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前 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政治和历史学专业同时开设。设置这门课程意在使这两个专业的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使他们把握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历史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使学生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好价值观。同时,该课程也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它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

2、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创造主体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第三章 不同学派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人格第一节 不同学派的价值取向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修养之道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

3、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第二节 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人观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第六章 中国古代科技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第二节 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及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七章 中国古代教育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第八章 中国古代史学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伟大成就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第三节

4、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征第十章 中国古代宗教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第二节 中国道教第三节 中国佛教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中国古代纲常名教第三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体系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余论(略)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杂论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中西文化对比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

5、义:当今世界对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多种。只能从词源学的角度探讨。1从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来看,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的字样。11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在此基础上,“文”又有三层引申含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说“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尚书舜典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

6、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郑玄注礼记曰:“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载:“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12化: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所说的“赞天地之化育”。后引申出德行迁善的意思。13“文”、“化”的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所编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4文化的合用:西汉刘向作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见,中国传统词汇中“文化”的定义为: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这里既有

7、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2从西方语言系统来看,也有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词汇: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过来的。其原型为拉丁文Cultura,为动词,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含义。英文、法文中的Culture和德文Kultur均由拉丁文Cultura转化而来。并逐步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如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神明拜祭等意义。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前者偏重精神领域,后者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3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1854年,德国人类学家克莱姆的普通文化学,标志着文化学作

8、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人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 一定义偏重精神文化方面。对文化概念进行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当时西方已流行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概括: 文化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着是行为的产物,

9、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二、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和专义三个层次。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如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认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也认为文化的概念分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即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美国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在历史以及社会科学中,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中国学者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种共业包括

10、众多领域:认识(语言、科学、哲学、教育)、规范(道德、法律、信仰)、艺术(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生产工具、日用器皿和制造他们的技术)、社会(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著名学者钱穆也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如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中国传统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毛泽东所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等等,都属狭义文化。

11、3专义的文化: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如我国大众熟知的对我国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可见,文化的概念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学术界在赞同多层次文化的基础上,主要指人类的精神形态、观念形态方面的内涵。三、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有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无论是作为对象还是主体,既是文化的结果,又是文化的起点。文化

12、造就了人,人创造了文化。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称之为“无机身体”;另一部分则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另一方面包括人自身躯体和全部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的两种需要的过程。四、文化的结构: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可将文化视作一个包括内核和若干外缘的不定形的整体。从外向内,约略分为:1物态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

13、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深刻的物质基础。包括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生产力和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形式及其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等。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包括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典礼等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汉书王吉传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4心态文化:大体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这类概念。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

14、中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社会意识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41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是尚未经过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等。它直接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如我国古代,朝廷专门设置机构,致力于“观俗”、“采风”,便是要掌握社会心理,以期“移风易俗”。42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或艺术的处理,并以物化的形态(如书籍、绘画、雕塑、乐章等)固定下来,播之四海,

15、传于后世。它与制度文化相对应。根据它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又可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421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和法权观念,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又是制度文化的观念内核。但其发展变化还要经过社会心理文化这个中间环节。422高层意识形态: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远离物质基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五、文化的功能: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51记录功能:文化被人类创造的第一天起,就起着记录的作用。511在文字没有出现前,人们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观念口耳传授,代代相传。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几乎

16、都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的发明,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音像制品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记录功能。512同时,物质型的文化也有记录功能。如秦朝的兵马佣,使我们目睹秦王风采;清明上河图使宋代都市的繁华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因为文化有记录功能,现代人们就有意识地将最能反映当今物质和精神文化价值的的器物保存下来,让后人通过这些器物来认识我们的今天。1939年美国威斯汀豪公司挑选了一批能够反映当时美国和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物品装入一个精制的容器中,然后密封起来,埋于地下。1965年,该公司又将一个密封金属容器埋入地下,内装星条旗、信用卡、圣经、维生素、世界地图、人造卫星零部件,以

