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_第1页
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_第2页
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摘要阐述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和形式,分析了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还田技术,以期为该市的农作物秸秆还田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农作物;秸秆还田;形式;存在问题;技术;安徽界首界首市耕地面积4万h2,年作物播种面积8万h2左右。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红芋、花生、蔬菜、中药材等,作物秸秆总量约70万t。随着农村经济开展,农机化程度进步,作物秸秆用作燃料比例下降,用作饲料比重降低,丢弃、燃烧秸秆较为普遍,秸秆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全市作物秸秆用于饲料占15.4%、燃料20.4%、食用菌2.8%、秸秆还田27.8%、燃烧18.3%、丢弃15.3

2、%。利用率较高的有棉秸、豆秸和局部玉米秸,主要用于燃柴;利用率较低的是小麦秸,燃烧、丢弃较为严重,主要用于留茬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完全利用的有花生秸、红芋秸,主要用于饲料。界首市土地平坦,水热条件好,年降雨量800左右,降雨量有50%以上集中在68月,利用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秸秆堆沤腐熟和大田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行间覆盖秸秆还田。但界首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复种指数高,倒茬时间间隔短,秸秆碳氮比高,腐熟速度慢,常因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水分不适,施氮肥量不够,有阻碍耕作、影响播种出苗、病虫害增加等问题。现对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一讨论。1秸秆还田的作用一是增产。小麦、玉米秸秆含有大量有机

3、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3.754.50t/h2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一般增产5%10%。二是进步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有所增加,其中以钾素增加较为明显1。据试验,全氮比对照增加5090g/kg,速效磷增加0.25.0g/kg,速效钾增加815g/kg。三是改进土壤。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比对照增加2.52.9g/kg,容重降低0.0200.048g/3,土壤孔隙度增加1.5%5.5%。秸秆还田后土壤疏松,易耕作,有良好的改土作用。四是保墒和调节田间温湿度。秸秆覆盖地面,干旱期减少了土壤水分的地面蒸发量,保持了耕层蓄水量;

4、雨季缓冲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了地面径流,增加了耕层蓄水量。覆盖秸秆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对土体与地表温热的交换起到了调节作用。五是抑制杂草。农田覆盖秸秆有很好的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2,秸秆覆盖与化学除草相配合,进步了抑草效果。2秸秆还田形式一是堆沤还田。堆沤还田是将秸秆放入田头或地沟堆沤成堆肥或沤肥,经发酵腐熟后施入土壤。年秸秆还田量3.5万t,占秸秆总量的5%。二是过腹还田。秸秆经牛、羊、猪等家畜食饲后,以排出的粪便经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的秸秆主要是花生秸、红芋秸、玉米秸、豆荚皮、麦秸等。年饲料秸秆量10万t,占秸秆总量的15%。三是留茬还田。留茬还田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面积大,

5、是秸秆还田的主要方法,小麦留茬普遍采用3,机械收获小麦留茬高度15左右,过高影响下茬播种。年秸秆还田5万t,占秸秆总量的7%。四是覆盖还田。用机械收获的小麦秸秆覆盖于夏季作物的行间,覆盖秸秆3.754.50t/h2,还田效果好,但还田面积不大,还田量缺乏1万t,宣传推广潜力较大。3存在的问题一是机械收割,有的田块留茬过高,灭茬粗放,地表秸秆过度,尤其是遇到干旱年份,影响下茬播种和幼苗生长。二是秸秆还田大量消耗土壤氮源,实际操作中补施氮肥量不够,秸秆分解缓慢,作物幼苗缺氮发黄影响生长。三是丢弃、燃烧秸秆现象普遍存在。4秸秆还田技术一是秸秆高温堆肥。利用68月高温多雨季节,按1t秸秆配合1kg生物

6、速腐剂、5kg尿素(可用10%人畜粪尿代替)加水1.5t,分3层堆制,下面一、二层厚度均为60左右,上面一层厚度3040,速腐剂、尿素自下而上分别撒在各层上,泥封腐熟。二是秸秆沤肥。在田边地角挖12个相当于田块面积1%的田头池,将秸秆、麦糠、人畜粪等和填料0.3%的石灰、0.2%过磷酸钙及适量水分混合填入,沤制腐熟4。三是秸秆翻埋。利用机械将作物秸秆切成510的碎段,均匀撒于田间,撒施速效化肥,用量在正常施肥的根底上,每100kg秸秆增施尿素5kg、过磷酸钙8kg,然后耕地翻埋,耕地深度不少于20,耙平播种。四是秸秆覆盖。玉米、大豆、棉花出苗后封行前,油菜移栽后,在行间均匀覆盖小麦秸秆5,覆盖数量3.754.50t/h2,撒施尿素150225kg/h2。五是秸秆留茬6。适宜小麦,机械收割小麦留茬高度要求15左右,免耕播种下茬,留茬过高不利于下茬播种。5参考文献1刘文志.作物秸秆还田的综合评价j.现代化农业,2022(2):17-19.2胡海生.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22(6):159.3陈俊才,陈船福,陈敬东,等.小麦田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初探j.耕作与栽培,2022(6):25,13.4杨玉栋,徐浩.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