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_第1页
精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_第2页
精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_第3页
精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_第4页
精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理念培训讲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 主讲:陈佳佳自从上一世纪初语文学科以国文名义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专门的“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路程。自从新中国成立时“语文正式定名以来,语文教学也已经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珍贵经验。期间经历了许多曲折,也经历了屡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尤其是上一世纪末开展的大讨论更为持久和深入。可以说,新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合称“新课标既是新时期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结晶,更是献给语文独立设科百周年的一份厚礼,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可能成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继往开来的一个里程碑。语文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根底,是

2、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与百年来所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拟,与现实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相对照,新课标虽然不尽完善,但无论从宗旨、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表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许多创新与突破,蕴含着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这种新理念,主要表达在它的整合性、统一说、素养论、实践观、对话式、多元化和资源意识等方面。首先,新课标较好地表达了“整合性。此前的大纲侧重于“小教学,新课标那么建立了“大课程,它既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又是理念与操作的整合。此前的大纲侧重于传统与外乡,新课标那么既是历史经验与现

3、实根底的整合,又是国际视野与外乡背景的整合。语文新课标从1999年初开始研制,几年来历经六七十稿。它整合了课程论学者、教学论专家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大课程观高屋建瓴,以课程与教学的结合催生新的理念,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案。尽管从名称上看,“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但“课程理念最终都落实到“教学的操作上。因此,它实际上就是“课程的“教学依据,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整合体。新课标旨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开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因此,它不但从观念上与国际主流的课程观保持同步,表达了全球化潮流中新一轮课程

4、改革的时空观,反映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吸收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新成果;而且关注课程改革的外乡背景,将语文课程改革放到社会变革、经济开展、民族振兴的大背景中加以考虑,融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它还在国际视野和外乡背景中保持一定的均衡。应当说,全球化、后现代状况和知识经济等对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它改变着我们关于课程改革的思维习惯和运作方式,但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又必定具有外乡的特征。不言而喻,中国的母语教育课程,必然具有中国的特色。民族的,国家的,甚至地区的综合背景,为我国的语文课程敷定了改革的根本色彩。新课标所表达的国际视野与外乡背景两个维度的结合,必

5、将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更表达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新课标在原来大纲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的根底上,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这应当说是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所形成的重要共识之一。语文,是交际工具,负载文化而又自身是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根底人文学科。因此,我不赞成偏执一端的“工具论或“人文论,不赞成绝对化,不赞成一说工具就认为是否认人文,一说人文就认为是否认工具。我主张从语文课程的本意出发,还其本来面目,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说到底

6、,所谓“工具,众所周知无非是一种比喻,其实它本身也是“人文,只不过它属于广义的人文。所谓人文,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就广义的人文言,原始社会,制造工具就是人化和文化也即人文的开始,工具本身就是人文的标志。为什么说到人文就不能提工具,说到工具就不能提人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截然对峙、势不两立。平心而论,它们都是人的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完全可以互相兼容,互相弥补。这不是折中主义,而是辩证统一、实事求是。参见王松泉?语文课程革新的前提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当代教

7、育?2023年第6期新课标的新理念还在于它第一次以法定的形式强调了“素养论。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和展开的,这种“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既表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又包含了扎实的根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反对片面强调突出其中某个方面,这是语文教育观念的一大进步。语文学科是一门专门培养语文素质的根底人文学科,而“培养语文素质或者说“语文素质的养成,正是语文素养过程。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就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为此,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这种“语文素养,

8、是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过程和目标,它与其他课程的共性化过程和目标“人文素养相区别。是的,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跟其他课程是一致的。但作为语文课程的个性,它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这样,我们就不会将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目标无限扩展为涵盖灏渺的“人文素养,将许多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硬拉到自己身上。所幸的是,现在口头上公开主张将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知识课或言语技能课的人已经不多,但主张将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的却不在少数。所谓“大人文课,就是一味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共性,无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个性。近些年,不少文章竭力主张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课,这从纠偏意义上说无可厚非,何

9、况语文课程确实首先是一门人文学科的课程。但是,当你将这些文章中所有的“语文二字改成“政治、“思想品德、“历史乃至“哲学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文章不但仍能成立,而且同样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这就说明,这些文章说的虽是语文课程,但适用于所有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它所主张的语文课,与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哲学课毫无二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呢?无形之中,他们希望语文老师们把语文课上成与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哲学相似的课。原来,这些文章都只论及语文课程的“属概念,而全然无视了它的“种差。它的属概念是人文学科课程,它的种差那么是“语文素养。应当说,人类社会一切文化现象皆“人文,只谈共性和“属概念怎么能说明全部

10、问题?比方,我绝对成认人是动物,但人是怎样的动物?我绝对成认语文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但他是怎样的教育工作者?我绝对成认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课程,甚至认为,语文课程如果丧失人文性,那将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和悲哀,但它又是怎样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如果说无视人文会陷入纯工具的泥淖,那么仅谈人文是否又会失去语文课程的本意?语文课程就是语文课程,它应当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赞同“素养论 。这种素养,指的是语文素养,那就是: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

11、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开展。试问,这种素养是一般的人文素养吗?参见王松泉?语文学科与语文素养?,香港?语文教学?2001年10月号新课标在理念上的又一创新与突破表达在它的“实践观。这种语文实践观,就是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开放化、边缘化。它要求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强调开放,提倡跨学科。诚然,根底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不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假设干概念、规那么、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尽管语文教育是有理论支撑的,也一定会涉及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然而掌握某个理论体系、系统地识记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不是根底教育阶段语文

12、教育的根本目标。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的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语文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应当而且可以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生活言语实践、社区活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一理念是由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的。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听说读写

13、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管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听说,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局部。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

14、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因此,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获得的言语活动规律得以广泛应用的天地。尤其是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如果说作为第一渠道的课堂传输的信息是以昔时信息为主的话,那么作为第二渠道的课外传输的那么是以即时信息为主。正是这两种信息的有机交融、相辅相成,才使学生有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参见王松泉?语文教学原那么新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G3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8、9期“对话式也是新课标在理念上的一个创新与突破。它

15、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助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革开放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为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各地各人的情形那么大不一样。然而在21世纪,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指导为辅的特点,“教只在“学遇到问题时出现,教师将真正成为辅导员和助学者。教学方法会出现课堂教学法与远距离教学法并存的局面,而且两种教学法均将以学择师、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进度也会由学生决定,教师将无法再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的师生“平等对话不但将成为必需,而且将成为现实。“平等对话,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没有平等的态度

16、,对话就有可能成为形式主义。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在理念上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指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所有这些,都是对教师“教的素质的最大挑战。教师们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

17、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非课程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例如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开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开展负责,注重学生开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等。参见崔晓晖?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中国教育报?2023年7月18日这些,也正是新课标的新理念之所在。新课标的新理念还在于它成认并提倡“多元化。它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响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

18、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不光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作者只有一个,读者那么千千万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为什么要强求一律呢?事实上,不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响是多元的,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当是多元的。因此,探讨学生的自我观和独特性,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愉悦感,应当成为贯彻新课标的重要方面。此外,“资源意识也是新课标在理念上的又一创新与突破。它在原来大纲所提的“教学设备的根底上,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概念,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局部割裂的状况,翻开视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语文课程的内涵。其实,不少语文老师已经注意到,到处都蕴藏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简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俯拾即是,无需刻意挖掘。开放的语文教育应当利用一切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所有语文教育资源,不光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影视资料、电子课件等,还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播送、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广告标牌,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