17、及美国的各种数据和浓缩了5万页资料的200英尺胶卷。两个容器都标明公元6939年为启封时间。5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物理学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运动;化学使我们认识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分子生成、元素的组合;地质学使我们认识地球的构造、矿藏的方位;医学心理学是我们了解自身;社会科学使我们认知社会。至于哲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人们还通过文化来不断改进物质认识工具,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得到扩大和深入。如从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显微镜到CT机,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记帐本到电脑终端网络等等。53传播功能: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象,它在社

18、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自然就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如流行时装、音乐等,就是靠文化的传播功能。531言语和文字的传播:言语会传播,婴儿才会呀呀学语,各种信息才得以交流。文字会传播,一部24史为我们送来中国封建社会诸多信息,现时的报纸、杂志,使“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532实物也可以传播。古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促成了中国和临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在的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无不是在利用文化的传播功能,来促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533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的传播功能更趋完美。 、电台、电报、电脑、电视、电传等,使天涯若比邻,四海成一家,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发生

19、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知道。同时,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跨越时空。如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两只宇宙飞船,载着人类的各种信息包括莫扎特乐曲、二泉映月以及许多数学符号等,飞向太空,向宇宙传播人类文化。54教化功能:文化一旦被人所创造,就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环境),从而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541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地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使之社会化。542文化环境的变化可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改革之初,迪斯科跳起来、红裙子穿起来、流行歌曲唱起来、男女青年的手挽起来等,当时的人们难以接受,认为是世风日下,现

20、在,人们早已习惯了。543文化教化功能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我们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55凝聚功能:文化有教化功能,就有凝集功能。因为文化可以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551文化的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苏联解体、巴以冲突、海湾战争、波黑塞族和穆族之间的战火等等,一个重要的因为就是文化认同抗异力量的表现。552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重要表现为爱国主义。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三元里抗英,直至狼压山五壮士跳崖捐躯、杨靖宇饿死不屈服等等,

21、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海内外华人,同心同德,捐资捐物,献计献策,靠得就是文化的凝聚功能,靠得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553文化层次不同,文化的凝聚范围、层次、程度也不同。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体现,属于精神型里层文化,因而,它凝聚的范围大、程度深,也最稳固持久。至于共同爱好、共同职业、共同的习惯经历等则属于表层中层文化,凝聚功能也趋于表面、面狭小且易变化,如各种俱乐部、同学会、研究会、包括旧社会的各种帮会等。554文化内容不同,凝聚功能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标准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56调控功能: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自然要求其社会成员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特定的社会规范

22、,使人们明是否、辨善恶,共同趋向某种价值观、审美观等,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的秩序中运行。文化的这种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如“人不知耻,何以为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自然也就没有法律,于是靠巫术、图腾、传统道德观念、宗法观念等来调控;在阶级社会里,靠法律甚至还采取武装暴力的强制文化手段来实施调控的目的。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这个概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1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古代“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

23、域的、文化的概念。“国”本义指城邑。“中国”最早出现于西周铜器铭文。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晚期,由于居住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所处地望居中,所以,最早的中国指夏人所居之城,最早的中国人是夏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商人灭夏后,占有黄河中下游一带,商人所居之地,便被视为中国,商人就是中国人。西周立国后,其版图以外称四方或四国,即周边各族政权及民众,西周及其臣民称“中国”。西周以后各代,无论哪一个古族,只要能入主中原,都以“中国”自居。如十六国北朝之际在中原立国的诸北族政权,斥东晋南朝为“南伪”。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称明清帝国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清康熙28年(1689年)

24、,朝廷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用于处理国际事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学”、“中学”的对举,“中学”指中国文化,在此以后,中国文化才逐渐成为一个与“外国文化”相对举的、有实质意义的概念。12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我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人的主体部分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中国文化是根生土长的土著文化,有着近200万年的历史渊源。由于中国大陆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气候、物产等方面存在许多自然差异,因此,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各地的文化面貌即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初步分化成若干相互区别的文化类型。到了新石器早、中期(距今100

