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新改_第1页
五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新改_第2页
五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新改_第3页
五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新改_第4页
五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新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 题小数乘整数备课时间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会正确地计算和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运用,体验转化、对比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设置问题,组织交流;自学探究,小组交流。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导入教师投影出示表格。因

2、数15150150015000因数5555积算一算积各是多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积。观察表格中因数与积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1.55=?教师:1.5乘5的积到底是多少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二)学生自探教师: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买风筝。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学生根据课题和给出的例题,提出想知道的内容或想探究的问题。预设: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一些什么?(三)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要求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钱?为什么可以列式为3.53?

3、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它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怎样把3.53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交流反馈,师生互动,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遇到疑难问题讨论解决,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5 3.5元=3元5角 3.5元 3.5 3元3=9元 35角 3 +3.5 5角3=15角 3 10.5元10.5 9元+15角=10.5元 105角=10.5元2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加法表示3个3.5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3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4、,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4小数乘整数,把小数因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依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再把得到的结果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积。5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相同。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不能去掉。6出示例2,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计算。全班汇报。积的末尾出现零时,应怎样处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不能去掉。质疑再探1.学生质疑这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

5、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问题预设: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部分都是零应怎么办?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用学生解答,解答不了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释疑。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 1.学生根据本课内容自编习题,同桌解答。 2.展示学生编的高质量的习题,全班交流解答。(二)教师供题1教材第3页“做一做”。2在积里点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1.35=65 0.256=150 5.0420=10080 2.2180=17680二次修改: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例1:每个风筝3.5元,买3只多少钱?3.53=10.5(元)3.5 3.5元=3元5角 3.5元 3.5 3元3=9元 35角 3

6、+3.5 5角3=15角 3 10.5元10.5 9元+15角=10.5元 105角=10.5元例2: 0.725=3.6 0.7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2 5 5 3.60 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360 末尾的0可以去掉实践反思:课 题小数乘小数备课时间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以及计算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知识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生活习惯。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

7、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怎样给乘得的积点上小数点。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尝试探究。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引入1教师课件出示下列各题。0.65= 12.580= 0.0212=0.0254= 2.62= 3.23=2.小数乘整数怎样计算?3.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探究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学生自疑请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预设问题: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三)出示自探提示1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

8、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自学例3,列出算式,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观察这道算式的计算过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让学生在全班充分交流自探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2 0. 8 扩大到它的10倍 8 0.96 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96针对自探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为整数,就是把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各自的10倍,然后求出积,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出

9、示例4,再次出示自探提示2想一想:上面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你能试着总结一下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在小数乘法中应注意一些什么?学生根据自探提示2再次自主探究。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预设: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点小数点?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数清楚两

10、个因数中小数的位和,弄清楚应补上几个0。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运用拓展(一)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自编一至两道小数乘小数的题考考同桌。(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教师出题1给下面算式中的积点上小数点。31.926.3=83897 5.750.24=13800 339.50.4=135802.课件出示下面各题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例3:1.20.8=0.96 例4: 6.7一位小数 0.56两位小数 0.3一位小数 0.04两位小数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2 2.01两位小数 0.0224四位小数 0. 8 扩大

11、到它的10倍 8 0.96 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96实践反思:课 题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备课时间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会正确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会验算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验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教学流程:

12、设疑自探(一)复习导入教师课件出示口算题: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1.65= 40.25=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教师用卡片出示:7.240.48= 3.657.5=教师:你是怎样想的?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乘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二)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例5情景图,从情景图上你知道哪些信息?(三)学生自疑请学生根据课题和例题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预设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

13、、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你怎样理解“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这句话?列出算式,并且检查一下自己算的是否正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验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也可以“用计算器验算”。4巩固小练习教材第6页“做一做”教师:不计算,你能判断这两道题的计算对吗?学生观察算式,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动手算一算,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14、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预设问题:如果是“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鸵鸟的1.3倍”应该怎样计算呢?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运用拓展(一)自编一至两道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的题考考同桌。(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教师出题1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0题。教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2计算并且验算。10.61.25= 0.340.15= 3.411.2= 3.142.5=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倍数是小

15、数的实际问题 例5: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561.3=72.8(千米时) 5 6 验 1.3 1.3 算: 5 6 1 6.8 7 8 5 6 6 5 7 2.8 7 2.8 答: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实践反思:课 题积的近似数备课时间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的近似数,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敢于同坏人作斗争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用“

