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寻求新突破_第1页
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寻求新突破_第2页
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寻求新突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寻求新突破徐东跃、吴晶晶、白瀛创新精神,创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以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追赶世界,超越梦想。多方面指标表明,我国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 30年之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令人振奋。10年前,外国品牌的工程机械占据国内绝大部分市场,国内企业只能望 洋”兴叹;如今,徐工、柳工、三一 等一批民族品牌不仅驰骋国内市场,即便在美、日等工程机械强国的市场上,也能够见到这些 中国制造”的名牌产品。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2、销售收入突破2100亿元,仅次于美国,市场总量占世界市场近六分之一。近5年,中国工程机械出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工程机械行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培育和壮大了自主品牌,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1978年迎来科学的春天”,到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2006年提出加强自 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到今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是上世纪 80年代我国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受益者, 1985年赴德国攻读博士。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3、取得了辉煌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战略有力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多项指标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 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 3710亿元,是 199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2.6%;占国内生产总值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六研发投入大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其中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12.2万件。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总数从世界第8位提升到第2位,被引

4、用次数从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引用 数居世界前列。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在载人航天、通信、高性能计算机、芯片设计、核心软件等一 些重大和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 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突破,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形成。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国最可倚重的战略性资源。2006年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 122万人,仅次于 美国。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 4000万左右。2

5、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1885万人, 比1978年增加1799万人。30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 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和政策保障;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社会关心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技教育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多方面探索表明,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今年1月22日在中南海参加了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的座谈会,他提出了5点修改

6、建议。有两点被吸纳了,一个是关于原始创新的建议,一个是关于吸引人才的建议。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 首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 邓中翰说: 依靠自主创新,我们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在国际上特别是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领域百分之百地打入了所有的 品牌,包括像惠普、索尼、戴尔这些国际名牌产品,并且在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领域占领了 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场份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

7、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战略领域超前部署, 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来带动产业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国以攻克计算机芯片设计技术为突破信息技术瓶颈的战略主线,

8、以龙芯”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研发成功,结束了中国计算机有机无 芯”的历史;以银河麒麟”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 取得,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及国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芯片技术、基础软件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扩散、渗透,多媒体领域的 星光中国芯”信芯”等研制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我国多媒体产业和无线通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确保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鼓励并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产业化和国际化,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随着芯片、软件技术的自主创新, 我国机床领域的核心部件 数

9、控中心的质 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数控机床进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数控机床自给率大幅提升,并逐渐成为出口大国。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扩散,工业化与信息化将紧密融合,我 国工业将由大变强,现代服务业将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孕育新的产业方向和经济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当前, 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引领的生物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十五”初期,我国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到目前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4600亿元,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引发了 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

10、抓住机遇,再创奇迹。多方面挑战表明,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亟待新的突破谁来养活未来中国? ”几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提出这一疑问”,并断言没有人能担此重任。事实却是:中国创造了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 22%的人口的奇迹。改革开放30年来,仅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就解决了近5000万人口的吃粮问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一系列难关,使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800公斤。目前,正在向亩产 900公斤的目标迈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使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创下了一系列高产纪录。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11、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持久永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我国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占有的煤、油、 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我们是在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条 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是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教育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科技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未来 20年,即使我国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

12、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目标, 更谈不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万钢介绍,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贯彻落实,16个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重大专项涉及我国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重大紧迫问题,是落实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已制定了规划纲要的 60条配套政策和70多个实施细则。当前面对国际金 融海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面临新的突破:一是把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途径,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低成 本计算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