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其表达技巧1鉴赏其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2表达技巧(I)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4间接抒情:借景或借
2、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5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6乐(哀)景哀(乐)情谢亭送别唐代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
3、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7托物言志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8表达技巧(II)写作技巧比喻、象征、夸张等烘托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用典9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实虚虚实结合10闺意献张水
4、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比喻、象征、夸张等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11比喻、象征、夸张等咏 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12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
5、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比喻、象征、夸张等13烘托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4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5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
6、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16练习巩固17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四首)18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
7、,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19 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 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妙在“不及”,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20 绝句四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写于764年春初回草堂) 全诗写景,两两相对,色彩亮丽,虚实结合,表达了欢快、喜悦的情调。21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
8、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 “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22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23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
9、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24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历史昔盛今衰、兴亡更替的无限感慨,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25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26 八、阅读苏轼的题西林
10、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27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2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29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 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借用期间损坏赔偿保证
- 软件技术转让和许可合同
- 违规保证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 采购合同的争议解决
- 野外实习植物的家园探索
- 铅酸电池订购协议格式
- 铝板制造商采购合同
- 销售合同之三方协议解析
- 锅炉招标投标广告宣传
- 防火门购买合约示例
- 会议室改造实施方案
- 《安全员日常工作》课件
- 2024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合同
- 上海市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中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含答案)
- 颈椎肩盘突出护理
- 稻谷收购合同-早籼收购合同模板
- 第 10 章 时间管理
- 血液透析器课件
- 2024-2030年塑料编织袋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一)-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