25、00-6000),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文化族团,创造出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区域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二、中国传统文化21传:“传,驿也”,指驿站上所备的车马,以用作急速传递信息,蕴含着一站传一站的意思,引申为传授;“传,延也”,即延续、继续,尤指前人传后人,代代相传。22统:本义指茧的头绪。引申为根本。23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24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

26、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24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从时间的维度来理解,因为传统文化首先指一种时间存在状态的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出现具有确切含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它的最初含义是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所创造的“旧文化”。首先,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我们现在拥有的辉煌文化,是中华先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慢慢地积累与发展起来的。当我们讲“传统文化”时,首先就在作一番时间上的追溯,即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我们文化的踪迹和文化成果。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从秦汉魏晋至宋元明清,探讨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文

27、学、艺术,以及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出现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次,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并不是说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均可称之为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一个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传统文化。相反,那些曾经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少文化现象,生产时虽也流行一时,但转眼即逝,不留踪影,这种文化只是一种历史文化。如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包括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古典音

28、乐、绘画等等,虽然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成果,但是,它们对文化今天人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有重要影响。最后,传统文化,又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的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绵延不绝、前后相继的时间之流,我们今天的文化,是昨天的文化演变而来的;同样,明天的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文化的延续。因此,那些构成传统文化的东西,就不仅仅存在于过去,也不仅仅存在于今天,还可能存在于明天。如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伦理观念、生活态度、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不仅存在于过去和目前,也会对未来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诸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29、国画、雕塑、音乐作品等,除了感动过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人外,毫无疑问,会对以后一代代的欣赏者产生深刻影响。所以,所谓的传统文化,对未来而言仍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经过今天人们的学习、思考、选择、使用之后,会积累、沉淀、更新为未来新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现代人而言,决不仅仅是产生过去并已沉寂的历史文化,而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

30、化的速度比较缓慢)和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快)。二、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21我国地势的特点: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的总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21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212第二阶梯: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度下降到2000-1000米。213第三阶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

31、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海拔低于200米的华北、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22地形地貌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显表现为:221海陆变迁:经历了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近二三千年以内形成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沉入大海。222水域变迁:许多河流曾经发生多次决溢和改道,从而发生河流和水系的变迁。其中辽河、黄河、海河和淮河的改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湖泊形状发生改变,面积缩减甚至消亡。一些新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如现在的青海湖每年以一个西湖的速度消失。洞庭湖、鄱阳湖

32、等也在不断缩小。22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种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同时,在蒙古、青藏高原一带,由于降雨量不断减少和载畜粮不断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24沙漠变迁:表现为沙漠面积的日渐扩大,吞没了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绩,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减少的景观。23气候的变化:这里以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温度和湿润度为例。231温度的变迁:五六千年来,总的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在新石器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33、2度。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曾经出现过四次温度最低期,摆动幅度在1-2度。232湿润度的变迁: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域,雨量的变动趋于极端,非涝即旱,而且在相临地区也会有很大区别,但就五六千年的总的发展趋势说来:是由湿润逐渐变得干燥。近500年来旱灾明显多于水灾,其中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是三个旱灾持续出现的时期。三、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31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933年我国学者胡焕庸提出自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直线,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约43%,人口约94%。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

34、约57%,人口不到6%。唐宋以来的千年历史与此基本保持一致。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客观上存在从东南到西北的温度和湿度的渐次差异,决定了淮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秦汉长城沿线以南的中原一带,产业结构以旱地粟作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产业结构以游牧业为主。与此相适应,农耕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抑商、安土重居的观念;游牧民族只能靠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故养成了勇敢、好斗的性格。当然,还有生活在海滨的人民把海洋视为生活地必须和财富的来源,不但把渔业和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和与海外的联系;生活在西域(今新疆和中

