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1页
《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2页
《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3页
《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4页
《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间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Spatial Economics)课程代码:20410098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先修课程:能源经济学,能源价格理论及应用,计量经济学适用专业:能源经济专业教材:空间经济学原理,安虎森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空间经济学原理课程是能源经济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属于计量经济 学范畴。该课程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 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空间集中机

2、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分析 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和途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 能力方面设置的一门课程。通过讲授与讨论,使学生能比较系统的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 聚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区域、国家或世界的发展问题,了 解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沿领域,熟悉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和研究方法,培 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空间异质等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 掌握区域形成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发展趋势和方向,并针对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提出解 决思路和方法,以便毕业后能比较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

3、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 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空间原因,了解空间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课程目标2:掌握空间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核心结论及其建模思路。课程目标3:掌握中国省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m-n1 .毕业要求4:熟练掌握熟悉能源政策与法规,了解能源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和实施措施, 掌握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财税规则、低碳约束与减排措施,能

4、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能源行 业发展报告。2毕业要求6:熟悉能源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工程知识和管理知识及基本的分析工具,能 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分析能源经济领域的产业发展、能源安全与战略、能源消费与生产等 问题,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动态。3毕业要求8: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运用会计、统计、能源、环保 等课程理论知识以及计量工具、软件开展能源经济系统分析和研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8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1

5、)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2)空间经济学模型及其核心结论(3)全新的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工具(4)空间经济学模型分类及本书的安排(二)教学要求(1)掌握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结论(2)掌握空间经济学的建模技巧(3) 了解空间经济学分类(三)重点与难点L重点(1)空间经济现象与因果循环链(2)两种要素、两个部门、两个区域的假设2,难点(1)非线性效应、选择效应、协调效应第二章理论基础(-)课程内容(1)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2)艾瑟尔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3)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4)规模收益递增(二)教学要求(1)掌握D-S模型下的竞争与厂商定价(2)掌握封闭和区际均衡了解“冰山”运

6、输成本(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内部和外部的规模收益(2)消费者多样性需求偏好于规模报酬递增.难点(1)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需求第三章核心-边缘模型(一)课程内容(1)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逻辑(2)核心-边缘模型及其均衡(3)核心-边缘模型的核心结论(二)教学要求(1)掌握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强度(2)掌握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了解区位的粘性(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假设(2)内生的非对称和突发性集聚.难点“驼峰状”集聚租金第四章自由资本模型(-)课程内容FC模型的假设及同CP模型的比较FC模型的短期均衡FC模型的长期均衡(4)对称FC模型的基本特征(二)教学要求(1)掌握工业

7、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标准化处理(2)掌握决定资本流动的力量了解对称FC模型的基本特征(三)重点与难点.重点FC模型中区域均衡的条件(2)长期均衡图解.难点FC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第五章自由企业家模型(-)课程内容(1)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的基本思路(2)对称FE模型的短期均衡FE模型的长期均衡FE模型的基本特征(二)教学要求(1)掌握FE模型与CP模型和FC模型的比较(2)掌握FE模型的基本假设了解FE模型的均衡图解(三)重点与难点.重点FE模型中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标准化处理FE模型的稳定性分析2.难点(1)FE模型的长期均衡解第六章资本创造模型(-)课程内容(1)对称CC模型的基本思路(

8、2)对称的CC模型(3)自由资本的CC模型CC模型的主要特征(二)教学要求(1)掌握CC模型的短期均衡(2)掌握CC模型的长期均衡了解CC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三)重点与难点.重点CC模型与CP模型的比较CC模型的新的特征2.难点CC模型的应用范围第七章世界溢出模型和地区溢出模型(一)课程内容(1)内僧增长模型的基本思路(2)对称的世界溢出模型(GS模型)(3)对称的本地溢出模型(LS模型)(二)教学要求(1)掌握对称GS模型的短期均衡(2)掌握对称GS模型的长期均衡了解GS模型与CP模型和CC模型的比较(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对称LS模型的短期均衡(2)对称LS模型的长期均衡.难点LS模型的

9、主要特征第八章垂直联系模型(-)课程内容(1)垂直联系模型的基本思路(2)具有核心-边缘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3)具有自有资本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4)具有自由企业家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5)垂直联系系列模型的特征(二)教学要求(1)掌握具有核心-边缘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的短期均衡(2)掌握具有核心-边缘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的长期均衡了解战斧图解(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具有自由资本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的短期和长期均衡(2)具有自由企业家结构的垂直联系模型的集聚力、发数力2,难点(1) FEVL和FCVL模型的新的特征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可不填)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类型要求支撑

10、的课程目标12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名(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课堂 教学实 验上 机课程 实践小 计第一章导论4讲授法、讨论法1第二章理论基础4讲授法、讨论法1第三章核心- 边缘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2第四章自由资本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2第五章自由企业家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2第六章资本创造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2第七章世界溢出模型 和地区溢出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3第八章垂直联系模型4讲授法、讨论法3合计32讲授法、讨论法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 等教学方法)等。五、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考勤不无故缺课,上课时不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10%小论文写一篇与空间经济学领域相关的认知论文20%期末考试(闭卷)掌握和了解全书内容70%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