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 绪 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本门课的内容和要求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1.1 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就是不需要人的介入控制:达到人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自动控制:在脱离人的直接干预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系统:将被控对象和实现控制功能的控制装置组合起来称为自动控制系统1.2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了解自动控制系统涉及到的领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1.2.1 水位人工控制 系统生活中储水人的动作眼睛观察:是否满了(检测单元)大脑:是否发命令关水龙头(控制器)手:执行关水龙头的命令(执行器)有人的介
2、入,所以不是自动控制系统过程由下面的方块图表示1.2.2 水位自动控制 系统一控制目的:水箱的水位保持不变如果流入量和流出量的流量不变,那么可以根据流入量和流出量的流量差以及容器容积大小算出阀门打开的时间,这个工作由控制器来完成。由于这个系统中已无需人的介入,因此为自动控制系统。系统过程由下面的方块图表示1.2.3 水位自动控制 系统二前例中影响水位的因素:物料的流入(主动控制)物料的流出(负载变化)当流入流出不平衡时水位发生变化前例中由于没有对水位进行检测,所以当水位发生变化时,控制器不知道,因此会产生偏差。改变的方法:对水位进行检测,与希望水位进行比较,通过偏差大小进行控制。自动反馈控制系
3、统:仪器测量水位(浮子) 仪器发命令(控制器) 仪器调节阀(气动阀门)控制目的:将工件放在正确的位置原理:测量(摄像机)比较(控制器)执行(执行器机械手)1.2.4 机器人控制系统小结控制系统的组成:被控对象和一个目的选择一些仪器仪表(测量仪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控制器 执行器 被控对象偏差被控参数测量仪表参考输入控制系统通常习惯用方框图来表示 方框:代表功能模块方框图 带箭头的线段:代表信号传递方向典型的控制系统方框图是: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1.3 控制系统的分类1.3.1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按结构分水位(系统输出)没有反送到输入端,因此对控制器的决策没有影响。这种系统称为开环系统。再
4、看看水位自动控制控制系统二先看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一水位(系统输出)反送到输入端,影响控制器的决策将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端形成偏差称之为反馈闭环控制将输出量与参考输入量进行比较,并且将它们的偏差作为控制手段,以保持两者之间预定关系的系统。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主要采用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的加入,使偏差越来越小。正反馈:反馈的加入,使偏差越来越大。(振荡发生器)最大的特点:消除偏差;使系统对参数不敏感。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比较性能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有无反馈无有精度低高稳定性不改变稳定性可能改变稳定性经济性成本低成本高信息反馈-最基本的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的中的常用术语:给定值(参
5、考输入值)偏差值控制量被控量扰动量(内扰,外扰)自动控制装置 = 测量仪表 + 控制器 + 执行器被控过程(被控对象)控制系统 = 被控过程控制装置1.3.2 按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分定值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恒定的值。如水位控制、速度控制等。程序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如全自动洗衣机、热处理过程等,随动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随机变化的函数。火炮跟踪系统等连续系统:系统中传递的信号都是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离散系统:系统中某一处或几处信号为脉冲序列或时间轴上不连续的信号。典型的如计算机控制系统。1.3.3 按系统中传递信号的特点分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所有元件或子系统都是线性的。非线性系统:
6、系统中至少有一个元件或子系统是非线性的。1.3.4 按系统特点分1.4 自控系统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任务建立控制系统的目的保证系统输出具有输入指定的数值保证系统输出尽量不受扰动的影响对系统的具体要求1、系统稳定性2、系统动态快速性3、系统稳态的准确性研究一种方法(或理论)来指导构筑一个控制系统具体:选择系统的各个组成元件(构成原系统) 设计控制装置以达到改变原系统的目的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反过来看:3、设计控制器(系统设计或系统综合)2、了解某种控制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系统分析)1、了解各种元器件或子系统的运动规律、动力学方程(建立数学模型)本课程的任务:1.5 本课程的内容第二章 建立数学模型第三
7、章第四章两种经典系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和频域法)第五章 系统设计第六章 采样控制系统第七章 状态空间法1.6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最初的闭环自动控制装置是1788年瓦特(J.Watt)发明的飞锤调速器的研究。四个阶段: 经典控制理论阶段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大系统控制理论阶段 智能控制阶段 自动控制理论时域法经典控制理论(19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线性非线性根轨迹法频域法波波夫法李雅普诺夫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采样控制Z变换法现代控制理论(60年代以来)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智能控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大系统多层分散控制经典控制理论阶段(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1868年麦克斯韦尔(J.
8、C.Maxwell)基于微分方程描述从理论上给出了它的稳定性条件。1877年劳斯(E.J.Routh),1895年霍尔维茨(A.Hurwitz)分别独立给出了高阶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1892年,李雅普诺夫(A.M.Lyapunov)给出了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在同一时期,维什哥热斯基(I.A.Vyshnegreskii)也用一种正规的数学理论描述了这种理论。1922年米罗斯基(N.Minorsky)给出了位置控制系统的分析,并对PID三作用控制给出了控制规律公式。 1942年,齐格勒(J.G.Zigler)和尼科尔斯(N.B.Nichols)又给出了PID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整定法。上述方法基
9、本上是时域方法。 1932年柰奎斯特(Nyquist)提出了负反馈系统的频率域稳定性判据。1940年,波德(H.Bode)进一步研究通信系统频域方法,提出了频域响应的对数坐标图描述方法。频域分析法主要用于描述反馈放大器的带宽和其他频域指标。1943年,霍尔(A.C.Hall)利用传递函数(复数域模型)和方框图,把通信工程的频域响应方法和机械工程的时域方法统一起来,人们称此方法为复域方法。1948年伊文斯(W.Evans)又进一步提出了属于经典方法的根轨迹设计法,它给出了系统参数变换与时域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返回总结: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优点: 可通过
10、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缺点: 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态缺少了解。返回现代控制理论阶段(以状态空间表达式为模型)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1960年卡尔曼(R.E.Kalman)的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现代频域方法,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鲁棒控制方法等。总结状态空间方法属于时域方法,其核心是最优化技术,它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为数学模型,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返回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自动控制,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术语:被控对象,参考输入信号(给定值信号),扰动、偏差信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玩具零售商库存管理及销售合同3篇
- 2024运输合同范本集锦
- 2025年新世纪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护士信息安全责任聘用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材料合伙经营退伙协议书3篇
- 安徽中考月考数学试卷
- 2025年度房屋买卖合同争议解决仲裁协议3篇
- 小学数学奥数题目的创新解法探讨
- 二零二五年度水库水资源监测合同2篇
- 2024医院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与疫苗接种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中国AI AGENT(人工智能体)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发展方向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家居建材行业绿色材料应用及节能设计方
- 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事业单位引进4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年中国电动三轮车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9化期末】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 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3.4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课件
- 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创新人才选拔数学试题及答案
- 下属企业考核报告范文
- 采购合同评审表-模板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