35、亚地区)一些绿洲小国的人民,虽然他们土地有限,又没有开发的余地,但他们处于东西交通要道,所以商业十分发达。总之,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十分明显。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的优越地理环境,导致民族内聚、文化融合。3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究竟是利于开放,还是利于封闭,需要具体分析。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和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和封闭。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高原、高山、戈壁、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就是在西北和西南,也存在着多处通道,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证明。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人类早期所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

36、多成了坦途。但即使生产力提高了,地理障碍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在今天,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要比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困难得多。最后,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滨海或环海的地理环境不一定等于优越的条件,更不会自然地产生先进的文明。海上航行只是一种交通联系和传播文明的手段,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的中心多在西方,而在唐朝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所以地处内陆的长安和洛阳反而比沿海地区更开放。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

37、理条件过于优越,加上中华先民的勤劳和勇敢,使古代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作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生产经济形态,农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规定了特殊的政治道路,同时还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农业。11农业的起源:传说农业的发明者有:周易记载的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烈山氏部落的首领或炎帝之子柱;周人的先祖弃;史记记载的黄帝。事实上,农

38、业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二个英勇人物的功劳。但它反映了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如“禹(修己吞食薏苡所生或其父鲧死后三年剖尸所生)、稷(即弃,姜塬在郊外踩着一个巨人的脚印受震动而生,后人尊为农神)躬耕而有天下”、“务耕种,行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111 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原先民,是粟、黍等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发明者。(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已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渔猎向农耕过渡的历史风貌。)112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南方先民,是水田稻作农业的发明者。(屈家岭文化以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显示了先民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

39、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生动写照。12农耕文明重心的南移:尽管中国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土质疏松,适宜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黍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21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使农耕区域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122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农耕区域南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123北方自汉晋以来边患不断,战火的蹂躏,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迫使中原优

40、秀的农耕男女大批向南迁徙。124南方本身的优良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和布帛的主要供应地,“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中心南移的事实。二、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当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地区,正在繁衍着游牧民族。他们的特征是:无城廓、耕地,迁徙无定,游牧为主;尚处在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外,无文字、不知礼仪;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畜牧、狩猎和从事掠夺战争,是其生活方式的两个互补方面,而且可以随时彼此转化。21中国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分界线:在华北一带,是长

41、城沿线;在西北地区,约在渭水上游的天水一带;在西南地区,则在成都平原西北的岷山一带。史记就有关于黄帝“北逐荤粥”的传说。早在西周时,周人就与鬼方发生激烈冲突,后是猃狁,到西周末年,西北犬戎势力的强大,导致西周王室的倾覆和政权的东迁。战国前期,东胡是北方霸主,燕国为防范东胡,修建了防御工事,从此,中国南北之间出现了人为的长城界限。战国晚期,匈奴成为北方的霸主,秦、赵为了阻止匈奴南下,也仿照燕国在边境上修筑长城。到秦灭六国后,把原有的长城连为一体,于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出现了万里长城。22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

42、是,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刚劲气质和欧亚大陆的异质文明,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农耕文明博取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这也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在先进优裕的农耕文化中,自己反而“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出现农耕化的倾向。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羌、氐、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先后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乃至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虽然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但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无一例外是建立在中原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

43、这不但进一步充实了农耕文明的内在涵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三、农耕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中国文化的延续力。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巨大的承受力和凝聚力。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夏金元等历史时期,是战乱和分裂较为集中的时候,但农耕经济始终在发展,农耕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拓展。3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

44、(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如远古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演变为乡族经济,由此产生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又如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亦长期并存于农耕经济之中;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并不以农业为限,而是包括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并时有变换。)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齐鲁、楚、吴越、秦等)的文化精华,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如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

45、彩。“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盛极一时”; 即使对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如对佛教和近代西方文明的扬弃。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一、远古文化族团的分布1蒙文通古史甄微认为:太古民族即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2苏秉奇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把中华先民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华中、华南水田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和东北南部的旱地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东北北部、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把中华先民分为三大部落集团:31 西北的华夏集团:包括炎帝、黄帝等族,最初在渭河流域活动,后沿黄