16、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自主探究,运用旧知迁移。教学流程:设疑自探复习口算。1.20.3= 0.70.5= 0.210.8= 1.80.5=1-0.82= 1.3+0.74= 1.258= 0.250.4=0.40.4= 0.891= 0.110.6= 800.05=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课件出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143608356574思考并回答: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

17、各应是多少?(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所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2创设情境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学生回答: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6的主题情境图。教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教师:是啊!你看狗是多么勇敢的动物,它敢把持刀的坏人抓住,我们也要有这种敢于同坏人作斗争的精神。它是怎么发现坏人的呢?教师课件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

18、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三)学生自探请学生根据课题和复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预设问题:怎样求积的近似数?(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自主列式,得出结果。积有几位小数,怎样根据要求保留积的小数位数?如果题目要求积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值?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明确解答的方法。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1)根据“四舍五入”法

19、,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位小数是约等于2.2。(2)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2.21亿个。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更有价值的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如果小数点没移完就没有数了应该怎么办?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自编一至两道求积的近似数的题考考同桌。(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老师供题:1教材第1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后

20、,在全班内交流。教师指两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2教师课件出示: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的值可能是下面哪个数?3.059 3.578 3.574 3.583 3.585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准确值可能在3.575到了.584之间。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实践反思:课 题连乘 乘加 乘减备课时间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知识之间内在

21、的逻辑之美,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会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旧知迁移类推,练习体验。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1口算1.020.2= 0.450.6=0.80.125= 0.7580=0.250.4= 0.0670.1=0.10.008= 0.850.4=2说一说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560 307+85 2504-200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得出: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谈话导入,创

22、设情境1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那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连乘、乘加、乘减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7的情境图。教师:图画上,建筑工人正在干什么?铺地砖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呢?(三)学生自探请学生根据课题和例题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预设问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自己算一算,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上三道算式中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认为小数的连乘、

23、乘加、乘减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连乘式题按从右的顺序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4巩固练习教材第11页“做一做”。质疑再探1学生质疑: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也可以提出由本节所学知识联想到的问题。预设:如果算式中有括号应怎样计算呢?2根据学生所质疑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24、运用拓展(一)学生自编习题教师: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出一道填空题或计算题考考大家。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二)教师出题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3.761.2 0.4820.1-4.216.21.8+5.6 2.7+3.61.52在下面的里填写上“”或“”。37370.99 821.01825.65.61.4 4.54.50.83胜利煤矿三月份产煤13.6万吨,实际产量是原计划的1.4倍。实际产煤多少万吨?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连乘、乘加、乘减 0.90.9100 0.90.9110 0.8110+81 =0.8110 =0.81110 =8.1+81 =81(

25、平方米)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实践反思: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推导与应用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教学难点:会正确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设置练习,引导发现。教学流程:一、设疑

26、自探(一)复习1不计算,直接判断哪些算式的得数是整数、整十数或整百数。(课件出示)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课件出示)学生说过程,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教师板书。3导入新课:我们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整数乘法的运算简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二)学生自疑。看了今天的课题和刚才我们复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内容或想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预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推广到小数乘法的运算中吗? 在小数乘法的运算中应注意一些什么?师:你们觉得能在小数乘法的运算中使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吗?学生猜测能。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板书猜测)我

27、们要做到有理有据,就要进行验证。(三)出示自探提示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化补充,形成自探提示。请选择黑板上的两个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试着举个小数的例子,用两种方法算一算,比较一下结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二、解疑合探(一)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二)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三)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四)刚才我们通过“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其实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要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28、。出示例题。学生试做,全班订正。三、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预设:在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 自编一至两道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的题考考同桌,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教师编题1根据运算定律,填写上数或符号。7.51.6=1.6 8.4(0.50.7)=(8.4) 2.50.7+0.32.5=()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0.25320.125 7.65.3+7.63.7+7.61.0143 0.99253商店运来80筐苹果,每筐重22.5千克,每千

29、克售价3.8元。这些苹果可以卖多少元?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 c乘法分配律:a(b+c)=ac+bc例8: 0.254.784 0.65201 =0.2544.78乘法交换律 =0.65(200+1) =14.78乘法结合律 =0.65200+0.65 =4.78 =130+0.65 =130.65实践反思:课题位置1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由

30、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师:自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就为我们安排了位置,这里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师:如果有个小朋友叫小军(课件演示)

