山茶、杜鹃次第开放,兼顾了四季景观的同时,也活跃了气氛,使游人在追陵寝后花园思先人之后,感受到一份轻松与宁静。小结3.1种类配置特点3.1.1常绿树种的广泛运用,以松柏类为主要建群树种大量针叶树种的运用,如墓道两侧的雪松、圆柏、千头赤松,祭堂外的龙柏球、石阶旁 的马尾松等,为中山陵奠定了四季常青的景观基调,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高风亮节的一生和 永垂不朽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的无限敬仰之情。除松柏类植物以外,中山陵还大 量种植了山茶、桂花、石
12、楠、大叶黄杨、八角金盘等常绿乔灌木,构成不同的植物造景形式, 丰富了陵园景观效果。3.1.2落叶乔木及观花、观果植物的应用增加了季相变化,丰富了植物景观作为陵园景观,固然要体现出雄伟庄重之感,但过多的常绿树种难免有一种压抑、呆板 的印象。为了打破这种单调,采用落叶乔木用来丰富四季景色。如陵前广场上高大的悬铃木, 墓道外侧枫香与银杏间植,以及红枫与鸡爪槭的广泛种植增加了季相变化,着重渲染秋季景 色。与此同时,迎春、杜鹃、火棘、凤尾兰等花灌木的种植使中山陵四季景观色彩分明。 3.2造景形式多样,规则式与自然式有机结合 3.2.1布局上以规则式为主,采取行列式种植形式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以其
13、雄伟博大的气势闻名于世,植物景观也要与其主题 相一致。因此,布局上以规则式为主,采用行列式种植形式,形成整齐、统一又极具博大气 势的景观。中山陵平面图呈警钟形,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组成景观序列,呈线 形分布。中山陵景区以固定的株距对线状空间进行划分,使景区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纵向序 列感3。如墓道两侧列植的雪松,既具有极强的引导性,也使游人对中山陵产生神圣庄严之 情;长势一致的龙柏不仅作为祭堂的背景,也很好的烘托了外环境庄严肃穆的氛围。3.2.2采用点、线、面相结合造景形式中山陵属大型纪念性建筑群体,其规模宏大,气势庄严,它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 中山先生恢弘的革命气魄、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中山陵的植物景观 紧密结合建筑环境,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种植形式以列植为主,并配以孤植、对植、群植、 林植等多种表现手法,软化建筑的硬质线条打破建筑生硬之感,丰富建筑物构图,烘托出中 山陵宏伟的气势。其中,“点”体现在主体建筑旁植物配置,如陵门前对植的卫矛,碑亭旁 栽植的线柏等,祭堂两旁高大的雪松等;“线”主要表现在道路两侧的植物造景,如银杏与 枫香的间植,龙爪槐整齐的列植,增加了景观序列性;“面”集中在沿台阶两侧风景林的营 造上,陵寝后花园植物布置等,而以12种植物特别是乔木的反复运用,则增加了景观的 完整性和统一感。参考文献:1孙中山纪念馆编.中山陵园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