46、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32 东方的东夷集团:包括太昊、少昊和蚩尤等族,最初在今山东省南部活动,后来向四周发展,北到今山东省北部和今河北省南部,西到今河南省的东部,南到今安徽省的中部,东到海。蚩尤和黄帝曾在涿鹿之野(河北)打过仗。历时长久、战况激烈,最终以黄帝取胜,但蚩尤也被作为战神崇拜。叫“蚩尤之旗”;33 南方的苗蛮集团:包括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族,生活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二、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重新组合:在距今4000-2000年前的这2000年间,中国历史进入到了华夏与诸夷出现分野,并通各种形式相互作用、重新整合的重要历史阶段。21华夏:汉族的前身,直接来源

47、是夏、商、周三族。夏朝以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为活动中心,所以地望居中,称中国。商人远在东方,周人兴起于西部,起初都是臣属于夏。后由于西周对夏商文化的认同,原来的夏人、商人和周人都可以称为夏人。又由于夏人所居之地位处华山脚下,故称华人。在西周,所有接受其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及其所辖人口,便得名为“诸华”,或“诸夏”,合称为“华夏”。22四夷:西周分封区域以外的地带所居住的人们。23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四夷的重新整合:西周被犬戎攻破后,夷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周边诸夷纷纷进逼诸夏,面对这种形势,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团结诸夏,抵御戎狄。战国时期,华夏文化被各地居民普遍认为是主体文

48、化,原来被视为戎蛮的秦楚两国,与三晋(前403年,晋分成韩、赵、魏)、燕、齐并列七雄,同称中国与华夏。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春秋以来进入中原的戎狄各族以及居住在各大国周围的戎狄小国,纷纷被大国兼并或同化。诸夏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族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和重新整合,终于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三、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31秦汉对农耕区域的统一。在长城以北匈奴建立起了多民族游牧汗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强大政权并存对峙的局面。汉武帝时,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迫使匈奴分裂。东汉时,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乘机占领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汗国。32魏晋南

49、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运动。如“五胡十六国”的建立,由于大量非汉族人口进入中原农耕区域,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意义深远的民族大融合运动。继十六国之后,鲜卑在北方创立了与东晋南朝相对峙的北魏王朝。这是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北方帝国。由于北魏以中原传统礼制作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基础,加之大力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最终将这场民族大融合运动推向高潮。33唐朝时期:周边诸族纷纷臣属中原王朝。34辽、夏、金与五代、十国、两宋之间的南北对立局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概念自此有了新的变更和新的内涵。一方面,由于辽、夏、金三个北方帝国均以中华传统礼制作为基本的建国

50、方略和根本的治国指导思想,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浇灌面得到极大的扩展与深化;另一方面,由于南北文化差异的日渐缩小和北族南渐趋势的日益增强,中国南北之间的长城界限开始走向消失。也就是说,长城此时已不再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界限。35元皇朝(1271年)第一次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置于同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公元13世纪初,蒙古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并迅速席卷大半个欧亚大陆,在此基础上,按中原传统礼制,创建了包括中国全部版图的大元帝国,并通过推行行省制和四等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即来自天山南北及葱岭以西的人;汗人,指黄河流域的汉人和女真人;南人,指南宋灭亡后归附的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人)

51、,有力地促进了个民族的融合。36明朝建立,中国南北大一统的局面一度出现反复。但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既定成果和发展趋势却无法改变。虽然明初下令恢复“唐带衣冠”,禁止胡服、胡语、胡姓,但收效甚微。37清朝的建立,重新实现了中国版图全境各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南北混一、天下一统。从此,中华民族逐渐变成自觉的统一民族实体而不服可分。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一、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来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规准则。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52、。1血缘宗法制的根基:宗族,即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11宗:是与古代祭祀有关的一个字。“宗者,遵也”,“遵,祖庙也”,“尊祖故敬宗”,所以,“宗”为祖庙或祖先,它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码。12 族:“族,假借为属”,即直系亲属或同姓亲属,也就是指那些在血统上向联系的人。它是中国文化血亲的代码。在中国文化中,宗和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同祭祀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在“宗族”这个概念中,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血缘关系是祖先崇拜的基础,祖先崇拜又是强化血缘关系的