31、,你能说说他坐在哪里吗?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具体位置,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缺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2揭示课题并板书。师: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你有什么疑问?预设:怎样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描述更简明易懂?3、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后形成自探提示:(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2)一般情况下,如何确定第几列?如何确定第几行?(3)请你举例说明怎样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交流

32、讨论,全班汇报。二解疑合探先让学生充分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1)交流汇报学案: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谁能说说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指名学生回答。谁能根据情境图具体说说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教师从图中指列、行,追问: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这是第几行?指第1列第1行的同学问: 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那么小军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课件出示)抽象图。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33、演示抽象图: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交流: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课件演示 “第1列”,再依次演示第2列、第3列)第1行呢?(课件演示 “第1行”,再依次演示第2行、第3行)小军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呢?同桌合作,一人指图中某个学生,另一个人说他在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再交换角色练一练。(3)用数对表示位置。其实,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讲解:数对有两个数,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它们前后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并且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上一个逗号,把两

34、个数隔开。比如小军的位置是在第4列第3行,所以我们应先写列数4,再写行数3,并用括号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来。边讲边完成板书:数对(4,3) 这个数对就表示小军的位置,我们把这个数对读作“四三”。想一想:这个数对(4,3)表示什么意思?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同桌一同学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让另一位同学用数对表示。三质疑再探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预设:在教室里同学们的位置用对数怎样表示? 四运用拓展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编习题。2、教师供题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35、2)(6,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3)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谈话:刚才我们用数对很快确定了圆圈图上的位置,那么在教室里,同学们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明确教室里的列和行。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观察同学们的位置,想一想第1列应该在哪里?第5列在哪里?第8列呢?列我们已经清楚了,那第1行在哪里呢?第4行呢?请第1列第1行的同学站起来。用数对确定位置。观察一下数学课代表的位置,看看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你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告诉你的同桌。猜同学:在我们教室里有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猜一猜他是谁呀?猜好朋友:现在你不

36、用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你用数对把你好朋友的位置表示出来,让大家猜猜他是谁。3、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4、学科班长总结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确定的位置 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的物体的位置。 可以根据给出的数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实践反思:课题位置2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37、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师:双休日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游玩,这是动物园示意图,你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很快回答出熊猫馆在什么位置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如果我们不知道熊猫馆的具体位置,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的吗?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熊猫馆的位置好吗?学生说明理由。2揭示课题并板书。师: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熊猫馆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熊猫馆的位置呢?

38、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的方法。你有什么疑问?预设:怎样确定方格纸上点的位置? 确定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描述更简明易懂?3、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后形成自探提示:(1)怎样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2)如何正确确定第几列?第几行?(3)利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某一点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交流讨论,全班汇报。二解疑合探先让学生充分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1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那么熊猫馆的位置怎样表示呢?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游戏:猜景点2.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

39、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3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6),可能是哪里?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小强家的位置在(3,8),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三质疑再探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预设:做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四、运

40、用拓展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编习题。2教师供题 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五题。你是怎样表示的?完成教材地3页练习五的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得出方法:在方格纸中确定图形的位置,方法是先确定每个图形中各点的位置,在连成线。3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4学科班长总结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确定的位置 实践反思: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一)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会运用小数除以整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推理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1、: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情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会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正确地写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质疑引导,组织探究,练习体验,归纳概括。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64824= 234567= 13801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计算时写商的方法: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情境图引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教师:同学们喜欢锻炼吗?(喜欢)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看,

42、王鹏就每天坚持锻炼。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说出,板书算式。22.44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三)学生自探根据课题和情景图,请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最想知道什么内容?预设问题:小数除以整数应怎样计算?(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6页例1,独立探究以下问题: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能不能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

43、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明确解答的方法。22.4千米=22400米 5.6 224004=5600(米) 4)22.4 5600米=5.6千米 20 2 4 2 4 0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因为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数位要对齐,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4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5教学例2。怎样计算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学生列式,再次自探,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商的最高位是0?写0起什么

44、作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明确解答方法。总结: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6教学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当算到12除6时,可能会停下来,认为余数是6。形成知识冲突,再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如果学生探究无结果,教师进行引导。得出结论: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7巩固练习。教材第17页“做一做。教师指名上台汇报展示计算过程。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更有价值的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如果还有余数应