53、纽带。随着宗族概念被反复运用,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不断地被强化和延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核心,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血缘宗法制度。2血缘宗法制的实质: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也就是对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这种权力上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下与每个宗族成员相联系,形成了一个与国家权力相辅相成的统治着每一个宗族成员的特殊权力机构。3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31 嫡长子继承制(宗子法):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代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地位最尊的

54、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上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32 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它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围建立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分封制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行,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地方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卿大

55、夫的采邑没有封国那么多独立自主的权力。33 宗庙祭祀制: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太庙居中,昭辈居左,即武世室、显考庙高祖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穆辈居右,即文世室、皇考庙曾祖父庙、考庙父庙。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也就是“左宗右社”的格局。“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标志,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血缘统系和对全部土地和臣民的占有。4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西周以后,完整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开始瓦解,但宗法制的影响却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在:41 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

56、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从西周的姬姓家族开始,刘氏的汉朝、司马氏的晋朝、杨氏的隋朝、李氏的唐朝、赵氏的宋朝、朱氏的明朝、爱新觉罗氏的清朝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嫡长子继承制历代沿袭,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如民间家庭财产改为诸子平分,而对家族的重视是一贯的。42 封国制度不断:汉朝在总结秦灭亡的教训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归咎其废除了分封制。所以西汉初年,刘邦就大封同姓王。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显然是宗法关系的影响。4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尽管中国古史动荡不安,但中国古代社会基石家族始终非常巩固。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

57、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一个新家族的产生。到汉代,特别是东汉,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豪门和寒门的区分,并通过编写族谱来划清门第;到宋朝以后,族权进一步膨胀,原因是宋明理学家主张立宗子法。这时的家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其居住规模以小家庭为主聚集而居,已分裂为小家庭的同一祖先的子孙,用祠堂、族谱、族田和族产联系起来,进行族内政治、经济活动;清到民国时期,家族制度依然没有消亡。44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从根本上讲,是源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而遗留下来的血缘关系对人们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无论家与国,其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

58、父家长制。因此,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封建社会是宗法封建制,始终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纠缠。印度也是在氏族制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进入阶级社会的,但它实行的是种姓制度,也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四大种姓,不同种姓严禁通婚。每一种姓内部有长老会议,有权裁判本种姓成员。因此,印度血亲关系在家庭乃至种姓内部存在,但在整个社会结构的维系方面,基本上不起作用。古代欧洲贵族、平民、奴隶之间,等级差异十分鲜明,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平民的层次更为分明,血缘政治基本上被等级政治、地缘政治冲跨了,所以更谈不上“家国同构”。 “家国同

59、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的同一,即“忠孝相通”。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忠的内容与孝是一样的,是对于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在于对象:或君主,或家长。二、专制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这种专制制度,出现于战国末年,完成于秦汉之际。 21起点早,持续时间长。春秋以前,天子的权力以分封制为基础;春秋以后,郡县制逐步建立,天子的专制权力通过指挥非世袭的朝廷官僚实现,向统一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过度。秦始皇在统一山东六国的同时,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这在时间上比西方早了近2000年。

60、此后,直到公元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2000年以上。期间,中国的政治结构史上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罗马帝国崩溃、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等导致政治结构大改组的历史性事变,但千年一贯之的君主专制政治的表现形式,还是有一定变化。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皇帝是国家元首。皇帝以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专制格局基本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君权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三省六部制确立。宋辽金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严厉限制、防范地方割据,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收归朝廷。明清时期,体现为君主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