45、该怎么计算?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自编一至两道小数除以整数的题考考同桌。(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老师供题:1判断商的整数部分是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再列式计算。7.6212= 19.1919=1.215= 2.5616=2甲、乙两地相距54.4千米,王老师骑自行车平均每小时行1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王老师骑自行车需要多少小时?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例1:22.44=5.6(千米) 例2:5.67=0.8(千米) 22.4千米=22400米 5.6 0.8 224004=5600(米) 4)22.4 7) 5.6 5600米=5.6千

46、米 20 5 6 2 4 0 2 4 0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答:他每天跑0.8千米。例3:1.812=0.15(千米/分) 0.15 12) 1.8 1 2 60 60 答:爷爷慢跑的速度是0.15千米/分。 0实践反思: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二)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掌握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会正确验算。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归纳过程和小数除法的验算过程,体验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小数

47、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指导练习,学生练习体验。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1.口算1.24= 5.68=0.52= 4.27=6.48= 0.728=3.963= 0.455=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5.26= 6.517= 4.3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三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二)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三)学生自探根据课题,请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最想知道什么内容?预设: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

48、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8页例4,独立探究以下问题: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试着总结一下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一)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二)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三)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1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法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4除到最后一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再除。5小数除法的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乘得的结果是否等

49、于被除数。6巩固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独立思考,判断计算正确与否,并发现错在哪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正确的计算应该应该是怎样的呢?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指两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评价。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自编一至两道小数除以整数的题考考同桌,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老师供题:根据学生编题情况,有选择地祟下列习题进行练习。1口算。1.23= 4.623=0.486= 0.7212=6.84= 5.213=9.66= 1

50、2.55=2.数学小医师,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课件出示)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二)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法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除到最后一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再除。实践反思: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正确地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51、。教学方法:设置情境,组织探究,全班交流。教学流程:设疑自探复习 被除数151501500除数550500商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果计算1.50.5,你会怎样计算?(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例5。教师:图上有哪些信息?怎样解决问题?学生列出算式。2引入新课。教师:这是一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三)学生自探根据刚才的情境图和课题,你有哪些疑惑要和大家一起探究?预设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

52、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21页例5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自学提示: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吗?试一下。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明确解答的方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 9 0.85 )7.65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它的100倍,使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7 65 0 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采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100倍,在竖式中把小数点和没有用的

53、0画去。4教学例6。学生试算,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组织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并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应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再计算。学生归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全班交流。(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出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更有价值的问

54、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如果被除数的位数比除数的位数多应怎样计算?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编习题互相辩别、欣赏和练习。(二)教师出题。根据学生编题情况,有选择地出示下列习题进行练习。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一填。0.120.3=( ) 3 2.80.07=( ) 70.10.16=( ) 16 0.314( )=31.4182.竖式计算。0.3842.4= 2.340.65=40.125= 38.740.052=二次修改: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7.650.85=9(个) 例6:12.60.

55、28=45(个) 9 4 5 0.85 )7.65 0.28 ) 12.6 0 7 65 11 2 0 1 4 0 1 4 0 0实践反思:课题商的近似数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和要求正确地取商的近似数。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会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

56、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复习1.计算下列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851.23= 0.152.34= 2.141.23=2用竖式计算。2975175组织学生计算。计算时,教师设问:同学们在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商的小数位较多,除不尽)(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有时除不尽,这时我们只要求出商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2创设情境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7的生活情境图。教师: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爸爸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画,会说出:这筒羽毛球19.4元,1个大约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三)学生自探请学生根据课题和

57、例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内容?预设问题:怎样求商的近似数?(四)出示自探提示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自主尝试计算,试着得出结果。当商除不尽时,怎样保留商的小数位数?你还有其它的保留方法吗?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进行自主探究。解疑合探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明确解答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答案:19.4121.6166 19.4121.62(元) 19.4121.6(元)2如果学生不会或回答有困难时,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四人探究,小组讨论)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形成认知生成性结论:(1)第一种答案计

58、算得到的是实际的结果,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1.62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1.6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在计算小数除法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确定应保留几位小数。(2)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质疑再探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更有价值的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异同?结论: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不同的是,取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取积的近似值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的值以后再取挖

59、值。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运用拓展(一)学生编题自编一至两道求商的近似数的题考考同桌。(做后同桌对改评价。)(二)老师供题:1填一填。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1.664.851.51560352.计算,商保留两位小数。437132 43726.3731 5.636.13铺路队铺一条长1560米的公路,用了35天。平均每天铺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二次修改: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例7:19.4121.62(元) 19.4121.6(元)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实践反思:课题循环小数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60、能: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循环小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教学难点: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流程:设疑自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断重复”,并板书: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